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_第1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_第2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_第3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_第4页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题库1.某地成年男子红细胞数普查结果为:均数为480万/mm3,标准差为41.0万/mm3,那么标准差反映的是()。A.

抽样误差B.

总体均数不同C.

随机误差D.

个体差异E.

以上均不正确【答案】:

D【解析】:A项,标准误反映的是抽样误差。B项,此处不涉及比较,无法说明总体均数间的差异。CD两项,引起数据变异的主要原因应该是个体差异。标准差所反映的变异中理论上包含随机误差,但主要是个体差异。2.常用于急性毒性研究的实验动物是()。A.

猴B.

兔C.

小鼠和大鼠D.

狗E.

猫【答案】:

C【解析】:经典急性毒性试验动物首选大鼠,应为成年动物,一般体重为180~240g。其他可用于急性毒性试验的动物与体重为:小鼠18~25g、豚鼠200~250g、兔2~2.5kg、犬10~15kg。3.(共用备选答案)A.肝、肾B.血浆蛋白C.脂肪D.骨骼和肝、肾E.肺(1)铅的储存库为()。【答案】:

D【解析】:铅蓄积在骨骼和肝、肾中,但其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2)DDT的储存库为()。【答案】:

C【解析】:DDT在脂肪中的浓度最高,但并不对该组织产生毒作用,在全身毒作用中常见的靶器官有肝、肾、血液、神经系统、肺等。4.流行因素中,受社会因素影响最明显的是()。A.

传播途径B.

传染源C.

易感人群D.

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E.

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答案】:

A【解析】:传播途径按传播因素分为经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土壤、医源性和垂直等多种传播途径。其中空气、水、食物、接触、虫媒、土壤、医源性等传播途径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5.统计分析表中的复合表是指()。A.

有主语和谓语B.

主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C.

谓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D.

包含两张简单表E.

以上都不对【答案】:

B【解析】:复合表一般依据原有主语所包含的各部分进行分层,即主语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6.已知男性钩虫感染率高于女性,现欲比较甲乙两地居民的钩虫感染率,但甲地的人口女多于男,而乙地男多于女,适当的比较方法为()。A.

两个率比较的χ2检验B.

不具可比性,不能比较C.

分性别进行比较D.

对性别进行标化后再比较E.

两个率比较的u检验【答案】:

D【解析】:在比较甲乙两地居民的钩虫感染率时,性别为混杂因素,为了避免两地性别构成不同对比较结果的影响,需要使用标准化法,选择某个性别构成为标准,对两地性别进行标化后比较。7.下列不是HAV主要传播因素的是()。A.

受污染的食品B.

被污染的水C.

血液D.

食用被污染的水生动植物E.

接触被污染的物体【答案】:

C【解析】:甲型肝炎(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由于甲型肝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因此血液不是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8.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A.

阐明外来化合物毒性作用的中毒机制B.

确定LOAEL和NOAELC.

评价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根据LD50进行毒性分级D.

为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E.

以上都是【答案】:

E【解析】: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包括:①获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如LOAEL、NOAEL、LD50等;②通过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受试物所致的急性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③为后续的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及其他毒理学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④为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初步线索。9.下列有关甲型肝炎的论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未发现慢性带菌者B.

潜伏期末已有传染性C.

呈周期性D.

无季节性E.

感染早期即可测出抗甲型肝炎抗原的抗体【答案】:

D【解析】:甲肝全年均有发病,但有一定的季节性。温带地区甲肝发病高峰多在秋末冬初,而热带地区则在雨季。10.某病死亡专率常以()。A.

千人为单位B.

万人为单位C.

10万人为单位D.

百人为单位E.

以上均不对【答案】:

C【解析】:某病死亡专率是指某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死于某病的人数,反映某类疾病对居民健康的危害程度。11.在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中,如有2个差数为0,则()。A.

0不考虑B.

平均秩次为1.5,分别编为+1.5和-1.5C.

正秩和为2,负秩和为-2D.

正秩和为1,负秩和为-1E.

以上均不对【答案】:

A【解析】:编秩时,若差值为0,舍去不计,样本含量n相应减去1;若差值绝对值相等,当符号不同时,求平均秩次;当符号都相同时,既可顺次编秩,也可求平均秩次。12.下列反应中由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是()。A.

