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案例【学生版】_第1页
毛概案例【学生版】_第2页
毛概案例【学生版】_第3页
毛概案例【学生版】_第4页
毛概案例【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概案例【学生版】毛概案例【学生版】毛概案例【学生版】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毛概案例【学生版】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案例第一章第1节案例1:《资本论》的持久魅力案例呈现: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蔓延,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欧美读者的宠儿。据德国出版商预测,马克思的《资本论》将重新成为今年圣诞节最佳礼物,目前该书的销售量相比2005年已提高两倍。德国的一位出版社社长说,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愿意读《资本论》是有理由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的大爆发告诉他们,新自由主义的幸福诺言并没有兑现。如今在德国,马克思的影响力日渐扩大,魅力不断上升。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现在也开始阅读《资本论》。在接受《明镜周刊》杂志采访时,这位财长表示,“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承认马克思理论的相当一部分是不错的”。《汉堡晚报》则评论说:“现在马克思的魅力正在飞速增加。”在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罗恩·威廉斯呼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并表示卡尔·马克思的观点是正确的。他在时事周刊《旁观者》中撰文指出,“马克思在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了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如何变成一种神话。在这一点上他是正确的”。引用这么多事例,意在说明马克思与《资本论》的魅力毋庸置疑。但是,其魅力源自何处,却值得我们深入思索。《资本论》究竟讲了些什么马克思究竟是如何认识“金融资本”的马克思有哪些“准确”的预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经典政治经济学巨著。在这部皇皇巨著中,马克思深刻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价值论,并向人们正确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及其内在矛盾。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预言了一个“金融资本统治的世界”。“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马克思深刻地指出,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升级后,资本人格化自我膨胀的必然结果。它必然完全脱离实际生活的逻辑,脱离实际经济逻辑,从而反过来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造成伤害,成为自己的敌人。这已经上升到历史哲学的高度,与《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只有读过《资本论》,只有深入理解《资本论》的人,才能真正感受马克思的伟大,才能真正体验到《资本论》所表达的是不折不扣的科学。案例讨论: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第2节案例1:以正确的态度来评价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案例呈现:黄克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与彭德怀等被错定为“反党集团”,被撤销一切职务,长时期受审查。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残酷批斗,深受迫害。1980年11月27日,在中纪委的一次座谈会上,黄克诚说他要讲话,人们多以为无非是端正党风之类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当双目已经失明、多种疾病缠身的黄老在别人的搀扶下走上主席台,坐下的头一句却是:“今天我来这里讲话,不讲别的,想先谈一谈如何正确对待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的问题。这对我们党和国家来说,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前一段有些同志对这两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偏激,有的人甚至肆意诋毁毛泽东思想,丑化毛泽东同志。这种态度使我很担忧。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这个问题,我有责任讲讲自己的看法。”“毛主席在晚年有缺点,有错误,甚至有某些严重错误。现在党纠正这些错误,总结我们建立全国政权以来的经验教训,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们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记得1956年苏共二下大以后,赫鲁晓夫那个秘密报告送到党中央,在中央讨论《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篇文章时,毛主席给我们念了一首杜甫的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首诗的意思是:王勃等人的文章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体裁,现在一些人轻薄地批判耻笑他们,将来你们这些人身死名灭之后,王、杨、卢、骆的文章,却会像万古不废的江河永远流传下去。我想,这首诗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使我们注意不要以轻薄的态度来评论毛主席。”案例讨论:应怎样正确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案例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案例呈现:从1942年春开始,延安的理论界在干部整风中,时常讨论“毛泽东主义”问题,延安讨论“毛泽东主义”问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讨论“毛泽东主义”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这一理论命题应当如何定义;另一种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些犯有“左”倾错误的干部,一听“毛泽东主义”就有些不舒服,这些人明里也赞成“毛泽东主义”,可暗里却反对提“毛泽东主义”,认为“毛泽东主义”无法和列宁主义相比,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不能称为“主义”,认为还达不到“主义”的水平。毛泽东亦曾在中央党校发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1943年,陈伯达在《评中国之命运》中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考虑到对外宣传,毛泽东同意了。这年毛泽东50岁,他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主席。党内一些同志提出为他祝寿,并宣传“毛泽东主义”。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凯丰把这个意见告诉了毛泽东。案例讨论:结合本案例,谈谈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3节案例1:珠海特区的成就案例呈现:澳门一位作家杨鹏翔,出版了一本书——《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杨鹏翔在他的著作中专门介绍了珠海。他写出道:“笔者居澳三十余年,每日推窗远眺,珠海便历历在目,对珠海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体会很深。”“由海滨渔村变为今日的珠海,主要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无比威力,其次是珠海经济特区建设者们辛勤的努力,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技术师、建筑工人的血汗。”作者对珠海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建设和优美的环境赞不绝口:“珠海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犹如一幅精心制作的工笔山水画。凡到珠海一游的人,无不众口一词地称赞珠海的环境美丽。”美国一位名人到珠海旅游后,感受很深,他说:“珠海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珠海特区创办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的巨大实践效应。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办经济特区,是邓小平亲自倡导、设计并始终关注和支持的一项崭新事业,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发挥着试验、探路和积极推动的作用,并以自己宝贵的经验为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案例讨论:结合本章的主要内容,谈谈从本案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4节案例1:来个调查研究年案例呈现:从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由于急于求成,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撕毁合同,致使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极其严重困难的时期。到1960年度,国民经济陷入严重的比例失调,全国人民的吃饭、穿衣都成了大问题。不少地区都发生了浮肿病、人口外流和非正常残废等严重情况。这种实际状况逐步透过左倾思想的封锁,反映到中央,反映到毛泽东那里。对此,毛泽东听说全国城镇居民的粮食和副食品削减定量供应时,也马上宣布要实行三不,即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他曾连续七个月没有吃一口肉。当时,毛泽东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多次作自我批评。1960年11月28日,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发给全党的文件的批语中,以中央的语气写道:“毛泽东同志对这个报告看了两遍,他还想看一遍,以便从中吸教训和经验。