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_第4页
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消化与吸收(DigestionandAbsorption)四、单胃消化三、口腔消化五、复胃消化一、概述七、吸收二、摄食及其调控六、肠内消化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四、单胃消化三、口腔消化五、复胃消化一了解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和特性,包括消化、吸收及吸收的部位、消化方式。了解消化系统中的消化过程和作用,包括摄食方式、饮水、咀嚼和吞咽过程,胃的排空,反刍,嗳气,小肠成为吸收主要部位所具备的条件。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唾液的组成和生理作用,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影响胃排空的因素以及粪便的形成。掌握消化道的运动、分泌及调节。包括唾液的分泌及其调节,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单胃运动及其调节,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反刍的调节机制,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胰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小肠液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单胃草食性动物或某些杂食性动物大肠的微生物消化,大肠运动形式和运动的调节,排粪反射,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机理。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消化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和特性,包括消化、吸收及吸收的部位、一、概述消化与吸收吸收(absorption):

饲料的成分或经过消化道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生理过程。消化(digestion):

饲料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一、概述消化与吸收吸收(absorption):消化(消化与吸收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机械性消化生物性消化1.消化方式是指依靠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的作用,将饲料中结构复杂的物质进行化学分解的过程。是指动物消化管内的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的过程。是指动物依靠牙齿和肌肉的活动对饲料进行消化的过程。消化与吸收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微生物消化机械性消化生物性消化消化与吸收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慢;较大的展长性;持续的紧张性;自身节律性运动起源于平滑肌本身,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对化学、温度和牵张刺激较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消化与吸收2.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兴奋性较低,收缩较缓(1)

静息电位形成:K+平衡电位。(但生电性钠泵活动以及Na+内流和

Cl-外流也参与了静息膜电位的产生)3.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特点:不稳定实测值:-55~-60mv(1)静息电位形成:K+平衡电位。(但生电性钠泵活动以及(2)基本电节律Basalelectricrhythm定义:安静状态下,胃肠道平滑肌纵行肌细胞在RP基础上产生节律性的自发性去极化电位,也称慢波(Slowwave)。(2)基本电节律Basalelectricrhyth波幅:10-15mV持续时间:数秒-十几秒起源:胃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estitialcellofCajal,ICC)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端8-9次/分(人)波幅:10-15mV起源:胃肠Cajal间质细胞频率:胃3次

关于慢波产生的离子基础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它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膜上生电性钠泵的活动具有波动性有关,当钠泵的活动暂时受抑制时,膜便发生去极化;当钠泵活动恢复时,膜的极化加强,膜电位便又回到原来的水平。

用抑制钠泵的药物哇巴因后,胃肠平滑肌的慢波电位消失。胃肠平滑肌的起步电位;胃肠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形成原理:生理意义:关于慢波产生的离子基础尚未完全清楚。(3)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相比,持续时间长主要依赖的Ca2+内流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3)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相比,持续时间长慢波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却能提高平滑肌的兴奋性,被认为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它控制着平滑肌收缩的节律,决定蠕动方向、节律、速度。每个慢波上的动作电位数目越多,动作电位频率越高,平滑肌收缩幅度也就越大。慢波、动作电位,肌肉收缩三者关系可简单归纳为:平滑肌收缩是继动作电位之后产生;动作电位则是在慢波基础上去极化发生的;小结慢波不能引起动作电位,但却能提高平滑肌的兴奋性,被认为是平滑三种肌肉的RP和AP离子的参与三种肌肉的RP和AP离子的参与消化与吸收内在神经丛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胃肠激素交感神经(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外来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4、胃肠机能的调节(p213)消化与吸收内在神经丛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全身性激素交感神经(抑制消化与吸收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交感及副交感传出交感及副交感传入局部传入局部传出消化道管壁内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消化与吸收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交感及副交感传出交感及副交感食物的色、香、味、对食物的幻想、描述中枢神经系统长反射化学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压力感受器局部(壁内)神经丛效应器:平滑肌腺体短反射收缩力和分泌活动的改变消化管腔刺激消化管壁传入交感及副交感交感及副交感传出食物的色、香、味、对食物的幻想、描述中枢神经系统长反射化学感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N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3)极少数为非胆碱非肾上腺素能神经,释放肽类物质4)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通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体分泌增加。副交感神经支配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称迷走N,以下称盆N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支配1)起源:T1-L2,32)支配:内在神经元、胃肠平滑肌、消化腺、血管平滑肌3)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4)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肠道运动,抑制腺体分泌。交感神经支配1)起源:T1-L2,3消化与吸收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分泌的多种激素和激素类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由于胃肠道粘膜面积巨大,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数量超过了体内所有内分泌腺体中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此,消化道又被认为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APUD细胞(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cell)具有摄取胺或胺前体并脱羧进而转变为肽类激素或活性胺的能力。体液调节消化与吸收胃肠道具有大量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它们散在分布于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胃肠激素细胞分泌部位生理作用促胃液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促进胃酸、胃蛋白酶、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促进食管下端、胃肠和胆囊的运动;促进消化道黏膜增生、DNA和RNA合成以及黏膜血流量增加;促进胰岛素和降钙素的释放。胆囊收缩素I细胞小肠上部促进胆囊、胃收缩;促进远端十二指肠和空肠蠕动;促进胰液、胆汁、胃液分泌,增强胰酶活性;促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降钙素的释放,调节胰多肽在肠道和胰液中释放;抑制胃排空。促胰液素S细胞小肠上部促进胃肠、胰腺、肝胆管的水和电解质分泌;加强胆囊收缩素的作用和胰酶的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和促胃液素释放;抑制胃运动。生长抑素D细胞胰岛、胃、小肠、结肠、抑制胃液、胰液分泌,抑制多种胃、肠、胰激素释放。胃动素M0细胞小肠引起胆囊收缩和十二指肠运动,加强回肠和结肠运动。血管活性肠肽D1细胞消化道、下丘脑、大脑抑制胃酸、促胃液素分泌及胃运动,刺激胰HCO3-、胰酶、胰岛素和肠液分泌。肠抑胃肽K细胞小肠上部引起胰岛素释放,抑制胃酸分泌。蛙皮素P细胞结肠刺激胃液、胰酶、促胃液素分泌,刺激小肠、胆囊、动脉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上升。神经降压素N细胞回肠抑制胃酸胰岛素分泌,刺激胰高糖素分泌,血糖升高,血压下降胰多肽PP细胞胰岛胃、大肠、小肠小剂量抑制胃肠运动,大剂量反之;刺激胃酸分泌;抑制胰液分泌P物质嗜铬细胞十二指肠、结肠刺激胃肠平滑肌收缩;抑制胆汁排出。胰岛素B细胞胰岛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A细胞胰岛升高血糖胃肠激素细胞分泌部位生理作用促胃液素G细胞胃窦、十二指肠促进主要的胃肠激素三大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胃泌素Gcells迷走N(Ach)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促胰液素S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抑制胃肠运动和胃液的分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胆囊收缩素(CCK)Icells盐酸脂肪蛋白质胃肠运动腺体分泌消化液胆囊收缩主要的胃肠激素三大激素分泌刺激物功能胃泌素Gcells迷走消化与吸收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

