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2.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
(1)汉代的王国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
(1)汉代的王国问题2
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觊觎帝位。……与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对抗。——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阐释的观点(1)汉代的王国问题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3“惩戒秦孤立之败”(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惩戒秦孤立之败”(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4此图表表达的信息是什么?中央与地方轻重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此图表表达的信息是什么?(1)汉代的王国问题5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6(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7(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8(2)唐代的藩镇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9(2)唐代的藩镇问题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地方割据势力。(2)唐代的藩镇问题边镇兵:49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10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边镇兵中央军::11安史之乱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突厥安思顺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粟特安禄山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重用蕃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2)唐代的藩镇问题安史之乱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突厥安思顺12《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2)唐代的藩镇问题《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2)唐代的藩镇问题13(2)唐代的藩镇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14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五○《兵志》(2)唐代的藩镇问题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15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的问题:1唐末战乱的原因2赵氏天下长久的良策
(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16
“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而臣强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17宋代惩于唐代的前车之鉴,政府致力于重文轻武,大将不得割地据兵,南宋的领兵大将(包括岳飞、韩世忠),即使忠心耿耿,仍遭迫害……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在“杯酒释兵权”的安排之后,宋代的政治权力,即依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重文轻武,自宋以后,只有蒙元时代一度中断,自此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宋代惩于唐代的前车之鉴,政府致力于重文轻武,大18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19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元与北宋20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腹里)察合台汗国畏兀儿属地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腹里)察合台汗21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
理想状况:“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维。”朝廷官外派为地方官:汉刺史、唐节度使、宋知州事、明清抚督。历代皇上总认为地方官居心叵测,不断派出中央工作组巡行地方并授予钦差重权。于是这些中央代表便由干预地方政务发展为越俎代庖,由分诸侯之权到架空诸侯,临时的特派员成了地头蛇,又演变为新一代诸侯。而皇上又要派新的中央代表来巡视这个地盘了。总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宋代以后地方问题基本解决!怎样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也仍然存在。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2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2.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3皇帝是真龙天子,是“奉天承运”“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丞相的职权“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矛盾皇帝是真龙天子,是“奉天承运”“王者,父天母地24二、中央内部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汉武帝对相权的抑制—内外朝制度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3、宋朝对相权的削弱4、元代相权的加强二、中央内部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汉武帝对相权的抑制25“中朝”和
“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1、汉内外朝制度“中朝”和
“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26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无可奈何。最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侯。可见当时相权之重。
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27在武帝统治的54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在武帝统治的54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28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田蚡去世3年又9月薛泽免职7年又6月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又10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石庆去世8年又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又2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田千秋(汉昭帝时去世)2年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姓名离职原因任292、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2、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30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中书尚书门下吏户礼兵刑工政事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中尚门吏户礼兵刑工政事堂31相权的削弱与君权加强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2、唐三省六部制度相权的削弱与君权加强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32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事中书门下皇帝3、宋三府三司制度中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盐户参知政事中皇帝3、宋三府三33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4、元代相权的加强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34枢密院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皇帝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力中书省最高军事机关统宗教管西藏宣政院元代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4、元代相权的加强枢密院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皇帝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力中书省最高军事35
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因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成形无疑有它的影响。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
3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的出现3.军机初的设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7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38“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1.宰相制度的废除“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39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1.宰相制度的废除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40地方行政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1.宰相制度的废除地方行政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41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2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朱元璋的烦恼:“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春明梦余录》卷二五朱元璋的烦恼:43对策: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四辅官。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对策: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44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45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46《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2.内阁的发展与发展《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2.内阁的发展与47