单胺氧化B.

黄嘌呤氧化C.

S-氧化D.

醛脱氢E.

醇脱氢【答案】:

C【解析】: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的主要反应类型包括:脂肪族羟化、芳香族羟化、环氧化、杂原子(S-、N-、I-)氧化和N-羟化、杂原子(O-、S-、N-)脱烷基、氧化基团转移、酯裂解。A项,单胺氧化酶催化单胺氧化。B项,含黄素单加氧酶催化黄嘌呤氧化。D项,醛脱氢酶催化醛脱氢。E项,醇脱氢酶催化醇脱氢。13.下列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

频数资料应选用直方图或直条图B.

表示连续性资料的发展变化趋势应选用线图C.

统计图形的选择完全取决于资料类型D.

表示全体中各部分的比重可用百分条图或圆图E.

表示相互独立的各指标的大小可用直条图【答案】:

C【解析】:A项,直方图可用于描述连续型定量变量的频数、频率分布,直条图可用于描述离散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数、频率分布,所以频数资料应选用直方图或直条图。B项,线图可用于表示连续性资料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C项,统计图形的选择既要考虑资料类型又要考虑本次研究的研究目的。D项,百分条图和圆图均可用于表示某事物内部各部分的比重或所占比例。E项,直条图可用于定量及定性资料,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各指标的大小。14.(共用备选答案)A.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宫颈癌B.一次因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C.调查大学生乙型肝炎感染情况D.对社区居民中发现的可疑肺结核患者的调查E.对个别发生的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1)适宜开展抽样调查的是()。【答案】:

C【解析】:抽样调查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因此,可以通过从大学生群体中抽取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来了解整个大学生中乙肝感染情况。对于变异过大的研究对象或因素和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则不适合用抽样调查;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同样不适合用抽样调查。(2)适宜开展普查的是()。【答案】:

A【解析】:由于现阶段已经存在能够早期发现宫颈癌且相对经济方便的筛检方法,且对于早期宫颈癌已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通过对宫颈癌的高危人群(如绝经后妇女)进行普查,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宫颈癌,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收益。15.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某种暴露与两种不同的疾病X和Y有联系。对疾病X的相对危险度为6.0,特异危险度5%;对疾病Y的相对危险度为3.0,特异危险度为20%。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A.

暴露与疾病X的联系强度是与疾病Y的联系强度的4倍B.

在未暴露者中,发生疾病Y的人数将是发生疾病X的人数的4倍C.

消除暴露后,减少的疾病Y的发病人数和减少的疾病X发病人数将不同D.

在暴露者中,发生疾病X的人数将是发生疾病Y的人数的1倍E.

以上都不是【答案】:

C【解析】:特异危险度为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差的绝对值,说明暴露所增加的疾病发病数量。若研究人群基数相同,疾病X的特异危险度为5%,疾病Y的特异危险度为20%,则消除暴露后两种疾病减少的发病人数将不同。16.队列研究中,样本含量的确定与下列哪项无关?()A.

研究因素的人群暴露率B.

研究疾病的发病率C.

研究因素的相对危险度D.

Ⅰ型错误大小E.

Ⅱ型错误大小【答案】:

A【解析】:A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研究人群的暴露率与样本量有关。B项,在暴露组发病率P1>P0,且P1与P0之差一定的条件下,所研究疾病在一般人群的发病率P0越接近0.5,则所需样本量就越大。C项,可通过研究因素的相对危险度(RR)计算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d值),d值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D项,Ⅰ型错误(假阳性错误)常用α表示其概率,α值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大。E项,第Ⅱ类错误概率为β,(1-β)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即功效。功效(1-β)越大,即β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17.关于急性毒性说法正确的是()。A.

是指机体瞬间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B.

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在短期内所引起的毒效应C.

是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外来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D.

是指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E.

毒效应观察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答案】:

E【解析】: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毒物后在短期内发生的损害作用和致死效应。毒效应观察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18.简略寿命表中nqx表示()。A.

X~X+n岁年龄组人口在n年内的生存率B.

n岁年龄组人口在X年内的死亡概率C.

X~X+n岁年龄组人口在n年内的平均死亡率D.

