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屈原列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司马迁知道作家司马迁、作品《史记》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积累文言知识、古代文化常识。认识屈原形象,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教学目标作者简介政论文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约前145—?)▲司马迁作品简介政论文《史记》是我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皇帝到汉武帝年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史记》作品简介政论文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史记》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屈原简介政论文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们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司马迁

他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写作背景了解屈原

他的政治理想“美政”: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当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时,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楚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自觉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彻底破灭,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了。写作背景了解屈原“楚辞”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到西汉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文学史上历来“风”“骚”并举。“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读课文、复述情节政论文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离骚》及屈原的评价(议论抒情)4、楚怀王第一次被骗:楚国陷入困窘5、楚怀王第二次被骗:放走张议6-7、楚怀王第三次被骗:割地、客死于秦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政论文屈原疏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绌迁屈平既绌顷襄王怒而迁之任沉遂自沉汨罗以死概括屈原一生政论文屈原列传一二1-3屈原由见“任”而见“疏”。4-9屈原由见“黜”而见“迁”。三四10-11屈原自沉汨罗江及死后的影响。12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论。梳理结构

屈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虽然才华出众,但生在了一个黑暗的时代,没有遇到英明的君主,所以他的才华、他的忠诚,只能伴随着遗憾,长留在汨罗江。这是屈原的不幸,也是时代的不幸。写作背景结语

根据你对屈原的了解,请为屈原写一则“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作背景当堂检测他是一曲挽歌,长路漫漫独自求索,一代风华随江水漂泊,逾千年犹在耳畔;他是一曲壮歌,世人皆醉而我独醒,一衣向水抛国恨家仇,看万舟重重渡遍。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思想界种下识忠奸、辨真伪、品清浊的种子。他就是生为理想,死为自由的——屈原。第一段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①。为②楚怀王左徒③。博闻④强志⑤,明⑥于治乱,娴⑦于辞令。入⑧则与王图议⑨国事,以⑩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①也:表判断②为:担任③左徒:官名④闻:学识⑤志:记⑥明:明晓⑦娴:熟练、熟悉⑧入:对内⑨图议:谋划计议⑩以:用来译文政论文

屈原名平,是楚国的王族。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计议国事,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屈原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为什么“甚任之”?写作背景研读文本“甚任”表现:“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第二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①,争宠而心害②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③宪令,屈平属④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⑤之,屈平不与⑥。因谗⑦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⑧其功,曰以为⑨‘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⑩屈平。①同列:地位相同②害:嫉妒③造为:制定④属:撰写⑤夺:强取为己有⑥与:同意⑦因谗:于是;谗毁,诋毁⑧伐:自夸、炫耀⑨曰以为:“曰”和“以为”是同义连用⑩疏:疏远译文政论文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争得楚怀王的宠幸,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国家法令,屈原撰写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赞同,于是上官大夫就向怀王诋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谁能做出来。”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屈原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写作背景研读文本上官大夫“谗之”,“争宠而心害其能”。一“任”一“疏”可见楚怀王的反复无常,昏聩无能,上有昏君、下有佞臣。楚国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可想而知。第三段

屈平疾①王听②之不聪③也,谗谄④之蔽明⑤也,邪曲⑥之害公⑦也,方正⑧之不容⑨也,故忧愁幽⑩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⑪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⑫也。人穷⑬则反⑭本,故劳苦倦极⑮,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⑯

,未尝不呼父母①痛心;②听信小人的谗言③明察;④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⑤混淆黑白,蒙蔽;⑥品行不正的小人;⑦损害国家;⑧端方正直的人⑨被容纳;⑩深;⑪“离”同“罹”,遭受⑫根本;⑬困窘没有出路;⑭同“返”返回;⑮疲困;⑯忧伤,悲痛第三段也。屈平正道直行①,竭忠尽智以事②其君,谗人间③之,可谓穷④矣。信而见⑤疑,忠而被谤⑥,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⑧而不乱。若⑨

《离骚》者,可谓兼⑩之矣。①使道德端正,使品行正直②侍奉③离间④处于困境⑤被⑥毁谤⑦过度,无节制⑧怨愤发牢骚⑨像⑩兼有第三段上①称帝喾②,下③道齐桓,中④述汤、武,以刺⑤世事。明⑥道德之广崇⑦,治乱⑧之条贯⑨,靡⑩不毕见⑪。其文约⑫,其辞微⑬,其志洁,其行廉⑭。其称文小⑮而其指⑯极大⑰,举类迩⑱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⑲。①往远处;②传说中的五帝之一;③往近处;④在中间;⑤讥刺;⑥阐明;⑦广大崇高;⑧国家治乱兴亡;⑨条理;⑩没有;⑪同“现”显现;⑫文章简约;

