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上课学前心理学感知觉课件_第1页
课题一上课学前心理学感知觉课件_第2页
课题一上课学前心理学感知觉课件_第3页
课题一上课学前心理学感知觉课件_第4页
课题一上课学前心理学感知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特征颜色:形状:大小:气味:重量:这是什么?第一节感知和知觉概述一、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分类:根据分析器的特点以及它所反映的最适宜刺激物不同适宜刺激:能够引起感受器反应的刺激。猜猜这是什么?红色圆的没有苹果大,像钢镚儿那么大案例分析: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第一节感知和知觉概述二、知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构成: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知觉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分类:(1)以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不同: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肤知觉、视-听知觉、味-嗅知觉(2)知觉对象的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关系的知觉空间知觉:反映物体大小、方位、距离、形状的知觉时间知觉: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速度的知觉。运动知觉:反映物体位移和位移快慢的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科学家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有些莫名其妙的实验。他们让志愿者戴上半透明的塑料眼罩、纸板做的套袖和厚厚的棉手套,躺在一张床上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吃饭和上厕所),时间要尽可能的长,每天的报酬是20美元。当时大学生打工一小时大约只能挣50美分,这让很多大学生都跃跃欲试,认为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好好睡一觉,或者考虑论文、课程计划。但结果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没过几天,志愿者们就纷纷退出。他们说,他们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不能进行清晰的思考,哪怕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都无法集中,思维活动似乎总是“跳来跳去”。更为可怕的是,50%的人出现了幻觉,包括视幻觉、听幻觉和触幻觉。视幻觉如出现光的闪烁;听幻觉似乎听到狗叫声、打字声、滴水声等;触幻觉则感到有冰冷的钢板压在前额和面颊,或感到有人从身体下面把床垫抽走。感觉剥夺的影响有一年年轻人向一位智者抱怨自己父母的平庸、家境的平凡。智者问:“假如有人用100万换你强健的四肢,你愿意吗?”年轻人回答:“不愿意。”智者再问:“假如有人用1000万换你明亮的眼睛,你愿意吗?”年轻人摆手:“不愿意。”智者接着问:“假如有人用1亿元换你健康的生命,你愿意吗?”年轻人连连摇头:“不愿意。”智者说:“那就快感谢你的母亲吧,她一次性馈赠给你超过一亿一千一百万的巨额财富。”这段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对父母要感恩而不是抱怨、嫌弃。明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我们应该学会接受。一个人所诞生的家庭是不可选择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是将要开创的家庭。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不利状况,那是光荣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不必因为家境的某种窘迫而自卑,更不应该家境优裕而自傲。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父母赋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怎样去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不能去抱怨父母,难为父母。第一节感知和知觉概述三、感知觉的功用(1)一切认识的开端(2)一切心理的基础(3)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四、感知觉特点与幼儿活动(一)感受性:感觉的能力(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

微弱的声音能够提高视觉的感受性(盲人)

强烈噪音能降低色觉的差别感受性(上课)2.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感受性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

