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福建省宁德市托溪中学高二历史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A.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B.重章叠句,语言质朴C.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D.结构严谨,平仄有致参考答案:考点:3R: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戏曲演变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依据材料中的元曲内容可以看出,元曲的形式灵活,雅俗兼具;故A正确.依据所学知识,A项是汉赋的特点;B项是《诗经》的表达特点;D项是唐诗的特点;故排除ABD.故选C.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多党制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

D.民族区域自治参考答案:C3.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是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B.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C.“神舟5号”成功升空D.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参考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指的是1978年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神州5号是在2003年发射的,C选项符合题意。东方红卫星是两弹一星中出现最晚的,是在1970年发射成功的,A选项排除。育成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是在1973年,B选项排除。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时间是1965年,D选项排除。4.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伟大战略转移。这里的“转移”是指:(

)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革命中心地区发生转移C、中国革命的性质发生变化

D、中国革命的方式发生变化参考答案:B5.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现这样一副对联:“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千秋民作本,多俯首听听。”体现该对联下联思想的有

①“君舟民水”②民贵君轻③存天理,灭人欲④天下为主,君为客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参考答案:D6.“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参考答案:C7.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他所说的“风骚”原意是(

A、唐诗和宋词

B、国风和《离骚》

C、楚辞和汉赋

D、国风和汉赋参考答案:B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民族解放运动

B、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参考答案:D9.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救亡图存C.实践民主共和D.反对专制统治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描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和思想的逐步演变的历史,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C项只是符合民主共和思想,洋务运动等不主张反专制统治,排除D项。10.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参考答案:D“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说明长安作为都城,由于经济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了,所以这会推动政治中心由长安到洛阳的转移,故选D;政治重心的南移与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北方经济的发展相对缓慢有关,而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C;唐朝由盛转衰发生在唐玄宗时期,这时(唐高宗时)还没有出现,故排除A;土地兼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不符合题干要求。点睛: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的中国历史。具体过程是: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5.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11.“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参考答案:A12.陈旭麓先生说:“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里的“新陈代谢”是指: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B.清朝统治阶级内觉醒出现“变局论”C.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大门

D.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参考答案:A

13.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有段议论:“我们人类是天生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那发挥大才大德的人才当得起一个‘贵’字,否则就只能算是‘贱’”。这段议论A.否定教会的作用B.矛头直指封建等级制度C.肯定知识的作用

D.宣扬了等级制度参考答案:B文艺复兴。根据题干信息“我们人类是天生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的标准”说明薄伽丘强调品德而非出身、等级,因此选B.14.“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尊祖敬宗是宗法制的重要内容,其对今天的影响表现在A.规范宗教仪式

B.传承中华传统

C.禁锢人们思想

D.阻碍社会进步参考答案:B15.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造成科技在中外两种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是A、地理环境不同

B、观念不同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D、社会环境不同参考答案:D16.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当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断发易服

B.因俗而治

C.改土归流

D.定期朝觐参考答案:B17.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参考答案:A18.“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毛泽东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

)A.中共建党初期B.国民大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参考答案:解析:题干所述的是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党的领导下,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它提出于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正确。答案:C19.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下降

B.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C.传播手段的进步导致了传统媒体的衰退

D.计算机的使用减弱了文字的作用参考答案:BA项反映的是漫画的表面信息;C项的表述不符合题意,计算机的使用只是改变了书写方式,并没有减弱文字的作用;D项表述错误。20.电视剧《老大的幸福》播出后,曾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D.墨子“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参考答案:考点:32:百家争鸣.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道家思想.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知足常乐”是指不过多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做无谓的攀比,结合所学可知,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也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B.21.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A.以“异端”自居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分别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它们思想的共同特点,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A项是李贽的观点,错误;B项是王夫之的观点,错误;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错误;综上所述,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22."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180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A.德国B.日本C.英国D.美国参考答案:CD23.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作得好些。……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据此判断这来自毛泽东的哪一著作?A.《新民主主义论》

B.《论人民民主专政》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会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根据材料的时间限制,可以排除A、B。选项D论述两类矛盾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因此选择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4.《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表明罗马法

(

)A.维护平民利益

B.保护私有财产C.袒护贵族特权

D.具有人文精神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材料体现不出其他三个选项。25.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教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教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放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A.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B.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C.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D.内阔权力膨胀推毁了宪政制度参考答案:C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参考答案:C【详解】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27.“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确立土地私有制,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参考答案:C商鞅变法的措施。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了秦民子弟分家立户,这是典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户口数的增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排除ABD项,C项正确;28.古希腊一位哲人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有关这位哲人的说法正确的是A.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参考答案:B29.著名纪实文学作家陈敦德出版了两部外交纪实著作:《解冻在1972》和《起航在197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部著作的主题应是()A.中美关系从解冻到建交

B.中日关系从解冻到建交C.中苏关系从解冻到建交

D.中日建交到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参考答案:答案:A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好转,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A项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外交的突破·中美关系

30.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问题的处理,既反映了报复和削弱德国的自私意图,某些问题上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凡尔赛和约》中对下列有关问题的处理兼有这两方面因素的是

A.捷克斯洛伐克问题

B.但泽自由市问题

C.德国殖民地问题

D.萨尔煤矿问题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6分)(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分)(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6分)(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的眼前利益(8分)。(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4分)(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4分)32.阅读下列材料: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名文,又号逸仙,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了三个遗嘱。其中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请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的历史贡献,并对孙中山先生进行简要评价。参考答案:(1)主要贡献:参与组织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等一系列革命组织,提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组织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的新局面。(2)评价:积极性: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局限性: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致使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国民党一大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面来评价孙中山。33.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材料一

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

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

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

……

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二材料三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4分)(2)你认为材料三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参考答案:答案:

34.二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经历了由美苏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尽管急剧和激烈对抗,但在多次对抗如第一次柏林危机、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中,双方均未发生人们所担心的直接的、正面的热战。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将争夺焦点转向第三世界,采取的方式也未曾再达到如上述三次危机中那样的激烈和正面直接交锋。从而,使世界在40多年中艰难地维持了持久和平。——孙丰怡《冷战时期美苏关系启示——大国交往中的审慎原则》材料二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材料三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20世纪世界史》(1)据材料一,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多次发生严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危机有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参考答案:(1)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