已经活到X岁的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的生存概率E.

已经活到X岁的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的死亡概率【答案】:

E【解析】:年龄别死亡概率nqx表示同时出生的一代人活到X岁的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死亡的可能性。计算公式为:nqx=X岁到(X+n)岁之间死亡人数/活满X岁的人口数。所以,nqx表示已经活到X岁的尚存者在今后n年内的死亡概率。19.传染源是指()。A.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和动物B.

体内有病原体的人C.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的人D.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E.

体内有病原体繁殖并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答案】:

E【解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20.如果欲求某地正常成人血压的正常值范围,那么资料应选取()。A.

此地所有人的血压值B.

没有患过任何病的人的血压值C.

成人中没有任何高血压或低血压病史,且没有相应症状的人的血压值D.

全部年轻人的血压值E.

全部老年人的血压值【答案】:

C【解析】:BC两项,参考值范围中要求的“正常人”不是指完全健康的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ADE三项,此题中研究对象为某地正常成人,既不是所有人,也不单指年轻人和老年人。21.寿命表的主要指标不包括()。A.

死亡概率B.

尚存人数C.

死亡人数D.

年龄别死亡率E.

期望寿命【答案】:

D【解析】:寿命表的主要指标包括死亡概率、尚存人数、死亡人数、生存人年数、期望寿命等。22.下列各项中错误的是()。A.

人群对HDV和HEV普遍易感B.

人感染HDV和HEV均不产生中和抗体C.

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HDV感染D.

HCV传播途径以医源性传播为主E.

HEV有明显的季节性【答案】:

B【解析】:感染HDV后产生抗-HDV抗体,抗-HDV抗体不是中和抗体,对HDV的再次感染无保护力;感染HEV后可产生中和抗体(HEV抗体),该抗体具有中和病毒的作用,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23.进行病因学研究时,可采用描述性研究或实验性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实验性研究中()。A.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情况是自然存在的B.

由实验者决定哪个组暴露于可疑因素,哪个组作对照组C.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大小相等D.

该研究是回顾性的研究E.

该研究需设立对照组【答案】:

B【解析】:A项,实验性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暴露情况是人为施加的,描述性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是自然存在的。B项,实验性研究是由实验者决定哪个组暴露于可疑因素,哪个组作对照。C项,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量不一定相等,要根据研究目的和设计类型决定。D项,实验性研究一般是前瞻性的。E项,描述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也需要设立对照组。24.主动转运的主要特点是()。A.

逆浓度梯度B.

有饱和性C.

有竞争性抑制现象D.

有选择性E.

以上都是【答案】:

E【解析】:主动转运具有以下特点:①转运系统对于化学毒物的结构具有特异选择性,只有具备某种结构特征的物质才能被转运;②载体具有一定的容量,在底物达到一定浓度后,转运系统可被饱和;③使用同一转运系统转运的化学毒物之间可发生竞争性抑制;④逆浓度梯度,需要消耗能量。25.频数分布的类型可分为()。A.

正偏态分布与负偏态分布B.

对称分布C.

对称分布与偏态分布D.

对称分布与正偏态分布E.

对称分布与负偏态分布【答案】:

C【解析】:频数分布的类型包括对称分布和偏态分布。①对称分布是指集中位置在中间,左右两侧的频数基本对称。②偏态分布,又称不对称分布,指频数分布不对称,集中位置偏向一侧。若集中位置偏向数值较小的一侧,称为正偏态;若集中位置偏向数值较大的一侧,称为负偏态。26.(共用备选答案)A.代谢活化成终致癌物过程的中间代谢产物B.不经代谢活化即有致癌活性的物质C.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活性的物质D.兼有引发(启动)、促长、进展作用的物质E.经代谢转化最后产生的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1)直接致癌物是指()。【答案】:

B【解析】:直接致癌物是指化学物不需要经过体内的代谢转化,而直接可以促进细胞出现恶性转化,形成肿瘤的物质。例如:烷基、芳香基环氧化物、内酯等。(2)完全致癌物是指()。【答案】:

D【解析】:化学物的致癌过程有三个阶段:引发、促长和进展。在任何一个阶段发挥作用的物质都是致癌物,如果一个物质在所有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发挥作用,那么这样的物质称为完全致癌物。例如: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3)近致癌物是指()。【答案】:

A【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称为近致癌物。例如:2-乙酰氨基芴在体内转化过程中生成的2-氨基芴和N-羟基-AF。(4)终致癌物是指()。【答案】:

E【解析】:在间接致癌物于体内进行代谢转化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具有致癌活性的代谢产物称为终致癌物。例如:N-亚硝胺经转化生成的亚硝酰胺为终致癌物。(5)间接致癌物是指()。【答案】:

C【解析】:本身没有致癌活性,需经过Ⅰ、Ⅱ相反应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活性的致癌物称为前致癌物或间接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等27.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进行免疫毒性检测的?()。A.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B.

体液免疫功能检测C.

宿主抵抗力试验D.

巨噬细胞功能试验E.

细胞恶性转化试验【答案】:

E【解析】:细胞恶性转化试验以细胞恶性转化为观察终点,在细胞生物学水平上研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既可以用于检测遗传毒性致癌物,也可以检测非遗传毒性致癌物,一般不用于免疫毒性检测。28.关于受试对象的选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动物的选择应根据课题的要求而定B.

病例的选择应当诊断明确,依从性好C.

动物选择要注意种类、品系、年龄、性别、窝别和营养状况等D.

不应有过高的失访率E.

失访率不影响研究结果的评定【答案】:

E【解析】:DE两项,关于受试对象的选择,失访率不应过高,失访率过高,并且调查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则造成的失访偏倚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ABC三项,均符合选择受试对象时的要求。29.在临床试验中,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可采取一些措施,其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

治疗措施是有效的B.

治疗措施是患者可接受的C.

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时应及时终止试验,采取应急措施D.

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E.

以上各项均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答案】:

E【解析】: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应从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安全保障等方面着手。ABCD四项,治疗措施是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患者可接受的、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应及时终止试验,采取应急措施及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均为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有效方法。30.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毒物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有()。A.

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

不同生物及其细胞器官对化学毒物亲和力差异C.

体内生物转化过程差异D.

对化学毒物所致损害修复能力差异E.

以上都是【答案】:

E【解析】: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他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毒性。毒物对机体存在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物种和细胞学的形态学差异;②对毒物或其代谢物的蓄积能力(亲和力)的差异;③对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④对毒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3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偏倚控制不包括()。A.

为减少不依从性,干预措施应简便易行B.

为减少不依从性,应对受试者讲明研究的意义C.

为减少不依从性,应多选择新发病例D.

为减少不依从性,试验期限不宜过长E.

为减少不依从性,应对受试者说明预期结果【答案】:

C【解析】:只要实验过程中遵循随机化分组的原则,理论上来说无论研究对象是选择新发病例还是现患病例都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32.下列哪一项是队列研究的特征?()A.

对某病的发病率变动趋势的研究B.

分析某病的三间分布,建立病因假说C.

追踪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某病发病或死亡情况,以确定暴露与疾病之间有无关联D.

调查某病病例组和对照组既往接触某些因素的资料,以确定所研究疾病与接触因素间的关系E.

对不同类型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的调查【答案】:

C【解析】: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A项,对某病的发病率变动趋势的研究为生态趋势研究的特点。BE两项,分析某病的三间分布,建立病因假说及对不同类型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的调查为现况研究的特点。D项,调查某病病例组和对照组既往接触某些因素的资料,以确定所研究疾病与接触因素间的关系为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33.分析体重与肺活量是否有相关关系要先绘制()。A.

因变量直方图B.

两个变量的直方图C.

散点图D.

百分条图E.

直条图【答案】:

C【解析】:C项,进行相关关系和回归关系分析前需要先画散点图,只有当二者有直线趋势,没有明显的异常点时,才可以进行直线相关关系和回归关系分析。ABDE四项,直方图用于描述连续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百分条图用于描述某事物内部各部分占总体的比例,直条图用于描述离散型定量变量或定性变量的频率分布,也可用于表示相互独立指标的数值,这三者均与相关分析无关,是用于资料的统计描述。34.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不包括()。A.

确定接触者检疫的期限B.

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C.

确定免疫接种时间D.

进行疾病监测E.

