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_第1页
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_第2页
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_第3页
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_第4页
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皖西北唢呐演奏的乐器构成

材料、形制大小、音色、把位与调高、音域等,由于皖西北一带唢呐流行较普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亳州和阜阳及周边,下文主要以这些地区开展论述。皖西北地区鼓吹乐的乐器使用除了主要领奏乐器唢呐外,还有以闷子、把攥子等为领奏乐器的乐队组合,故本文主要对唢呐以及它的“姊妹乐器”——把攥子(呐子)、闷子、哈筒子和毛脸筒等乐器的物质构造等举行描述。

一、作为领奏乐器的唢呐

唢呐由哨片、气盘、芯子、杆、碗五片面零件构成。民间按照乐器形制的大小可以将唢呐划分为高、中、低音三个组别。每个组别中各个调虽然音高不同,但音域却是一致的③。

(一)哨片

哨片是唢呐的发音部件,也是唢呐发声的关键部件,双簧,它的材质、大小(长度和宽度,一般来说,哨的大小理应与唢呐的形制保持一致性,使用不同调高的乐器,哨片的大小也发生相应的同步变化。乐器形制越小,哨片愈小;反之,越大。)、厚度(软硬程度)、制作工艺等都会直接影响着音色、音量,甚至制约着技巧的掌控和发挥,自然会对演奏风格产生很大影响。好(一般指发音灵敏、切实)的哨片,演奏者可以轻松处理音准、音量和音色等。从材质类型看,目前安徽西北一带艺人们使用的唢呐哨片一般用芦苇制作而成,发音清、亮、脆。也有极少数民间艺人使用以麦秆、塑料或虫壳等质地哨片的处境,但音色、音量远不如芦苇哨片那般坚固、高亢、响亮,对于演奏者技巧的诠释必定造成确定程度的阻碍。

从哨片的工艺(制作方式)看,安徽民间使用的芦苇哨大致有两类:一种是“铜丝哨”,哨片的底部,称哨座,使用铜丝缠扎。根据哨片大小,缠扎的圈数不同,一般是15~20圈左右。也有缠扎5圈左右,不留哨座。(见图1)由于哨片的底座被铜丝缠绕,哨片的振动区域缩小,主要集中在哨面的两侧,因而此类哨片发音更加灵敏、优美,音准也更佳,适合演奏张力或力度比较较大的乐曲,因而吹奏独奏曲时演奏者通常是使用铜丝制哨。另一种是“线哨”,也叫作“系哨”,以前的老艺人初学唢呐时就是使用这类工艺的哨。发音具有绵柔、润美的特性,哨座使用丝线(多用缝制衣服的家用丝线)捆扎。根据演奏者习惯的差异,可只扎一两道,不留哨座,也可缠扎较多圈数。这一类哨片与铜丝哨相比,发音更加温和且音高游离幅度更为广泛,因此利于“借字”,在模拟戏曲唱腔时更是得心应手。

(二)芯子

西北地区也称“笛葫芦子”,是气流进入唢呐杆的通道。通常为铜质、空心,外形从上端至下端渐微加粗。芯子的长短会因唢呐形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小f调高音唢呐的芯子长度约为3.5厘米,而大G調低音唢呐的芯子长度约为7.3厘米。此外,芯子的粗细、长短都会对吹奏产生影响。民间常说的“粗葫芦大哨”,使用较粗的芯子模仿吹奏分外生动;若使用的芯子短,“借字”时就更利于超高音和超低音的掌控。芯子下端与乐器杆连接位置的工艺目前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用丝线缠扎;另一种的铜芯外部用以软木塞包裹;还有一种是近些年的唢呐新兴工艺,塑料材质包裹芯子,颜色多样,因外观精致博得行家青睐,亳阜一带好多民间艺人使用;此外当地艺人较普遍使用的另一种芯子是自制的。分别如图2、图3:

(三)杆

也叫管身,通常是用红木、乌木、檀木、李木、枣木、杏木等硬质木料制成,也有地方用铜或锡制作。与芯子外形好像,杆身为空心锥体管,上端细下端粗。亳州一带艺人们使用的乐器,在杆的上端,有一段约2厘米长的铜质片面,主要用途是为了形状美观。杆的长度是区分唢呐形制的关键部件,故而人们常以杆的长短来指称不同调高的唢呐。管身的音孔共8个,开设为前7孔,后面1孔,呈圆形。吹奏时通过开放、关闭音孔来变更杆内空气柱的长度,从而变更音高。管身一般在相邻音孔之间均有棱角,以便当掌管音孔位置。有的棱角清晰呈线状,有的那么较圆滑有弧度,棱角不明显。关于孔距,一般上端的孔距较小,下端的孔距较大。