胃肠激素中的许多激素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所以,也将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称为脑-肠肽(Brain-gutpeptide)。3.营养作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4.影响免疫功能。5.对肠道水和电解质转运的影响消化与吸收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胃肠激素的生消化与吸收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消化酶)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环境(电解质)稀释食物,调节渗透压(水、电解质)保护消化道黏膜免受理化性损伤(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为微生物消化创造条件(其他蛋白质)消化液的主要功能包括:消化与吸收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消化酶)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二、摄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消化与吸收

摄食活动是动物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活动之一,也是动物消化代谢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动物用嘴捕捉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腔的过程称为采食(prehension)。不同动物其摄食方式不同。二、摄食(prehension)及其调控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1.摄食中枢:消化性调节:营养性调控消化道的各种感受器(充盈度、G,VFA)采食中枢采食活动下丘脑摄食中枢-外侧区饱中枢-腹内侧区2.调节摄食因素:胃肠激素和中枢神经递质的调节消化与吸收1.摄食中枢:消化性调节:营养性调控消化道的各种感判断:1胃肠道平滑肌的适宜刺激主要是化学、机械和温度的变化。2胃肠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填空:

1消化有()()和()三种形式。2消化道平滑肌有()和()两种去极化波。3消化道的()是收缩节律的控制波,()与触发收缩有关。4消化道平滑肌保持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思考题:*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2、简述胃肠道激素的生理作用?

判断:1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且持续的收缩状态,这种现象产生的前提是(

2011

A.交感神经的兴奋B.副交感神经的抑制

C.慢波的存在D.壁内神经丛的抑制1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处于微弱且持续的收缩状态,这种现象产生三、口腔消化咀嚼和吞咽唾液三、口腔消化咀嚼和吞咽唾液消化与吸收①磨碎食物、增加消化表面积;1.咀嚼:粗纤维(马30-50次/分钟)作用:③刺激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后段消化道活动(分泌和运动)增强。②与唾液混合,润湿便于吞咽;(一).咀嚼和吞咽

咀嚼是在颌部、颊部肌肉和舌肌的配合运动下,用上下臼齿将食物机械磨碎,并混合唾液的过程,是消化过程的第一步。消化与吸收①磨碎食物、增加消化表面积;1.咀嚼:粗纤维(消化与吸收2.吞咽:第三期:由食管到胃(蠕动)第一期:口腔到咽第二期:咽到食管上段(呼吸暂停)

吞咽是由口腔、舌、咽和食管肌肉共同参与的一系列复杂的反射性协调活动,是食团从口腔进入胃的过程。消化与吸收2.吞咽:第三期:由食管到胃(蠕动)第一期:口1.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口腔小腺体(唇腺、颊腺)由浆液细胞组成,分泌不含黏蛋白的稀薄水样唾液由浆液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水样唾液由黏液细胞组成,分泌含黏蛋白的粘稠唾液消化与吸收唾液(二).唾液1.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口腔小腺体(唇腺、颊腺)由浆液细2.唾液的性状和成分:无色透明、略带黏性、弱碱性(pH:猪7.32,反刍动物8.1)有机物: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杂食)、溶菌酶等K+Na+Ca2+Mg2+

Cl-

HCO3-HPO42-水99%无机物:消化与吸收唾液2.唾液的性状和成分:无色透明、略带黏性、弱碱性(pH:猪73.唾液的生理功能:(8)反刍动物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1)湿润口腔、饲料(3)含淀粉酶(中性环境下起作用)(4)维持pH(尤其在反刍动物,维持瘤胃pH)(5)幼畜含脂肪分解酶,分解乳脂(6)洁净口腔(冲淡、中和、清除残渣和有害物质)(7)调节体温(狗、水牛)消化与吸收唾液(2)溶解饲料中的可溶性成分,刺激味觉引起消化道各器官的反射活动3.唾液的生理功能:(8)反刍动物尿素再循环,减少氮的损失舌、口腔粘膜延髓唾液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4.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感受器:眼、鼻和耳等传入神经:嗅、听、视神经中枢:下丘脑、大脑传出神经:交感、副交感神经效应器:唾液腺消化与吸收唾液舌、口腔粘膜延髓唾液腺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4.唾液分泌的调节分泌增加肌样上皮收缩血管扩张代谢增加NE咀嚼味觉嗅觉条件反射睡眠疲劳失水恐惧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AChM受体β受体交感NIP3释放

cAMP唾液腺Ca2+释放唾液分泌增加(量多、稀薄)唾液分泌增加(量少、粘稠)分泌增加NE咀嚼睡眠延髓唾液分泌中枢副交感N+-AChM受铃声--唾液不分泌食物--唾液分泌铃声+食物--唾液分泌铃声--唾液分泌消化与吸收唾液铃声--唾液不分泌消化与吸填空:

1三对大唾液腺是()。2吞咽中枢兴奋时,抑制呼吸中枢,所以吞咽时呼吸(),可以防止食物屑片误入气管。3反刍动物的唾液一般()性较强。

4唾液分泌主要受()调节。副交感神经(+):水样唾液交感神经(+):粘稠唾液思考题:*唾液有哪些生理作用?填空:四、单胃消化消化与吸收化学性消化胃液物理性消化四、单胃消化消化与吸收化学性消化胃液物理性消化胃的黏膜分区胃液及其分泌胃液分泌的调节

