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将军汤-证治汇补卷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1页
四将军汤-证治汇补卷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2页
四将军汤-证治汇补卷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3页
四将军汤-证治汇补卷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4页
四将军汤-证治汇补卷三-方剂加减变化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30四将军汤_证治汇补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四将军汤_证治汇补卷三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 原方 121.1. 组成: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21.2. 功效:人壮病实,便秘可下者。 121.3. 来源:《证治汇补》卷三。 121.4. 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122. 相似度60%:锡圭丸 122.1. 组成:大戟1钱,甘遂1钱,荞麦1钱,大黄8分,巴豆7分。 122.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22.3. 加:荞麦、巴豆 122.4. 减:苦葶疬 122.5. 功效:难产妇小便闭而危急者。 122.6. 来源:《产论翼》。 123. 相似度60%:半边散 123.1. 组成:芫花(醋浸,焙干)3钱,大戟3钱,甘遂3钱,大黄3钱,土狗7枚(5月内取会飞的)。 123.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23.3. 加:芫花、土狗 123.4. 减:苦葶疬 123.5. 功效:水病。 123.6. 来源:《本草纲目》卷四十一引《普济方》。 134. 相似度60%:辰砂化痰丸 134.1. 组成: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不要焦)半两,甘遂(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云:水浸冬7,春、秋5日,或水煮亦可)3钱4分,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3钱4分,大黄(湿纸裹,爆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1两半,黄柏3两(焙,炒)。 134.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34.3. 加:芫花、黄柏 134.4. 减:苦葶疬 134.5. 功效:喘。 134.6. 来源:《丹溪心法》卷二。 135. 相似度60%:神佑丸 135.1. 组成: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大戟(醋浸煮,焙干)、芫花(醋浸煮)各5钱,黑牵牛1两,大黄1两。 135.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35.3. 加:芫花、黑牵牛 135.4. 减:苦葶疬 135.5. 功效:治停饮胸满,湿痹,胃脘痛。 135.6.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136. 相似度60%:芫花汤 136.1. 组成:芫花(炒黄色)1两,大黄(锉碎,醋炒)1两,甘遂(微炒)1两,甘草(炙,锉)1两,大戟(去皮,微炒)1两。 146.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46.3. 加:芫花、甘草 146.4. 减:苦葶疬 146.5. 功效:水肿及腹满澼饮。 146.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147. 相似度60%:小胃丹 147.1. 组成:芫花1两,甘遂1两,大戟1两,大黄(酒拌蒸)1两半,黄柏(炒褐色)2两。 147.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47.3. 加:芫花、黄柏 147.4. 减:苦葶疬 147.5. 功效:水饮痰热互结之肩膊、胸腹疼痛,食积,哮喘,咳嗽,心悸头眩,带下。 147.6. 来源:《医统》卷四十三引《三因》。 148. 相似度60%:神祐丸 148.1. 组成: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半两,大戟(醋浸煮,焙干用)半两,芫花(醋浸煮)半两,黑牵牛1两,大黄1两。 148.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58.3. 加:芫花、黑牵牛 158.4. 减:苦葶疬 158.5. 功效:瘴疠疟疾,昏瞀懊憹;胃脘当心而痛;足闪肭痛,肿起热痛如火者。肿胀。 158.6. 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 159. 相似度50%:回生散 159.1. 组成:甘遂(生用)、黑牵牛(生,取面)、郁李仁(去皮)、槟榔(生用)、大黄(生用)、大戟各等分。 159.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59.3. 加:黑牵牛、郁李仁、槟榔 159.4. 减:苦葶疬 159.5. 功效:伤寒失下或成坏症,谵言妄语,发黄发斑,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内有燥粪、蓄血,舌缩神昏。 159.6.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三。 1510. 相似度50%:甘遂汤 1510.1. 组成: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黄芩4分,大黄4分。 1510.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510.3. 加:甘草、黄芩 1510.4. 