他自己说,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他说,他自己也曾犯了错误,一定要改正。”在深刻自省的同时,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重新提倡调查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来制定出一套迅速摆脱困境的方法,也以此来重新探索我国应如何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1年1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了调查研究的问题。他指出:调查研究极为重要,今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过去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调查研究比较认真,情况明决心大,解决问题的措施也比较有力。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调查研究工作不大做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我这个人就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请同志们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江再次强调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今年成为调查研究年。”就在八届九中全会结束的时候,毛泽东重新看到了他30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调查工作》(即后来的《反对本本主义》),这使他感到十分高兴。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印发下去作为推动全党大搞调查研究、转变思想作风的有力武器。案例讨论:1、怎样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第二章案例1:南京条约案例呈现:1840年英国借口林则徐在广州销毁鸦片、妨碍通商,派“远征军”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乘战胜之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也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是中国在英国侵略者的炮舰威胁下签订的,开创了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用条约形式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恶劣先例。《南京条约》共十三款,规定英国从中国取得许多特权,主要内容有:1、割占香港,2、勒索赔款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5、废除行商制度。此外,条约没有谴责英商贩毒的罪行,反而说,林则徐勒令英国官员和商人交出鸦片并予以销毁,是错误的,中国必须给予赔偿。这实际上等于承认鸦片输入是合法的。《南京条约》为掠夺奴役中国人民开了恶劣的先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它使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此后,中国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第二,《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实施,加速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场所和原料产地。第三,它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鸦片战争的巨额赔款和鸦片大量输入所产生的银荒,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中国人民所受到的毒害和负担更加沉重。——摘自梁为楫、郑则民主编:《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6页。案例讨论:(1)中国是怎样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特点是什么案例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案例呈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着重谈到军事问题。他说,从前我们责备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而我们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但蒋介石、唐生智等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而我们独不管,现在我们虽然注意了,但仍没有坚决的思想。毛泽东在会上尖锐提出,例如秋收暴动,就非依靠军队不可。为此,他提出这次会议应重视这个问题,新的政治局常委应更加坚决地注意这个问题。他着重地指出这次湖南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主观上的错误。因此,他认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句话发展成为后来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著名的论断。这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胜人一筹之处。——摘自金春明陈登才主编《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案例讨论:(1)为什么说中国革命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2)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是什么案例3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案例呈现:1937年10月17日,中华苏黄克功,河北邯郸人,是一位从井冈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他跟着毛泽东、共产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吃苦耐劳,他身经百战,英勇无畏,浑身布面了枪伤,为革命作出了贡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黄克功被党组织送入延安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编入第三大队,任副大队长。他当时才26岁,长得很英俊,能干又活泼,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还会唱京剧,深受大家喜爱,可谓前途无量。就是这样一为堪称革命功臣的青年红军军官,因为恋爱不成,枪杀了一名女青年,将被押上审判台,因此,引起了整个延安乃至全国的关注。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对黄克功如何处理,该不该处以极刑,无论党内党外,都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一些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杀了刘茜,应处以极刑;另一些人则认为,黄克功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对革命有功,身经百战,作战勇敢,是红军队伍中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目前正在进行激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急需这样的指挥骨干,从革命需要出发,应该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黄克功本人以及陕甘宁地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分别给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毛泽东写了信,都希望从毛主席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毛泽东主张依法办事。事后,他特别关照有关部门,要安顿好家属,要为黄克功买一副好棺材,好好安葬。黄克功被处决后,老百姓无不称颂共产党解决依法办事,为人民群众树立了严守法纪的榜样。不少民主人士更是交口称赞:像黄克功这样的革命功臣,一旦犯罪就坚决处决,共产党的纪律如此严明,真是古今罕见,伟大!伟大!就连那些一开始就借“黄克功案件”拼命鼓舌摇唇、大作攻击文章的反动报刊,也哑口无言了。——摘自《档案时空》,2003(5)案例讨论:(1)结合本案例说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重要性。(2)人们对处理黄克功案件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什么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难题谈谈你对毛泽东所说的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的认识。第三章案例1:建国初期的治理案例呈现:建国初期,国际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在国内,解放战争并未结束,除台湾外,沿海岛屿还有舟山、马祖、金门、海南尚待解放;在大陆上,两广和西南的云、贵、川以及新疆、西藏都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战争还要继续进行,军费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国民党政府遗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到1950年最高峰时,这些俘虏达到550万人,加上国民党政府的350万公职人员,共计900万人。他们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对他们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旧中国的工业和农业都极其落后,从1937年到1949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国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新中国建立时,工农业生产远没有达到战前的水平。从农业来看,抗日战争以前全国粮食的最高产量为2800亿斤,而1949年大约只有2240亿斤。1950年计划增产100亿斤,距离战前最高水平还差很远。棉花生产的情况更坏,只有战前的一半左右。当时农村每人每年的收入约400斤粮食,需要向国家缴纳80斤公粮,这个负担是相当重的。1949年我国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主要产品同历史最高年产量比较,煤减少48%,铁减少86%,钢减少83%,棉纺织品减少25%以上。