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答案】:

D【解析】:ABCE四项,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包括:①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借此追踪传染源,寻找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将平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可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③确定免疫接种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如果发病数明显下降,则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疾病,常以暴发形式出现。D项,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有关健康事件、卫生问题的资料,经过科学分析和解释后获得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并及时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人或机构,用以指导制定、完善和评价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与策略的过程,它不属于传染病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35.相关与回归分析中,正确的是()。A.

r值越大,b值越大B.

r值越小,b值越小C.

r值越大,b值越小D.

r值越小,b值越大E.

r值大小与b值大小无关【答案】:

E【解析】:相关系数r反映了X与Y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向;回归系数b反映了X每变化一个单位,Y随之变化情况。两者值的大小无关,但r与b的正负符号相同。36.分析某地区病床数增长速度可选用()。A.

条图B.

线图C.

直方图D.

散点图E.

半对数线图【答案】:

E【解析】:半对数线图用于表示事物的发展速度(用相对比表示,包括定基比、环比发展速度),其横轴为算术尺度,纵轴为对数尺度,在比较几组数据的变化速度(相对比)时,特别是两组数据相差悬殊时,宜选用半对数线图。在对数尺度上,同样的增长速度其距离的改变相等,因此常用半对数线图比较事物的发展速度。所以,分析某地区病床数增长速度应选用半对数线图。37.灵敏度的定义是()。A.

试验检出阴性认为无病的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数B.

试验检出阳性的人占已知患者总数的比数C.

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者的可能性D.

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E.

以上都不对【答案】:

B【解析】:灵敏度是指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A项,特异度是指试验检出阴性认为无病的人占无病者总数的比数。B项,灵敏度是指在一个人群中进行某种疾病的筛检时,实际有病的人,按诊断标准被正确的判为有病的百分率,即试验检出阳性的人占已知患者总数的比数。C项,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中患该病者的可能性。D项,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中真正为非患者的可能性。38.三个样本率比较得到χ2>χ20.05(2)可以认为()。A.

三个总体率不同或不全相同B.

三个总体率都不相同C.

三个样本率都不相同D.

三个样本率不同或不全相同E.

三个总体率中有两个不同【答案】:

A【解析】: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进行比较时,当χ2>χ20.05(2)时,只能说明多个总体率之间不等或者不全相等,若要进行两两比较需要进行卡方分割。39.某种工业用化学物易挥发,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的染毒途径首选()。A.

经皮肤B.

经口C.

经呼吸道D.

腹腔注射E.

皮下注射【答案】:

C【解析】:亚慢性毒性试验动物的染毒途径包括:经消化道、经呼吸道和经皮肤。由于该化学物易挥发,人往往通过呼吸道的途径接触该化学物,因此经呼吸道直接吸入进行染毒与人的接触途径相同,能得到更加有意义的结果。40.AIDS“窗口期”是指()。A.

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具有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B.

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具有感染性,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C.

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但尚无传染性D.

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有感染性,血清中能检测到HIV抗体E.

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在血清中也能检测到HIV抗体【答案】:

A【解析】:AIDS“窗口期”出现在HIV感染后的急性感染期,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乏力等。此时,在感染的一段时间内,虽然感染者体内有HIV存在并具有感染性,但血清中尚不能检测到HIV抗体。窗口期大约持续2周到3个月。41.回归系数可以反映两个变量间的()。A.

密切程度和方向B.

依存关系和方向C.

相关关系D.

函数关系E.

比例关系【答案】:

B【解析】:相关系数反映两变量相关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回归系数反映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和依存方向。42.使外来化合物易于经生物膜简单扩散的因素为()。A.

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非解离状态B.

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小C.

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低,解离状态D.

浓度梯度小,脂/水分配系数高,分子大E.

浓度梯度大,脂/水分配系数高,非解离状态【答案】:

E【解析】:一般情况下,化学毒物的浓度梯度越大,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脂溶性越高,经简单扩散转运的速率也就越快。处于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大,脂溶性差,不易通过生物膜的脂相进行扩散;而处于非解离态的物质极性弱,脂溶性好,容易跨膜扩散。43.下列关于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

皮肤是较好的屏障,但不少外来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毒效应B.