减:大戟、苦葶疬 1610.5. 功效:小儿服汤已得大利,温热已解,而滞实不去,心下坚痞满,不可按,按之则啼,内有伏热。 1610.6.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二引《汤氏宝书》。 1611. 相似度50%:甘遂牵牛子丸 1611.1. 组成:甘遂、牵牛子、大黄各等分。 1611.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611.3. 加:牵牛子 1611.4. 减:大戟、苦葶疬 1611.5. 功效:上部郁热诸疾,龋齿者。 1611.6. 来源:《名家方选》。 1612. 相似度50%:敷贴脚气药 1612.1. 组成:大戟、茱萸、大黄、官桂各等分。 1612.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612.3. 加:茱萸、官桂 1612.4. 减:甘遂、苦葶疬 1612.5. 功效:脚气。 1612.6.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 1613. 相似度50%:夺命丸 1613.1. 组成:大戟(麸炒)1分,甘遂(炒)1分,苦葶苈半两(1半生,1半熟),泽泻1分半。 1713.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713.3. 加:苦葶苈、泽泻 1713.4. 减:苦葶疬、大黄 1713.5. 功效:水气肿满。 1713.6.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1714. 相似度50%:第二退水饼 1714.1. 组成:甘遂、大戟。 1714.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714.3. 减:苦葶疬、大黄 1714.4. 功效:水肿病,服第一退水丸未效者。 1714.5. 来源:《三因》卷十四。 1715. 相似度50%:大枣散 1715.1. 组成: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两,大戟(煨,去皮)1分。 1715.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715.3. 加:芫花 1715.4. 减:苦葶疬、大黄 1715.5. 功效:遍体浮肿,腹胀上气,不得卧,大小便涩。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短气,不恶寒,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兼及水肿,腹胁胀,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肾积,蓄热极痛,上气久不已。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 1815.6.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1816. 相似度50%:结水汤 1816.1. 组成:黄连(去须)1两,大黄(锉碎,醋拌炒干)1两,甘遂(微炒)1两,葶苈(炒令紫)1两。 1816.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816.3. 加:黄连、葶苈 1816.4. 减:大戟、苦葶疬 1816.5. 功效:水蛊,内肿即冷,外肿即热,气急无力。 1816.6.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1817. 相似度50%:大戟汤 1817.1. 组成:大戟(去皮,炒)、甘遂(炒)各等分。 1817.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817.3. 减:苦葶疬、大黄 1817.4. 功效:水蛊,水肿。 1817.5.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1818. 相似度50%:南吕丸 1818.1. 组成:黄芩4两,甘遂2钱,青礞石2钱,大黄8钱。 1918.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918.3. 加:黄芩、青礞石 1918.4. 减:大戟、苦葶疬 1918.5. 功效:诸痰饮咳嗽,大便不利者。 1918.6. 来源:《家塾方》。 1919. 相似度50%:大戟散 1919.1. 组成:大戟、大黄、木香、商陆各等分。 1919.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919.3. 加:木香、商陆 1919.4. 减:甘遂、苦葶疬 1919.5. 功效:水气。 1919.6. 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二。 1920. 相似度50%:大黄甘遂汤 1920.1. 组成:大黄4两,甘遂2两,阿胶2两。 1920.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1920.3. 加:阿胶 1920.4. 减:大戟、苦葶疬 1920.5. 功效: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经水不调,男女癃闭,小腹满痛者;淋毒沉滞,梅淋小腹满痛不可忍,尿脓血者。膨胀,瘀血内阻,水气内停,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大便难,小便涩,口不渴,舌暗苔白者。 2020.6. 来源:《金匮》卷下。 2021. 相似度50%:趁痛丸 2021.1. 组成:甘遂、大戟、芫花、黑牵牛各等分。 2021.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021.3. 加:芫花、黑牵牛 2021.4. 减:苦葶疬、大黄 2021.5. 功效:走注疼痛,妇人经脉注滞,水肿腹胀。 2021.6. 来源:《宣明论》卷十三。 2022. 相似度50%:趁痛丸 2022.1. 组成:甘遂、白芥子(微炒)、大戟各等分。 2022.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022.3. 加:白芥子 2022.4. 减:苦葶疬、大黄 2022.5. 功效:痰饮停于胸胁,或流窜经络,致胸胁、腰背、手足、头项走窜疼痛,坐卧不安,饮食乏味;痰核瘰疬。 2022.6. 来源:《脚气治法总要》卷下。 2123. 