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_第1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_第2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_第3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_第4页
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教案7篇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比拟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根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0某36某74某615某460某4

20÷436÷684÷4600÷3306÷3

2、计算

20某3+688-15某372某2-10020-45÷3

60÷3+5099÷3-254某8+3X62某9+5某4

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

1、导人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

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

〔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4〕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汇报。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①4某7+4某6==52〔人〕

②4某〔7+6〕或〔7+6〕某4=52〔人〕

每种方法,要求学生说明理由。然后引导学生比拟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为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根底。

〔5〕及时训练:课本第103页的第9题。

①说一说,题目描述的情景。②整理题目的信息,所求问题。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教师要进行简要总结。

3、除法和精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4页的第11题〕

〔l〕出示题目:学生观察,结合题目情境对学生避行环保敏育,说明益鸟益虫的好处。

〔2〕提出问题:小鸟比青量导天多吃多少只害虫?

〔3〕收集信息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让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解诀问题脚步骤方法,切实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

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稳固训练

课本练习二十三第12题〔这是一道解决购物时常遇到的实际问题〕。

①先让学生收集题目的信息数据:两种规格的牙刷一种是8枝买32元。另一种是1枝买4元。

②提出问题:“买哪一种廉价〞,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比拟?

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32÷8=4元4元5角一4元=5角

第二种:4元5角某8=34元34元一32元=2元

第三种:32÷8=4元4元<4元5角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13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

《面积的含义》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长

计算方法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局部内容是后面认识面积单位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重要根底。这局部内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拟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早就已经对面积

有了初步的体验,只是还没有将生活体验转化为知识体系,学生对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的安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积的数学思维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事物认识面积的直观含义。

〔2〕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比拟两个不同物体的面积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比拟课本和黑板的面积大小入手,让学生体会面积的直观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比拟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展空间观念。

〔3〕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认识面积的含义

学会比拟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充分表达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关联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再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树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比赛导入:同学们],喜欢画画吗老师这里有两片树叶,想请同学们帮它们涂上颜色,谁愿意帮这个忙呢

2、设问:想想看,到底谁涂得快呀为什么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选择树叶涂色比赛作为导入,一是缓解课前紧张气氛,鼓励学生以轻松的心态上课;二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探究面积的含义

1、摸一摸,感知物体外表的大小。

〔1〕摸一摸叶子,引导出“外表〞。

〔2〕谈话:教室里有许多物体,你去摸摸看这些物体的面。

师;你摸到了那些物体的面呢

〔4〕教师示范摸物体的面,学生动手摸数学书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导

学生体会各种物体都有面,并且让学生体会物体外表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拟面的大小。

摸课桌面和凳子面,体会这些面的大小,并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比拟大,哪

个比拟小。

3、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举例说说物体外表的面积,并比拟它们的大小。

4、揭示面积的含义,我们把物体外表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熟悉的事物的外表进行比拟,使学生首次感受面积的含义。学生在说的同时通过模仿、迁移可以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

师:如果我们把桌面和黑板外表画在纸上,得到了两个什么呀

这两个平面图形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图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揭示完整定义:我们把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比拟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情景再现,判断大小

学生用“面积〞的概念表述导入的桌面和黑板外表的平面图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拟大小

出示某学校的平面图

先讨论,再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比拟两个差异大平面图形〔小结:观察法〕

比拟生活区和办公楼的面积

先让学生猜想,再同桌互相合作动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结:重叠法,测量法〕

出示不规那么图形〔探究出:数方格法〕

3、教学“试一试

〔1〕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2〕交流汇报。

三、练习反应,应用新知

1、我会想:“想想做做〞第4题。

完成后追问:图形上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图形中红色局部的大小又是图形的什么?〔分辨面积和周长〕

2、我会看:“想想做做〞第2题

我们祖国的国土面积就是居世界第三位。这就是咱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今天老师从其中描出了江苏、安徽、四川、湖南四个省份。观察一下,你想说什么吗?你能从图中看出那个省份面积最大,哪个省份面积最小吗?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比拟两个图形的面积?

3、我会数:“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还有四个图形,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呢?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呢?〔数格子〕

自己数一数、再比一比。〔自主学习汇报,集体交流〕

这个图形你是怎样数的啊?〔交流半格的数法〕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你们今天学得快乐吗?请小朋友来谈谈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面积的含义

把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观察法重叠法测量法数方格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三

1、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的热情。

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一、认识24时记时法

1、出示情景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点吗?你认识时间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信息。

2、提出问题:它们表示的是几时?

3、组织学生答复相关问题。

4、出示图片场景:

让学生根据场景中的的信息,讨论21:00是几时?并说说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还建过这样表示时间的方法?

5、老师结合实物,帮助学生理解1天内,钟表的时针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后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时。

介绍“24时计时法〞在一天里,钟表上的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通常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6、了解一日24小时的由来。

二、学习24时计时法的表示方法

1、师出示钟面,引导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说说钟面内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外圈的数表示的是什么?

