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课件_第1页
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课件_第2页
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课件_第3页
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课件_第4页
肢体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肢体运动障碍针灸治疗肢体运动障碍针灸治疗主要内容诊断要点1偏瘫特点2临证思路3针灸治疗4辩证用药5注意事项6主要内容诊断要点1偏瘫特点2临证思路3针灸治疗4辩证用药中风病的概述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进入恢复期后多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蹇涩等症,中医中药,特别是针灸对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风病的概述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概述阴虚、气虚肝风、外风气逆血瘀风痰、痰湿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概述阴虚、气虚中经络中脏腑心肝肾脾病位在脑本: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本虚标实有无神识昏蒙中风病的概述中经络心肝肾脾病位在脑本: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要点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经临床救治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中风恢复期一般为脑梗塞发病2周后或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后遗症期为发病半年后,遗留意识、语言、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诸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CT示软化灶形成或见不同程度脑萎缩。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要点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急性期,约两周内,患肢呈弛缓性瘫痪。锥体束休克所致。约持续两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第5周~3个月,以分离运动为主,能完成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阶段5阶段6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两周后,始恢复,痉挛始现,无随意活动,以共同活动、联合反应为主Brunnstrom的6阶段理论--偏瘫恢复的发展规律共同运动减弱,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共同运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急性期,约两周内,患肢呈弛缓性瘫痪。锥体束休克所致。约持续两废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早期缺乏康复介入,担心活动有危险而长期卧床,无主动性活动,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久之形成了的“废用状态”。

缺乏正确的康复知识,一味行上肢的拉力握力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加重了抗重力肌的痉挛,而使痉挛的运动模式强化和固定下来,表现为严重的痉挛、姿势异常、挛缩畸形,形成了“误用状态”。废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早期缺乏康复介入,针灸治疗偏瘫的误区注重肌力忽视肌张力片面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不注重偏瘫的分期治疗强化了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导致的“误用综合症”,临床奏效缓慢,疗程冗长。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针灸治疗偏瘫的误区注重肌力忽视肌张力片面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中风偏瘫痉挛期(BrunnstromII~Ⅳ),此时优势肌群(主动肌群)张力已增高至亢进,而非优势肌群(拮抗肌群)张力则相对较弱。下肢阳明经循行于优势肌伸肌上,若长时间“独取”,势必诱发伸肌张力,加剧痉挛状态。有人主张对阳明经在下肢的腧穴采用具有抑制作用的手法,或可采用阴阳经相配,兴奋非优势肌,抑制优势肌,以调和阴阳,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中风偏瘫痉挛期(BrunnstromII~Ⅳ),此表现为软瘫、肌力、肌张力低下采取促进患侧软弱无力肌群收缩的治疗方法,尽快提高肌力和肌张力软瘫的治疗应以发展肌力为重点偏瘫恢复早期偏瘫恢复中后期表现为硬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特征避开会加重痉挛肌群的肌力训练和治疗,纠正异常运动模式硬瘫的治疗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针灸临证思路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临证思路表现为软瘫、肌力、肌张力低下采取促进患侧软弱无力肌群收缩的软常规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张力平衡针法

分期治疗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张力平衡针法分期治疗中风恢复期取穴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或软瘫期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穴位: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三阴交、伏兔、丰隆、太冲、地仓、人中等。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取常规针刺疗法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随症加减:风痰阻络者,加风池、丰隆、阴陵泉、合谷熄风化痰。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行间、阳陵泉清肝潜阳。痰热腑实者,加膻中、中脘、天枢、丰隆、上巨虚、曲池。气虚血瘀者,加气海俞、膈俞、脾俞、血海以益气活血。阴虚阳亢者,加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滋阴潜阳。瘀阻脑络者,加膈俞、血海、三阴交、百会活血通络。语謇加廉泉、通里,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口喎流涎,配颊车透地仓,下关透迎香。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或软瘫期随症加减: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疗法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穴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醒脑开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的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捉插泻法,以流泪或眼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穴,沿胫骨内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针尖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针刺在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侧肘关节,使共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尺泽穴,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委中穴,仰卧抬起患肢取穴,医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翳风、完骨均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量1~2ml。尺泽穴,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2.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5.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6.癫痫:针大陵、鸠尾、7.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8.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9.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并发症的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1)在病机上认为中风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元神无所附于肢无所用。(2)在立法处方上“窍闭神匿”之病机而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以疏通经络为辅”,将醒神、调神通导经气的整体性的治疗,根据具体症状取相应有效穴的局部性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生理功能为主。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4)在处方上改变了传统的常规取穴配方原则,选择开窍启闭作用的脑穴及阴经为主,阳经为辅。(5)针刺手法的确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也是针刺手法的基本原则,由于针刺治疗的特殊性,同一选穴方法的进针方向、深度及施术的手法不同,其针刺效应也有差异。在针刺的方法、穴位、进针的方向、针刺深度和施术手法等方面做了重大创新,使之操作严格规范,有量学和相应指标,最终达到振奋人体正气、激发人体潜能对抗病邪的目的。(4)在处方上改变了传统的常规取穴配方原则,选择开窍启现代医学观点对“醒脑开窍针刺”作用的机制认识通过神经传感诱导瘫痪肌肉主动性收缩