嗅觉、触觉、肤觉

明适应:暗——明快感受性降低

视觉

暗适应:明——暗慢感受性提高(二)感觉适应◊是感觉器官接受持续而稳定的刺激后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含香将自己隐身于鱼市之中,隐身于鱼市之中就能去除她身上的臭味吗?古语讲: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事实上这是利用了感觉的适应作用。温水青蛙“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居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贪图安逸的生活,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像那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是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的。在生活和职业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一下,当我们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一旦趋向平静,便耽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而不断遭遇失败。这可怕的青蛙效应,不仅在自然界存在,而在人类现实生活中也屡见不鲜。二、感觉与知觉的变化规律(一)感觉的变化规律1、感觉的适应作用当某一事物以固定的强度持续地刺激感受器官时,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能力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感觉的适应作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事情能用感觉的适应作用来解释的?在餐饮服务中,客人吃完糖水或甜点后要先上一道茶,让客人喝过茶,再上水果,这是为什么?不能直接上水果吗?水果中含有果酸,吃过糖水后马上吃水果,由于味觉的相互作用,口中残留的糖水的甜味会将水果的甜味掩盖掉,而水果中果酸的味道就会变得明显,所以会觉得水果特别酸,因此需先上一道茶,将客人口中的甜味冲淡。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之间有相互的影响作用,一种感觉的强度会受到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1)同一感觉通道同时对比先后对比(2)不同感觉通道之间(联觉)联觉是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3.对比颜色大小冷热味道旅游者对色彩的感知觉往往会产生联觉现象1、不同的颜色可以使人产生冷、暖和深远与浅近的联觉暖色:红色、橙色、黄色等,这些颜色还有前冲和膨胀之感。冷色:蓝色、紫色、绿色等,这些颜色还有后退和收缩之感。2、颜色能使人产生轻重的联觉比如:一斤铁与一斤棉花的重量下图:灯光下蔬菜新鲜翠绿;上图:取出来看有点蔫了。

本报6月7日报道《超市商品摆放有“讲究”》,对超市货物摆放“学问”进行了披露。记者调查发现,蔬菜在绿色灯光照射下,会显得翠绿无比;肉类产品在柔和的粉红灯光照射下,会显得异常鲜嫩。盲人的听觉和触觉一般都特别灵敏,为什么?(3)感觉的生活实践作用

正常出生的婴儿,各种感觉机制都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作用下,感觉能力的发展会因为生活条件和工作实践的要求而出现不均衡的发展,有的感觉能力甚至可以发展到惊人的水平。

经验丰富的汽车修理师可以根据汽车发动机启动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故障所在;印染厂染色师能够分辨出40-60种黑色色调,而一般人只能分辨出两三种;熟练的制茶师傅可以用鼻子“闻”出茶叶的品种和品质;音乐家对音乐的节律非常敏感,能够听出相差甚至半个音高的两个音。例如:4.感受性训练——感受性提高聋哑人——视觉敏锐盲人———听觉、触觉发达(三)知觉的特性与幼儿活动1.知觉的选择性—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把一些个别孤立的成分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已具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理解,并用词把它标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被知觉的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发展的特点(一)视觉人类的70%—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双眼对视——儿童与成人分享情感体验,人脸偏好——对面部感兴趣1.视敏度(视力):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敏度不断提高但速度不均衡。2.颜色视觉:明显的年龄特征3-4岁—能分辨蓝、红、黄、绿基本色,但很难命名4-5岁—能够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5-6岁—在正确的教育影响下,能够运用各种颜色调出所需的颜色。(二)听觉1.听觉感受性绝对感受性—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分辨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2.言语听觉中班:可以辨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大班:能区别本民族语言所包含的各种语音。3.重听现象—幼儿对别人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通过观察对方的口形和体态语,猜出对方的意思,而失去了良好的治疗时机。不易察觉,但对幼儿、言语听觉、言语、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三)肤觉1.触觉——标志手眼协调巴宾斯基反射:用指尖在新生儿的脚底外侧从后往前轻划一下,就能看到他的大脚趾向上,其余四趾向下呈扇形张开。(医学)2.温觉新生儿怕冷不怕热3.痛觉新生儿对痛觉刺激的反应越来越敏感二、学前儿童的知觉发展1.空间知觉(1)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上下(3岁)

前后(4岁)

左右,以自我为中心(5岁)(2)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几何形体的知觉

小班:

中班:大班:立体图形(3)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

不懂得近大远小

深度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之间距离的感知。

吉布森—视崖实验

证明6个月的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2.时间知觉为了正确的感知它,必须借助于中介物。如天体运行、人体的节律、专门的计时规律。小班: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中班:昨天、今天、明天大班:一个星期有7天,星期几,整点,半点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特点:有意性、理解性、细致性、顺序性怎样培养幼儿的观察力(1)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引导幼儿学会观察概括(3)启发幼儿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