由于农业生产没有恢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维持正常生产都很困难,而且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现了空前的恶性通货膨胀,市场极为混乱。以上海为例,与战前相比,物价上涨高达200倍,城乡人民购买力低下,商品卖不出去,使工业受到极大的影响,大批工人失业。交通运输亟待恢复。当时全国有铁路2万多公里,除了东北(占40%左右)因解放早得到恢复外,关内的铁路尚在逐步恢复之中。航运可供使用的船只很少,大都是吨位小的沿海、内河轮船,许多海轮被国民党胁迫到台湾或香港。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商品流通不畅,这就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当时农村负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城市负担占%,而实际上许多税收,如盐税、货物税、屠宰税等,很大一部分还要转嫁到农民身上,国家企业收入只占%,以上三种税收政策收不够国家的支出,还会有赤字,这就要发公债。在编制1950年国家预算时,支出的82%靠各种收入,7%靠公债,其他靠发行货币。解放初期水旱天灾相当严重,全国有亿亩耕地4000万人受灾,对这些灾民,人民政府不能置之不顾,必须采取紧急救济和生产自救等措施,这也要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些人,看不起共产党,认为这些“土包子”只会打仗,不懂经济;能够治农村,管不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有人说:“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0分。”一些投机商公然和政府较量。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与扰乱,也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当时沿海港口的海运极为困难,南方许多岛屿还被国民党军队所盘踞,对外贸易主要是与苏联及东欧国家进行。许多我们需要的物资无法取得。形势确实是严峻的。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总是盼望着共产党失败,他们说::“共产党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有些民主人士也担心共产党缺乏经验,治理不好国家。全国人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毛泽东说:“我们面前的困难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们确信:一切困难都将被全国人民的英勇奋斗所战胜。”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于经济建设之中。三年之中,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从根本上扭转了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混乱局面。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许多生产项目取得超过预期的成就,国民经济的恢复提前实现了。案例讨论:建国初期的国情是怎样的案例2:“银元”、“米棉”之战案例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面临着一个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市场不稳,物价飞涨,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秩序和人民政权的巩固。为了制止由于投机资本操纵而加剧的市场混乱,稳定物价,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政府,依靠国营经济的力量和老区人民的支持,果断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继组织了同投机资本作斗争的两次大的“战役”。首先是“银元之战”。各大城市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明令严禁金条、银元、外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一律由人民银行挂牌收兑,规定人民币为唯一合法货币。投机商对此令置若罔闻,继续扰乱金融市场。在上海,甚至扬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大本营““银元之战”之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就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上海涨价尤其。这时国民党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面对投机商人的猖獗活动,毛泽东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平抑物价的工作,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批示以陈云同志为首的中财委,依靠刚刚建立起来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调动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机集中抛售,给投机商人以毁灭性打击。中央人民政府从11月15日至30日,每日从东北调动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加紧华中棉花东运,把陇海沿线积压的纱布运至西安。在此期间,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都准备了足够抛售的粮食、棉布、棉纱等物品。经过周密布置和充分准备之后,选择市场物价达到高峰之机,于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使投机资本家措手不及,吞食不下,26日市场物价立即下降。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跌案例讨论:什么是“银元”、“米棉”之战“银元”、“米棉”之战有何重要的意义案例3:“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泽东与荣毅仁案例呈现:从一个民族资本家到共和国的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经历颇有些传奇色彩,在对荣毅仁的一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有一个人对他来讲是会永远铭记在心的。几十年来,他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看待这位伟人。这就是毛泽东。“我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50年6月。”荣毅仁回忆道,“当时,我作为特邀代表之一,列席了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荣幸地参加了毛主席在中南海熙年堂为列席代表举行的宴会。在我走近熙年堂时,毛主席已站在门前热情迎候。人民领袖的谦逊,温暖人心。他握住了我的手,说‘荣先生来了,欢迎你!’毛主席的手,又柔软,又有力。使我初进中南海的拘束感顿然消释。”荣毅仁出身民族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期开始掌管家庭的部分企业,成了民族资本家中的“少壮派”。出于爱国之心,上海解放时他留了下来。但他和其他资本主义工商业者一样,对生活在新中国今后的命运,仍怀有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毛主席当时觉察到了我们这种矛盾的心理,便对我们说,只要大家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结在一起,个人都有前途。”“毛主席还鼓励我们要为人民做好事,要一贯地做下去。好事做得越多,人民的奖励也就越多。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尽管有较大的资本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可荣毅仁一家的事业在旧中国仍未能幸免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劫难和国民党腐败政权的压榨,通过办实业振兴国家的愿望也不能实现。当他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的成就和党中央、毛主席对民族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政策,荣毅仁深切体会到听毛泽东的话,走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就能发展,人个也才能有前途。荣毅仁还回忆道:“1955年10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当我见到毛主席时,我曾向他表示,希望他能抽出时间到上海去。1956年1月初的一天,我正在上海的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通知,说毛主席来上海了,要去视察申新九厂。我赶到厂里不久,毛主席坐着汽车来了。当时我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想不到在北京对他讲的那句话,他竟记在心上了。”荣毅仁说:“毛主席在50年代的讲话中,几次提到了我的名字,并以我的追求进步的事例说明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工作在国际和国内产生的重大影响。这使我百感交集,我为毛主席对我的关心和重视所深深感动。他的话激励着我,更坚定了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案例讨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改造企业和改造人同时并举”的方针第四章案例1现代中国从这里开始案例呈现:如果从历史的前溯和后延去考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七大”是中共为走向全国胜利做好准备的标志,而“八大”是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可以说,那时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正值年富力强,加上长期斗争所炼就的意志和积累的经验,使他们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作出了清醒而正确的判断。中国共产党挟建国之威仅用了7年时间,就将一个谁见了都会泄气的烂摊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1957年,在共和国的记忆里,始终是一个沉重的年份,也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岁月。这一年的春天,中国的政治气温本来不错。