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诳练神经内科陈献萍●康复从这里开始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的问题1.计划无力(1)配套的课程改革经费支持不够。在具体实施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只能得到课程改革的政策精神,难以得到配套经费的支持。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导致课程开发缺乏资源,教师培训缺乏力度,学校基础设施缺乏补充和更新。课程改革政策不配套削弱了政策本身的有效性。(2)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农村中小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课程出现了“换教材”的简单思维,未能有效落实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课程改革政策。地方课程缺乏调查、论证,任意指定学习领域(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难以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由于遇到了课程无知、课程歧视、缺乏制度安排等障碍,从而陷入了形式化的误区,难以步入正轨。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监管督查,导致了衰减性异变。(3)教师待遇吸引力不足,教师管理激励性不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日渐加剧。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的根源在于农村教师待遇吸引力不足,老师管理激励性不强。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已经达到了制度变革的临界点。(4)计划失衡。其突出的表现有二:一是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的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拨款、教学仪器设备、教育信息化水平等基本办学条件在城乡和区域间存在差距,而城乡和区域间的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很大。二是高考制度存在着违背公平原则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的“逆倾斜”,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不匀造成了城乡差距拉大、东西部地区悬殊加剧的局面,保送生制度存在“送良不送优”和少数有权有势者以权谋私等弊端。计划失衡反映出教育管理中计划体制的落后性。(5)计划失控。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高考复读。资料表明,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多万名高考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高考复读不仅人数剧增,而且出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的新趋向。严峻的高考复读形势表明了计划性的高考政策正在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2.市场缺位(1)农村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当前的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存在“受教育者”的立场缺位问题。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村学生、家长既难以直接参与教育理论研究活动,也几乎没有自己委托的、认可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学生、家长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适性行动和置疑,教育理论研究者不是接纳为理论修正的依据,而是排斥为理论张扬的靶子。由于教育理论研究中“受教育者”的立场缺位,使居于“教育者”立场的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出现了“代言”或“误言”现象,致使当前的课程改革理论中充斥大话、空话、假话。(2)农村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排斥了市场。农村学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学校的发展关涉国家(政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利益主体。但是,当前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是两类声音:科研院(所)特别是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之声与高层教育管理者的管理之声。而这两种声音又是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的。这样,在农村学校的多个利益主体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失语了。“利益相关者失语”可能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困境重重的根源之一。(3)农村基础教育封闭发展。在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种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就是农村中小学与当地社会隔离,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分离。农村中小学成为高墙内的净土,农村学生成为只读应考书的信徒,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孤独与封闭的境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封闭发展,不但脱离了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活土壤,而且也脱离了当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文化土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的解困之策1.理顺农村学校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明确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在传统的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把学校作为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理所当然地集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政府在对学校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管理的过程中,也几乎排斥了教职工等社会成员介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剥夺了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学校与政府的行政关系,使得“我国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为‘国家’服务的,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只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尤其是对特定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而没有考虑向学生及其家庭、教师负责。”学校与政府的行政关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管理的产物。因此,理顺农村学校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的经费投入和制度安排职责,还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2.削弱国家课程的独尊地位,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学校层面,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发展之初由于缺乏基础而流于形式,但新课程实施6年来,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重视不够、支持不力,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的重头戏。如果这两类课程发展不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就失去了课程基础。因此,增强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力度、教师培训力度、经费支持力度、宣传力度,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像国家课程一样得到稳步发展,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奠基性意义。在学校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课程歧视观念,二是课程能力建设。