在经络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对人体各种作用必须在神经参与下完成。也有学者认为经络的传导基础是神经反射机制。如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走行处,委中位于胫神经走行处,三阴交位于隐神经的分支附近;极泉位于臂丛神经处,尺泽位于桡神经主干附近等,针刺这些穴位时,可以直接通过这些神经参与下,将针刺信息传至脊髓,再由脊髓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瘫痪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产生肌肉收缩反射。神经生理学认为:所谓穴位也可能就是产生针感感觉性装置较密集的部位。现代医学观点对“醒脑开窍针刺”作用的机制认识那么,这个特点区域则可通过其敏感的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再传入脑,经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等高级中枢的整合和调节后,再下传至效应器——肌肉或器官等。当中风时,锥体束受损,中枢的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再传至肌肉,但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是正常的,针刺信息主要靠脊髓的反射中枢将针刺信息整合后传入瘫痪肌肉,产生主动收缩;此时,针刺可起到两方面作用:(1)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防止废用性肌萎缩。(2)通过反复刺激来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那么,这个特点区域则可通过其敏感的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针刺对脑组织功能恢复的作用

中风早期实施针刺治疗,反复刺激外周感觉,可以不断将针刺信息传入中枢神经,以兴奋脑细胞。石学敏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指出,脑缺血后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细胞核等发生明显损伤(P<0.01),毛细血管形态改变,“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心脏超微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要求先刺内关,这样就可及时保护心脏,延长脑缺血耐受时间,使受损心脏的超微结构得以恢复,心脏舒缩功能改善,泵血功能加强,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针刺对脑组织功能恢复的作用

脑卒中痉挛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治法:协调阴阳,缓解痉挛,通络起废。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脑卒中痉挛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张力平衡针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取穴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下肢月国窝处垫高,支撑踝关节使其保持中立位。体位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快速进针,得气后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技术标准:痉挛劣势侧的针刺手法可较强,进针动作柔和,快速刺入皮下,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捻转,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手法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下肢伸肌侧穴位,快速进针后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技术标准:痉挛优势侧的针刺手法不宜过强。进针动作轻柔快捷,快速进针,捻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下肌屈肌侧穴位,快速进针,得气后行较头针疗法电针疗法选择体针穴位,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30分钟,Qod,10次为一疗程。。顶颞前斜线顶旁一线顶旁二线注意肌张力变化,软瘫期用连续波或断续波,硬瘫期用疏密波平刺入头皮,快速捻转,同时让病人活动患肢,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电针疗法

CT定位区顶颞后斜线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头针疗法电针疗法选择体针穴位,得气后接通电针仪,刺激20—3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多进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低盐低脂饮食。饮食宜清淡,富注意调适心理,避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鼓励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适当加强锻炼,注意防止跌倒,谨防再次中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注意调适心理,避免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鼓励树立信心针刺治疗痉挛瘫痪患者时,因肌肉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注意事项针刺治疗痉挛瘫痪患者时,因肌肉痉挛状态及肌张中西结合尽早治疗中药针灸综合治疗治疗康复功能训练二级预防:发过病降低复发(病因、抗凝、认知障碍、抑郁等预防)中风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一级预防:发病前预防(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烟酒、饮食、体重、锻炼)中西结合中药针灸治疗康复二级预防:发过病降低复发(病因、抗凝常见中风并发症的治疗言语功能障碍取穴:舌根穴、廉泉、金津玉液、哑门、下关、通里