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又明确要把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波匈事件发生后,毛泽东从波兰、匈牙利党执政的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官僚主义的危害,他认为这一事件也是对我党的一个警钟,必须对全党不失时机地进行一次党性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在党内进行整风。整风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已是轻车熟路。按照“没有社会压力,整风不会收效”的开门整风精神,在各种座谈会上,为响应党的号召,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大鸣大放,无拘无束。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很快令人不安,极少数人在言论中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攻击。一时间,鱼龙混杂,党内不少人开始感到忧虑。这时毛泽东对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不符合实际的估计,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并且把右倾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作为主要危险来反对。整风运动转变成为反右派斗争。在这场反右派运动中,有50多万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反右出现了扩大化倾向。从1957年冬开始,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发生了重大的失误,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党本来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如此严重,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所始料不及的。1958年秋冬之间,逐渐冷静下来的毛泽东带头提出并要求纠正他已经觉察到的“左”的错误。他多次发出警告:胡琴不要拉得太紧,拉得太紧有断弦的可能。但1959年庐山再起风云,彭德怀的一封信遭到毛泽东的误解,使会议的主题由纠“左”变成了反右,琴弦再次被拉紧了。面对严重的困难,毛泽东意识到:我们搞建设,还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要找出规律。1960年,他写下《十年总结》,承认“大跃进”出现的问题,是忘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决心调查研究,纠正错误。1961年1月,中共中央全会上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调整开始了。所以1961年有农业六十条、工业七十条、商业四十条、高教六十条、手工业三十五条。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长期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消援助;严重的自然灾害交织在一起。在危难和挑战面前,最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正是在60年代前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艰苦创业、英雄辈出的年代。大庆人、大寨人、红旗渠、雷锋、焦裕禄……在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同时,经过初步调整,到1962年初,恶化的经济形势有了好转,但困难仍然十分严峻。这时候,中央对经济调整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七千人大会之后,1962年5月,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和通过了1962年的调整计划,这个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告:“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那时起,“四个现代化”成了家喻户晓并为之鼓舞的口号。遗憾的是,这个宏伟的历史任务却由于“文化大革命”风暴的来临,而没能按计划付诸实施。196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走出了低谷,随着经济的不断好转,毛泽东也一天比一天焦虑。早在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这标志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为党在这个问题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作了理论准备。会后,党中央决定在城乡发动一次普遍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大规模的阶级斗争。1963年秋季以后中苏两党争论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认为我们党内也已经出现修正主义。“四清”、“五反”被视为国内反修防修、挖修正主义根子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1964年底到1965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二十三条”,片面强调这次运动的性质是解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过火的、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在江青的主持下,文化部门、文艺单位和全国报刊上,对《李慧娘》、《谢瑶环》等许多戏曲,对《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许多电影,对许多文艺理论观点,公开进行政治批判。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一个更大的错误批判的浪潮更猛烈地掀了起来,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从八大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5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十年探索中,党的指导思想有两个发展趋向。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这主要是指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庐山会议“反右倾”,再到八届二中全会以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错误。这些错误的积累和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案例讨论:1.从八大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我党在社会主义探索中走过了怎样的历程2.从八大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过程中发生了失误。结合案例谈谈,这种“失误”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认识这些“失误”第五章案例1跑马乡的故事案例呈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案例讨论:(1)这一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我们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什么案例2新中国的物质基础案例呈现:1949年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6%,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生产资料购买额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8%。在农业内部结构上,种植业占82.5%,林牧副渔业仅占17.5%。在种植业中,按产值计,粮食作物又占绝大比重,经济作物分量较小。全国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O.8公斤,油料4.8公斤,生猪O.11头。1949年我国钢产量15.8万吨,是美国的O.2%、日本的5%,不到世界的1‰,按人均算不过O.25公斤多。1952年我国的工业水平实际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于1910年的俄国,如果按人口平均,只及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809万人,只占全国劳动力的4.5%;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1949年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大体为100年至200年间。当时我国人均原煤量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人均生铁O.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人均钢产量为O.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人均水泥产量为1.22公斤,也都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陶文昭:《如何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教学与研究》,2000(1))案例讨论:(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是怎样的(2)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案例3艰巨的历史阶段任务案例呈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这个阶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国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实现包含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在内的工业化。在中国要全面实现工业化,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工业的基础很落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工业几乎等于零。