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机制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机制。其一,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经济利益刺激农村教师的发展动力。追求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因此,只有使农村教师获得能激发进取心的待遇,才能使农村教师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同时,农村教师管理中的任何决策,都应做到维护农村教师的经济利益。其二,高级职称评定要成为农村教师的现实追求。不应在学历、计算机等级、教研成果等方面设置过高的门槛,要遏制向农村学校管理人员倾斜的不公平倾向。其三,要为农村教师发展营建一个向上流动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学校的管理人员、教研部门的教研人员等的公开、公平竞选机制,为农村教师提供向上流动的竞争环境,并以此改变长期以来只拿一线教师是问的片面改革状况,扭转农村教育管理滞后和农村教育科研落后的局面。4.尊重农村教师、学生、家长的市场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市场化设计”思路,把农村教师、学生、家长置于了课程改革的市场主体地位。既然农村教师、学生、家长是课程改革的市场主体,那么,现行的“专业引领是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指导思想就要革新,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人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而是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农村教师和接受课程教学的农村学生。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尊崇“专业引领”,而是倾听“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的声音”,在通过广泛交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朝着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认同的、需要的方向发展。在学校层面,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是“政策调适”。具体而言,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需要听取这样几种声音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适,一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任何教育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才有意义。二是农村教师的教学问题和校长的管理问题。教育改革只有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发展。三是农村教师和县级教研部门教研员的具有理论意义的实践性反思。只有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现场的理论研究才最有利于改革的深入。5.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各司其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混为一体,甚至出现了专业权威代替行政权威的情况。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霸权和改革实践中的浪漫主义。行政权威和理论权威应该是两条线,应该基于不同的思维视野,担负不同的领导功能。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首先是办学方向问题,然后是教学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解决了教学问题才有基础。6.明确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适应于市场经济环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是“市场化设计、市场化操作”的思路。课程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应以明确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为前提和基础,即“教育服务是教育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教育市场上是商品。”而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的实现,在课程改革中则依赖于课程目标对市场的关照。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目标对市场的关照,需要改变当前重学科、轻学生和社会的倾向,谋求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基金项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验》,课题编号:KYC644。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应把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最大力度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下面就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谈谈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没有深刻的兴趣就没有深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在铺垫引入阶段我设计了“买笔”情景:每支铅笔1角5分,6角钱可买几支?这一情景的创设,旨在通过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通过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强直接经验,为本节课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迁移工作。因为,学生看到这一问题时,会立刻说出“4支”,并列出不同的算式(60分÷15分,6角÷1.5角,0.6元÷0.15元)。这样,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既复习了与本节课教学难点息息相关的“商不变的规律”,又为新知的探究提供尝试的材料。二、提供条件,明确探究方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要做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获取自己的体验,特定的情境和合适的学习材料是不可少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材料,提供一个探究的环境,更要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带着问题去使用材料,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在揭题之后,出示数位表,进行操作示范。如用3根小棒摆:①表示21。②表示102。然后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每组分别用3―10根小棒各在数位表上任意摆出三至四个数,并分别计算摆出的数能否被3整除及该数各位上的数的和;②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摆数,有人计算,有人记录;③完成操作后,观察记录表,组内议一议:通过操作,你发现什么?各小组操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情况。在学生操作、交流,发现用3、6、9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的基础上,组织讨论:(1)摆出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与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2)能被3整除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特点?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在讨论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后,让学生举例对猜想进行检验,进而总结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规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进行质疑。上述探知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猜想―检验过程中学习数学,使教学活动真正把认知的过程展开,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切实引导学生在尝试、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中?w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满足学生探究和思考的需求,使学生的探究体验更为真实、有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受到既具创新精神,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三、开拓空间,经历探究过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使他们在观察、操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在反馈巩固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预先制作好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如下图)教学程序如下:先出示纸片①(贴上黑板,标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其面积。