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系型信贷、信贷配给与农村小额信贷(王文举韩蓓)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摘要:针对我国农村严重的信贷配给问题,本文借用古诺模型,对将关系型信贷技术引入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金融市场的效果作了简要分析,得出,引入关系型信贷技术能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数量;农村信用社是关系型信贷技术引入的最佳机构。但是,央行对农村信用社严格的上限管制阻碍了农村信用社采用关系型信贷技术的积极性。并进而指出放开利率上限管制是农村信用社实行关系型信贷技术的必要条件。关键词:关系型信贷小额信贷农村金融AbstractThispaperusestheCournotmodeltoanalyzetheeffectofintroducingtherelationshiplendinginmicrocreditinruralarea.Theconclusionisthatthefinancialinstitutionusingrelationshiplendingtechniquetendstoprovidemoreloansforfarmers.ChinaRuralCreditCooperativesarethemostsuitableinstitutionsintroducingthistechnique.ButtheinterestfloorregulationcounteractstheChinaCRCC‘(RuralCreditCooperatives)enthusiasmonusingrelationshiplendingtechnique.王文举(1965-),男,吉林东丰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弈论与经济仿真研究。韩蓓(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博弈论与经济仿真研究。一、弓|言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各国以往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金融中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减少贫困,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喜、李子奈,2006)。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比近3/4、二元结构突出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为重要。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资金或投资贷款,能够促进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采用,帮助农业企业及时利用投资机会,并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对农户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朱喜、李子奈,2006)。然而,由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对滞后,金融服务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段应碧,2004)。本文尝试将关系信贷引入农村小额信贷,并建立理论模型,分析该贷款技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农村的信贷配给现象。二、研究背景及文献回顾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户家庭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以方便快捷、随用随贷、随借随还的小额信贷为主。我国大多数农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这种特点就更为突出。2.1小额信贷随着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和联合国指定2005年为国际小额信贷年,全世界对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研究再度升温。发展中国家依靠小额信贷在发展乡村小企业、提高农民收入、减除贫困、保障生活资料供给等方面的显着成效得到理论界的普遍认同。从孟加拉国MFI格莱闵银行(GrameenBank,简称GB)的经验来看,信任是贷款给穷人的关键因素,与传统的抵押贷款的观念有本质区别,抵押不是获得信贷的必要条件。尤努斯认为就贷款偿还而言,穷人比富人更值得信赖。很多人寄希望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来解决我国农村的信贷配给问题,事实又如何呢?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特点。从运作模式来看,主要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主要包括:(a)NGO(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运作的小额信贷业务,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社科院“扶贫社”以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银行(WB)、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澳大利亚开发署(AusAID)、加拿大开发署(CIDA)、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海外NGO提供资金援助单独成立的小额信贷实施机构运作的业务。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正规金融机构操作的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没有专门的扶贫功能,基本做法是将辖区的农户划分为不同等级,再根据其决定贷款额度(1000〜20000元),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整贷整还”的政策,一般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对象,低收入农户只能获得小规模贷款,而且贷款只能用于生产,不能用于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小额信贷的改良。由政府部门为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其实质属于政策性低息贷款,在理论上,并不是具有严格意义的金融属性的小额信贷。但是,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运作模式有别于其他国家,主要依托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组织。从定价水平来看,实行利率上限管制中国政府一般规定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利率不得高于法定利率。监管当局认为,城乡信用社竞争机制尚不完善,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出现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情况,因此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但容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浮动,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基准利率的2.3倍,下限为基准利率的0.9倍。