⑬文辞含蓄隐晦;⑭行为端正;⑮小的事情,寻常事物;⑯同“旨”旨趣;⑰博大;⑱列举事例浅近;⑲被容纳第三段自疏濯淖①污泥之中,蝉蜕②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③泥④而不滓⑤者也。推⑥此志⑦也,虽⑧与日月争光可也。①远离污泥浊水;②像蝉脱壳一样摆脱;③清白、洁净;④沾污;⑤污染;⑥赞许,推许;⑦志向;⑧即使;第三段政论文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小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离骚”,如同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本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内心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唤父母的。屈原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君主,谗邪的小人离间他,可以说处于困境中。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写《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第三段政论文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在中间称述商汤、周武王,用来讥讽当世的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条理,没有不全显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文辞含蓄隐晦,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称述的事物也是芬芳的,由于行为端正,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泥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的境地,以浮游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高洁的品德。推赞他的这种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思考: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背景研读文本(1)《离骚》创作的缘由(2)对《离骚》的评价。(3)对屈原的高度评价—赞扬屈原的这种高尚品德。第四段

屈原既绌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②亲,惠王患③之,乃令张仪佯去④秦,厚币⑤委质⑥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⑦能绝齐⑧,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⑨如⑩秦受地。张仪诈⑪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①同“黜”,被罢免官职;②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③担忧;④同“佯”,假装,离开;⑤名作状:用丰厚的礼物;⑥呈献,同“贽”见面礼;⑦如果、果真⑧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⑨派遣使者;⑩往,到;⑪欺骗第四段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①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②悉③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④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⑤怒不救楚,楚大困。①军队;②于是;③全,尽;④袭击;⑤终究;▲张仪第四段政论文

屈原已被罢免,此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秦惠王很担忧。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六百里的土地。”楚怀王贪心而听信张仪,于是与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欺骗他说:“我和大王您约定的只是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过六百里。”第四段政论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大怒,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于是尽发全国之兵,深入秦国境内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知道这一情况,趁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而齐国终究因为气愤而不来援救楚国,楚国处境极端困窘。

思考:第四段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背景研读文本楚怀王第一次受骗:秦国巧设骗局,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孤立了楚国,军败地失,最后陷入腹背受敌的艰难处境。

楚怀王:贪婪、昏庸、轻信张仪第五段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①得地,愿②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张仪闻,乃曰:“以④一仪而当⑤汉中地,臣请⑥往如楚。”如楚,又因⑦厚币用事⑧者臣靳尚,而设诡辩⑨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⑩,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⑪。①愿意;②希望;③语气词“了”;④用;⑤抵当;⑥请求;⑦趁机;⑧当权;⑨说假话;⑩回来;⑪追上,赶上;第五段政论文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之地给楚国以求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之地,我请求前往楚国。”到了楚国,他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最终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没追上。▲靳尚

思考: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背景研读文本楚怀王第二次受骗:

楚怀王听信郑袖之言,放走张仪,屈原坚决反对,怀王悔之已晚。一方面说明楚怀王昏庸;另一方面说明朝堂黑暗,贪婪的靳尚、宠姬当道,这也正是屈原这样正直之人不容于朝廷的重要原因。第六段第七段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①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②。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③行。”怀王稚子④子兰劝王行:“奈何⑤绝秦欢⑥?”怀王卒⑦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⑧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⑨。亡走赵,赵不内⑩。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①败,打败;②会晤;③不要;④小儿子;⑤为什么;⑥友好关系;⑦最终;⑧于是扣留;⑨答应;⑩同“纳”接纳;第六段、第七段政论文

此后,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要与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说:“为什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呢!”怀王终于前往。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答应。他逃跑到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才回国安葬。

思考:第六、七段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背景研读文本楚怀王第三次受骗(第6、7段):

楚怀王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骗局绝其后援扣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耻笑。

说明当时楚国已无英明之君,也少忠贤之臣。

思考: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写作背景研读文本4、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楚大困5、④复释张仪6、⑤诸侯击楚7、⑥赴秦身死屈原被黜,怀王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说明了屈原的才干和作用。第八段长子顷襄王立①,以②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③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④也。屈平既嫉⑤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⑥君之一悟⑦,俗之一改⑧也。其存⑨君兴国而欲反覆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⑪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①即位;②任用;③都怪罪,都责怪;④同“返”返回;⑤痛恨;⑥希望、盼望;⑦彻底悔悟;⑧完全改变;⑨思念;⑩回归;⑪再三表达意愿;第八段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②而不见者,其所谓③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④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⑤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⑥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⑦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①接连出现;②连续好几代;③(这是因为)他认为;④因为;⑤被;⑥失去;⑦被;第八段政论文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怪罪子兰,劝怀王入秦而致其未能回来。屈原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挂念怀王,念念不忘想要返回朝廷。盼望国君能彻底悔悟,风俗能完全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醒悟。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出现,第八段政论文而圣明的君主、安定太平的国家,却连续好几代也难以见到,这是因为他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认为的贤臣并不贤明。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汉中一带六个郡,自己也客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能知人善任所招致的祸患啊。▲楚怀王