吞咽障碍取穴:廉泉、通里、天突、风府认知障碍取穴:百会、神门、心俞、肾俞、太溪,悬钟;头针常见中风并发症的治疗言语功能障碍Thanks!Thanks!肢体运动障碍针灸治疗肢体运动障碍针灸治疗主要内容诊断要点1偏瘫特点2临证思路3针灸治疗4辩证用药5注意事项6主要内容诊断要点1偏瘫特点2临证思路3针灸治疗4辩证用药中风病的概述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所致。进入恢复期后多有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蹇涩等症,中医中药,特别是针灸对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中风病的概述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概述阴虚、气虚肝风、外风气逆血瘀风痰、痰湿气血逆乱肝火、心火上犯于脑虚火风痰气血中风病的概述阴虚、气虚中经络中脏腑心肝肾脾病位在脑本: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本虚标实有无神识昏蒙中风病的概述中经络心肝肾脾病位在脑本:肝肾亏虚、气血衰少标:风火相煽,痰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要点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等)经临床救治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中风恢复期一般为脑梗塞发病2周后或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后遗症期为发病半年后,遗留意识、语言、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诸项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部CT示软化灶形成或见不同程度脑萎缩。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诊断要点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出血、蛛网膜下腔急性期,约两周内,患肢呈弛缓性瘫痪。锥体束休克所致。约持续两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第5周~3个月,以分离运动为主,能完成较难的功能活动,痉挛明显减轻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4阶段5阶段6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两周后,始恢复,痉挛始现,无随意活动,以共同活动、联合反应为主Brunnstrom的6阶段理论--偏瘫恢复的发展规律共同运动减弱,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开始减弱共同运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偏瘫特有的异常运动模式:上肢的屈肌和下肢的伸肌共同运动的肌痉挛模式。急性期,约两周内,患肢呈弛缓性瘫痪。锥体束休克所致。约持续两废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早期缺乏康复介入,担心活动有危险而长期卧床,无主动性活动,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久之形成了的“废用状态”。

缺乏正确的康复知识,一味行上肢的拉力握力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加重了抗重力肌的痉挛,而使痉挛的运动模式强化和固定下来,表现为严重的痉挛、姿势异常、挛缩畸形,形成了“误用状态”。废用综合症误用综合症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早期缺乏康复介入,针灸治疗偏瘫的误区注重肌力忽视肌张力片面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不注重偏瘫的分期治疗强化了共同运动、联合反应导致的“误用综合症”,临床奏效缓慢,疗程冗长。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针灸治疗偏瘫的误区注重肌力忽视肌张力片面理解“治痿独取阳明”中风偏瘫痉挛期(BrunnstromII~Ⅳ),此时优势肌群(主动肌群)张力已增高至亢进,而非优势肌群(拮抗肌群)张力则相对较弱。下肢阳明经循行于优势肌伸肌上,若长时间“独取”,势必诱发伸肌张力,加剧痉挛状态。有人主张对阳明经在下肢的腧穴采用具有抑制作用的手法,或可采用阴阳经相配,兴奋非优势肌,抑制优势肌,以调和阴阳,恢复伸、屈肌张力的动态平衡。中风偏瘫运动障碍的特点中风偏瘫痉挛期(BrunnstromII~Ⅳ),此表现为软瘫、肌力、肌张力低下采取促进患侧软弱无力肌群收缩的治疗方法,尽快提高肌力和肌张力软瘫的治疗应以发展肌力为重点偏瘫恢复早期偏瘫恢复中后期表现为硬瘫,以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为特征避开会加重痉挛肌群的肌力训练和治疗,纠正异常运动模式硬瘫的治疗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针灸临证思路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临证思路表现为软瘫、肌力、肌张力低下采取促进患侧软弱无力肌群收缩的软常规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张力平衡针法

分期治疗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法醒脑开窍针法张力平衡针法分期治疗中风恢复期取穴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或软瘫期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穴位:肩髃、曲池、合谷、外关、手三里、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悬钟、昆仑、三阴交、伏兔、丰隆、太冲、地仓、人中等。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取常规针刺疗法治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随症加减:风痰阻络者,加风池、丰隆、阴陵泉、合谷熄风化痰。肝阳上亢者,加太冲、行间、阳陵泉清肝潜阳。痰热腑实者,加膻中、中脘、天枢、丰隆、上巨虚、曲池。气虚血瘀者,加气海俞、膈俞、脾俞、血海以益气活血。阴虚阳亢者,加三阴交、太溪、太冲、风池滋阴潜阳。瘀阻脑络者,加膈俞、血海、三阴交、百会活血通络。语謇加廉泉、通里,或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口喎流涎,配颊车透地仓,下关透迎香。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或软瘫期随症加减: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常规针刺疗法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穴位:内关、人中、极泉、尺泽、委中、三阴交、足三里。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早期和恢复期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醒脑开