以2005年为例,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5.58%,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非政府机构和政府机构提供的小额信贷的实际有效利率见表1。即便以2007年12月21日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47%计算,正规金融机构的实际年利率浮动范围为6.72%~17.18%表1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实际利率水平对比(2005年)单位:%正规金融机构非政府机构政府机构利率水平5.02~12.8315~203.0有人认为小额信贷工作量大,交易成本相对大额贷款高,而赚取的利润微薄,在现有利率管制政策下,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划不划算;还有人认为农户小额信贷实质是一种政策性贷款,发放的积极性不高。NGO等小额信贷利率高于央行规定利率,但低于农村高利贷利率,而其还款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从经营情况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由于企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和执行行政管制下的低利率政策,农村信用社主导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瞄准真正贫困的农户,不能真正有效解决农户的信贷配给问题,也不利于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合理竞争和信贷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孔荣、CalumTurvey等,2007)。朱喜、李子奈(2007)采用Yaron(1992)提出的双重标准自我持续性(selfsustainability)和覆盖面(outreach)对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进行简要评价的结论是: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比较失败。首先,从自我持续性来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截至2003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率达到29.3%。从覆盖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正规机构对农业部门的贷款始终只占总贷款的很小比例,2003年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只占5.3%(见图1)。其次,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分支机构不断缩减。1998年起,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权限、削减和撤并营业网点与机构;最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单调,不能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受此有效供给不足的约束,大量农户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部门。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统计,近年来农户家庭的年内借贷来源主体为私人性的民间借款,其份额一般占当年借款的70%左右;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处于从属地位,仅占20%〜30%左右。由此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情况十分突出。2.2信贷配给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的前提下,利率会自动调整信贷资金的供求,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信贷配给理论否定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信贷市场均衡的观点,并且认为,银行行为的变化引起的信贷可获性的改变对投资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信贷配给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就曾在《货币论》中提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信贷配给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Jaffee,Russlle,Keeton,Stiglitz,Weiss,StephenD.Williamson等人将不完全信息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目前流行的信贷配给理论。Jaffee和Modigliani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选择贷款利率的结果。Stiglitz和A.Weiss(1981)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中认为,信贷配给的出现与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效应有关;信贷市场上银行实际的最优利率总是小于供求相等时的均衡利率;在没有政府干预和垄断性力量的情况下,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存在。StephenD.Williamson(1986)从事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对信贷配给理论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即使不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只要信息不对称,并且贷款人监控借款人需要成本,信贷配给现象就可能会出现。Hung-JenWang(2002)更进一步地认为,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只要破产成本不为零,信贷配给就可能会产生。RobertLensink和ElmerSterken(2002)将实物期权理论运用到信贷市场的分析中,由于借款者可以通过选择投资时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提高利率会使高风险的贷款减少,银行贷款总体风险减少,银行收益会增加,此时银行会愿意提供更多的贷款,信贷市场最终会达到供求平衡,不会存在均衡的信贷配给。Friedman(2002)将信贷配给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利率(或价格)配给。借款人在给定贷款利率上能得到贷款,但其规模小于意愿规模,要想得到更大规模的贷款,借款人就得支付更高的利率。见解分歧配给。一些经济个体无法在他们认为恰当的利率上得到贷款。红线注销。贷款人要求的利率由存款利率决定,当存款利率低的时候得到了贷款的企业,可能在存款利率提高时被实行定量配给。纯粹的信贷配给。一些经济主体得到了贷款,而明显相同的经济主体想以同样的条件申请贷款却得不到。笔者以为,尽管上述四种类型的信贷配给在我国农村都一定程度存在,但主要以第四种为主,即纯粹的信贷配给。故本文所提及的信贷配给均指“纯粹的信贷配给”。2.3关系型信贷信息是银行贷款决策的基础,如果不能掌握充分、准确的信息,银行对贷款对象将无法实施有效的评价与监控,也就意味着银行贷款的风险是极其巨大的。