在这个基础上起步,将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家实现工业化,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历史上发达国的工业化都走过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的工业革命持续了几个世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都花费了从一个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中国的人口,比现今所有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中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源、财力和物力,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即使考虑到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因素,中国现代化的难度也比这些国家都要大,所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没有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是难以完成的。就实现城镇这项任务来说,对中国也极为繁重。西方发达国家现在的农业人口只在总人口中占很小的比例,最多的不超过15%,最小的只有微不足道的3%。将农业劳动力从占总就业人口的70%下降到50%,日本花了80年时间,美国花了50年时间。中国要使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大多数,譬如将农业人口降到总人口的1/4,就要将5亿至6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业领域。这几乎是欧洲的人口之和。如果每年转移相当于加拿大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完全转移这些农业人口还需要半个多世纪,从现在算起也到了21世纪中叶,这还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要求不一样。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或者具体地说是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左右。应该说这是一个较低的目标。现在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是这样的水平,而发达国家远远高于这个水平。在21世纪中叶,这些国家肯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从动态角度,要完成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98-99页)案例讨论:(1)现阶段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是什么(2)这个案例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3)结合案例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意义何在第六章案例1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案例呈现: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必有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从社会生活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这样美妙的情景:人人都受到良好的德、智、体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思想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彻底解放,成为社会、自然和自己的真正主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整个社会变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社会制度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行产品经济;国家失去政治职能,不再具有政治压迫性质,只有社会管理职能;等等。上述社会主义现象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很长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样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它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的现象仍然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来概括。从社会生活方面说,物质文明上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此外,与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及国家的政令、法律、法规等等也都是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可作如下的分析。第一,两者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特征,是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有些(如社会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主义本质存在于社会主义内部,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只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象是丰富的、生动的、易变的(比如,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制度体制是可以创新的、政策法规是可以修订的,等等);社会主义本质则是深沉的、单纯的、贯彻始终的(但有个逐步展现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象,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象因国、因时而异,是个别的、具体的,从而也是片面的(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二,两者是统一的。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程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象的样式。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露和表现,其样式的不同又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状况。第三,弄清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是对立的,就不能把社会主义现象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比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在实现形式上的变化或暂时中止(这里单指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暂时中止)都不会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弄清这点,有利于人们更加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澄清各种疑惑,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建设社会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就不能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就不能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就不能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乃至重大的方针政策。如果这些东西都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动摇。案例讨论:(1)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是什么(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案例2什么是社会主义案例呈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照搬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论述的阶段。马克思之前,社会主义学说带有空想的性质,叫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把空想变为科学,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特点。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自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二是把无产阶级看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三是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正确道路,即在自己政党的领导下,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强调一定要以实践而不是以书本作为认识社会主义的标准。列宁当时讲了两句有名的话语。第一句:“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第二句:“对俄国来说,根据基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时代,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就是强调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强调实行计划经济,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我们照搬了苏联的模式,也作了一些探索。但在这一阶段,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停留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计划经济,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第二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当时仍然是认为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毛泽东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时期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受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和限制,没有突破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甚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蓝本。