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示与公信力构造课件_第1页
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示与公信力构造课件_第2页
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示与公信力构造课件_第3页
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示与公信力构造课件_第4页
物权法定原则、登记公示与公信力构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权法专题梅伟物权法专题梅伟法学家与参考书目

一、我国王泽鉴:《民法物权》中政大200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政大1999姚瑞光:《民法物权论》中政大2011梁慧星编:《中国物权法研究》1998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法学家与参考书目一、我国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7陈华彬:《民法物权论》2011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2004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2007二、德国【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三、日本【日】我妻荣:《新订物权法》【日】近江幸治:《物权法》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7第一讲物权法定原则问题:1.物权法定原则违反私法自治吗?2.物权法定有哪些功能?3.物权法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吗?第一讲物权法定原则问题:值得学习的相关论文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32.苏永钦: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中国社会科学》2005.63.常鹏翱:体系化视角中的物权法定,《法学研究》2006.5

4.张巍:物权法定与物权自由的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4值得学习的相关论文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5.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北方法学》2007.16.李富成: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问题,《比较法研究》2007.27.杨代雄:物权法定原则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48.高圣平:物权法定主义及其当代命运,《社会科学研究》2008.39.陈本寒:也论物权法定原则,《法学评论》2009.410.龙卫球:物权法定原则之辨,《比较法研究》2010.65.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北方法学》2007.1一、概念谢在全:指物权的种类、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禁止任何人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李开国:法律直接规定物权的种类,禁止当事人任意创设;物权的内容;物权的设立与变动方式均由法律规定。一、概念谢在全:指物权的种类、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禁止任何人含义1.类型强制: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居住权”之争】【永租权】申卫星:我国设立居住权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2.内容固定:物权的内容和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任何人确定的物权内容不得与法律规定相抵触。含义1.类型强制: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二、法律规范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日本民法典第175条:物权,除本法或其他法律规定者外,不能创设。我国台湾民法典第757条:物权,除依法律或习惯外,不能创设。(2009年修订)◆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民法典均无明文规定,但解释上皆认可此原则。二、法律规范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三、物权法定的理由1.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2.有利于构建一国物权体系,维护基本经济制度。3.确立物权公示的方法,有利维护交易秩序与安全。4.明确物权类型,有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益。三、物权法定的理由1.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各国确立的物权法国民法: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地役权、优先权、抵押权、质权德国民法: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先买权、物上负担、抵押权、土地债务、质权日本民法: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留置权、先取特权、抵押权、质权。各国确立的物权法国民法: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种类

动产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矿权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捕鱼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典权的废止。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种类动产所有权四、物权法定原则的批判1.物权法定原则过于僵化,新的物权难以得到承认。2.物权法定原则限制了私法自治,违背了民法宗旨。3.物权法定原则抑制了民商事活动,不利于经济发展。以让与担保(按揭担保)为例说明。四、物权法定原则的批判1.物权法定原则过于僵化,新的物权难以五、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1.习惯法包含说。如台湾民法、我妻荣。2.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①与物权体系不冲突;②与现代物权观念不矛盾;③不妨碍公示才承认习惯法上物权。3.物权法定缓和解释说。物权法定从宽解释。基础性物权法定;功能性物权可自由创设。——梁上上论文。五、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1.习惯法包含说。如台湾民法、我妻荣。六、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不被法律认可。如居住权、铺底权。2.不发生物权的效力。3.无效的物权转换为其他有效的法律行为。如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解释为保证。六、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不被法律认可第二讲物权公示与公信力构造问题:

1.物权为何要公示?

2.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区别?

3.登记公信力的善意要件是主观善意抑或客观善意?第二讲物权公示与公信力构造问题:应阅读的论文:1.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2.程啸:论不动产物权的登记簿的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3.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

应阅读的论文:1.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一、公示→→公信公示与公信两者密不可分,是一项统一的物权法原则。此原则贯穿于物权变动制度之中。物权法【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公示→→公信公示与公信两者密不可分,是一项统一的物权法原二、物权公示指物权的存在和变动应当具有法定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形式。静态公示形式动产:占有不动产:登记记载动态公示形式动产:交付不动产:登记二、物权公示指物权的存在和变动应当具有法定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为什么要公示?1.物权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应受到他人的尊重;2.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应具有识别性,并能被他人知悉;3.物权依法公示才具有社会公信力,才能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即使登记记载错误,与登记名义人为交易的善意第三人也受到法律保护。为什么要公示?1.物权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应受到他人的尊重;三、登记的效力(一)推定效力物权法【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