(一)胃液消化与吸收胃液胃的黏膜分区胃液及其分泌胃液分泌的调节(一)胃液消幽门腺

-黏液细胞

-内分泌细胞贲门腺

-黏液细胞胃底腺

-壁细胞

-主细胞

-黏液细胞消化与吸收胃液幽门腺贲门腺胃底腺消化与吸收胃液1、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0.9-1.5)2、成分:无机物(盐酸、氯化钠、氯化钾)有机物(消化酶、黏蛋白、内因子)3、特性:高分泌率时,强酸性,水样液体;饥饿时,酸性较低,较粘稠。胃液由胃的三种外分泌腺和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分泌物构成。消化与吸收胃液1、性质:无色透明,强酸性(pH0.9-1.5)胃液由胃的三(1)激活胃蛋白酶原(2)有利蛋白质消化(变性)(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5)有利于小肠离子的吸收(铁、钙等)分泌:作用:由壁细胞分泌。10%结合酸(与黏液中的有机物结合)90%游离酸(决定胃液的pH)过低消化不良,过高胃溃疡(1)盐酸消化与吸收胃液(1)激活胃蛋白酶原分泌:作用:由壁细胞分泌。10消化与吸收胃液消化与吸收胃液胃脂肪酶:肉食动物。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产生(黏液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胨最适pH2;pH>6,失活凝乳酶:使乳中酪蛋白凝固,有利乳汁消化;HCl(2)消化酶消化与吸收胃液胃脂肪酶:肉食动物。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产生(黏液细胞)胃蛋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分泌:特性:作用:粘液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黏液)粘滞性高,能形成凝胶层(500µm)(3)黏液和HCO3-消化与吸收胃液胃蛋白酶为什么不消化胃组织?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分泌:特性:作用:粘液消化与吸收胃液消化与吸收胃液HClpH2pH7500mm粘液层H+

H+

HCO3-H2CO3

图-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模式图HClpH2pH7500mm粘液层H+H+HCO3-H2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有关)内因子能和维生素B12(外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可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水解酶破坏。此复合物与回肠壁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吸收。作用:(4)内因子:消化与吸收胃液由壁细胞分泌,分子量约6万的糖蛋白。VitB12VitB12水解酶被破坏VitB12VitB12VitB12与食糜中的维生素B12结合而促进B12的吸收。(与红细胞生成胃酸分泌调节胃酸分泌调节头期(cephalicphage)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30%,持续时间长,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高,消化能力强。60%,酸度高,含酶少。10%,分泌量少。酸度和胃蛋白酶都很低胃期(gastricphase)肠期(intestinalphase)消化与吸收胃液头期(cephalicphage)1.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食物胃液分泌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视、嗅、听等感受器迷走神经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G-细胞胃泌素释放头期中枢神经系统食物胃液分泌刺激口、咽等处的感受器刺激视、嗅、听消化与吸收胃液消化与吸收胃液机械性刺激作用于胃壁、幽门等部中枢神经系统胃液分泌迷走神经壁内神经丛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刺激胃期G-细胞胃泌素释放机械性刺激作用于胃壁、幽门等部中枢神经系统胃液分泌迷走神经壁消化与吸收胃液1、迷走-迷走长反射2、局部神经丛反射3、通过胃泌素消化与吸收胃液1、迷走-迷走长反射食糜机械化学刺激十二指肠粘膜G细胞胃泌素胃酸分泌小肠粘膜肠泌酸素肠期食糜机械十二指肠粘胃泌素胃酸分泌小肠粘膜肠泌酸素肠期食物刺激眼、耳、鼻口、舌、咽、食管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腺机械小肠刺激化学胃液胃泌素小肠黏膜头期胃期肠期胃幽门部机械刺激中枢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幽门部G细胞12指肠G细胞Ⅴ、Ⅻ、Ⅸ、ⅩⅠ、Ⅱ、Ⅷ肠泌酸素ⅩⅩ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食物刺激胃底,胃体机械刺激胃幽门部化学刺激胃机械胃胃小肠头胃

(1)乙酰胆碱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于壁细胞上的M受体,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其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

(2)促胃液素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刺激其分泌胃酸。

(3)组胺由胃泌酸区粘膜中的嗜铬样细胞(ECL)分泌,通过局部扩散到达邻近的壁细胞,作用于壁细胞上的组胺2型受体(H2受体),有很强的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甲氰咪呱可阻断H2受体而抑制胃酸分泌。2.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1)乙酰胆碱支配胃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脂肪: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高渗溶液:1肠-胃反射;2胃肠激素胃窦内pH下降至1.2-1.5或十二指肠pH小于2.5时,胃液分泌抑制。HCl:机制:盐酸抑制G细胞,或通过促进D细胞释放生长抑素而抑制促胃液素和胃液分泌;小肠促胰液素抑制胃酸分泌。消化与吸收胃液3.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脂肪:肠抑胃素(抑胃肽、神经降压素消化与吸收1.胃运动的生理功能:(2)混合功能(机械消化分裂成小颗粒,形成食糜)(1)贮存功能(食物胃底、胃体前部)(3)排空功能(向十二指肠排出食糜)(二)胃的运动消化与吸收1.胃运动的生理功能:(2)混合功能(机械消化分裂消化与吸收*2.胃运动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定义:咀嚼、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平滑肌舒张。意义:使胃的容量适应于大量食物涌入,以完成贮存食物、防止食物过早排空,便于胃内充分消化。

既维持了胃一定的形态位置,又使胃内有一定压力,促使胃液渗入食糜,有助于胃的化学性消化。

平滑肌长时间发生缓慢而有力的收缩,可增加胃内压力,压迫食物向幽门部移动,并可使食物紧贴胃壁,易于与胃液混合。(二)胃的运动消化与吸收*2.胃运动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3)蠕动

挤研磨蠕动波推动食物蠕动波从胃体中部开始,逐渐推向幽门。食物入胃后约5min开始,3次/min。作用: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和;把食糜向十二指肠推进消化与吸收(3)蠕动挤研磨蠕动波推动食物蠕动波从胃体中部开始消化与吸收3.胃运动调节:促胰液素、促胰酶素、抑胃肽(肠抑胃素)胃扩张→迷走神经→胃运动加强胃扩张、化学成分→胃泌素→胃运动加强酸性食糜、脂肪→抑制胃运动(肠胃反射)(二)胃的运动消化与吸收3.胃运动调节:促胰液素、促胰酶素、抑胃肽(肠抑胃4.胃的排空及其调节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消化与吸收胃排空的动力:来源于胃的运动,取决于幽门两侧的压力差。

胃排空是间断性的,它是促进胃运动与抑制胃运动两种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因食物而异:糖类>蛋白质>脂肪混合食物通常需要4~6小时。(二)胃的运动4.胃的排空及其调节定义: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消化与影响因素:

①胃内因素:胃的内容物对胃壁扩张的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反射或迷走—迷走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进胃的排空。胃泌素,使胃运动加强,促进排空。