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升华,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第一,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第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基本是按照邓小平的分析和指示,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和要求去认识社会主义的。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点,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特征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围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要求,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点,坚持不要争论“姓社”“姓资”的信念,用实践检验一切,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去试,就去闯,就去干。第三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案例讨论:(1)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具有哪些特征(2)列宁、斯大林创建的苏联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客案例3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案例呈现:200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回答了当时中国思想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强大势头。从此,中国经济作出重大调整,驶入快速发展的车道。这股势头,一直保持到了今天。十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平均在9%左右;十年来,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发展的新气象:1994年,我国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务院确定了百家试点企业名单。1995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并制订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1996年,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既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一年的夏天,香港回归。百年国耻,一朝扬眉。1998年,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战胜了史无前例的特大洪水。这一年在金融危机席卷亚洲的危急时刻,中国成功抵御了金融风暴的冲击,在国际上赢得了崇高声誉。1999年,我们迎来伟大祖国的50华诞,澳门继香港之后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2000年,随着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一万亿美元。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消除了贫困,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里程碑。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北京申奥获得成功,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这一系列载人史册的事件使这一年成为“世界中国年”。也是在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掀起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2002年,我国“十五”计划开局良好,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旺盛的活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奋斗伴随艰辛,成就来之不易。十年来的辉煌,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来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开拓的思想解放的新境界,来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前进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问题和曲折。从1989年下半年起。“左’的东西就有些抬头了。有人说;“改革开放要收一收,该抓阶级斗争了。”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经营机制有资本主义的。”对于经济特区、对于乡镇企业、对于外资、对于个体户,出现了不少不利的传言,不少人的思想产生了迷茫。当时争论的焦点有两个:一个是姓资问题,再一个就是市场经济问题。1990年2月22日,北京某大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这样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质问:“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作者主张凡事都要问一问姓社姓资,并且强调说这是改革道路上两个方向、两条道路的斗争、1991年3月2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文章,不同意上述论调。文章指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但是,这篇文章遭到了猛烈的指责。一些杂志发表文章说:“不问姓社姓资,必然会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断送社会主义事业。”“当群众不敢、不顾和不想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我们国家会成为什么样子呢”与此同,苏联和东欧发生了震动全世界的剧变。1990年8月25日,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宣布苏共中央自动解散。8月29日,苏联议会通过决议,暂停苏共在苏联境内的活动。11月5日,叶利钦下令停止共产党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随着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宣布苏联停止存在。东欧各国也纷纷放弃了社会主义旗帜。苏东剧变,给中国人的心理带来巨大冲击。不同的人对苏联和苏共的解体,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很多人都陷入困惑之中。中国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正是在人们心头充满疑云,“左”的东西干扰视听的关键时刻,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邓小平在谈话中旗帜鲜明地反击了“左”的思潮,批驳了“左”的谬论。他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杜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担主要是防止‘左’。右的东西有,动乱就是右的!‘左’的东西也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姓社姓资的论调横加干扰、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的情况,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邓小平结合创办特区的实践,进一步指出;那些起劲地鼓吹问一问姓社姓资的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以深刻的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冲破禁区,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而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难题,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了新的目标模式。邓小平正是对大量经济现象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思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一语击破“左’的障眼法,把人们的思想从禁区当中解放出来。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邓小平由此发挥开来,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作了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以紧迫的责任感,催促改革开放要大胆前进。他接连视察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谈话。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是没有想到的惊人之举,而对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来说,却是经过深恩熟虑的一着棋。南方谈话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精辟论述,关于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上“左”的新概括,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子”理论等,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案例讨论:(1)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2)关于“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的实质是什么(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七章案例1贫富鸿沟挑战中国

