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_第1页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解读

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步根海《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试行稿”)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试行稿”是在“讨论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几易其稿,最后由专家审定而付印的。“试行稿”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的修改,期望使语文课程更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能切实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慢、差、费”的现象。[话题一]关于“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语文课程要关注学生在有计划、有目的的课程活动中的‘学得',也要关注学生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习得',要将语文课程活动和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和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在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的地位——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主渠道,也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学得”。学生从不识字到识字,进而进入阅读天地,逐步地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将口语表达转化为书面语表达,并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随着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地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思辨、鉴赏能力,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价值观,主要也是通过语文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提出“拓宽”的课程理念,主要是针对以往的语文课程活动中语文学习的渠道过于单一——注重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忽视了学生课堂以外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期望能从学生学习的规律出发,将学生的“学得”与在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融为一体。[话题二]“文”“道”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语文是人类活动的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这一表述,实际上已经明确了文道的关系——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文“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说文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因为“工具性”中本已包含文化的因素,而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也包含着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感受。说语言是交际工具,自然蕴含着思维工具的思想,因为语言与思维本是一体的,而作为思维工具,自然也包含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因而它又是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内心世界的工具;从母语学习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是作为社会的人的生存方式。因而,对工具性的认识不能过于窄化。说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指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指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内容给人的教育、启迪、鼓舞,乃至震撼,就是文化的内涵之一;因为这一文化的外显形式是语言文字,因而也必然隐含着对语言的认识与感受。[话题三]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否不再重视汉语的基础知识?“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中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为“我”所用;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中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在“一期课改”中,曾有人提出过“淡化语法”的口号,其目的恐怕也是考虑到中小学语法知识教得过全、过繁、过死这一现象。不过,“淡化语法”的提法似过于绝对。因为,“语法”所及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所谓“隐性的”就是体现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是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并能自然运用的,如表达“我想读书”这一意思,必然是这样的语序,这样的主谓结构;所谓显性,就是通过知识要领显现出来的,“我想读书”这样的句子,就有词性、短语、单句、语法成份、句式等语法概念。如果要“淡化”,恐怕也是指显性的语法概念。现在提出“不求系统”,要“适度”“、有用”,就是希望不要多纠缠于概念,而是要把学生无意识学会的语法,转化为自觉运用语言规范来进行语言实践。要“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哪些知识是“适度”、“有用”的;二是这些知识怎样与文本的学习结合在一起;三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怎样渗透这些知识,怎样在渗透的过程中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潜能,让他们由无意识转向有意识。[话题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将有哪些重大突破?新课程理念总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来体现的。现在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就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从语文课程来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并发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要引导学生通过已知来认识未知,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唤醒沉睡的记忆,不断地探求、体验、感受、认识新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课程意识,要使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突破要点之一,就是在目标定位时要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教学计划的完成——一堂课,一个阶段的课,都要注意到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将学生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在一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捕捉、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使课堂教学产生真正的效益。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二,就是要把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的体验、感受为主的教学模式。静态分析,就是只着眼于对文本内容肢解,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三个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的。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是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他们的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地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要做到“动态”,就必须给学生以沉浸、体验、感悟、思辨的过程,沉浸,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这个阶段,不必急于归纳中心、把握情感,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心动,形成一个大体的感觉;体验,就是依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包括生活的积累、知识积累和思想认识水平,从具体的语言中体会到文本的内涵,或产生共鸣,或产生疑惑;感悟,是指经过共鸣、生疑、探求以后,明白一些道理——包括知识的道理和思想内容上的道理,形成自己的见解;思辨,是指能在一定积累之后,上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能辨别是非优劣,这本身就包含着鉴赏的因素了。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语文课堂教学的突破要点之三,就是要把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以单项训练为主,转化为以阅读为基础,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以阅读为基础,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是应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在阅读过程中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以表达能力的提高为外显标志,指的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有“心有所动而口不能言”阶段,又要有随时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阶段,要在表达过程,主动学习、吸收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也提升思想水平,语文水平,语文素养,最终总要通过表达来体现的。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是母语学习的基本规律,虽然在某一阶段,可以以提高某一能力(如阅读能力)为主,但就能力发展规律来说,应是听说读写能力整合发展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话题五]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试行稿”中既单列写作的内容与要求,又在阅读、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内容与要求中渗透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写作能力的培养,牵涉到很多因素,有生活环境,有思想认识水平,有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有思维的习惯与方法等等。就写作内容而言,首先要认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早就是一个共识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写作与生活的距离实在太大,写作教学大多只满足于技巧技法的训练,大多学生是到写作时拼凑一些内容,使之像一篇文章就过关了,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心的作文,大多也就是这样的状况。