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目标课件_第1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课件_第2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课件_第3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课件_第4页
货币政策的目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掌握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掌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2、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正确分析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3、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4、了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货币政策时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九章

货币政策

教学要求第九章货币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教学内容:3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MonetaryPolicy,P225)

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二、货币政策的特征(P226)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政策。货币政策是实现长期目标的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3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Mo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ofMonetaryPolicy)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P226-227)基本上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

主要包括: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物价不变动。2)充分就业:指凡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工作者,都能在合理条件下及时找到适当的工作。4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ofMonetaryPo5充分就业并不等于100%的就业,因为失业可分为:

自然性失业:摩檫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经济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失业一般是指经济性失业。3)经济增长:一般用人均实际GDP来衡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应是适度增长,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可利用利率和汇率进行调节。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5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6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P227-228)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6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P227-228)菲利7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①通账时物价水平较高,为降低物价水平,央行提高利率,但会引起资本流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②通缩时物价水平较低,为抑制通缩,央行降低利率,结果会引起资本流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从经常项目看,经济增长会增加需求,一是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出口减少;二是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但从资本项目来看,可能引起外资的流入,而出现顺差。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7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8

3、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点(P199)

1)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

3)单一目标论从实践中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取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83、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9

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

1)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80年代美国以充分就业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英国以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加拿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物价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德国以稳定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为主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意大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9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国别50~6010

2)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1951-1992年西方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国别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增长日本6.1412.885.40德国3.957.473.14法国3.549.566.82意大利3.4913.479.34美国2.775.404.90英国2.099.418.10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02)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国别实际国民11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以稳定货币为主。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很重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会使货币政策因时滞而影响其效应的充分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使货币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且货币供应量长期稳定,可使经济避免强烈的震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否则,走走停停,相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TheMediumofMonetaryPolicy)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P228)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具体作用机制是:

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1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2

2、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P229)

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督,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控性(央行能有效调控金融变量的变动及走势)

相关性(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抗干扰性(仅反映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较好适应性。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2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P229-230)

⑴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增加意味着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反之,则是银根紧缩。缺点:可控性不高

⑵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源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M=B×m=B×1/(r+c+e)

⑶利率:不仅能够反映和影响货币的供给状况,且能够表现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变化。

缺点:央行只能调控名义利率,r与M之间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

⑷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市场货币量。但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货币供给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加大了央行的统计难度。13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P229-230)13141415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90年代美国以利率为主先以M1后改为以M2为主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政策实施上监测更多的变量,但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英国以利率为主英镑M3并参考DCE,后改以M0为主加拿大先以信用总量额为主,后改为以信用条件为主先以M1后以一系列“信息变量”为主(主要是M2M2+)德国商业银行的自由流动准备先以中央银行货币CBM,后改以M3为主日本民间的贷款增加额M2+CD意大利以利率为主国内信用总量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DCE:是指国内信用扩张;CBM:是指非银行机构持有的流通中货币和按不变准备金率计算出的银行对国内负债缴存的最低准备金;CD:是指大额存单。15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国别5016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

中介目标的变化有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利率,第二阶段是货币供应量,第三阶段是利率)。

20世纪70-80年代各国中介目标的转移、变化呈相同趋势,但控制指标各有侧重。

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货币政策重新调整的年代。案例分析《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讨论或思考:

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6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讨论或思考: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7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P232-234)

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信用总量进行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普遍的、总体的影响。(一)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率和再贴现政策的含义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

⑵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并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成本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央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17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P232-18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作用⑴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⑵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贴现票据种类和差别利率)⑶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和政策导向作用,影响公众的预期,影响投资者的成本。

3、再贴现政策的调节过程紧缩时,提高再贴现率;放松时,降低再贴现率。

4、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及其局限

⑴优点:体现央行政策意图,既可调节货币总量,又可调节信贷结构。

⑵局限: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再贴现率的变动是有限度的。18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作用19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⑵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和作用过程

作用: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

作用过程: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存款准备金政策20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及局限

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灵。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对微观经济主体可能产生一刀切的影响。会影响公众心理预期。(三)公开市场业务政策1、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0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212、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

作用: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买卖证券,证券价格变动,利率变动;买卖不同期限证券)。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作用过程:紧缩,央行卖出证券;放松,央行买进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央行的债券或票据、外汇、存单等)。