军机处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到达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48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3.军机处的设置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3.军机处的设置49军机处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机构,也没有专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军机处是清代君主集权的最佳工具。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50内阁权力的削弱:清沿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中枢机构,但实际上内阁权力远不及明代,且权力越来越低。清初,在内阁之外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亲贵构成,称“国议”,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皇帝裁决。康熙时设南书房,一切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撰拟,内阁之权更分。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奏折制度,机要之务,皆由奏折直达皇帝,内阁权力大为削弱。3.军机处的设置内阁权力的削弱:3.军机处的设置51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雍正七年(1729),对西北蒙古用兵,军报频繁,在雍正寝宫养心殿附近的隆宗门内设立了“军需房”,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后更名“军机处”。雍正有意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是军机处的设置背景。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雍正七年(1729)52军务缓和以后,军机处并未裁撤,反而职权范围渐广,“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军机处的具体职掌主要是:撰拟谕旨和处理奏折;议大政,议后提出处理意见,奏报皇帝裁夺;审理大狱,参与重大案件审拟;参与对重要官员的任免和考核;随侍皇帝出巡,奉旨出京查办事件等。3.军机处的设置军务缓和以后,军机处并未裁撤,反而职权范围渐广,“掌书谕旨,53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设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有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军机大臣须每天值班,等候皇帝随时召见。当天必须处理完毕每天由下面送达的奏章,以保证军机处处理政务的效率。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任职者无定员,最多时6、7人,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54名称时期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品行门第才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名称时期标准察举制九品中55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地方①②1、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弊端: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56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秦汉的三公制度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宋朝削弱宰相实权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清朝又设军机处
3、专制主义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相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57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2)剥夺地方人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58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59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60
……要实现现代化,可以借鉴古代制度体系中经过时间检验并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操作措施,但需要本质上的制度转换。
……要实现现代化,可以借鉴古代制度体系中经过时61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62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2.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63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
(1)汉代的王国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
(1)汉代的王国问题64
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孤立之败”,分封同姓诸侯王.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觊觎帝位。……与中央集权形成严重对抗。——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阐释的观点(1)汉代的王国问题汉初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又“惩戒秦65“惩戒秦孤立之败”(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惩戒秦孤立之败”(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66此图表表达的信息是什么?中央与地方轻重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此图表表达的信息是什么?(1)汉代的王国问题67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68(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69(1)汉代的王国问题(1)汉代的王国问题70(2)唐代的藩镇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71(2)唐代的藩镇问题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地方割据势力。(2)唐代的藩镇问题边镇兵:49万“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72岭南五府经略剑南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安西节度使广东四川青海辽宁北京山西宁夏甘肃新疆新疆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岭剑陇平范河朔河北安广四青辽北山宁甘新新边镇兵中央军::73安史之乱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突厥安思顺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粟特安禄山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重用蕃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2)唐代的藩镇问题安史之乱高丽高仙芝安西节度使突骑施哥舒翰陇右节度使突厥安思顺74《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2)唐代的藩镇问题《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2)唐代的藩镇问题75(2)唐代的藩镇问题(2)唐代的藩镇问题76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新唐书》卷五○《兵志》(2)唐代的藩镇问题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77宋太祖赵匡胤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的问题:1唐末战乱的原因2赵氏天下长久的良策
(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78
“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重,君弱而臣强矣。今所以治之,无它奇巧也,惟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
(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也,节镇太79宋代惩于唐代的前车之鉴,政府致力于重文轻武,大将不得割地据兵,南宋的领兵大将(包括岳飞、韩世忠),即使忠心耿耿,仍遭迫害……经过唐末五代的武人政治,宋太祖不愿再见军队夺取政权的威胁。在“杯酒释兵权”的安排之后,宋代的政治权力,即依仗儒生士大夫所撑持的一个庞大的文官系统。“重文轻武,自宋以后,只有蒙元时代一度中断,自此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3)宋代控制地方的措施宋代惩于唐代的前车之鉴,政府致力于重文轻武,大80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元朝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国图81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元与北宋82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腹里)察合台汗国畏兀儿属地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腹里)察合台汗83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
理想状况:“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维。”朝廷官外派为地方官:汉刺史、唐节度使、宋知州事、明清抚督。历代皇上总认为地方官居心叵测,不断派出中央工作组巡行地方并授予钦差重权。于是这些中央代表便由干预地方政务发展为越俎代庖,由分诸侯之权到架空诸侯,临时的特派员成了地头蛇,又演变为新一代诸侯。而皇上又要派新的中央代表来巡视这个地盘了。总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宋代以后地方问题基本解决!怎样处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在当今也仍然存在。
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趋势8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和地方)2.君主专制的演进(相权的衰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85皇帝是真龙天子,是“奉天承运”“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丞相的职权“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董事长与总经理的矛盾皇帝是真龙天子,是“奉天承运”“王者,父天母地86二、中央内部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汉武帝对相权的抑制—内外朝制度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3、宋朝对相权的削弱4、元代相权的加强二、中央内部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汉武帝对相权的抑制87“中朝”和