因此,“试行稿”在对写作内容与要求的表述中,就把感受、认识生活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试行稿”期望改变为写作而写作的状况,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随时动笔的习惯,使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笔、札记、漫谈就是重要的写作形式之一;另一方面,要求有专题写作的意识,即在某一阶段,围绕某一专题,例如班集体生活、家庭生活、体育活动等,写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某一环境、某一活动的感受认识,这样就改变了以往教师命一个题学生写作文的状况,使学生能真正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表现出来。在认识到写作与生活的关系之后,核心问题就是思想认识水平了。作文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下,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漫长过程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要让学生随时地对发生在周围的事情进行思考,既要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感受,又要从中发现一些自己未尝体验过的东西;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思想水平的提高,还要让学生从周围生活扩开去,关注社会,思考社会,认识社会。一切认识最后必然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写作还有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问题,要引导学生能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词汇的运用、语言节奏的安排、文化积淀的表现等方面,也要有目的地训练与提高。以上三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落实了这些,才牵涉到技巧技法问题。除了写作本身的内容与要求外,还要注意到读与写的关系,说与写的关系,以及综合学习活动与写的关系。关于读写关系,也争论了几十年,有“以读引写”、“以写作为中心”、“读写结合”等种种理论与实践,都取得过一定的成效。其实,读与写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是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小学阶段,读写以分流为主,因为学生首先要解决识字问题,以及与识字有关的阅读问题,写作就相对滞后了,应该先读后写,多读少写,读与写各成序列。到了初中,读与写就应逐渐交融,这时候,读的内容可以是简缩、扩充、改写的对象,也可以是谈感想、发议论的对象,也可以是仿照、借鉴的对象;不仅如此,读对于写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语言、思想的感染与影响,要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吸收、内化阅读材料中的优秀、典范的语言和其中蕴含的思想,阅读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处理课文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话题六]现在初、高中的新教材都是以专题组合的形式来构成单元的,大多数教师问,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求怎么落实呢?专题组合构成单元,是教材体系的最大变化。“一期课改”前的教材,主要是以文体知识来构成单元的,“一期课改”中的教材,是以阅读能力点来构成单元的,应该说,这两类教材都有它们的特点,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是,知识为体系也好,能力为体系也好,恐怕都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怎样使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一问题不解决,使语文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自然也难以体现。专题组合构成单元,拉近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便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体验、感受课文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见解,例如,“两代人的沟通”、“爱在人间”、“祖国在我心中”等单元主题,很自然地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调动了内心的感情,可以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专题组合构成单元,还可以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目前比较关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发展动态等,也就自然地进入了语文教材;专题组合构成单元,还可自然地将读与写交融在一起,读能更直接地影响、促进学生的写。当然,专题组合构成单元,也确实地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所问的知识、能力、习惯、方法等要求怎么落实,是要认真研究的,因为语文教学毕竟不是只要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关于汉语知识,前面已经说过,它本是“随文学习”的,要另列知识的序;这一部分,重要的不是知识概念,而是怎样指导学生通过活的语言认识知识、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关于能力、习惯、方法,应借鉴“二期课改”试验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在专题学习过程中,渗透能力、习惯的培养与方法指导,这也要有暗含的序列。[话题七]初中试验教材没有以往教材中的训练题,只有一些思考性的提示与问题,是否意味着语文已不需要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同样需要训练。“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人早就指出了训练的必要性,又被几千年的实践证明,训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决不会轻易废弃。“试行稿”在“教材编写”、“教学建议”等部分中都对训练作了具体的表述。例如,在“教材编写”第(4)条就要求“练习形式要多样、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不同层次学生的提高。”在“教学建议”第(7)条指出“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应通过训练,使学生在实践、感悟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过去的训练过于机械,而且密度过大。从教材编写来看一一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上海的H版、S版教材,采用的基本都是一课一练式的,训练内容有知识的认识、语言的积累、内容的分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还是知识的认识和内容的分析。而知识的认识,主要是汉语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巩固课堂教学中的所得。由于中考、高考的导向,在实际操作中,知识越来越琐碎,分析越来越繁复、机械,学生越做越怀疑自己的语文能力,以至做完题目后,学生根本不知道答案正确与否。“试行稿”提出,要在形式上突破一课一练式,代之以“疏密结合,以疏为主”的形式。所谓疏,就是多课一练,所谓密,是指重要内容不妨一课一思考、一训练;从训练的内容来说,不再是知识概念的演绎和已学内容的简单反复,而以新引旧,既知新温故,又温故知新,重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方法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作动态的体验、探究,并尽量使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各种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性思维。另外,训练不只是落实“双基”,它依然是三个维度的合一,即综合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训练,学生不仅要认识、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还要提高思想认识水平,逐步形成个性化鉴赏的能力。现行初中试验教材没有以往的训练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给教师留有自主空间的因素,有训练新形式探求的因素,也有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出“双基”训练序列的因素。在试验一轮之后,将会重新修订教材,全面推开之时,应有体现“试行稿”精神的训练题。[话题八]“试行稿”提出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中多次强调课外阅读,那么,怎么来保证课外阅读量?学生又该读哪些作品呢?学生的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一期课改”前,市教研室就已经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仅要求学生能在课外自主地进行阅读,而且每周还专用两节课让学生走进阅览室,图书馆进行阅读——这就是“扩大阅读,课时分段”的课题,当时曾有四十多所学校参加了课题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期课改”借鉴了这一经验,课程安排中专列“阅读与自习”,在时间上给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保证。“试行稿”进一步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阅读量的要求。保证措施有三条:一是仍然以阅读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二是要求教材编写者提出推荐的书目,例如“教材编写”部分第(3)条要求:“每一学期的阅读部分应附有向学生推荐书目,并有一定的内容介绍和节选”;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作品,并随时组织交流。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每天都应阅读的报刊,这是以了解信息为主的;另一类是经典作品,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品(含古典作品与现代作品),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和经典的科技类作品。现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大多学生不读名著,甚至是不喜欢读名著,而喜欢读一些“快餐文化”、“网络文学”作品,造成这一状况有诸多因素,其中有一个因素很重要,那就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占领课外阅读指导这一阵地;有时教师也对学生提出读名著的要求,但指导过于概念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读名著的积极性。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教师的随机指导很重要,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读名著的乐趣,让学生能沉浸到优秀作品中去。[话题九]语文课程活动怎样体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二期课改”强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针对过去的课程活动中,学习方式过于单一——基本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这一状况提出的,期望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发展。语文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一是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贯穿在基础型课程的全过程,就是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体现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就是要让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并从中提炼问题,研究问题;综合学习还包括专题阅读和专题研究,要培养学生占有第一手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题的习惯,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话题十]“试行稿”在教学评价方面又有哪些重大的突破呢?首先要确定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在评价的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