这样,将会有学生直接用“20×10÷2”进行计算,或有学生感到迷惘,表示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出示纸片②,提出:“纸片②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让各小组利用学具量出所需数据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自主探索,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真正落实全面的教学目标。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他们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四、强化意识,养成探究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是一种能量储蓄,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积累,是没办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现以教学“工程问题”时的交流对话情境加以说明。师:快开学时,学校委托服装厂为一年级新生加工一批校服。(出示)一批校服,服装厂甲车间单独加工需15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需10天完成。师: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个车间加工这批校服?生1:我会选择乙车间。因为乙车间所需时间短,可让新同学尽快穿上校服。生2:我倒觉得,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是让甲车间来加工。因为“慢工出细活”,让甲车间加工,可能质量上更能得到保证。师:为了解两个车间的加工能力,以作出科学的选择,所以校长想知道:(出示)甲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你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生3: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批校服的总数量。生4:能。甲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5,乙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0。师:你是怎么想的?生4:我是把这批校服的总数量看作单位“1”。甲车间15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5;乙车间10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0。师:厂长接到校长通知,校服加工任务必须提前完成,确保在新生注册时发给学生。这可给厂长出了一个难题,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速度。怎么办?……(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师:最有可能采取什么方法?生(齐):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师:那么,采用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的办法,究竟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这种“开放的导入”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首先是帮助校长选择加工校服的车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是帮助校长探询两个车间的工作效率,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渗透了“用分率表示工效”这一工程问题的认知难点。进而,教师巧妙地加入“因故必须提前完成校服加工任务”的现实情节,从而在引发学生充分展现自主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得出了“甲乙两个车间合作加工”的最佳策略,自然地形成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内容现实、有用,?W生既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逐步形成探究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体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切实提高数学素养。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1脑血管疾病康复诳练神经内科陈献萍脑血管疾病康复诳练2●康复从这里开始●康复从这里开始3思考题康复训练的原则康复治疗的时间为什么主张患侧卧位步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偏瘫早期康复治疗误区思考题4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分缺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一脑梗塞;出血性一脑出血。是常见病、多发病,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高。中风存活者中约有70%~8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若病后处理不当可导致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纺合征。中风康复的目标是恢复或重建功能发挥残余功能、防治并发症、减少后遗症调适心理、学习使用移动工具和辅助器具为回归家庭社会做准备,提高生活质量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或中风。分缺5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训练级康复:是指患者早期在急诊医院急诊或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治疗级康复:是指患者在康复病房或康复中心的康复治疗三级康复:是指在社区或是家中的继续康复治疗我们今天主要讲一级康复和二级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三级康复训练6康复训练的原则●早期性全面性适量性要综合治疗康复训练的原则7康复训练的原则°早期性:康复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体征稳定就立即开始,先被动训练后主动训练全面性:肢体各个关节,各种肌肉功能都要运动到。适量性: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在病人体力能接受范围。综合治疗:祖国医学针灸、推拿,对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帮助;可使用肌肉松弛剂要为别人创造良好环境,防止跌倒;要重视病人心理治疗。康复训练的原则8康复治疗的时间康复训练越早,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也越好急性期:(软瘫期):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就可开始康复训练脑梗塞:生命体征稳定,病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训练。脑出血:生命体征稳定,且连续观察72h无病情变化可开始。一般情况,一周后介入康复,此时只是康复理念的介入:体位转换、对抗痉挛的康复(头部避免剧烈活动),周后可开始行全身康复护理恢复期:鼓励患者自主运动,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康复治疗的时间9级康复体位摆放—对抗痉挛体位脑卒中偏瘫病人患侧肢体的模式为:上肢伸直困难:挎蓝动作一屈曲模式。下肢迈步困难:画圈步态一伸直模式。将易发生挛缩的肌肉及软组织保持伸长位,以预防肌肉缩短和僵硬一对抗痉挛体位:故上肢保持伸直,下肢屈曲位。