相似度50%:比圣饼子 2123.1. 组成:大戟1两,甘遂1两。 2123.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123.3. 减:苦葶疬、大黄 2123.4. 功效:十种水气腹胀。 2123.5.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2124. 相似度50%:大陷胸汤 2124.1. 组成:大黄6两(去皮),芒消1升,甘遂1钱匕。 2124.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124.3. 加:芒消 2124.4. 减:大戟、苦葶疬 2124.5. 功效: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晡潮热,或短气躁烦,舌上燥而渴,脉沉紧有力。现用于肠梗阻、胆道感染、胆石病、急性胰腺炎等见有上述证候者。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伤寒6-7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结胸,无大热,水结在胸胁,但头微汗出者;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5-6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各类腹腔炎症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的肠麻痹、肠梗阻;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病;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幽门梗阻、急性胃扩张。急性胰腺炎,里壮里实者。 2124.6. 来源:《伤寒论》。 2225. 相似度50%:十枣丸 2225.1. 组成: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 2225.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225.3. 加:芫花 2225.4. 减:苦葶疬、大黄 2225.5. 功效:水气,四肢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 2225.6.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2226. 相似度50%:朱雀汤 2226.1. 组成:甘遂1分,芫花1分,大戟3分。 2226.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226.3. 加:芫花 2226.4. 减:苦葶疬、大黄 2226.5. 功效: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 2226.6. 来源:《外合》卷八引《深师方》。 2227. 相似度50%:仲吕丸 2227.1. 组成:大黄6两,甘遂3两,牵牛子3两。 2327.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327.3. 加:牵牛子 2327.4. 减:大戟、苦葶疬 2327.5. 功效:水毒,大小便不通者。 2327.6. 来源:《家塾方》。 2328. 相似度50%:元戟膏 2328.1. 组成: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各等分。 2328.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328.3. 加:芫花、海藻 2328.4. 减:苦葶疬、大黄 2328.5. 功效:腹满如石,或阴囊肿大。 2328.6. 来源:方出《医宗必读》卷七,名见《仙拈集》卷一。 2329. 相似度50%:瘿瘤膏 2329.1. 组成:甘遂3钱,大戟3钱,芫花3钱,白砒5分。 2329.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329.3. 加:芫花、白砒 2329.4. 减:苦葶疬、大黄 2329.5. 功效:一切痰瘤。 2429.6. 来源:《疡科遗编》卷下。 2430. 相似度50%:一字汤 2430.1. 组成:甘遂1两,大戟(去皮)1两。 2430.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430.3. 减:苦葶疬、大黄 2430.4. 功效:水气通身肿满,喘急,小便涩。 2430.5. 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 2431. 相似度50%:消瘤二反膏 2431.1. 组成:甘草、大戟、芫花、甘遂。 2431.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431.3. 加:甘草、芫花 2431.4. 减:苦葶疬、大黄 2431.5. 功效:瘿瘤、瘰疬、结核。 2431.6. 来源:《外科大成》卷四。 2432. 相似度50%:陷胸汤 2432.1. 组成:大黄2两,栝楼实2两,黄连2两,甘遂1两。 2432.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432.3. 加:栝楼实、黄连 2532.4. 减:大戟、苦葶疬 2532.5. 功效:胸中心下结积,饮食不消。 2532.6. 来源:《千金》卷十一。 2533. 相似度50%:没药丸 2533.1. 组成:槟榔7个(面裹衣,煨),大戟半两,大黄1两(蒸)。 2533.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533.3. 加:槟榔 2533.4. 减:甘遂、苦葶疬 2533.5. 功效:月经不利,渐结成块,腹胀如蛊。 2533.6. 来源:《普济方》卷三三四。 2534. 相似度50%:搜风散 2534.1. 组成:大戟1钱,甘遂1钱,大黄1钱,槟榔1钱,牵牛(炒)1钱,青皮半钱。 2534.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534.3. 加:槟榔、牵牛、青皮 2534.4. 减:苦葶疬 2534.5. 功效:腮下肿。 2534.6. 来源:《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2535. 相似度50%:控涎丹 2635.1. 