【例】父亲所在单位房改房,儿子出钱购买,登记于父亲名下,……三、登记的效力(一)推定效力(二)权利正确性效力【第十七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例】小偷盗取房产证并变造出卖(三)善意第三人保护效力

即登记的公信力。(二)权利正确性效力四、登记的效力模式(一)登记要件主义【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瑞士民法第656条】取得土地所有权,须在不动产登记簿登记。四、登记的效力模式(一)登记要件主义(二)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7条】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除非依登记,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物权法【第24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129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应当登记的,应当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158条】地役权登记的规定。(二)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7条】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五、登记公信力的法律构造1.登记错误的存在;【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不一致】2.经交易行为受让不动产;3.第三人为善意;善意:指第三人不知登记错误的存在。恶意:第三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不知登记错误。【要求第三人尽到较低的注意义务】4.第三人已办理登记;五、登记公信力的法律构造1.登记错误的存在;案例分析:【例1】李小双出国期间其所住小区办理房产登记,李遂委托其哥哥李大双办理,房管局错误都登记在李小双名下……【例2】南京季某买房登记于假意结婚者吴女名下,后吴某出售该房产案。【例3】小偷盗取房产证,身份证出售房屋案案例分析:【例1】李小双出国期间其所住小区办理房产登记,李遂前手合同被撤销后的善意取得前提已完成不动产登记。

登记的推定力与公信力。◆【例】文某以胁迫手段将周某一栋别墅买来。半年后,周某向法院主张撤销合同,法院判决撤销了合同。文某见状,随即将该房卖给不知情(or不知情)的胡某,登记在胡某名下……前手合同被撤销后的善意取得前提已完成不动产登记。六、善意取得制度【概念】无权处分人将不动产或动产处分给善意的第三人(受让人)时,第三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特点:

1.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2.拓展到了其他物权的取得。

六、善意取得制度【概念】无权处分人将不动产或动产处分给善意的物权法的规定第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物权法的规定第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例】甲出差数月,将其收藏的齐白石“对虾”名画交给好友乙保存,乙突遭意外,急需用钱,于是将该画以300万出卖给不知情的丙,甲回来后向丙追要该画,可否?为什么?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无权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2.第三人是善意受让动产和不动产。3.第三人是通过有偿的法律交易行为取得财物。4.受让的不动产已登记、动产已交付。

5.无权处分人的权利外观因真正权利人的原因而产生。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无权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

1.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

无权处分人:不能转让、赠与及不能设定担保物权的人。①有权占有但无权处分人: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质押权人、留置权人等。【为占有委托物】②登记错误的不动产登记名义人、误认为遗产的继承人、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买受人等。①②适用善意取得;③④不适用。

③合法占有但无权占有人:遗失物、埋藏物、漂流物的占有。【③④为脱离物】④以盗窃、抢劫、侵占等手段取得财物的非法占有人。1.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无权处分人:不能转让、赠与及2.买受人为善意。3.第三人是通过有偿的法律交易行为取得。①合理价格的判断。②合理价格与善意4.受让的不动产已登记、动产已交付。这表明善意取得制度需具备物权变动的形式要件。观念交付也适用善意取得制度。2.买受人为善意。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1.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让人信赖了不动产登记簿,就推定其为善意,除非其事先明知登记簿错误或者登记簿中有明确的异议登记。2.动产善意取得采主观善意。受让人应在交易中尽到了一般的注意义务。【德民第932条第2款】“取得人知道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该物不属于让与人的,非为善意。”◆不动产登记簿的公信力要远大于动产的占有的效力。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1.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主观善意与客观善意◆不动产登记中第三人有重大过失可否构成善意?【例】刘某将其夫妻共有的房产但登记于刘某名下的房产偷偷出卖给不知情的赵某,并登记在赵某名下,赵某可否取得该房屋所有权?【例】张某入狱,其情妇吴某伪造授权委托书将张某一套房产买来并登记在自己的名下,然后出卖该房产给孙某,登记在孙某名下。孙某为吴某的表弟。主观善意与客观善意◆不动产登记中第三人有重大过失可否构成善意德民土地登记簿的公信力【德民第892条第1款】为以法律行为取得土地上的某项权利或此种权利上的某项权利的人的利益,土地登记簿的内容视为正确,但对正确性的异议已被登记或不正确性为取得人所知的除外。为特定人的利益,权利人在处分已登记于土地登记簿的权利方面受限制的,仅该项限制可由土地登记簿看出或为取得人所知时,该项限制才对取得人有效力。德民土地登记簿的公信力【德民第892条第1款】为以法律行为取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标准的理由:1.有利于保护信赖第三人的利益。2.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促进商品交换。3.有利于与婚姻法相协调。《婚姻法解释三》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出售夫妻共同共有的房屋,第三人善意购买、支付合理对价并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另一方主张追回该房屋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标准的理由:1.有利于保护信赖第三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采主观善意标准的理由:1.有利于保护真实权利人的利益。2.我国缺乏登记公信力的传统,民间登记公信力不强。广大乡村尚未建立健全的登记制度。3.现实中不动产登记错误较多,权威性不高。不动产登记公信力采主观善意标准的理由:1.有利于保护真实权利探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效力待定第51条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批判:

1.对原权利人的保护无意义。

2.违反合同的相对性或区分原则。

3.对第三人保护不周。探讨: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效力待定不同观点:1、梁慧星、崔建远的观点:支持合同法的规定。2、韩世远、王闯、张谷、王轶的观点: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待定。无权处分合同有效。3、无权处分合同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不同观点:1、梁慧星、崔建远的观点:最高院关于买卖合同的司法解释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院关于买卖合同的司法解释第三条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相关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3条:合同订立时一方当事人无权处分与该合同相关联的财产的事实本身,不影响合同的效力。《欧洲合同法通则》第4:102条:仅仅由于合同成立时所负债务的履行不能或由于一方当事人无权处分合同涉及的财物,合同并不无效。相关规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3条:合同订立时一方当事一、交付方式1.现实交付:让与人把他对动产的现实的直接的支配(管领)力,移转给受让人。“交付行为+交付意思”①让与人直接将标的物交给受让人。②将动产托运或邮寄一、交付方式1.现实交付:让与人把他对动产的现实的直接的支配观念交付2.简易交付。他主占有—→自主占有。3.指示交付。返还所有权的让与。4.占有改定。自主占有—→他主占有。观念交付2.简易交付。二、占有改定与物权变动1、占有改定的物权合意;2、占有改定的公示;3、占有改定与现实交付的效力;探讨:占有改定与善意取得。二、占有改定与物权变动1、占有改定的物权合意;法律后果

原始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法理基础

1.“以手护手”。2.外观信赖理论。3.保护交易安全。法律后果原始取得所有权或其他物权。

物权法专题梅伟物权法专题梅伟法学家与参考书目

一、我国王泽鉴:《民法物权》中政大2001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中政大1999姚瑞光:《民法物权论》中政大2011梁慧星编:《中国物权法研究》1998孙宪忠:《中国物权法总论》崔建远:《物权:规范与学说》法学家与参考书目一、我国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7陈华彬:《民法物权论》2011尹田:《物权法理论评析与思考》2004常鹏翱:《物权法的展开与反思》2007二、德国【德】鲍尔、施蒂尔纳:《德国物权法》【德】曼弗雷德·沃尔夫:《物权法》三、日本【日】我妻荣:《新订物权法》【日】近江幸治:《物权法》王利明:《物权法研究》2007第一讲物权法定原则问题:1.物权法定原则违反私法自治吗?2.物权法定有哪些功能?3.物权法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吗?第一讲物权法定原则问题:值得学习的相关论文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法学研究》2003.32.苏永钦:法定物权的社会成本,《中国社会科学》2005.63.常鹏翱:体系化视角中的物权法定,《法学研究》2006.5