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主要经表皮细胞,经皮肤附属器吸收的较少C.

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D.

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机理有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E.

一般来说,脂/水分配系数较高,分子量较小的外来化合物易通过皮肤吸收【答案】:

D【解析】:皮肤是将机体与环境有害因素分隔开来的主要屏障,但不少外来化合物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毒效应。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肤附属物(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构成。由于皮肤附属物的总截面积不到皮肤总面积的1%,故对化学毒物的经皮吸收影响不大。化学毒物经皮吸收的过程可分为穿透阶段和吸收阶段。穿透阶段是指化学毒物通过被动扩散透过表皮角质层的过程,一般认为,非极性物质透过角质层的能力与脂溶性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吸收阶段是指化学毒物通过表皮深层(颗粒层、棘层和生发层)和真皮层并经静脉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44.致畸试验中阳性对照物常选用()。A.

蒸馏水B.

生理盐水C.

羧甲基纤维素D.

苯并(a)芘E.

维生素A【答案】:

E【解析】:AB两项,蒸馏水与生理盐水为常选用的阴性对照物。C项,羧甲基纤维素为常用的悬浮剂。D项,苯并(a)芘为多环芳烃类致癌物,不用做致畸试验的阳性对照物。E项,维生素A在胎鼠的器官形成期,给予孕鼠,会导致最终的仔鼠出现结构畸形,如腭裂、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因此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45.下面关于均数、中位数和几何均数的描述,哪一个是错误的?()。A.

均数表示平均数量水平,最适用于对称分布B.

几何均数表示平均增减倍数,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C.

中位数表示位次居中的观察值水平,适用于偏态分布D.

中位数也可用于分布不明资料E.

几何均数最好用于等差资料【答案】:

E【解析】:E项,几何均数常用于等比资料,等差资料适合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ABCD四项,表述均正确。46.传染源包括()。A.

传染病患者B.

受感染的动物C.

病原携带者D.

以上都不是E.

A+B+C【答案】:

E【解析】: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47.两变量的分布类型未知时进行相关分析可选用()。A.

积矩相关系数B.

皮尔逊相关系数C.

等级相关系数D.

总体相关系数E.

决定系数【答案】:

C【解析】:当两变量的分布类型未知或两变量呈非正态分布或为等级变量时,进行相关分析需要计算等级相关系数。48.有关分散度的描述,以下错误的是()。A.

粉尘、烟雾等颗粒状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B.

颗粒越大,分散度也越大C.

分散度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D.

分散度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E.

颗粒的分散度对经呼吸道吸收有重要的意义【答案】:

B【解析】:ABC三项,毒物分散度越大,表示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毒性一般也越大。DE两项,粒径与分散度有关,由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因此不同分散度的物质被呼吸道阻留的情况不同,对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影响也不同。49.测定化学物LD50时常用的观察期限是()。A.

5天B.

7天C.

10天D.

14天E.

28天【答案】:

D【解析】:测定化学物LD50时常用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时间一般为14天。50.卫生毒理学中较为常见的剂量-反应曲线为()。A.

直线B.

抛物线C.

“S”形曲线D.

对数曲线E.

正态曲线【答案】:

C【解析】:常见的剂量-反应(效应)曲线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直线;②抛物线;③“S”形曲线;④“U”形曲线。C项,在整体水平,剂量-反应(质反应)关系曲线的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反映了人体或实验动物群体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易感性的分布。51.对病因不明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A.

早期发现患者B.

寻找病因线索C.

确定病因D.

验证病因E.

因果推断【答案】:

B【解析】:对于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主要任务是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的防治对策及后续研究的方向。52.在回归和相关分析中,lyy表示()。A.

∑(x-

)B.

∑(y-

)C.

∑(x-

)2D.

∑(y-

)2E.

∑(x-

)(y-

)【答案】:

D【解析】:lyy表示∑(y-

)2,lxx表示∑(x-

)2,lxy表示∑(x-

)(y-

)。53.关于队列研究,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所研究的暴露是人为给予的B.

不适用于罕见病C.

设立对照组D.

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合理E.

可以了解疾病的自然史【答案】:

A【解析】:队列研究中的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在研究之前已客观存在的,不受研究者意志决定,这是队列研究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