健侧卧,jpg级康复10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1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2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3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4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5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6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7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8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19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0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1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2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3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4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5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6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7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8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29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0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1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2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3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4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5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6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7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8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39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40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41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42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课件43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Thankyou拯畏怖汾关炉烹霉躲渠早膘岸缅兰辆坐蔬光膊列板哮瞥疹傻俘源拯割宜跟三叉神经痛-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44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训练脑血管疾病康复诳练神经内科陈献萍●康复从这里开始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的问题1.计划无力(1)配套的课程改革经费支持不够。在具体实施课程改革的农村中小学,只能得到课程改革的政策精神,难以得到配套经费的支持。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导致课程开发缺乏资源,教师培训缺乏力度,学校基础设施缺乏补充和更新。课程改革政策不配套削弱了政策本身的有效性。(2)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中走样。农村中小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课程出现了“换教材”的简单思维,未能有效落实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的课程改革政策。地方课程缺乏调查、论证,任意指定学习领域(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难以发挥应有的课程价值。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由于遇到了课程无知、课程歧视、缺乏制度安排等障碍,从而陷入了形式化的误区,难以步入正轨。课程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监管督查,导致了衰减性异变。(3)教师待遇吸引力不足,教师管理激励性不强。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农村教师流失现象日渐加剧。农村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职业倦怠的根源在于农村教师待遇吸引力不足,老师管理激励性不强。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当前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已经达到了制度变革的临界点。(4)计划失衡。其突出的表现有二:一是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的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拨款、教学仪器设备、教育信息化水平等基本办学条件在城乡和区域间存在差距,而城乡和区域间的师资在数量、质量、稳定性方面差距很大。二是高考制度存在着违背公平原则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为,高考录取分数线存在向大城市、文化发达地区的“逆倾斜”,重点高校录取名额投放不匀造成了城乡差距拉大、东西部地区悬殊加剧的局面,保送生制度存在“送良不送优”和少数有权有势者以权谋私等弊端。计划失衡反映出教育管理中计划体制的落后性。(5)计划失控。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高考复读。资料表明,2002―2006年全国共有1000多万名高考复读生,平均每年有21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4万人。高考复读不仅人数剧增,而且出现了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由于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的新趋向。严峻的高考复读形势表明了计划性的高考政策正在陷入失控的危险境地。2.市场缺位(1)农村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当前的农村教育理论研究,存在“受教育者”的立场缺位问题。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农村学生、家长既难以直接参与教育理论研究活动,也几乎没有自己委托的、认可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学生、家长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适性行动和置疑,教育理论研究者不是接纳为理论修正的依据,而是排斥为理论张扬的靶子。由于教育理论研究中“受教育者”的立场缺位,使居于“教育者”立场的理论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片面性,出现了“代言”或“误言”现象,致使当前的课程改革理论中充斥大话、空话、假话。(2)农村基础教育行政管理。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行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计划管理,排斥了市场。农村学校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农村学校的发展关涉国家(政府)、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利益主体。但是,当前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是两类声音:科研院(所)特别是师范院校教育专家、学者的理论之声与高层教育管理者的管理之声。而这两种声音又是互相呼应,融为一体的。这样,在农村学校的多个利益主体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失语了。“利益相关者失语”可能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困境重重的根源之一。(3)农村基础教育封闭发展。在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始终存在一种极端异常的现象,这就是农村中小学与当地社会隔离,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分离。农村中小学成为高墙内的净土,农村学生成为只读应考书的信徒,这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陷入孤独与封闭的境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封闭发展,不但脱离了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生活土壤,而且也脱离了当代科技与文化发展的文化土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管理的解困之策1.理顺农村学校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明确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在传统的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中,政府把学校作为自己的下属行政机构,理所当然地集举办者、办学者、管理者于一身。