思考:第8段,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写作背景研读文本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思考: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

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写作背景研读文本这段本身从两个角度来写。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国君“不知人之祸”。这一部分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对楚国(兴盛衰亡)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九段第十段令尹子兰闻之①,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②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③之。屈原至于江滨,被④发行吟泽畔,颜色⑤憔悴,形容⑥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⑦。”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⑧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①屈原怨恨他这件事;②诋毁;③放逐;④同“披”披散;⑤脸色;⑥身形容貌;⑦被放逐;⑧拘泥,执着;第十段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①?众人皆醉,何不餔②其糟而啜③其醨?何故怀瑾握瑜④,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⑤者必弹冠,新浴⑥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⑦,受物之汶汶⑧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⑨,而蒙世之温蠖⑩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①随从世俗,与之同流;②吃;③喝;④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⑤洗头;⑥洗澡;⑦洁净的样子;⑧浑浊的样子;⑨品德高尚纯洁;⑩尘垢第十段政论文

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外貌憔悴。有个渔翁看见他,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翁说:“聪明通达的人,不被外物所拘束,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从世俗与人同流?众人都昏醉了,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与众人同醉)?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美好节操志向,而使自己被放逐呢?”第十段政论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洁净的身子,蒙受浑浊的外物玷污呢?我宁可投入江水葬身于鱼腹中。又哪能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他就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自投汨罗江而死。

思考: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研读文本这段对话揭示了屈原思想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尖锐,充分展示了屈原人品高洁、人格高尚,和他矢志不渝的心志、誓不妥协的抗争的精神.

思考:从屈原与渔夫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思想有怎样的差异?认识到屈原有着怎样的品质?包含了司马迁什么样的感情? 写作背景研读文本二人对话,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一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一种是矢志不渝,以死明志。两相比照,突出了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质。对话中表达了作者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以及同情惋惜之情,其中也表现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第十一段

屈原既①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②者,皆好辞③而以赋见称④

;然皆祖⑤屈原之从容辞令⑥,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⑦,数十年,竞为秦所灭。……①已经;②这类人;③文辞,这里指“文学”④被称赞;⑤效法,继承;⑥委婉得体文辞,语言;⑦一天天缩小;第十一段政论文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爱好文学,而以擅于作赋而被称赞。但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此后,楚国领土一天天地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第十二段太史公曰:“余①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②其志。适③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④,想见⑤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⑥彼其材⑦,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⑧,轻去就⑨,又爽然自失⑩矣。”①我;②为…哀怜;③到…去;④眼泪;⑤推想;⑥凭借;⑦才能;⑧将生死同等对待;⑨看轻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⑩茫然若有所失译文政论文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哀怜。到长沙,看到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推想他的为人。等看到贾谊写文章凭吊他,又奇怪屈原如果凭借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看到他将生、死等同看待,把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看得很轻,这又使我茫然若有所失了。

思考: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写作背景研读文本

屈原的“志”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忠君爱国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见上页)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爽然自失……)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谓穷矣,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

思考:“想见其为人”,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写作背景研读文本忠诚不阿忠君爱国远见卓识才华出众一是才能出众。二是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三是通过写楚国的外交失败,显现了屈原对楚国的眷顾和怀念。四是借批评楚怀王不识忠奸,衬托屈原的正直和忠诚。五是借与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矢志不渝的高贵品格。六是通过写宋玉之徒来反衬屈原敢于直谏的品行。理解性默写政论文(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骚”者,犹离忧也(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理解性默写政论文(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而见疑,忠而被谤(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着形象的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理解性默写政论文(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方面。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语精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文约,其辞微理解性默写政论文(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所作的《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为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做出了自己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志洁,故其称物芳(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手法对屈原的为人做出了高度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理解性默写政论文(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做充分反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3)屈原将自身被放逐的原因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渔父指出圣人不应拘泥于外物,而应灵活处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何不随其流而扬起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举世混浊,理解性默写政论文(15)屈原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态度。并运用反问表示不愿为世俗所沾染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新沐者必弹冠,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