②十二指肠内因素:食糜中的酸、脂肪及渗透压、机械扩张等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称为肠-胃反射。

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胃排空.消化与吸收(二)胃的运动影响因素:消化与吸收(二)胃的运动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胃蠕动↑紧张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胃窦G.C胃泌素十二指肠食糜高渗溶液盐酸、脂肪胃蠕动↓紧张性↓

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胃排空暂停肠-胃反射肠抑胃素胃内压∨十二指肠内压再次胃排空胃蠕动↑紧张性↑

食糜在肠内吸收抑制因素解除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胃内食物机械扩张蛋白质迷走-迷走反射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胃蠕动5.消化间期的胃运动

胃内有些不能被消化破碎为直径小于2mm的颗粒物质,消化期胃运动不能将这些物质排入十二指肠。因此,为了清除胃内这些不能被消化的碎片,在两次进食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运动类型—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排空的是:上次进食后遗留的残渣、脱落的细胞碎片和细菌.(二)胃的运动5.消化间期的胃运动胃内有些不能被消化破碎为直径小消化与吸收6、呕吐:消化道粘膜延髓胃,膈,腹壁肌肉迷走神经吞咽神经膈神经迷走神经机械化学(二)胃的运动

将胃及肠内容物从口腔强力排出的过程。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消化与吸收6、呕吐:消化道粘膜延髓胃,膈,腹壁肌肉迷五、复胃消化反刍动物复胃内消化五、复胃消化反刍动物复胃内消化根据反刍动物胃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分为反刍亚目和骆驼亚目两大类。反刍亚目包括牛、水牛、麝香牛、绵羊、山羊、羚羊、鹿和长颈鹿等。骆驼亚目包括骆驼、羊驼和骆马等。但骆驼亚目的皱胃不发达,或者退化,贲门腺与网胃和瘤胃腹面相接。根据反刍动物胃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分为反刍亚目和骆驼亚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三)皱胃与瓣胃的消化瘤胃(rumen)网胃(reticulum)瓣胃(omasum)皱胃(abomasum)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三)瘤胃乳头网胃网格状皱褶瘤胃乳头网胃网格状皱褶

瓣胃

皱胃瓣胃皱胃消化与吸收(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3、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4、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5、气体的产生与嗳气2、瘤胃内容物的性状消化与吸收(一)瘤胃与网胃的消化3、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1、瘤消化与吸收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1)细菌:胃液---------29%饲料颗粒----70%瘤胃壁上皮---1%瘤胃细菌存在部位:种类繁多。纤维素分解菌有产琥珀酸拟杆菌等6个种,半纤维素分解菌有丁酸弧菌等4个种;淀粉分解菌有反刍新月单孢菌等4个种;蛋白分解菌有琥珀酸弧菌等6个种;氨基酸分解菌,有瘤胃拟杆菌等6个种;脂肪分解菌有梭形梭杆菌等6个种;利用有机酸的细菌有产碱费氏球菌等8个种;产甲烷菌有反刍甲烷杆菌等7个种;合成维生素的细菌:合成B族维生素的菌有丙酸杆菌等5个种,合成胡萝卜素的细菌有微球菌等6个种。消化与吸收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1)细菌:胃液-----大多数细菌能发酵饲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糖类,作为生长的能源。发酵速度:可溶性糖类>淀粉、糊精>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木质素。不能发酵糖类的细菌,常利用糖类分解后的产物作为能源。例如琥珀酸,常被反刍兽新月单胞菌脱羟基而变为丙酸和二氧化碳。有些细菌还能利用非蛋白含氮物(如酰胺和尿素等)转化成自身菌体蛋白。细菌还能利用瘤胃内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氮源,转化为它们的自身成分,然后在皱胃和小肠内被消化,供宿主利用。大多数细菌能发酵饲料中的一种或几种糖类,作为生长的能源。发酵(2)纤毛虫(全毛虫、贫毛虫)(2)纤毛虫(全毛虫、贫毛虫)瘤胃鞭毛虫

瘤胃鞭毛虫具有水解脂类、氢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及吞噬细菌的功能。纤毛虫含有多种酶,能发酵可溶性糖类、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产生乙酸、丁酸和乳酸、二氧化碳、氢和少量丙酸等。纤毛虫可以撕裂纤维素,使饲料疏松、碎裂,有利于细菌的发酵作用。纤毛虫进入皱胃和小肠后,其体内的蛋白质、糖原能被机体消化利用。具有水解脂类、氢化不饱和脂肪酸、降解蛋白质及吞噬细菌的功能。消化与吸收(3)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总量8%)含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糖苷酶、蛋白酶等1.瘤胃微生物及其作用:Orpin在1975-1974年发现消化与吸收(3)真菌:分解纤维素、糖等(占瘤胃微生物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共生纤毛虫能吞噬和消化细菌,利用细菌作为营养源,并利用菌体酶来消化营养物质。纤毛虫可限制了瘤胃中细菌数目的增加。瘤胃中细菌之间也存在共生关系。白色瘤胃球菌可消化纤维素,但不能发酵蛋白质;而反刍兽拟杆菌可消化蛋白质,却不能消化纤维素,当两者在一起生长时,前者消化纤维素所产生的己糖可满足后者的能量需要;而后者消化蛋白质也为前者提供了氨基酸和氨气,作为合成菌体蛋白的原料。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信息交流,相互制消化与吸收3.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

瘤胃内高度厌氧、营养丰富,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生存。(1)保证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应

(2)瘤胃的节律性运动不断地使瘤胃微生物和饲料混合(3)pH在5.5-7.5之间(唾液缓冲,VFA吸收)(4)温度高达39-41°C(5)内容物高度乏氧(CO2,甲烷,少量氮、氢、氧)(6)渗透压接近血液2.瘤胃内容物的性状

分层次明显且较稳定,精料沉于瘤胃底部,粗料浮于瘤胃背囊,含水量高。消化与吸收3.瘤胃微生物生存条件:瘤胃内高度厌氧、营消化与吸收4.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1)糖类(2)蛋白质(3)脂肪(4)维生素合成(5)前胃的吸收消化与吸收4.瘤胃内消化代谢过程(1)糖类(2)蛋白质(消化与吸收(1)糖类:

VFA提供反刍动物机体所需能量的60-70%,葡萄糖主要用于泌乳、妊娠和肥育等过程。纤维素纤维二糖纤维素分解酶葡萄糖丙酮酸、乳酸挥发性脂肪酸(VFA,乙、丙、丁酸,比例70:20:10,随日粮而变化)+CH4+CO2反刍动物体内糖的主要来源:丙酸和生糖氨基酸的糖异生。瘤胃微生物自身的糖原。消化与吸收(1)糖类:VFA提供反刍动物机体所需主要VFA的去处:

乙酸可转变为乙酰辅酶A,直接进入三羧酸循环;合成脂肪,如泌乳奶牛乳腺可利用40%乙酸合成乳脂。丁酸和乙酸可相互转化,约85%在体内代谢产物酮体。丙酸是反刍动物葡萄糖异生的最主要前体,约65%转变为乳酸和葡萄糖。发酵类型:C2/C3或C2+C4/C3,其变化主要受日粮组成影响。主要VFA的去处:消化与吸收(2)蛋白质:蛋白质过瘤胃保护;尿素代替30%日粮蛋白质a.分解饲料蛋白质b.分解非蛋白氮:尿素、铵盐、酰胺,分解成NH3B.利用NH3合成氨基酸C.尿素再循环:

尿NH3微生物合成氨基酸(瘤胃内)合成尿素(肝)唾液瘤胃A.瘤胃内含氮物降解和NH3的形成消化与吸收(2)蛋白质:蛋白质过瘤胃保护;尿素代替30%日粮意义:在低蛋白日粮下,通过尿素再循环节约氮源,保证适宜氨浓度,利于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添加尿素应注意的事项:

a.添加对象应是瘤胃充分发育的成年反刍家畜;

b.饲料应保证充分的碳水化合物;

c.降低饲料蛋白,牛、羊<10-20%;

d.尿素含量应低于日粮中家畜所需蛋白的20-30%;

e.抑制脲酶活性,制成胶凝淀粉尿素或尿素衍生物等,使释放NH3的速度减慢;

f.饲料中应添加一定量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

g.尿素应逐渐加入,大约需2-4周的适应期。意义:在低蛋白日粮下,通过尿素再循环节约氮源,保证适宜氨浓度消化与吸收饲料中瘤胃内过瘤胃唾液50-70%血肝脏尿素肾脏排泄饲料蛋白质微生物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饲料蛋白质氨基酸NH3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非蛋白质含氮物氨基酸铵盐尿素消化与吸收饲料中瘤胃内过瘤胃唾液50-70%血肝脏肾脏饲料蛋消化与吸收(3)脂肪:(4)维生素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VK(凝血维生素)脂肪甘油不饱和脂肪酸丙酸饱和脂肪酸幼龄反刍动物—B族维生素缺乏缺钴—VB12缺乏(造血维生素)VFA脂肪酸消化与吸收(3)脂肪:(4)维生素合成:多种B族维生素和消化与吸收

(5)前胃的吸收:

葡萄糖、有机酸(挥发性脂肪酸、乳酸等)、氨、无机盐类和大量水分通过前胃壁吸收血液消化与吸收(5)前胃的吸收:葡萄糖、有机酸(挥发性消化与吸收5、气体的产生与嗳气:(CO250-70%;CH420-45%;氢、氧、氮、硫化氢)

牛一昼夜产生气体600-1300升,嗳气排出1/4吸收入血,肺排除瘤胃微生物利用随饲料残渣排出消化与吸收5、气体的产生与嗳气:(CO250-70%;CH消化与吸收嗳气——反射性动作:气体瘤胃壁感受器延髓有关肌肉瘤胃中微生物发酵产生的气体通过食管向外排出的过程

当动物前驱提高,斜位驻立时,便于嗳气。反之亦然!牛17-20次/小时,嗳气75﹪经口腔和鼻腔排出;其余经开放的喉头转入气管和肺。因此,嗳气可影响乳的气味,甚至可以造成肺部疾病。消化与吸收嗳气——反射性动作:气体瘤胃壁感受器延髓有关肌肉瘤胃臌气(幼嫩青草)

麻醉剂和胆碱能阻断剂和日粮中谷类比例过大或采食大量鲜豆科植物时,可发生急性瘤胃胀气.

治疗:大蒜阻止发酵或植物油破坏瘤胃内形成的泡沫.来预防和治疗胀气.瘤胃臌气(幼嫩青草)麻醉剂和胆碱能阻断剂和日粮中谷类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前胃收缩起于网胃。1.前胃运动:A波:瘤胃前庭→背囊→腹囊→由后向前B波:瘤胃单独收缩2.调节:反射性调节(中枢在延髓,传出交感、迷走)兽医临床:瘤胃运动检查消化与吸收(二)前胃运动及其调节前胃收缩起于网胃。1.前胃运前胃运动概述A波B波网胃排空网胃的双相收缩瘤胃的前肉柱开始收缩容积减半,将漂浮在网胃上层的粗饲料重新压入瘤胃第一次收缩较弱第二次收缩强网瓣胃孔开放,瓣胃舒张阻拦网胃内容物返回瘤胃在网胃收缩的间隔期,恰好是瓣胃沟和瘤胃背囊同步收缩。瓣胃体收缩,网瓣口关闭,瓣胃内容物不能返回网胃;而瓣皱孔开放,瓣胃中的食糜迅速被推送到皱胃。前胃运动概述A波B波网胃排空网胃的双相收缩瘤胃的前肉柱开始收原发性收缩(A波)由前向后瘤胃前庭背囊后背盲囊后腹盲囊瘤胃前部腹盲囊继发性收缩(B波)由后向前主腹囊后腹盲囊或/和后背盲囊原发性收缩(A波)由前向后瘤胃前庭背囊后背盲囊后腹盲囊瘤胃前消化与吸收3.反刍:4.食管沟反射:

感受器在口腔,传入为舌神经、舌下、三叉神经,中枢在延髓,传出为迷走神经。过程:逆呕,再咀嚼,再混唾液,再吞咽反射:网胃、瘤胃前庭、食管沟黏膜感受器乳畜在吸乳时,能反射性的引起食管沟闭合呈管状,乳汁由食管沟经瓣胃管直接进入皱胃。