2、学生观察自己的钟面,讨论外圈的数和内圈的数有什么关系?

3、老师拨时针,让学生说说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凌晨1时,中午十二时〕

4、师再拨时针,让学生学习下午1时到晚上12时用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下午1时,下午5时,晚上9时,晚上12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5、例题分析:

普通计时法上午7时中午12时下午4时下午6时40分晚上9时12分

24时计时法19时23时40分

练后想一想: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6、同桌互动,一个说一种表示方法,另一个同学答复另一种表示方法。

三、练习稳固

1、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后交流各自的想法。

2、答复下列问题:

〔1〕下面的说法正确吗?〔打手势〕

①18时就是下午8时。

②工人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深夜12时就是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

〔2〕师出示一个钟面,指针指着一个数〔8或10〕

想一想:现在钟面上所表示的是几时?〞〔可能早上8时,也可能晚上8时。〕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人教版下册三年级数学教案篇四

目标:

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统计知识点

1、出示:某地区1994~20__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__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列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

〔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

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答复下列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

20__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读法

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

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

〔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拟。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拟大小。

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

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

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

身高8

〔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拟后的体会。

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行,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拟方法,比方整数局部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局部小的,这个小数就小。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5+4.3=1.8+0.4=1.1一0.4=

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

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除了东、西、南、北这四个方向外,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2、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二、谈话导入

〔出示课本情境图〕

通过前几堂课的学习小明学会识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今天他带了一个指示方向的工具,再次来到校园中的操场上,准备继续学习更多与方向有关的知识。你们猜他带的是什么?〔指南针〕

三、学习新课

1、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指南针图〕由学生汇报交流预习1收集的资料,教师给予归纳,并重点指导怎样利用指南针区分方向:

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早在20某某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磁石制作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后来又创造了罗盘。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

指南针盘面上的指针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红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北,白色的一头总是指向南。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利用指南针来区分方向。

2、根据指南针现在的指示说说校园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北面是教学楼,南面是花坛,东面是图书馆,西面是体育馆〕

3、借助指南针盘面上的标记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

问:多功能厅、食堂分别在校园的什么位置?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归纳:

从“东〞出发,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北,东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东南。从“西〞出发,西和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北,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就叫西南。

4、找出校园的东南方和西北方有什么建筑。

四、稳固练习

1、给出一个方向由学生讨论后制成方向板。

↑北

2、利用方向板识别教室中的八个方向。

3、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4、出示我国行政区域图,问:这是哪国的地图?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找出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和厦门的位置,说说厦门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北京在厦门的什么方向?

接下来让学生独立填写:

〔1〕厦门在北京的_____方向

〔2〕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北方向,

_____大致在北京的西南方向,

〔3〕北京的东南方有_____省市。

五、全课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交流预习2: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5页练习九7-12题

教学目标:

1、稳固复习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熟练的进行口算和估算,逐步提高口算和估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红旗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根底知识练习。

1、70某7060某9080某5011某4030某8020某7040某6031某20

2、学生们完成后,选两行学生按顺序每人一题订正结果,教师要统计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及时鼓励表扬,有错误的学生要让其说出是哪道题错了,教师给予板书,帮助学生改正。通过练习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能够从中了解到好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使自己的计算更准确、更迅速。

3、老师选两个学生当代表到前面比赛,其他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到黑板上的学生按箭头的顺序分别把答案写在题目的两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夺得小红旗。

让学生一起订正,在教材上全部做对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通过比赛让学生明白看,一味只图快,做的题不正确,是得不到红旗的〕

二、探究新知

1、运用口算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44页的第7题,这是一道图文结合的题。引导学生认真看题中的文字,还要认真观察图,看图中都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说一说,你从题中都知道了什么。

老师引导学生想

〔1〕题中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解决这三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信息?

〔3〕在充分分析题意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解答过程,订正结果。

例:50某11=550〔千克〕

答:李红家的蚕子可产蚕550千克。

50某80=4000〔千克〕

答:李家村的蚕子可产茧4000千克。

18某50=900〔元〕

答:50千克茧能卖900元钱。

2、小象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200千克。20年后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1〕让学生完整地答复出此题需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学生之间互相订正,互相补充。

〔2〕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200某20=4000〔千克〕

4000=100=4100〔千克〕

答:20年后这头大象重4100千克。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口算。

2、小明要买12本书,每本书19元,小明大约要带多少元钱?

3、教材第45页的第10题。

四、思维训练

1、不计算,把估算结果写在括号里。

100某24200某3032某1074某10020某4060某506某10010某70012某3034某440某6+857某0+57

2、李叔叔平均每天组装19辆自行车,9月份大约共组装多少辆自行车?

3、海龟出生后,体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体重将增加到4080克。小海龟刚出生时有多少克?

教学反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