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优点

能按照央行的主观意愿进行。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其规模大小,交易方法及步骤可随意安排,操作主动权完全在央行。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12、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第二节货币22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可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不会对经济产生猛烈的冲击。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央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

4、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缺点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效果”较弱;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其作用的前提。5、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见后页)(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工具(P365)22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可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23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3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4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P235)在修正或强化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消费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P236)1、信用分配2、利率最高限额3、流动比率等4、直接干预:直接干预存款业务、放贷范围;并辅以:拒绝再贷款、再贴现、惩罚性高利率。24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P235)25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二)间接信用控制(P237)

1、道义劝说央行:地位和威望→商行等:通告、指示、面谈→遵守金融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2、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物价、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执行。否则,央行削减相应的再贷款额度,直至停止提供信用。案例分析

《流动性泛滥依然挑战宏观调控》讨论或思考:我国目前流动性泛滥与潜在通胀压力并存情况下,央行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25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间接信用控制(P237)26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目标体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1基础货币准备金其它中介目标2货币供应量利率其它指标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其它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金融稳定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6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目标体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1中2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名称项目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就主动性而言完全主动较主动被动就影响对象而言超额准备金资产结构筹资成本就对MS的控制能力而言最强较强最弱就影响的效果而言震荡性的比较温和比较猛烈就对结构的影响而言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就操作的灵活性而言不灵活最灵活比较灵活就抗干挠的能力而言最强较强较弱就对银行资金实力要求而言不要求要求要求就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言无要求要求最高有一定要求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名称存款准备公开市28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国家(地区)启用时间交易工具交易方式英格兰银行1694商业票据、政府债券买卖、回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1920s政府债券回购、买卖加拿大银行1935政府债券买卖、回购法兰西银行1930s货币市场债券、国债买卖、回购瑞士国民银行1930s银行债券买卖澳大利亚储备银行1950s政府债券回购德意志联邦银行1955政府债券、票据回购、买卖韩国银行1961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债券、外汇基金债券回购、发行日本银行1962政府债券、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买卖菲律宾中央银行1970国债、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巴西中央银行1970政府担保债券、中央银行债券买卖、回购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8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国家29墨西哥银行1978国债买卖、回购泰国银行1979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印度尼西亚银行1984中央银行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回购、买卖新西兰储备银行1986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马来西亚银行1987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980s国债发行、回购斯里兰卡中央银行1984中央银行债券、国债发行、回购埃及中央银行1980s国债发行、回购阿根廷中央银行1980s国债买卖、回购印度储备银行1980s国债买卖、回购波兰国民银行1990中央银行债券、国债发行、买卖、回购俄罗斯中央银行1994国债买卖、回购、逆回购中国人民银行1994外汇、国债买卖、回购、逆回购中国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1990s外汇基金票据买卖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9墨西哥银行1978国债买卖、回购泰国银行1979政府债券30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定义

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货币政策作用或传导过程包括经济变量传导和机构传导: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30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定义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31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

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机构传导的体状况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投资者(消费者)→国民收入。

这两条链条必须结合起来,即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数量、利率、政策等),进而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使企业和个人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整个国民收入也随之变动。三、魏克塞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39)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利率(即金融市场利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即S=I时的利率)的背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动→货币利率=自然利率31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32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40-241)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利率与投资(前提:低于充分就业)

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与债券的替代效应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增加→总收入增加,即:

Ms↑→i↓→I↑→AD↑→Y↑五、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34-235)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内在稳定性,强调货币供给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利率则不起作用。

MS↑→E↑→I↑→Y↑

MS表示货币供应量;E表示支出;I表示投资;Y表示名义收入(由于货币需求函数的内在稳定性,M↑超过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量,从而必然增加支出)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32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40-241)第三33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的时滞的影响(LagsofMonetaryPolicyEffect,P243)1.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是指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果的时差。

2.内部时滞:指从经济形势发生变化,需要采取政策加以矫正,直至货币当局采取该行动之间的一段时间。内部时滞=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决定因素:预见能力+决策效率+行动决心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33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因素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第四节343.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到货币政策对经济发生影响的时滞分布。决定因素:金融机构的反应和金融市场的敏感度—客观经济、金融条件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