对于只能依靠金融中介机构如商业银行来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来说,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的信贷配给现象要比大型企业严重得多。为了缓解金融交易中的信息问题,银行开发出了基于不同种类信息的多种贷款技术。美国经济学家Berger.Udell在2002年将这些技术分为财务报表型货款、信用评分技术贷款和关系型信贷(Relationshiplending)o各种贷款技术代表了不同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与信息相关问题的方法。前两种贷款方法被称为交易型贷款(Transactionslending),是基于易于规范、编码以及量化和传递的“硬信息”。关系信贷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网络的长期交流而形成的隐性合约。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通过长期内与企业及其所有者、与企业的供货商及客户、与企业所在的社区等在各个维度上的接触,来积累关于发展前景和贷款偿还概率等方面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此类基于关系的信息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软”信息(Softinformation),即是难以被量化、被查证和传递的。关系型借贷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作为贷款的基本条件,所以最适合于中小企业。关于关系型信贷,很多经济学者对从理论到实证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银行在与企业长时间的持续关系中而收集的软信息可产生超过企业财务报表、担保品和信用分数等的显著价值,从而有助于促进关系型贷款的发放者更好地解决借款人的信息不透明问题(Baas和Schrooten,2005;Berger和Udell,2000,2002)。并强调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与银行建立持续、长久的信贷关系。Sharpe,LonghoferandSantos运用声誉及知阐述了隐性合约的产生及其影响,分析了关系信贷产生的机理:关系型信贷基于声誉机制的效果。在中国农村信用配给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愿因,就是与城市城镇家庭不同,大多农户没有稳定的固定性收入,无法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而且,农户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农户无权将其进行抵押。但是,我国农户有很明显的宗亲聚集居住的传统,祖祖辈辈居住在同一村落,村民之间有着较多的联系纽带、往来较多,彼此之间的了解程度也很高,关于农户的信用情况多来自这些“软信息”。而在交错复杂的乡村关系中,声誉机制更易发挥作用,效果突出,关系型信贷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有着较好的适用性。三、农村小额信贷的古诺模型一般来说,银行与贷款人的博弈分析多采用伯特兰德模型。寡头银行提供具有完全替代性的信贷产品,银行以价格为决策变量,对风险不同的贷款人提供不同的利率(价格)和产品。在利率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该模型无疑能很较好地刻画信贷关系。但是,我国金融市场的管制程度较高,对贷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农村金融市场同样如此,正规金融机构不能通过收取较高利率的方法优化利润。因此,笔者以为,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关系的刻画,采用古诺模型更佳。3.1模型构建1.前提假定假定有r、t两个金融机构为农户家庭提供服务,都提供完全相同的、标准化的信贷产品;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同质,收入、信用等情况完全相同,对贷款的需求量相同,假定正好为一单位的信贷产品;信贷资金的用途相同。r、t两金融机构单位资金的融资成本相同,记作匕;分别实行不同的贷款技术,r采用关系信贷,t采用交易型贷款;单位资金的贷款信息收集、监控成本不同,分别为七,七,且七七。两金融机构对农户信息的掌握情况不同,r机构掌握农户信息更全
面;对贷款人履约概率估计也不同,分别为0,0G[0,1],且有9>%~0rtrc+ct即采用关系型信贷的金融机构r对农户贷款履约概率的估计值与自身的贷款审核成本七正相关,与采用交易型贷款的金融机构t的贷款审核成本七呈负相关。如七,七为常数,则r,t金融机构对农户履约概率的估计值0r,0t呈正线性关系,由于%>%,故、±^>1。c+c两金融机构提供的标准化信贷产品的贷款利率相同为,•,,•随着贷款数量的增加,对农户情况了解越多,贷款利率会逐渐下降;假定价格完全弹性,即随着金融机构贷款数量的变动,利率水平随即调整到位;两金融机构提供的标准化信贷金融产品的数量分别qr,qte[0,s),则贷款利率i的决定方程为:=侦—(q+q)(1)方程(1)对两金融机构r,t是共同知识。由于金融机构提供标准化的信贷产品,不妨设每份标准信贷产品都为100元,则一份标准信贷产品的预期收益为:jj=r,t(2)R=E(i-c)=E{0.[a-(q+q)-(c+c.)]+(1-0jj=r,t(2)r、t两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为:丸=qxE(i-c)=qx{0[a—(q+q)—(c+c)]-(1-0)(c+c)}(3)jj0rt12jj12jj=r,t.模型求解r,t两金融机构通过选择贷款数量最优化其收益,故两金融机构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FOC)为:8兀——-=0a—20q—0q—(c+c)=0(4)8qrrrrt12rr
8兀1-8qt(5)=0a-20q-0(4)8兀1-8qt(5)ttttr121(6(6)(7)(8(7)(8)qta+(c+c)/0-2(c+c)/0(9)a—q—(c+c)/0q;=—r222*解式(6)、(7)可以得到均衡解(qr*q*:a+(c+c)/0-2(c+c)/01__2X__气1~―r3.2对均衡解的分析由上式(8)、(9)可得到:(10)(11)8q*—28c98q*_—28c0(10)(11)r、t两金融机构的最优贷款数量与贷款成本相关,为自身贷款审核成本的减函数、对方贷款审核成本的增函数;还与对贷款的履约概率的估计值相关。随着估计履约概率0的增加,一般认为r机构应该会选择增加贷款数量,但是贷款r数量的增加同时还会导致利率水平的下降,而且,如果同时t金融机构估计履约概率业也增加,贷款数量增加所导致的利率水平下降则会更显著,因此,r金融机构的最优贷款数量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由于不知道0r,0t的具体函数关系,最优贷款数量(q^^q:)与自身估计概率、对方估计概率的关系在现有假设条件下无法判断。由式(8)减式(9)可以得到:TOC\o"1-5"\h\z\o"CurrentDocument"△q=q*-q*=(c+c)/0-(c+c)/0(10)rt12tt12rrd(Aq*)/dc=1/02tt8(Aq*)/dc=-1/02rr即r金融机构与t金融机构最优贷款数量的差额Aq,与t金融机构贷款审核成本正相关,相关系数大于1,为t金融机构估计履约概率的倒数;与r金融机构贷款审核成本负相关,相关系数小于-1,为r金融机构估计履约概率倒数的相反数。由于0>匕二0,故有Aq>0,即实行关系型信贷的r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量大rc+ct于实行交易型信贷的t金融机构。表明在一个寡头农村金融市场上,采用关系型信贷能增加信贷供给,更好地缓解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配给问题。四、模型的现实应用及启示由上部分的分析可知,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实行关系型信贷的金融机构会发放多于实行交易型信贷的金融机构。