案例呈现:以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为标志,中国开始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起点,既可能成为加快发展的“黄金发展时期”,也可能因为对各种矛盾处理不当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所以,这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其中,收入差距问题是这个发展阶段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但另一方面,世界一些国家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伴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不同资源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且随着收入的提高以及差距的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1.基尼系数亮起“红灯”

在北京,一桌满汉全席标价36万多元,其中一瓶酒的价格是万多元。同样在北京,2003年1-8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市民,每月可以领到的低保金月人均标准是233元,这个标准在全国是较高的,2003年全国城市人均最低生活保障金约为56元。

36万元与56元之间,其商约为6429。也就是说,一桌满汉全席吃掉的是6429个城市贫民一个月的生活费。当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

2003年财政部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1991年为,1998年为,1999年为,2000年为,10年上升了倍。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程度的重要指针。其经济含义是:在居民收入中不平均分配的部分占全部居民收入的比重。基尼系数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平均;最大等于1,表示居民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基尼系数低于表示收入绝对平均;表示比较平均;表示相对合理;表示收入差距较大;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对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各部分、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结果不尽相同,低的为左右,高的甚至超过。2.贫富分化新特点

近年来我国贫富分化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从总体上看,分化程度上升,但上升的速度比90年代中期减缓些。最富有的20%人口占收入的53%-56%,20世纪90年代初为48%左右;最穷的20%人口只占总收入的2%-4%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5%-7%。二是财产的集中程度高。最富有的10%的人口占有38%-40%的财富,若缩小人口比例,财富占有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最富有的5%的人口占财富的25%-30%。三是区域间分化严重。2002年,按2000年的价格标准,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东部3省(广东、江苏、浙江)低3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2511元。四是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倍。城市内部和乡村内部分化严重,尤其是农村内部的分化是彻底的,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严重缺乏。五是从总的社会结构看,中国的金字塔社会没有改观。农村的贫穷解决不了,金字塔社会就存在。中国社会是一个中间阶层严重欠缺的社会,中间阶层只在少数大城市存在,这还不能把外来人口计算在内。六是非正规就业是中下层就业的主要形式,在亿的劳动人口中,只有大约近2亿人进入正规就业体系,但现行政策却往往是打击非正规就业的。3.“仇蠹”心结

如果说由单纯市场作用导致的贫富差距还能得到人们的“理解”,并可以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那么另一些“致富”手段就有所不同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对记者发了一通有关贫富分化的牢骚:“说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没错,可你看看有些富起来的是什么人有权有势的,或是巴结权力、贿赂权力富起来的!”但如果是凭真本事富起来的呢他的回答十分干脆,“那咱没得说!”有人曾用一句“不是仇富,是仇蠹”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在专家们眼中,在各种导致贫富差距的因素中,尤以腐败和非法致富最“令人憎恨”,也最容易引发社会危机。可见,在导致贫富分化的几个因素当中,腐败是导致群众不满、激发矛盾的最主要因素。他认为,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历来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根源。4.关注老百姓的承受力

就中国的状况而言,老百姓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压力,目前还难以判断。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历史上中华文化中的“均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一直很强,因此,目前的状况对于中国人来说已是很大的压力了。另一方面,与改革前相比,老百姓承受压力的能力也确实大大增强,对于贫富差距显示出了相当高的容忍度。如果我国今后十几年的收入差距仍然以上述的高速度发展下去的话,那将会超过我国居民对于贫富差距的承受力,将会引发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像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曾经于20世纪60-70年代取得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城乡差距急剧扩大,规模最大的农民阶层利益受到损害,普遍处于贫困状态,而少数权势阶层则大发横财,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乃至引起社会动荡和暴力。中国千万不能走这条路,经济与社会一定要协调发展。2003年最大的成就是,党中央提出和实现了发展观的转变。案例讨论:1.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2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中国人民面前铺就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你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了解多少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突破陈规、骇世惊俗地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你如何理解这一思想,如何看待中国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3.先富政策迅速带来社会财富总体暴增,却使公平与效率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几家欢乐、几家愁。结合案例谈谈应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既能使广大群众普遍受益,又能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案例2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

案例呈现:2004年,圣诞节过后两天,我们把“中国”从家里踢了出去。当然,我们并非把这个国家踢出去,而是不再使用一些标明“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和木制产品。我们保留已经拥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而不再购进任何新产品。这种驱逐行动不是中国的错。我们生活中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东西——玩具、小玩意和10美元一双的童鞋。有时,我也担心流失到海外的就业机会或者有关侵犯人权的报道,但价格最终总是战胜我们的价值观。我们根本无法拒绝中国出售的产品。但是,去年在那个黑色的星期一,当我坐在沙发上,环顾节日过后的满地狼藉时,一种不安慢慢涌上心头。直到那一刻,我才注意到一个不容辩驳的事实———中国正在占领这个地方。桌子上的电视机、门边的一堆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我起身离开沙发,迅速进行了一次盘点,把所有的礼物分成了两大类———中国制造的和非中国制造的。最后的统计结果是:中国产品25件,非中国产品14件。我意识到圣诞节已经成了中国人制造的节日。突然,我觉得够了。我想把“中国”关在门外。经过略施小计和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我把丈夫也争取过来。于是,1月1日,我家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抵制中国产品的活动。这个想法并非为了惩罚中国,它根本不会感觉到我们的抗议带来的这点微乎其微的影响。而且,我们也不会欺骗自己,认为我们把一个就业机会还给了俄亥俄州或者佐治亚州的某家公司。我们把中国拒之门外是因为想衡量一下,中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想知道放弃使用中国产品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金钱,以及会带来多少不便。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儿子的网球鞋已经小得无法再穿了。给他买一双新鞋搞得我疲惫不堪。经过两周的奔波后,我终于受不了了,花60美元给他买了一双从意大利进口的运动鞋。这笔钱花得让我有点心疼,因为这个价钱对于一双童鞋来说似乎有点奢侈。但我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感觉。几周后,我又花了60美元给我们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随后,我们在许多小事上遇到了麻烦。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我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买到,最终不得不用在厨房里找到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将就。