组成: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2635.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635.3. 加:真白芥菜子 2635.4. 减:苦葶疬、大黄 2635.5. 功效: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2635.6.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2636. 相似度50%:十枣汤 2636.1.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 2636.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636.3. 加:芫花 2636.4. 减:苦葶疬、大黄 2636.5. 功效:水饮内停。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脉沉弦,现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而体质尚实者。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表里未和者。悬饮;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支饮家,咳烦胸中痛。水肿腹胀,并酒食积胀,痃癖坚积,蓄热,暴痛,疟气久不已;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实热腰痛,及小儿热结,乳癖积热,作发惊风潮搐,斑疹热毒不能了绝者。积疳,遍身浮肿。带下,湿而挟热,大便或泄或闭,小便塞,脉涩而气盛。 2636.6. 来源:《伤寒论》。 2637. 相似度50%:三圣散 2737.1. 组成:甘遂(锉,炒)半两,芫花(醋浸,炒)半两,大戟(锉,炒)3分。 2737.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737.3. 加:芫花 2737.4. 减:苦葶疬、大黄 2737.5. 功效:久病饮癖停痰,及支饮胁满,辄引胁下痛。 2737.6.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2738. 相似度50%:三花神祐丸 2738.1. 组成:甘遂半两,大戟半两,芫花(醋拌湿,炒)半两,牵牛2两,大黄1两(为细末),轻粉1钱。 2738.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738.3. 加:芫花、牵牛、轻粉 2738.4. 减:苦葶疬 2738.5. 功效:中满腹胀,喘嗽淋闷,一切水湿肿满,湿热肠垢沉积,变生疾病;久病不已,黄瘦困倦,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或风热燥郁,肢体麻痹,走注疼痛;风痰涎嗽,头目旋运;疟疾不已,癥瘕积聚,坚满痞闷;酒积食积,痰饮呕逆;妇人经病不快,带下淋沥,无问赤白;男子妇人伤寒,湿热腹满实痛,久新瘦弱,久新腰痛,一切下痢;小儿惊疳积热,乳癖肿满。阳水肿胀,大小便秘。 2738.6. 来源:《宣明论》卷八。 2739. 相似度50%:如神丸 2839.1. 组成:芫花5分,甘草5分,大戟5分,大黄3分。 2839.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839.3. 加:芫花、甘草 2839.4. 减:甘遂、苦葶疬 2839.5. 功效:脚气肿满,气冲心,气急不可忍者。 2839.6. 来源:《名家方选》。 2840. 相似度50%:牛黄利膈丸 2840.1. 组成:大黄4两,黑牵牛(头末)4两,甘遂半两,芒消3两。 2840.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840.3. 加:黑牵牛、芒消 2840.4. 减:大戟、苦葶疬 2840.5. 功效:新久积聚,胸胁胀满。 2840.6. 来源:《普济方》卷一六九引《海岱居士方》。 2841. 相似度50%:蜜腻散 2841.1. 组成:大黄(煨,锉,捣末)3钱,牵牛子(生杵为末)3钱,甘遂(炒微黄,捣为末)1钱,腻粉半钱。 2841.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841.3. 加:牵牛子、腻粉 2841.4. 减:大戟、苦葶疬 2941.5. 功效:风热气盛,大小肠秘涩。 2941.6.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七。 2942. 相似度50%:白圣散 2942.1. 组成:樟柳根3两,大戟2两半,甘遂1两(炒)。 2942.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942.3. 加:樟柳根 2942.4. 减:苦葶疬、大黄 2942.5. 功效: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 2942.6. 来源:《保命集》卷下。 2943. 相似度50%:葶苈散 2943.1. 组成:葶苈(炒)、防己、甘遂、大戟各等分。 2943.2. 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 2943.3. 加:葶苈、防己 2943.4. 减:苦葶疬、大黄 2943.5. 功效:小儿水肿气粗。 2943.6.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六。 29原方组成: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功效:人壮病实,便秘可下者。来源:《证治汇补》卷三。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相似度60%:锡圭丸组成:大戟1钱,甘遂1钱,荞麦1钱,大黄8分,巴豆7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荞麦、巴豆减:苦葶疬功效:难产妇小便闭而危急者。来源:《产论翼》。相似度60%:半边散组成:芫花(醋浸,焙干)3钱,大戟3钱,甘遂3钱,大黄3钱,土狗7枚(5月内取会飞的)。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土狗减:苦葶疬功效:水病。来源:《本草纲目》卷四十一引《普济方》。