“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1、汉内外朝制度“中朝”和
“外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88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无可奈何。最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侯。可见当时相权之重。
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89在武帝统治的54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以善终的只有7人,其他5人或自杀,或下狱死,或被腰斩。因此,公孙贺在被任命为丞相时,甚至“不受印绶,顿首涕泣”。在武帝统治的54余年中,曾有12人任丞相,得90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田蚡去世3年又9月薛泽免职7年又6月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又10月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石庆去世8年又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又2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田千秋(汉昭帝时去世)2年汉武帝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被下狱处死.政府高层官员受到严厉处置数量如此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情况表:姓名离职原因任912、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2、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9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皇帝中书尚书门下吏户礼兵刑工政事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皇帝中尚门吏户礼兵刑工政事堂93相权的削弱与君权加强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且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2、唐三省六部制度相权的削弱与君权加强1)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94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事中书门下皇帝3、宋三府三司制度中枢皇帝财政行政军事(三司)度盐户参知政事中皇帝3、宋三府三95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4、元代相权的加强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96枢密院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行宰相职皇帝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力中书省最高军事机关统宗教管西藏宣政院元代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4、元代相权的加强枢密院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皇帝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力中书省最高军事97
毫无疑问,元朝统一全国的伟大历史功绩是肯定的。……同时,元朝还有它的消极方面。它主要的问题还不仅是一般大家都经常提及的战争破坏与民族压迫政策,因为战争的破坏毕竟只是在一些地区(如北方地区),民族压迫政策充其量也只是元朝的近百年统治期内起消极作用的因素。在我们看来,更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在政治社会领域中由蒙古统治者所带来的某些落后的影响,它们对宋代而言,实质上是一种逆转。这种逆转不单在元朝一代起作用,并且还作为一种历史的因袭,为后来的明朝所继承。它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进程,影响更为持久和巨大。……明代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承袭元朝,而元朝的这一套制度则是蒙古与金制的拼凑。从严格的角度讲,以北宋为代表的中原汉族王朝的政治制度,到南宋灭亡,即陷于中断。至于经济的发展,从两宋到明末形成明显的马鞍形,这是不言而喻的。
元朝的专制皇权已远较前代少所约束。……皇帝的尊严愈增,专制主义皇权也进一步膨胀,这对于明初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制度的成形无疑有它的影响。
周良霄、顾菊英《元代史》
98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2.内阁的出现3.军机初的设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99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太祖实录》卷一一七洪武十一年(1378),“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为可戒”。《明史》卷二《太祖本纪》“奏事毋关白中书省”。1.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100“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1.宰相制度的废除“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101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一级机构。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1.宰相制度的废除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吏部皇帝“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102地方行政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财政布政使司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1.宰相制度的废除地方行政县州府省监察、司法提刑按察使司军政都指挥使司省民政、103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二者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04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春明梦余录》卷二五“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六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朱元璋的烦恼:“朕代天理物,日总万机,岂能一一周遍。”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春明梦余录》卷二五朱元璋的烦恼:105对策: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四辅官。洪武十五年,设置殿阁大学士。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对策: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106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内阁学士,得以参预机务。内阁之名及阁臣参预机务由此开始。此时阁臣,品位比较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诸衙门奏事也不得相关白,阁臣仅备顾问而已。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内阁职在“佐天子出令”,即以票拟之权,辅佐皇帝处理政事,这是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但内阁不能统领监督百官、指挥诸司,又是大不同于古代宰相职权的地方。
明成祖即位后,从翰林院官中选解缙、胡广等人,入直文渊阁,称为107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票拟:一切内外章奏送到内阁,由阁臣先看,并提出处理意见,写在纸条上,与章奏一道呈给皇帝。票拟成为内阁最重要的职掌。批红:皇帝看过章奏及阁臣的意见后,亲用红笔写于章奏,叫批红。2.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仁宗、宣宗以后,担任阁臣者,地位渐高。内阁票拟逐渐成为制度。108《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2.内阁的发展与发展《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2.内阁的发展与109
军机处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皇权得到扩大皇权到达顶峰皇太极康熙雍正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110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3.军机处的设置上图:隆宗门内军机处右上图:军机处内景3.军机处的设置111军机处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机构,也没有专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军机处是清代君主集权的最佳工具。3.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军机垫及御用文房四宝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始终是临时112内阁权力的削弱:清沿明制,仍以内阁作为政府中枢机构,但实际上内阁权力远不及明代,且权力越来越低。清初,在内阁之外设议政王大臣会议,皆由满洲亲贵构成,称“国议”,凡军国机要重务,均不经内阁票拟,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策划,皇帝裁决。康熙时设南书房,一切特颁诏旨,由南书房翰林撰拟,内阁之权更分。雍正年间,普遍推行奏折制度,机要之务,皆由奏折直达皇帝,内阁权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二头肌损伤病因介绍
- 教案课件下载
- 2024年度艺术家共同创作及版权归属合同3篇
- 《财务软件的应用》课件
- 关于Hobby的阅读小学英语教学教材课件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17拜访客户
-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2)课程
- 幼儿园成长档案
- 男性性功能障碍病因介绍
- 厂区绿化养护方案及措施
- MOOC 高级财务会计-南京财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甘肃省兰州市政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课件
- 2023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考试真题
-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课件
- 胰腺穿刺的护理
- 肠内营养治疗病例分享
- 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教学管理办法
- 湖南省博物馆介绍
- 污水处理厂运行及问题-污水厂的运营与维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