政府在对学校进行全面干预并垄断管理的过程中,也几乎排斥了教职工等社会成员介入学校教育管理的权利,剥夺了其他社会组织、团体、个人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学校与政府的行政关系,使得“我国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是为‘国家’服务的,在管理过程中,校长只要对党和国家负责,尤其是对特定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而没有考虑向学生及其家庭、教师负责。”学校与政府的行政关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管理的产物。因此,理顺农村学校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明确政府的经费投入和制度安排职责,还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2.削弱国家课程的独尊地位,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在学校层面,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发展之初由于缺乏基础而流于形式,但新课程实施6年来,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重视不够、支持不力,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三级课程的重头戏。如果这两类课程发展不起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就失去了课程基础。因此,增强课程开发的专业支持力度、教师培训力度、经费支持力度、宣传力度,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像国家课程一样得到稳步发展,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奠基性意义。在学校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课程歧视观念,二是课程能力建设。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机制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动力机制。其一,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以经济利益刺激农村教师的发展动力。追求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固有的特征。因此,只有使农村教师获得能激发进取心的待遇,才能使农村教师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同时,农村教师管理中的任何决策,都应做到维护农村教师的经济利益。其二,高级职称评定要成为农村教师的现实追求。不应在学历、计算机等级、教研成果等方面设置过高的门槛,要遏制向农村学校管理人员倾斜的不公平倾向。其三,要为农村教师发展营建一个向上流动的公平竞争环境。通过建立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学校的管理人员、教研部门的教研人员等的公开、公平竞选机制,为农村教师提供向上流动的竞争环境,并以此改变长期以来只拿一线教师是问的片面改革状况,扭转农村教育管理滞后和农村教育科研落后的局面。4.尊重农村教师、学生、家长的市场主体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市场化设计”思路,把农村教师、学生、家长置于了课程改革的市场主体地位。既然农村教师、学生、家长是课程改革的市场主体,那么,现行的“专业引领是新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指导思想就要革新,即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人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而是直接从事课程教学的农村教师和接受课程教学的农村学生。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是尊崇“专业引领”,而是倾听“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的声音”,在通过广泛交流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朝着农村教师和农村学生认同的、需要的方向发展。在学校层面,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关键是“政策调适”。具体而言,当前的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需要听取这样几种声音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适,一是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需求。任何教育只有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才有意义。二是农村教师的教学问题和校长的管理问题。教育改革只有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发展。三是农村教师和县级教研部门教研员的具有理论意义的实践性反思。只有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现场的理论研究才最有利于改革的深入。5.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各司其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行政权威与专业权威混为一体,甚至出现了专业权威代替行政权威的情况。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霸权和改革实践中的浪漫主义。行政权威和理论权威应该是两条线,应该基于不同的思维视野,担负不同的领导功能。事实上,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首先是办学方向问题,然后是教学问题。办学方向问题,只有依靠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解决了教学问题才有基础。6.明确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适应于市场经济环境,课程改革的实施应是“市场化设计、市场化操作”的思路。课程改革的市场化取向,应以明确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为前提和基础,即“教育服务是教育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在教育市场上是商品。”而教育服务的商品属性的实现,在课程改革中则依赖于课程目标对市场的关照。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有三,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课程目标对市场的关照,需要改变当前重学科、轻学生和社会的倾向,谋求学科、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基金项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验》,课题编号:KYC644。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应把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最大力度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下面就如何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谈谈几点做法: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最直接的动力,没有深刻的兴趣就没有深刻的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巧妙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内容时,在铺垫引入阶段我设计了“买笔”情景:每支铅笔1角5分,6角钱可买几支?这一情景的创设,旨在通过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通过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强直接经验,为本节课的新知探究做好铺垫迁移工作。因为,学生看到这一问题时,会立刻说出“4支”,并列出不同的算式(60分÷15分,6角÷1.5角,0.6元÷0.15元)。这样,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既复习了与本节课教学难点息息相关的“商不变的规律”,又为新知的探究提供尝试的材料。二、提供条件,明确探究方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中,要做到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并获取自己的体验,特定的情境和合适的学习材料是不可少的。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材料,提供一个探究的环境,更要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带着问题去使用材料,去探究。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在揭题之后,出示数位表,进行操作示范。如用3根小棒摆:①表示21。②表示102。然后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①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尝试,每组分别用3―10根小棒各在数位表上任意摆出三至四个数,并分别计算摆出的数能否被3整除及该数各位上的数的和;②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人摆数,有人计算,有人记录;③完成操作后,观察记录表,组内议一议:通过操作,你发现什么?