“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的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捉插泻法,以流泪或眼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穴,沿胫骨内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针尖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补法,针感到足趾,下肢出现不自主的运动,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穴,针刺在原穴沿经下移2寸的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术者用手固定患侧肘关节,使共外展,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患者有手麻胀,并抽动感觉,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操作: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尺泽穴,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针感从肘关节传到手指或手动外旋,以手动3次为度。委中穴,仰卧抬起患肢取穴,医者用左手握住患肢踝关节,以医者肘部顶住患肢膝关节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1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翳风、完骨均向喉结、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min;金津、玉液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量1~2ml。尺泽穴,取法应屈肘为内角120°,术者用手托住患肢腕关节,直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2.呼吸衰竭:针刺双侧气舍。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4.

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5.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6.癫痫:针大陵、鸠尾、7.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8.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9.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并发症的治疗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1)在病机上认为中风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致元神无所附于肢无所用。(2)在立法处方上“窍闭神匿”之病机而立“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以疏通经络为辅”,将醒神、调神通导经气的整体性的治疗,根据具体症状取相应有效穴的局部性治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在治疗上以开窍启闭、改善元神之府——大脑生理功能为主。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特点

(4)在处方上改变了传统的常规取穴配方原则,选择开窍启闭作用的脑穴及阴经为主,阳经为辅。(5)针刺手法的确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也是针刺手法的基本原则,由于针刺治疗的特殊性,同一选穴方法的进针方向、深度及施术的手法不同,其针刺效应也有差异。在针刺的方法、穴位、进针的方向、针刺深度和施术手法等方面做了重大创新,使之操作严格规范,有量学和相应指标,最终达到振奋人体正气、激发人体潜能对抗病邪的目的。(4)在处方上改变了传统的常规取穴配方原则,选择开窍启现代医学观点对“醒脑开窍针刺”作用的机制认识通过神经传感诱导瘫痪肌肉主动性收缩

在经络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对人体各种作用必须在神经参与下完成。也有学者认为经络的传导基础是神经反射机制。如内关位于正中神经走行处,委中位于胫神经走行处,三阴交位于隐神经的分支附近;极泉位于臂丛神经处,尺泽位于桡神经主干附近等,针刺这些穴位时,可以直接通过这些神经参与下,将针刺信息传至脊髓,再由脊髓传出纤维将神经冲动传至瘫痪肌肉的神经肌肉接头(即运动终板)产生肌肉收缩反射。神经生理学认为:所谓穴位也可能就是产生针感感觉性装置较密集的部位。现代医学观点对“醒脑开窍针刺”作用的机制认识那么,这个特点区域则可通过其敏感的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再传入脑,经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等高级中枢的整合和调节后,再下传至效应器——肌肉或器官等。当中风时,锥体束受损,中枢的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再传至肌肉,但是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是正常的,针刺信息主要靠脊髓的反射中枢将针刺信息整合后传入瘫痪肌肉,产生主动收缩;此时,针刺可起到两方面作用:(1)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防止废用性肌萎缩。(2)通过反复刺激来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那么,这个特点区域则可通过其敏感的感觉器将针刺信息传入针刺对脑组织功能恢复的作用

中风早期实施针刺治疗,反复刺激外周感觉,可以不断将针刺信息传入中枢神经,以兴奋脑细胞。石学敏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指出,脑缺血后心肌线粒体肌原纤维、细胞核等发生明显损伤(P<0.01),毛细血管形态改变,“醒脑开窍针刺法”对心脏超微结构损伤具有明显改善作用(P<0.01),“醒脑开窍针刺法”操作要求先刺内关,这样就可及时保护心脏,延长脑缺血耐受时间,使受损心脏的超微结构得以恢复,心脏舒缩功能改善,泵血功能加强,增加脑灌注量,改善脑循环。针刺对脑组织功能恢复的作用

脑卒中痉挛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张力平衡针刺法,选用伸肌、屈肌侧有效穴位,根据两侧痉挛、弛缓的不同,施以不同手法,改善肌张力,缓解偏瘫痉挛状态。治法:协调阴阳,缓解痉挛,通络起废。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针灸治疗张力平衡针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技术。用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脑卒中痉挛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张力平衡针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