因此,我们应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采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正如上文所说,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放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后者属政策性贷款,不考虑项目的可持续,不能算作真正意义的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非政府组织提供的信贷规模较小,对满足整个农村地区农户的融资需求,缓解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金融配给现象的作用有限。4.1农村信用社采用关系型信贷的障碍农村信用社的分支机构遍布我国各个行政村,触及农村金融市场的最末端。而且,农村信用社浸淫农村金融市场多年,吸收了大量农村储蓄存款,对农村的情况最为了解,农信社设在村落中的代办员很多就是该村的村民,对该村的情况、村民情况都非常熟悉。无论是基于地缘、机构分布还是业务熟悉程度,农村信用社都适合采用关系型信贷技术,无疑是农村小额信贷的“不二之选”。但是,被赋予重任与厚望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表现却不尽人意,这在前文已有较详尽的论述。农村信用社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其一,有关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小额信贷的定位不合理,其贷款项目被定位“扶贫”;其二,央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严格的上限管制。上述原因在不同程度上都阻碍了农村信用社采用关系型信贷技术。在“扶贫”这一政策性导向下,贷款往往会发放给最困难的而不是最需要的农户,项目的违约率较高,坏账较多,农村信用社既无审贷的动力,更缺乏放贷积极性,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而流向城市。于是,一方面迫切需要小额信贷的农户得不到信贷支持,信贷配给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农户储蓄存款沉淀的大量资金流入城市或东部发达地区,农村资金被“抽血”。一般小额信贷单笔金额小,单位资金的审核成本高。而且,按正规金融机构信贷的审核标准,农户家庭普遍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风险较高。如采用关心型信贷技术,农村信用社单位资金的贷款审核成本无疑要高于采用其他信贷技术的金融机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尽管众多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上限已经放开,实行下限管理。但农村信用社却不在其列。农村信用社在缺乏自主权的情况下,即便采用成本较高的关系型信贷技术获得更充分的农户信息,但无法通过以收取较高贷款利率的方式而获得风险溢价,利润微薄甚至可能赔钱的情况下,农信社必然缺乏动力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更为严重的是,在利率管制下,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缺口非常大,信贷供需更为紧张,信贷配给进一步加剧。这为寻租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机会。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为得到贷款而贿赂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或者,并不需要信贷资金的人通过特权得到信贷而再以高利率转贷给他人。这增加了农户的额外负担和成本,而且,低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相当程度上还刺激了部分地区的民间高利贷。4.2农村金融市场放开利率上限管制的必要,性利率差异和机构是否可持续是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两个重要因素,而机构可持续发展又与约定盈利的主要因素一一利率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较高的贷款利率也能够较易实现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水平是农村信用社有效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主要决定因素。国际上普遍通过适当提高利率来排除非小额信贷对象借款人。照国际经验,小额信贷的运作主体主要为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微型金融机构(MicroFinanceInstitutions,简称MFI,如私人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简称NGO)。为了同时达到最基本的两个目标:服务穷人和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MFI和NGO均实行高利率政策(孔荣、CalumTurvey等,2007)。因为相当多的非政府机构的小额信贷采取了小组贷款模式,因此,尽管从表面看名义贷款利率并不高,但实际有效利率较高。例如,世行秦巴项目采取的做法是20次还贷、名义贷款利率为7%、利息在借款时和最后一期还贷时各支付一半并提取5%的小组基金,其实际有效利率为15.41%。贵州兴仁县UNDP小额信贷项目采取的是8%的名义贷款利率、按月还贷,此外还规定了小组基金,其实际有效利率达到17.14%。平遥晋源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对种植业实行12.83%〜22.32%的贷款利率。现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放开了小额信贷的利率。如允许其自主地制定合理的利率,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必然增加,信贷供给量增加;在反映市场供求的较高利率下对小额信贷的有效需求真正显现,会小于利率管制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有效缓解信贷配给现象。而且,如果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利率能市场化,不但能有效的减少利率管制下滋生的寻租行为及合谋等问题;而且还能通过业务的增多、覆盖面的扩大来有力地打击屡禁不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课件教学课件
- 儿童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小区房屋出租合同范本(简单)
- 2024年城市绿化项目分包协议
- 2024标准交易居间合同样本
- 2024年二手房一次性买卖合同(含付款方式)
- 2024个人购房合同书
- 护理课件背景教学课件
- 2024年小学家长委员会组织协议
- 做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发言稿(7篇)
- NY/T 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 GB/T 7973-2003纸、纸板和纸浆漫反射因数的测定(漫射/垂直法)
- GB/T 5976-2006钢丝绳夹
- 坐标纸(网格型坐标纸-直接打印即可)
- GB/T 39633-2020协作机器人用一体式伺服电动机系统通用规范
- FZ/T 01002-2010印染企业综合能耗计算办法及基本定额
- 药品储备评估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经验汇总课件
- 青春期女孩自尊自爱课件
- 2023年西藏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小学语文人教三年级上册观察桔子孙娟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