4.张巍:物权法定与物权自由的经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4值得学习的相关论文1.梁上上:物权法定主义:在自由与强制之间5.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北方法学》2007.16.李富成:中国语境中的物权法定问题,《比较法研究》2007.27.杨代雄:物权法定原则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48.高圣平:物权法定主义及其当代命运,《社会科学研究》2008.39.陈本寒:也论物权法定原则,《法学评论》2009.410.龙卫球:物权法定原则之辨,《比较法研究》2010.65.王利明:物权法定原则,《北方法学》2007.1一、概念谢在全:指物权的种类、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禁止任何人创设法律没有规定的物权。李开国:法律直接规定物权的种类,禁止当事人任意创设;物权的内容;物权的设立与变动方式均由法律规定。一、概念谢在全:指物权的种类、内容由法律直接规定,禁止任何人含义1.类型强制: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居住权”之争】【永租权】申卫星:我国设立居住权必要性的多重视角,《中国法学》20052.内容固定:物权的内容和效力由法律直接规定,任何人确定的物权内容不得与法律规定相抵触。含义1.类型强制:不得创设民法或其他法律所不承认的物权。二、法律规范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日本民法典第175条:物权,除本法或其他法律规定者外,不能创设。我国台湾民法典第757条:物权,除依法律或习惯外,不能创设。(2009年修订)◆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民法典均无明文规定,但解释上皆认可此原则。二、法律规范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三、物权法定的理由1.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2.有利于构建一国物权体系,维护基本经济制度。3.确立物权公示的方法,有利维护交易秩序与安全。4.明确物权类型,有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益。三、物权法定的理由1.整理旧物权,防止封建物权的复活。各国确立的物权法国民法: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地役权、优先权、抵押权、质权德国民法: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先买权、物上负担、抵押权、土地债务、质权日本民法: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留置权、先取特权、抵押权、质权。各国确立的物权法国民法:所有权、用益权、居住权、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种类

动产所有权、不动产所有权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采矿权用益物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捕鱼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

◆典权的废止。我国物权法确立的物权种类动产所有权四、物权法定原则的批判1.物权法定原则过于僵化,新的物权难以得到承认。2.物权法定原则限制了私法自治,违背了民法宗旨。3.物权法定原则抑制了民商事活动,不利于经济发展。以让与担保(按揭担保)为例说明。四、物权法定原则的批判1.物权法定原则过于僵化,新的物权难以五、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1.习惯法包含说。如台湾民法、我妻荣。2.习惯法物权有限承认说。①与物权体系不冲突;②与现代物权观念不矛盾;③不妨碍公示才承认习惯法上物权。3.物权法定缓和解释说。物权法定从宽解释。基础性物权法定;功能性物权可自由创设。——梁上上论文。五、物权法定原则的完善1.习惯法包含说。如台湾民法、我妻荣。六、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不被法律认可。如居住权、铺底权。2.不发生物权的效力。3.无效的物权转换为其他有效的法律行为。如未登记的不动产抵押解释为保证。六、违反物权法定原则的后果1.当事人所创设的物权不被法律认可第二讲物权公示与公信力构造问题:

1.物权为何要公示?

2.登记公信力与善意取得区别?

3.登记公信力的善意要件是主观善意抑或客观善意?第二讲物权公示与公信力构造问题:应阅读的论文:1.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2.程啸:论不动产物权的登记簿的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中外法学》,2010年第4期。3.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5期。

应阅读的论文:1.朱广新: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度,《法一、公示→→公信公示与公信两者密不可分,是一项统一的物权法原则。此原则贯穿于物权变动制度之中。物权法【第六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一、公示→→公信公示与公信两者密不可分,是一项统一的物权法原二、物权公示指物权的存在和变动应当具有法定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的形式。静态公示形式动产:占有不动产:登记记载动态公示形式动产:交付不动产:登记二、物权公示指物权的存在和变动应当具有法定的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为什么要公示?1.物权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应受到他人的尊重;2.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应具有识别性,并能被他人知悉;3.物权依法公示才具有社会公信力,才能维护交易秩序和安全。即使登记记载错误,与登记名义人为交易的善意第三人也受到法律保护。为什么要公示?1.物权具有支配性、排他性,应受到他人的尊重;三、登记的效力(一)推定效力物权法【第十四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第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

【例】父亲所在单位房改房,儿子出钱购买,登记于父亲名下,……三、登记的效力(一)推定效力(二)权利正确性效力【第十七条】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簿为准。【例】小偷盗取房产证并变造出卖(三)善意第三人保护效力