4.影响:时滞长短—决定“疗效”和“疗程”,决定政策取向和力度调整的时机/效果。

一般认为,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因为外部时滞影响因素多为客观因素)估测:国民收入增长率变动趋势、企业投资的变动、利率的动态等。343.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政策行动35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经济形势变化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的必要性制定政策政策生效认识时滞决策时滞生效时滞内部时滞外部时滞35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经济形势变化认识到采取政策行动的36(二)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P244)

影响:对V的估计或预测细小失误,将影响/逆转货币政策的效果

(三)合理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P244)

影响:预期对宏观政策的抵消作用举例:扩张性货币政策→公众预期:总需求增加、物价上升→工会:提高工资→企业:成本上升,不扩展生产→价格上涨+产量不增→政策失效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36(二)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P244)第四37

(四)金融创新的影响(P244)

1.金融创新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技术及金融市场等方面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2.金融创新的影响⑴金融创新削弱了央行控制本国货币供给的能力

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务综合化和金融机构的同质化的趋势,模糊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线,经营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货币供给主体演变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又因商业银行的地位下降,以控制商业银行货币乘数为中心设计的传统货币政策难以奏效。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37(四)金融创新的影响(P244)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38⑵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货币的定义和计量变得困难和复杂,使货币政策工具部分失灵,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方式更加灵活)、利率限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作用也受到限制。(五)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其他外来的或体制的因素所影响。由于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方案的贯彻,都可能给不同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利益受损时,就会强烈反应,并形成政治压力乃至迫使货币政策进行调整。38⑵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39二、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取信于公众问题

1.货币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对于政策效应的发挥至关重要。

2.从方针政策和决策准则来说,要求在决策者和广大公众之间高度沟通。如果决策过程不透明,就难于树立公众对货币当局的信任;就难于使公众领会决策者的行为准则和意向。

3.强调货币政策要讲规则,不仅是为了规范货币当局的行为,同时又与“透明度”有关:透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取得公众的信任。

39二、货币政策透明度与取信于公众问题40三、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1.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2.对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3.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赖于多种政策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40三、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41重要概念: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时滞金融创新思考题:1、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目标从多重目标向双重目标或单一目标趋势发展?2、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和种类。3、试述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的作用、传导机制及其局限。4、试述凯恩斯主义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5、试述03-04年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效应。41重要概念:教学要求

1、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熟悉货币政策目标的发展过程,掌握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掌握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了解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2、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正确分析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3、掌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概念,了解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4、了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时滞的含义,货币政策时滞、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第九章

货币政策

教学要求第九章货币政策教学内容: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教学内容:44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MonetaryPolicy,P225)

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二、货币政策的特征(P226)

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调整社会总需求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直接调控为辅的政策。货币政策是实现长期目标的政策。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3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的含义(Mo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ofMonetaryPolicy)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P226-227)基本上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一致,具体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

主要包括: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物价不变动。2)充分就业:指凡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工作者,都能在合理条件下及时找到适当的工作。45二、货币政策的目标(GoalsofMonetaryPo46充分就业并不等于100%的就业,因为失业可分为:

自然性失业:摩檫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经济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隐蔽性失业。失业一般是指经济性失业。3)经济增长:一般用人均实际GDP来衡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应是适度增长,并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发展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都会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利影响,货币政策可利用利率和汇率进行调节。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5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47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P227-228)1)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的冲突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6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互冲突(P227-228)菲利48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3)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

①通账时物价水平较高,为降低物价水平,央行提高利率,但会引起资本流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②通缩时物价水平较低,为抑制通缩,央行降低利率,结果会引起资本流出,影响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冲突从经常项目看,经济增长会增加需求,一是增加对国内产品的需求,从而影响出口减少;二是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引起国际收支的变动。但从资本项目来看,可能引起外资的流入,而出现顺差。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7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冲突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49

3、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点(P199)

1)多重目标论

2)双重目标论

3)单一目标论从实践中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选取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83、我国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几种不同观50

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

1)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80年代美国以充分就业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英国以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为主以稳定货币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加拿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以物价稳定为主以反通胀为唯一目标德国以稳定通货,兼顾对外收支平衡为主日本对外收支平衡,物价稳定物价稳定,对外收支平衡意大利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货币稳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9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比较国别50~6051