各小组操作后组织全班交流,汇报实验情况。在学生操作、交流,发现用3、6、9根小棒任意摆出的数都能被3整除的基础上,组织讨论:(1)摆出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与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2)能被3整除的数,它们各位上的数的和有什么特点?由此,你猜想到了什么?在讨论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后,让学生举例对猜想进行检验,进而总结出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的规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进行质疑。上述探知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猜想―检验过程中学习数学,使教学活动真正把认知的过程展开,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切实引导学生在尝试、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中?w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习得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满足学生探究和思考的需求,使学生的探究体验更为真实、有效,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特别是受到既具创新精神,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三、开拓空间,经历探究过程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因此,我们应该经常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参与,使他们在观察、操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更新认知结构。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在反馈巩固阶段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预先制作好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如下图)教学程序如下:先出示纸片①(贴上黑板,标出数据),让学生计算其面积。这样,将会有学生直接用“20×10÷2”进行计算,或有学生感到迷惘,表示无法计算;在此基础上,出示纸片②,提出:“纸片②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从而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并让各小组利用学具量出所需数据进行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中自主探索,深化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真正落实全面的教学目标。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为动的过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数学世界,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这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他们亲身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四、强化意识,养成探究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习惯是一种能量储蓄,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是无法维护正常思维的。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若没有充分的积累,是没办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因此,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熟悉的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问题,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现以教学“工程问题”时的交流对话情境加以说明。师:快开学时,学校委托服装厂为一年级新生加工一批校服。(出示)一批校服,服装厂甲车间单独加工需15天完成,乙车间单独加工需10天完成。师: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个车间加工这批校服?生1:我会选择乙车间。因为乙车间所需时间短,可让新同学尽快穿上校服。生2:我倒觉得,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是让甲车间来加工。因为“慢工出细活”,让甲车间加工,可能质量上更能得到保证。师:为了解两个车间的加工能力,以作出科学的选择,所以校长想知道:(出示)甲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乙车间单独加工每天能完成多少?你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生3: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批校服的总数量。生4:能。甲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5,乙车间每天完成整批校服的1/10。师:你是怎么想的?生4:我是把这批校服的总数量看作单位“1”。甲车间15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5;乙车间10天完成,所以每天完成1/10。师:厂长接到校长通知,校服加工任务必须提前完成,确保在新生注册时发给学生。这可给厂长出了一个难题,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加快速度。怎么办?……(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后)师:最有可能采取什么方法?生(齐):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师:那么,采用甲乙两个车间共同加工的办法,究竟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内容转换成生活问题,这种“开放的导入”为促进教学的动态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体现了学习内容的生成性。在这个富有挑战性的现实问题情境中,学生的认知经验得到了充分的尊重。首先是帮助校长选择加工校服的车间,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其次是帮助校长探询两个车间的工作效率,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经验,渗透了“用分率表示工效”这一工程问题的认知难点。进而,教师巧妙地加入“因故必须提前完成校服加工任务”的现实情节,从而在引发学生充分展现自主评价策略的基础上,得出了“甲乙两个车间合作加工”的最佳策略,自然地形成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内容现实、有用,?W生既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也逐步形成探究习惯。实践证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实现的,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内化,学生必须有一个主动获取、主体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过程,教师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中建七局秋季校园招聘正式启动“七”待有你共建未来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个人经营借款合同范本
- 动车轮椅租赁合同范本
- 产品代销售合同范本
- mcn商务推广合同范本
- 借款续约合同范本
- 传媒行业培训合同范本
- 武侯卫生间补漏施工方案
- 保利地产施工合同范本
- 专利免责合同范例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招聘4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学家祖冲之课件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名师教学设计】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 【2024高考万能答题模版】数学答题模板1
- DG-TJ 08-2242-2023 民用建筑外窗应用技术标准
- 专项训练-解决问题训练(专项训练) 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2024年俄罗斯高空作业平台车行业应用与市场潜力评估
- 【中考真题】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 2024版年度经济法基础完整全套课件
- JT-T-445-2021汽车底盘测功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