相似度60%:辰砂化痰丸组成:芫花(好醋拌匀,过一宿,瓦器不住手搅炒,令黑不要焦)半两,甘遂(湿面裹,长流水浸半日,再水洗,晒干,又云:水浸冬7,春、秋5日,或水煮亦可)3钱4分,大戟(长流水煮一时,再水洗,晒干)3钱4分,大黄(湿纸裹,爆勿焦,切,焙干,再酒润炒熟)1两半,黄柏3两(焙,炒)。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黄柏减:苦葶疬功效:喘。来源:《丹溪心法》卷二。相似度60%:神佑丸组成: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大戟(醋浸煮,焙干)、芫花(醋浸煮)各5钱,黑牵牛1两,大黄1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黑牵牛减:苦葶疬功效:治停饮胸满,湿痹,胃脘痛。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相似度60%:芫花汤组成:芫花(炒黄色)1两,大黄(锉碎,醋炒)1两,甘遂(微炒)1两,甘草(炙,锉)1两,大戟(去皮,微炒)1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甘草减:苦葶疬功效:水肿及腹满澼饮。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九。相似度60%:小胃丹组成:芫花1两,甘遂1两,大戟1两,大黄(酒拌蒸)1两半,黄柏(炒褐色)2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黄柏减:苦葶疬功效:水饮痰热互结之肩膊、胸腹疼痛,食积,哮喘,咳嗽,心悸头眩,带下。来源:《医统》卷四十三引《三因》。相似度60%:神祐丸组成: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半两,大戟(醋浸煮,焙干用)半两,芫花(醋浸煮)半两,黑牵牛1两,大黄1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黑牵牛减:苦葶疬功效:瘴疠疟疾,昏瞀懊憹;胃脘当心而痛;足闪肭痛,肿起热痛如火者。肿胀。来源:《儒门事亲》卷十二。相似度50%:回生散组成:甘遂(生用)、黑牵牛(生,取面)、郁李仁(去皮)、槟榔(生用)、大黄(生用)、大戟各等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黑牵牛、郁李仁、槟榔减:苦葶疬功效:伤寒失下或成坏症,谵言妄语,发黄发斑,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内有燥粪、蓄血,舌缩神昏。来源:《杨氏家藏方》)卷三。相似度50%:甘遂汤组成:甘遂2分,甘草(炙)2分,黄芩4分,大黄4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甘草、黄芩减:大戟、苦葶疬功效:小儿服汤已得大利,温热已解,而滞实不去,心下坚痞满,不可按,按之则啼,内有伏热。来源:《普济方》卷三九二引《汤氏宝书》。相似度50%:甘遂牵牛子丸组成:甘遂、牵牛子、大黄各等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牵牛子减:大戟、苦葶疬功效:上部郁热诸疾,龋齿者。来源:《名家方选》。相似度50%:敷贴脚气药组成:大戟、茱萸、大黄、官桂各等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茱萸、官桂减:甘遂、苦葶疬功效:脚气。来源:《朱氏集验方》卷一。相似度50%:夺命丸组成:大戟(麸炒)1分,甘遂(炒)1分,苦葶苈半两(1半生,1半熟),泽泻1分半。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苦葶苈、泽泻减:苦葶疬、大黄功效:水气肿满。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九。相似度50%:第二退水饼组成:甘遂、大戟。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减:苦葶疬、大黄功效:水肿病,服第一退水丸未效者。来源:《三因》卷十四。相似度50%:大枣散组成:芫花(微炒)1分,甘遂(炙)半两,大戟(煨,去皮)1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芫花减:苦葶疬、大黄功效:遍体浮肿,腹胀上气,不得卧,大小便涩。太阳中风,下利,呕逆,短气,不恶寒,热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兼及水肿,腹胁胀,酒食积,肠垢积滞,痃癖肾积,蓄热极痛,上气久不已。并风热燥甚,结于下焦,大小便不通。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相似度50%:结水汤组成:黄连(去须)1两,大黄(锉碎,醋拌炒干)1两,甘遂(微炒)1两,葶苈(炒令紫)1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黄连、葶苈减:大戟、苦葶疬功效:水蛊,内肿即冷,外肿即热,气急无力。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相似度50%:大戟汤组成:大戟(去皮,炒)、甘遂(炒)各等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减:苦葶疬、大黄功效:水蛊,水肿。来源:《圣济总录》卷八十。相似度50%:南吕丸组成:黄芩4两,甘遂2钱,青礞石2钱,大黄8钱。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黄芩、青礞石减:大戟、苦葶疬功效:诸痰饮咳嗽,大便不利者。来源:《家塾方》。相似度50%:大戟散组成:大戟、大黄、木香、商陆各等分。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木香、商陆减:甘遂、苦葶疬功效:水气。来源:《普济方》卷一九二。相似度50%:大黄甘遂汤组成:大黄4两,甘遂2两,阿胶2两。原方对照:甘遂、大戟、苦葶疬、大黄。加:阿胶减:大戟、苦葶疬功效: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经水不调,男女癃闭,小腹满痛者;淋毒沉滞,梅淋小腹满痛不可忍,尿脓血者。膨胀,瘀血内阻,水气内停,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攻痛,大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