生理意义:把饲料嚼细,并混入大量唾液,以便更好消化;中和胃酸;排出发酵和腐败所产生的气体以及促进食糜向后推进。(反刍动物健康的标志之一)消化与吸收3.反刍:4.食管沟反射:感受器在口腔消化与吸收(三)瓣胃和皱胃的消化1、瓣胃:①含干物质22.6%;(瘤胃17%,网胃13%)②颗粒小,pH偏酸性③滤器作用:水分吸收,大颗粒碾碎④消化20%纤维素,吸收70%VFA,氯化钠消化与吸收(三)瓣胃和皱胃的消化1、瓣胃:①含干物质22消化与吸收2、皱胃:①有胃腺,分胃底腺和幽门腺。②胃液水样透明,含盐酸、胃蛋白酶、凝乳酶、黏液,pH酸性(1.05-1.32)。③胃液作用:杀死微生物,分解蛋白质。④胃液分泌调节:菌体蛋白被胃蛋白酶分解是皱胃的主要机能;饲料的性质对皱胃的分泌影响不大.消化与吸收2、皱胃:①有胃腺,分胃底腺和幽门腺。②胃液水判断:1头期胃液分泌无体液因素参与,是纯神经调节。2促胃液素不参与头期胃液分泌。3胃的排空取决于幽门的反射性舒张。4给切断迷走神经(两侧)的动物假饲,胃液分泌仍有增加5瘤胃中除有微生物消化外,还有物理性、化学性消化。6促胃液素的分泌与迷走神经无关。7调节消化器官的基本活动中枢在延髓。判断:选择:1胃蛋白酶原的激活物是

A.Na+B.K+C.Cl-D.HCl以下对胃酸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A可为胃蛋白酶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

B可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消化。

C可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D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胃没有以下哪一种运动?

A.蠕动B.分节运动C.容受性舒张D.紧张性收缩以下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哪一项不正确?

A假饲可证明其存在B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C无体液因素参与D受神经、体液调节选择:5饲料的性质对皱胃分泌的特性

A无影响B影响不大C影响很大6反刍动物的唾液

A中性B酸性较强C碱性较强7进食时胃表现出()

A容受性舒张B蠕动C紧张性收缩D规律性波动8在反刍动物的四个胃中,能分泌消化液的是()

A瘤胃B网胃C皱胃D瓣胃思考题:*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

2、列举反刍动物消化生理的主要特点(列举猪的消化特点)*3、胃酸由何细胞产生?简述其在消化过程中的生理作用。5饲料的性质对皱胃分泌的特性*4、简述瘤胃内适宜微生物生存的条件。*5、胃有哪几种运动,各有何作用?6、根据反刍动物瘤胃内利用含氮物的特点,你认为给反刍动物饲喂尿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低蛋白日粮中添加尿素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7、试述瘤胃微生物对饲料蛋白质和非蛋白含氮物的分解利用,以及在畜牧生产中的意义。8、试讨论用稻草(或秸杆)喂牛后,在复胃内的消化。9、试比较反刍动物与单胃肉食动物对蛋白质和糖类消化的异同。*4、简述瘤胃内适宜微生物生存的条件。消化与吸收胆汁小肠运动胰腺六、肠内消化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小肠液小肠消化大肠消化大肠运动大肠液微生物消化消化与吸收胆汁小肠运动胰腺六、肠内消化化学性内分泌腺:胰岛—激素—作用于全身(与糖代谢有关)外分泌腺:

小导管细胞—碳酸氢盐、胰液腺泡细胞—

酶(与消化有关)胰是体内的第二大腺体。内分泌腺:胰是体内的第二大腺体。1、性质:

无色、无臭、碱性(pH7.8-8.4)、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含水(90%)、无机物(碳酸氢盐、氯化物)、有机物(酶)2、功能:分泌碳酸氢盐,中和酸性食糜;分泌多种消化酶,对营养物质消化较彻底;液体和缓冲物利于大肠微生物消化。(一)胰液消化与吸收胰液1、性质:无色、无臭、碱性(p

1)胰淀粉酶淀粉糊精、麦芽糖和麦芽寡糖

2)胰脂肪酶,pH7.5-8.5,胆盐可增加其活性。

脂肪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少量)

最适pH6.7-7.03、胰消化酶的作用:1)胰淀粉酶最适pH6.7-7.03、胰消化酶的作用:3)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

肠激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无活性)自身

(有活性)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作用: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单独作用,均能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胨;当两者共同作用时,可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此外,糜蛋白酶还有凝乳作用。4)羧基肽酶胰蛋白酶羧基肽酶原羧基肽酶多肽氨基酸3)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无活性视、嗅、咀嚼中枢神经胰腺

小肠胃体胃窦扩张蛋白质、脂肪消化产物盐酸迷走传入迷走传出CCK胃泌素迷走:直接、间接

酶含量高产物-促胰酶素:浓稠

含酶多、量小盐酸-促胰液素:稀薄

含碳酸氢钠高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促胰液素4、胰液分泌的调节:视、嗅、咀嚼中枢神经胰腺小肠胃体胃窦扩张蛋白质、脂肪食物对嗅觉、视觉刺激食物对口腔感受器刺激食物引起的胃扩张食物引起的胃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对胃与小肠粘膜的刺激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消化产物、盐酸对小肠粘膜的刺激神经中枢迷走神经胃泌素胰腺分泌CCK胰泌素迷走神经肠期胃期头期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食物对嗅觉、视觉刺激食物引起的胃扩张蛋白质消化产物、脂肪消化(1)胰液为消化系统内最重要的消化液,因此必然含有消化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的酶和分解核苷酸的酶。(2)胰液中分解脂肪、淀粉、核苷酸的酶正常情况下有活性,而分解蛋白质的胰蛋白酶和摩蛋白酶则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正常胰液中,仅在消化期间被激活,原因是分解蛋白质的酶对自身有消化作用,基于同样原因胃蛋白酶也以酶原形式存在。(3)胰液缺乏时脂肪、蛋白质消化受影响,而碳水化合物消化不受影响,原因是碳水化合物容易消化,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小肠液中的双糖酶可分解碳水化合物。记忆方法:(1)胰液为消化系统内最重要的消化液,因此必然含有消化三大主(1)促胰液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含大量水分和HCO3-的胰液以便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所以引起促胰液素分泌的最强因素是HCl。(2)胃肠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消化液的分泌从而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三大营养物质中蛋白质最难消化而糖类最易消化,所以蛋白质降解产物通常是刺激胃肠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而糖类则无刺激作用,脂肪酸介于二者之间。

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因素从强到弱为:蛋白质降解产物、脂酸钠、盐酸、脂肪。(1)促胰液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小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含大量水分和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