2)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1951-1992年西方各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及通货膨胀率(%)国别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消费物价指数增长日本6.1412.885.40德国3.957.473.14法国3.549.566.82意大利3.4913.479.34美国2.775.404.90英国2.099.418.10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02)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启示国别实际国民52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应以稳定货币为主。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很重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会使货币政策因时滞而影响其效应的充分发挥的作用大大降低,使货币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且货币供应量长期稳定,可使经济避免强烈的震荡,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否则,走走停停,相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TheMediumofMonetaryPolicy)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P228)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的工具实施调节,在尚未实现最终目标之前所能达到的具有传导作用的中间变量目标。具体作用机制是:

货币政策→政策工具→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1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53

2、选择中介目标的标准(P229)

可测性(便于观察、分析和监督,有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控性(央行能有效调控金融变量的变动及走势)

相关性(与最终目标有密切、稳定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抗干扰性(仅反映货币政策因素的影响)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的较好适应性。

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2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P229-230)

⑴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增加意味着货币市场银根放松,反之,则是银根紧缩。缺点:可控性不高

⑵基础货币:基础货币从源和货币乘数两个方面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M=B×m=B×1/(r+c+e)

⑶利率:不仅能够反映和影响货币的供给状况,且能够表现和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变化。

缺点:央行只能调控名义利率,r与M之间关系受很多因素影响。

⑷货币供应量:直接影响市场货币量。但金融创新和经济全球化模糊了货币供给层次、货币流通速度变化加大了央行的统计难度。54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P229-230)13551456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国别50-60年代70-80年代进入90年代美国以利率为主先以M1后改为以M2为主放弃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在政策实施上监测更多的变量,但主要以利率、汇率等价格型变量为主英国以利率为主英镑M3并参考DCE,后改以M0为主加拿大先以信用总量额为主,后改为以信用条件为主先以M1后以一系列“信息变量”为主(主要是M2M2+)德国商业银行的自由流动准备先以中央银行货币CBM,后改以M3为主日本民间的贷款增加额M2+CD意大利以利率为主国内信用总量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DCE:是指国内信用扩张;CBM:是指非银行机构持有的流通中货币和按不变准备金率计算出的银行对国内负债缴存的最低准备金;CD:是指大额存单。154、战后西方各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比较国别5057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

中介目标的变化有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是利率,第二阶段是货币供应量,第三阶段是利率)。

20世纪70-80年代各国中介目标的转移、变化呈相同趋势,但控制指标各有侧重。

20世纪90年代是各国货币政策重新调整的年代。案例分析《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讨论或思考:

我国目前应当采用怎样的货币中间目标?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16从上表看出以下特点:讨论或思考:第一节货币政策及其目标58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P232-234)

也称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各国中央银行普遍运用的、主要是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信用总量进行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而对社会金融活动进行普遍的、总体的影响。(一)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率和再贴现政策的含义⑴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请求再贴现的票据规定的应付借款成本率。

⑵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贴现贷款的能力,进而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并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成本的一种政策措施。包括: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央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17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P232-59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2、再贴现政策作用⑴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⑵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贴现票据种类和差别利率)⑶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和政策导向作用,影响公众的预期,影响投资者的成本。

3、再贴现政策的调节过程紧缩时,提高再贴现率;放松时,降低再贴现率。

4、再贴现政策的优点及其局限

⑴优点:体现央行政策意图,既可调节货币总量,又可调节信贷结构。

⑵局限: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由于再贴现政策具有的告示效应,再贴现率不易经常调整,否则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商业银行和公众无所适从。再贴现率的变动是有限度的。18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作用60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存款准备金政策1、存款准备金和存款准备金政策⑴法定存款准备金是由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制约所形成的银行存款准备。⑵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间接控制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和作用过程

作用: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调节货币供应量;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流动性

作用过程:紧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存款准备金政策61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及局限

优点: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

局限:容易导致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灵。如果中央银行经常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感到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由于调整法定存款比率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巨大,使它不具备充分的伸缩性,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运用。对微观经济主体可能产生一刀切的影响。会影响公众心理预期。(三)公开市场业务政策1、公开市场业务政策含义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借以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20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3、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优点622、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

作用:可调控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可以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买卖证券,证券价格变动,利率变动;买卖不同期限证券)。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作用过程:紧缩,央行卖出证券;放松,央行买进证券(主要是买卖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央行的债券或票据、外汇、存单等)。