即登记的公信力。(二)权利正确性效力四、登记的效力模式(一)登记要件主义【第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瑞士民法第656条】取得土地所有权,须在不动产登记簿登记。四、登记的效力模式(一)登记要件主义(二)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7条】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丧失及变更,除非依登记,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物权法【第24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129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当事人应当登记的,应当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第158条】地役权登记的规定。(二)登记对抗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7条】不动产物权的取得、五、登记公信力的法律构造1.登记错误的存在;【法律物权与事实物权不一致】2.经交易行为受让不动产;3.第三人为善意;善意:指第三人不知登记错误的存在。恶意:第三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不知登记错误。【要求第三人尽到较低的注意义务】4.第三人已办理登记;五、登记公信力的法律构造1.登记错误的存在;案例分析:【例1】李小双出国期间其所住小区办理房产登记,李遂委托其哥哥李大双办理,房管局错误都登记在李小双名下……【例2】南京季某买房登记于假意结婚者吴女名下,后吴某出售该房产案。【例3】小偷盗取房产证,身份证出售房屋案案例分析:【例1】李小双出国期间其所住小区办理房产登记,李遂前手合同被撤销后的善意取得前提已完成不动产登记。

登记的推定力与公信力。◆【例】文某以胁迫手段将周某一栋别墅买来。半年后,周某向法院主张撤销合同,法院判决撤销了合同。文某见状,随即将该房卖给不知情(or不知情)的胡某,登记在胡某名下……前手合同被撤销后的善意取得前提已完成不动产登记。六、善意取得制度【概念】无权处分人将不动产或动产处分给善意的第三人(受让人)时,第三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或其他物权的制度。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特点:

1.适用于动产和不动产。2.拓展到了其他物权的取得。

六、善意取得制度【概念】无权处分人将不动产或动产处分给善意的物权法的规定第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

(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物权法的规定第106条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例】甲出差数月,将其收藏的齐白石“对虾”名画交给好友乙保存,乙突遭意外,急需用钱,于是将该画以300万出卖给不知情的丙,甲回来后向丙追要该画,可否?为什么?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无权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2.第三人是善意受让动产和不动产。3.第三人是通过有偿的法律交易行为取得财物。4.受让的不动产已登记、动产已交付。

5.无权处分人的权利外观因真正权利人的原因而产生。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1.无权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

1.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

无权处分人:不能转让、赠与及不能设定担保物权的人。①有权占有但无权处分人:承租人、保管人、借用人、质押权人、留置权人等。【为占有委托物】②登记错误的不动产登记名义人、误认为遗产的继承人、合同无效或被撤销的买受人等。①②适用善意取得;③④不适用。

③合法占有但无权占有人:遗失物、埋藏物、漂流物的占有。【③④为脱离物】④以盗窃、抢劫、侵占等手段取得财物的非法占有人。1.处分人不享有处分的权利。无权处分人:不能转让、赠与及2.买受人为善意。3.第三人是通过有偿的法律交易行为取得。①合理价格的判断。②合理价格与善意4.受让的不动产已登记、动产已交付。这表明善意取得制度需具备物权变动的形式要件。观念交付也适用善意取得制度。2.买受人为善意。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1.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受让人信赖了不动产登记簿,就推定其为善意,除非其事先明知登记簿错误或者登记簿中有明确的异议登记。2.动产善意取得采主观善意。受让人应在交易中尽到了一般的注意义务。【德民第932条第2款】“取得人知道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该物不属于让与人的,非为善意。”◆不动产登记簿的公信力要远大于动产的占有的效力。

不动产登记公信力与动产善意取得的区分1.登记公信力采客观善意主观善意与客观善意◆不动产登记中第三人有重大过失可否构成善意?【例】刘某将其夫妻共有的房产但登记于刘某名下的房产偷偷出卖给不知情的赵某,并登记在赵某名下,赵某可否取得该房屋所有权?【例】张某入狱,其情妇吴某伪造授权委托书将张某一套房产买来并登记在自己的名下,然后出卖该房产给孙某,登记在孙某名下。孙某为吴某的表弟。主观善意与客观善意◆不动产登记中第三人有重大过失可否构成善意德民土地登记簿的公信力【德民第892条第1款】为以法律行为取得土地上的某项权利或此种权利上的某项权利的人的利益,土地登记簿的内容视为正确,但对正确性的异议已被登记或不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