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内90%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被分泌入肠,胆盐在肝、肠之间反复的利用,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盐的肠肝循环消化与吸收胆盐和胆汁酸在小肠内90%以上被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2、成分:有机物水无机盐(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脂肪酸、胆汁酸和胆色素等)(钠、钾、钙、碳酸氢盐等)胆盐胆石胆绿素胆红素1、生成:肝细胞—肝管—胆管—胆囊—十二指肠(二)胆汁2、成分:有机物水无机盐(胆固醇、卵磷脂、粘蛋白、脂肪酸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约7.4胆囊胆汁-浓缩而颜色变深、碳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3、特性:草食动物暗绿色;肉食动物红褐色;杂食动物橙黄色。胆汁颜色有种别差异:消化与吸收胆汁肝胆汁-金黄色或桔棕色,pH约7.43、特性:草食动物暗(5)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分泌4、作用:(1)胆酸盐是胰脂肪酶的辅酶(2)乳化脂肪(3)与脂肪酸结合,促进吸收(4)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消化与吸收胆汁(5)胆盐的“肠-肝循环”,促进肝胆汁分泌4、作用:(1消化与吸收胆汁消化与吸收胆汁5、胆汁分泌的调节促胃液素(Gastrin)胆囊收缩素(CCK)促胰液素(Secretin)胆盐(肠肝循环)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体液调节消化与吸收胆汁增加肝细胞分泌胆汁增加胆囊收缩,排放胆汁增加促胃液素,使胆汁分泌增加

5、胆汁分泌的调节促胃液素(Gastrin)神经调节——迷走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三)小肠液1.小肠液的理化性质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液体,其主要功能是保护十二指肠粘膜不被胃酸侵蚀。小肠腺分泌酶类、激素和其他活性物质如5-HT等,构成小肠液的主要部分。小肠液是由这两种腺体所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浑浊、有粘性的液体。水、无机盐(HCO3-多)、粘液消化酶:肠激酶(小肠腺分泌),寡糖酶,肠肽酶(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成分(三)小肠液水、无机盐(HCO3-多)、粘液成分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2.肠液的生理作用(1)来源于小肠腺的酶包括肠致活酶和肠淀粉酶

肠致活酶(又叫肠激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肠淀粉酶淀粉——————→麦芽糖二者在肠腔内发挥作用,进行肠期消化。(2)来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酶分解糖类的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等,作用:多糖、双糖单糖,并在小肠内进行吸收。*2.肠液的生理作用(2)来源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酶

分解蛋白质的酶:主要是肠肽酶

多肽、胨氨基酸,对蛋白质无分解作用。

脂肪酶的量较少,脂肪甘油+脂肪酸分解核蛋白的酶:核酸酶、核苷酸酶、核苷酶等。膜期消化: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进行的消化。肠液中的消化酶活性随饲料成分而起变化。分解蛋白质的酶:主要是肠肽酶

3小肠液分泌的调节(1)食糜肠粘膜机械化学感受器

(2)促胃液素、促胰液素、VIP小肠液分泌增多局部反射(主)迷走神经小肠液分泌增多内在神经丛中枢局部反射(主)小肠液内在神经丛

发生在消化间期的一种强有力的蠕动性收缩,传播很远,有时能传播至整个小肠。它发生于胃或小肠上部,沿肠管向肛门方向传播,在传播途中速度逐渐减慢。当一个波群到达回盲部时,另一波群又在十二指肠发生。

每一个周期含:静止期、自发的无规律运动期、强力收缩期。

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

生理意义:推动食糜前进,清除消化道中残留,如细菌、未消化的食物、脱落的细胞及分泌物等,在控制前段肠管内细菌的数量方面起重要作用。消化与吸收(四)小肠运动1.形式:发生在消化间期的一种强有力的蠕动性收缩,传播很远,消化与吸收(2)分节运动:环形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结果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促进消化产物的吸收③挤压肠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作用:消化期小肠运动运动频率和强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1)紧张性收缩消化与吸收(2)分节运动:环形肌产生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结果(3)

蠕动、蠕动冲、逆蠕动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的向口腔方向的蠕动,与蠕动相配合,使食糜在肠管内来回移动,保证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延长食糜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利于充分消化和吸收。蠕动:小肠中最为常见,速度缓慢、使食糜向大肠方向推进。蠕动冲:进行速度快、推进距离较长的蠕动,可将食糜从小肠始端一直推送到末端。消化与吸收小肠运动环形肌和纵形肌协同作用的结果(3)

蠕动、蠕动冲、逆蠕动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4)

钟摆运动以纵行肌的自律性舒缩为主的运动,其意义与分节运动相同。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很少向前推进食糜,有利于化学性消化。在草食动物摆动较为明显。消化与吸收(四)小肠运动(4)

钟摆运动以纵行肌的自律性舒缩为主的运动,其意义与分节外来神经;2.调节:神经调节:消化与吸收

食糜的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于分布在肠粘膜下层内的神经丛,通过局部反射产生蠕动。

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增加肠的紧张度和节律性运动;不过肠运动相当活跃时,则常有阻抑效应。刺激交感神经时,可降低肠的紧张度,抑制肠运动。内在神经丛;(四)小肠运动外来神经;2.调节:神经调节:消化与吸收食糜的机械体液调节:

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P物质、内啡肽、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CCK)等可加强肠的运动,而血管活性肠肽、抑胃肽、内啡肽、促胰液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抑制肠的运动。胃-回肠反射

进食后随着胃运动次数增加,回肠运动增进,这种反应称为胃-回肠反射。相反,回肠扩大时抑制胃的运动,称为回肠-胃反射。胃-回肠反射可使进食的新鲜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前,先排空小肠内食糜;而回肠-胃反射可使回肠后段被食糜扩大时,减少新的食糜流入,以便食糜在肠内吸收比较充分。(四)小肠运动体液调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P物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盲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保证小肠内容物能更充分地消化和吸收;阻止大肠内有细菌的内容物向回肠倒流而污染小肠。3.回盲瓣或回盲括约肌的机能回盲括约肌回肠盲肠(四)小肠运动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盲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判断:1胃泌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胃蛋白酶分泌。2蛋白质分解产物是引起促胰液素分泌的主要因素。3食物分解产物是引起CCK分泌的主要因素。4在任何情况下,刺激迷走神经总是引起胃肠运动增强,刺激交感神经总是引起胃肠运动减弱。5肠运动相当微弱时刺激交感神经往往出现兴奋作用;肠运动相当强盛时刺激迷走神经往往出现抑制作用。6切断支配肠管的外来神经后,其各种运动即消失。7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都是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的。8胰脏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判断:

9胆盐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促进小肠运动。10肾上腺素可以使胃肠运动减弱。选择:1.小肠中存在,胰液中不存在的酶是()