3、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优点

能按照央行的主观意愿进行。央行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期望的规模内。其规模大小,交易方法及步骤可随意安排,操作主动权完全在央行。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12、公开市场业务政策作用和作用过程第二节货币63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可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不会对经济产生猛烈的冲击。它不象法定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央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业务逆转极易进行。

4、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缺点它的随时发生和持续不断,使其“告示效果”较弱;各种市场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民间债券的增减变动可能减轻或抵消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力;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其作用的前提。5、中国公开市场业务(见后页)(二)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政策工具(P365)22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可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64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3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65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P235)在修正或强化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在某些特殊领域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1、证券市场信用控制2、消费信用控制3、不动产信用控制4、优惠利率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一)直接信用控制(P236)1、信用分配2、利率最高限额3、流动比率等4、直接干预:直接干预存款业务、放贷范围;并辅以:拒绝再贷款、再贴现、惩罚性高利率。24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P235)66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二)间接信用控制(P237)

1、道义劝说央行:地位和威望→商行等:通告、指示、面谈→遵守金融政策并采取相应措施2、窗口指导央行根据产业、物价、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求执行。否则,央行削减相应的再贷款额度,直至停止提供信用。案例分析

《流动性泛滥依然挑战宏观调控》讨论或思考:我国目前流动性泛滥与潜在通胀压力并存情况下,央行如何利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25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二)间接信用控制(P237)67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目标体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中介目标1基础货币准备金其它中介目标2货币供应量利率其它指标选择性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其它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最终目标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金融稳定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6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和目标体系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1中68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名称项目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就主动性而言完全主动较主动被动就影响对象而言超额准备金资产结构筹资成本就对MS的控制能力而言最强较强最弱就影响的效果而言震荡性的比较温和比较猛烈就对结构的影响而言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能就操作的灵活性而言不灵活最灵活比较灵活就抗干挠的能力而言最强较强较弱就对银行资金实力要求而言不要求要求要求就对外部环境的要求而言无要求要求最高有一定要求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7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名称存款准备公开市69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国家(地区)启用时间交易工具交易方式英格兰银行1694商业票据、政府债券买卖、回购美国联邦储备系统1920s政府债券回购、买卖加拿大银行1935政府债券买卖、回购法兰西银行1930s货币市场债券、国债买卖、回购瑞士国民银行1930s银行债券买卖澳大利亚储备银行1950s政府债券回购德意志联邦银行1955政府债券、票据回购、买卖韩国银行1961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债券、外汇基金债券回购、发行日本银行1962政府债券、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买卖菲律宾中央银行1970国债、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巴西中央银行1970政府担保债券、中央银行债券买卖、回购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8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

公开市场操作开展情况一览表国家70墨西哥银行1978国债买卖、回购泰国银行1979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印度尼西亚银行1984中央银行存单、银行承兑汇票回购、买卖新西兰储备银行1986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马来西亚银行1987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债券回购、买卖新加坡金融管理局1980s国债发行、回购斯里兰卡中央银行1984中央银行债券、国债发行、回购埃及中央银行1980s国债发行、回购阿根廷中央银行1980s国债买卖、回购印度储备银行1980s国债买卖、回购波兰国民银行1990中央银行债券、国债发行、买卖、回购俄罗斯中央银行1994国债买卖、回购、逆回购中国人民银行1994外汇、国债买卖、回购、逆回购中国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1990s外汇基金票据买卖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29墨西哥银行1978国债买卖、回购泰国银行1979政府债券71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定义

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二、货币政策传导过程货币政策作用或传导过程包括经济变量传导和机构传导:

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30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定义第三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72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

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机构传导的体状况是: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投资者(消费者)→国民收入。

这两条链条必须结合起来,即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直接或间接调节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和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数量、利率、政策等),进而控制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使企业和个人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整个国民收入也随之变动。三、魏克塞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39)

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准备金→货币利率(即金融市场利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即S=I时的利率)的背离累积过程→一般物价水平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变动→货币利率=自然利率31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变量传导的主线是:73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40-241)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传导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货币供应量与利率、利率与投资(前提:低于充分就业)

货币供应量增加货币与债券的替代效应利率下降→投资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增加→总收入增加,即:

Ms↑→i↓→I↑→AD↑→Y↑五、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P234-235)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内在稳定性,强调货币供给量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利率则不起作用。

MS↑→E↑→I↑→Y↑

MS表示货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