我家的一个旧抽屉从1月起就拉不开了。我丈夫在“家得宝”发现了修抽屉用的工具,但当他发现这个工具也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后,就又把它放回了货架上。家里的搅拌器和电视机坏了,这也带来了小小的危机。我们还不得不用起了旧式的捕鼠器,因为新式的也是中国制造的。避开中国制造的玩具更是一件令人难以应付的事。春天,我们4岁的儿子发起了一次反抵制行动,坚决支持“中国的东西”。儿子一直是一个重友情的人,但是最终他厌倦了总把丹麦生产的“乐高”玩具送给朋友作为生日礼物。10月的一天早晨,我们去百货公司购物的时候,他突然喜欢上了一个电动的紫色南瓜玩具。儿子哭着说:“我们都多久不用中国的东西了。”他为此纠缠了我一天。第二天早晨,我又开车带他去百货公司,让他用自己生日时得到的钱去买那个南瓜玩具。我不知道12月31日我家的抵制行动正式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怎么做。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我发现,中国并没有控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但如果你看看百货公司玩具部的盒子下面,我保证你还是会大吃一惊的。经过一年没有中国的日子后,我可以告诉你: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是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大。以后10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案例讨论:1.美国人感叹:“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2.结合本案例,谈一谈中国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章第1节案例1深圳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案例呈现:从深圳市劳动局获悉,近日深圳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制度的指导意见》,推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制度,这是深圳在分配制度改革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关于国有企业资本、管理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若干政策性意见。强调放开员工持股的比例和行业限制。对经政府部门批准的国有资本退出的企业,取消原来的35%-50%持股比例限制。扩大员工购股的资金来源,除个人现金出资外,还可以采取向公司股东借款、银行贷款、公益金划转购股等方式。员工持股的公司中,国有股可采取优先股的办法,在保证国有股份配权的前提下,不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生产经营,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经营积极性。

另外,对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政策垄断性企业的工资分配加强调控,实施“国家工资控制线”,防止过度增长。对供电、供水、公交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企业,实行“员工平均工资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允许其工资水平高于一般企业的工资水平。市劳动局工资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一个即将成立的由政府、工会、企业协会等代表组成的全市性收入分配协调小组将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同时,近期内,劳动、财政、审计、人民银行、国资办等有关部门组成的检查小组,将对一些工资水平高的垄断性行业进行检查。(《深圳特区报》2000年8月21日。)案例讨论:1、有人认为,炒股的收入是劳动收入,因为,这也是一种高复杂程度的劳动。但是,马上就有人指出,如果炒股收入是劳动收入,那么,赌博的收入也应劳动收入,因为,它不仅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且还是强度的体力劳动你对这些观点是怎样评价的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是否可以区分如果可以区分,企业工人的股权收入是劳动收入还是非劳动收入案例2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案例呈现:“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工资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该研究所认为,美国的经济制度应该对那些低收入者更公平些。该研究所和其他相关机构正在努力,要求美国国会尽快以立法形式,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据统计,1990年,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美元,目前才提高到美元,如果最低工资界限也以老板工资增长的速度那样上涨,今天工人的最低工资界限应该是每小时美元。实际上,民主党国会议员近年来不断推出议案,试图缩小工人和老板工资之间的差距,如肯尼迪参议员1999年曾提出议案,要求把每小时的最低工资提高到美元,但由于国会一直由代表企业主利益的共和党把持,这类议案全被搁浅。有经济专家指出,尽管民主党和民间学者正在积极推动提高工人工资,但在目前美国经济疲软,企业裁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工人将处于更为不利的地步,能不被裁减就算是万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在增加薪水。在可预计的将来,工人和老板之间的工资差距,继续拉大的可能性更大。”上个世纪中期,虽然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贫富差距有所缩小,但在近几年,贫富间的悬殊又进一步拉开了。1979年全球富人的总收入是特贫阶层总收入的9倍,到1997年,已上升到了15倍。1999年,英国国内的收入差距悬殊达到了40年的最高水平。(《经济日报》2001年案例讨论:1、社会贫富差距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社会的福利状况,有人这样比喻:如果一个人把头放在冰里,而把脚放在火里肯定不如把两头的温度平均一下舒服,你如何看这个问题将社会财富平均分给不同的人一定意味着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吗2、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中国是世界上基尼系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显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里。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财政部官员曾透露,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显示出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统计局的报告并预言,贫富差距在未来十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案例3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案例呈现: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以下。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其特点是:(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理想化的经济模式,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和秩序,社会发展与公平。用德国经济学家维利·克劳斯的话讲,“社会”的含义是指“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完成经济任务,而且还要完成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保障任务”。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领域:一个是带来经济效率的市场,另一个是提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社会福利政策领域。它是“市场效率和活动与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之间的结合。”3.“政府主导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政府干预的力度和作用的范围都很大,并且与法国的经济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即都是靠中央计划和市场机制共同协调经济。因此,一些研究日本经济的西方学者将日本的经济归结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濒临崩溃,当时同盟国驻日本的总司令部的成员E·阿克曼曾预言:如果日本今后30年的人口继续增加到一亿以上,那末,它只可能有以下两种结局之一:或者无限地依赖外援,生活水平将和1930──1934年时相等;或者走“自立”之路,但会面临无法克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困难,国民生活将逐渐接近于仅能维持的水平。然而,情况恰恰相反,日本经过30年的努力之后,经济却取得了奇迹般的飞跃。1949──1973年期间,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3%,高于美、英、原西德和法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1986年以后,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高达3·8%,并仍高于上述国家。日本在战后能够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日本所采用的经济模式直接相关。保罗·R·格雷戈里认为,日本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多方面的作用。即日本政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趋势提供了方向。国家有选择地进行干预,在保证不仅有高的投资效率,而且大投资适当地分配到能导致增长的部门方面,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4.“从摇篮到墓地”——福利市场经济模式福利市场经济模式是以福利为国家制度特征的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模式,主要存在于欧洲一些社会民主党或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