A脂肪酶B羧肽酶C肠激酶D淀粉酶2.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脾脏B肝脏C胰脏D唾液腺3.消化液中()含消化酶最丰富,()不含消化酶

A胃液B小肠液C胰液D胆汁E唾液4.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都较强的是()。

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E唾液

5.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主要是()

A肠激酶B胰蛋白酶C组织液D盐酸9胆盐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促进小肠运动。6.胆汁中有消化功能的成分主要是()

A胆盐B胆色素C胆固醇D矿物质思考题:*1.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生理作用。*2.简述胆汁的成分及其在消化中的作用。*3.小肠有哪几种运动,各有何作用?*4.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5.你认为五大消化液中最重要的是哪一种,试说明其原因。6.胆汁中有消化功能的成分主要是()

大肠内的消化主要靠随食糜带来的小肠消化酶和微生物(细菌和纤毛虫)的作用。其消化方式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消化。大肠的主要功能是:(1)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参与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2)吸收由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3)完成对食物残渣的加工,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五)大肠消化大肠内的消化主要靠随食糜带来的小肠消化酶和微生物(细消化与吸收

大肠腺分泌碱性(pH7.5-8.0)、粘稠的消化液,能中和酸性发酵产物,有利于微生物繁殖。1、杂食动物:盲肠(1克含细菌1-10亿,乳酸杆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吸收VFA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25%。

马食糜在大肠中滞留12h,消化纤维素40-50%,蛋白质39%,糖24%;反刍动物大肠消化纤维素15-20%。2、草食动物大肠内的生物学消化草食动物:马、兔等单胃草食动物非常重要。消化与吸收大肠腺分泌碱性(pH7.5-8.0)、粘稠

大肠内微生物可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为VFA;利用非蛋白氮合成微生物蛋白,1水解为氨基酸,2被机体利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均被大肠粘膜吸收。和瘤胃发酵不同的是由于部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在小肠已被消化和吸收,虽然在大肠中也存在类似瘤胃的尿素再循环,可补充对氮的需求量,利用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但合成的效率低;由于大肠黏液腺的存在,盲结肠内碳酸氢盐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比瘤胃液多。大肠内微生物可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分解为VFA;利用非

食糜中没有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可以被大肠中的腐败菌分解生成吲哚、粪臭素(甲基吲哚)、酚、甲酚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由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在肝脏内经解毒后随尿排出体外;另一部分则随粪便排出。小肠内没有被消化的脂肪和糖类,在大肠内也经细菌作用,脂肪分解成脂肪酸及甘油,糖类分解为单糖及其它产物,如草酸、甲酸、乙酸、乳酸、丁酸以及二氧化碳、甲烷、氢气等。3、肉食动物大肠内的生物学消化食糜中没有被小肠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可以被大肠中的腐败菌分消化与吸收1.特点:2.形式:频率低、速度慢蠕动(集团蠕动)袋状往返运动分节和多袋推进运动(六)大肠运动集团蠕动是一种推进速度很快,且推进距离很远的蠕动,可能是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内在神经丛产生的十二指肠—结肠反射所引起。由环行肌无规律地收缩引起,使结肠形成多个袋状结构,并使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位移,不向前推进。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将其内容物推送到下一段的运动。消化与吸收1.特点:2.形式:频率低、速度慢蠕动(集团蠕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4.排粪:大肠是单胃动物纤维素消化的主要部位。3.大肠消化: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1大部分多糖纤维素与水形成凝胶,限制水分吸收(防止便秘)。2刺激胃肠运动,缩短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排毒养颜)3降低食物中热量的比率,减少含能物质的摄取,纠正不正常肥胖。

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残渣进入大肠后段,水分被大量吸收,逐渐浓缩而形成粪便,并随着大肠后段的运动,被强烈搅和,压成团块状。粪便的形成和排便反射。4.排粪:大肠是单胃动物纤维素消化的大脑皮层产生便意躯体运动神经

↓膈肌、腹肌收缩粪便刺激感受器↓盆神经和腹下神经↓腰荐部脊髓排粪中枢↓盆神经和阴部神经↓结肠、直肠平滑肌收缩肛门内、外括约肌舒张↓排粪条件容许条件不容许(+)(-)大脑皮层产生便意躯体运动神经粪便刺激感受器条件容第八章--消化与吸收--动物生理学课件七、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与吸收

指饲料被消化后,它的分解产物经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二)吸收的机制吸收过程:营养物质细胞血液(淋巴液)七、吸收(一)吸收的部位(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消消化与吸收(一)吸收部位2、大肠:1、胃:单胃动物:少量水,无机盐,酒精食草动物、禽类大肠吸收:水分、盐、VFA、CO2、CH4等。反刍动物前胃:VFA、CO2、水、无机盐、氨、葡萄糖和多肽

消化与吸收(一)吸收部位2、大肠:1、胃:单胃动物:少量水,3、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主要吸收部位。

大部分氨基酸、单糖空肠中段:

糖、脂肪酸、甘油、部分氨基酸、维生素回肠:盐类、VB123、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主要吸收部位。

大部分氨基酸、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1)面积大: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约200平方米;(2)分子小: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3)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h,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吸收。(4)结构适宜:小肠粘膜的环行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等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适于吸收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1)面积大: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约2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环状皱褶—绒毛—柱状上皮—微绒毛每个柱状上皮细胞约有1700根微绒毛上述结构使小肠的吸收面积成百倍增加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环状皱褶—绒毛—柱状上皮—微绒毛每个柱状上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消化与吸收小肠黏膜消化与吸收musclevilli动脉静脉淋巴管中央乳糜管消化与吸收musclevilli动脉静脉淋巴管中央乳糜管小肠绒毛内血管网小肠绒毛内血管网消化与吸收(二)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滤过、扩散、渗透主动转运:需载体、ATP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迷走促进;交感抑制;肠壁黏膜下神经丛绒毛收缩素-刺激绒毛运动入胞和出胞

两条途径:跨细胞途径和旁细胞途径消化与吸收(二)吸收机制被动转运:滤过、扩散、渗透主动转运:消化与吸收(三)各种物质的吸收小肠或大肠内吸收,动力为渗透压。1.水分:硫酸钠,硫酸镁——轻泻若肠内渗透压太高,吸收停止,或水分由血液进入肠腔。消化与吸收(三)各种物质的吸收小肠或大肠内吸收,动力为渗透压消化与吸收2.无机盐的吸收顺电化学梯度进入吸收细胞(1)Na+:(人每日摄入250-300mmol)Na+—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