(四)碗子

亳阜一带又称“喇叭碗”,用薄铜片制成。碗口除了可以扩大音量,还可以通过上下移动,小范围地调理筒音、第一孔、其次孔的音高。唢呐虽不是铜管乐器,但是木制管身加用铜质碗,使唢呐既有木管的恬然优美,又有铜管的辉煌华美。唢呐碗的大小一般根据杆的形制来确定。但也有片面地区,唢呐碗偏大。如涡阳民间艺人吹奏的唢呐碗就较大。在亳阜地区,较多民间艺人使用的唢呐碗与目前专业院校常见的唢呐碗有所识别,在唢呐碗口下方(一般是大唢呐)多了长约5公分宽的非喇叭状的铜圈(如图4)。据艺人描述得知,这样是为了使唢呐吹奏时音响更加围拢,达成音色饱满嘹亮的效果。此形制的唢呐由于工艺上的特殊性,具有音效佳、传播远的优势,强吹不躁、弱奏不虚,受到了艺人们的青睐。

(五)气盘

气盘是嘴唇与乐器接触的着力点,在唢呐吹奏中主要起着依托作用,除此之外还有着美化外观之用途。一般此部件的材质多由塑料、木料制成,色调多样。气盘由于不直接对乐器发音起作用,因此常有人在吹奏时不加气盘。

二、其他乐器的形制特征

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进展,人民群众审美艺术的提升,以及艺人们技艺的精湛丰富,使得安徽西北地区的唢呐音乐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多元的进展趋势。一些在形制上与唢呐接近(通常外观相仿,只采用不完全的唢呐零部件构成)的姊妹乐器在西北一带颇受当地民众爱好并广泛流行,成为唢呐民俗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中不成或缺的表现内容。

作为皖西北唢呐吹奏的补充或衍生的艺术形式,“姊妹乐器”主要有闷子、把攥子、毛脸筒、哈筒子等。这一类乐器的表现手法起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渲染力及点缀音乐效果的用途。即在音乐中与唢呐吹奏相结合,在不同乐段根据音乐主题或情境的需要,通过变换艺术手法来呈现乐思,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乐曲中的华彩片面、亮点或点睛之处,具有辅佐、辅助诠释音乐之功能。因此,作为皖西北唢呐吹奏的补充形式,它们大多运用于乐曲中的某一片面或特定段落,以特意呈现把攥子或毛脸筒等艺术形式的乐曲,除了以模拟戏曲唱腔的选段外,至今在民间音乐活动中尚少②。亳阜一带,是戏曲、曲艺较为盛行的地区,因而这一带的民间唢呐艺人擅长用唢呐和把攥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戏曲,如:梆剧、豫剧、曲剧、花鼓戏、坠子、清音等。

(一)闷子

在安徽西北一带被惯称为“闷笛”①,大多为艺人自制。根本形制与唢呐一致。共有八个音孔,前面7个后面1个。管身有竹制或木制,与唢呐有所识别的是,闷子管身上下内外的直径是统一的,内膛直径的宽度也根本一致。芯子较唢呐粗,哨片较唢呐软,尾端是可以活动的小唢呐碗(如图5、图6)。碗子有铜质、锡制。有的演奏者根据模仿角色的音色需求也可不加唢呐碗吹奏。常用把位筒音作sol,F调,音域为f1—a2。闷子的音色圆润、浑厚、温和,有些类似人声鼻音的音效。西北地区最常用闷子演奏《坠子》《八板》《扬琴调》及用其模仿戏曲唱腔豫西二八、曲剧《李豁子离婚》、越调《李天保吊孝》等等。

(二)把攥子

又被称为“短家伙”③“手管”④。一般由哨片、芯子、气盘、唢呐碗和罩碗⑤构成。把攥子从音高上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把攥子。音域为g~c2,乐器各部件的尺寸大小也因此要选择相应调高来合理搭配,主要应用于“把攥子咔戏”中。芯子对于把攥子咔戏的运用起到十足性的主导作用。模拟声腔时,对于芯子粗细程度、长短的选择是分外关键的。在模拟小生、旦角这类行当时,通常使用短且细的芯子,哨片大小与芯子保持匹配。而在表现老生角色时,选择较粗和偏长一些的芯子。唢呐碗的使用在把攥子的艺术表现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过去的艺人多在露天场地吹奏,为解决音量较小的实际问题,艺人们演奏时在芯子下端加用唢呐碗来达成扩大音量的作用。关于唢呐碗尺寸的选择那么要根据芯子的形制大小作不同调整。一般处境下,高音把攥子(F调)用E调唢呐碗,音色尖锐、纤细、委婉入耳,多用来表现女声唱腔,如豫剧《打金枝》选段中旦角的唱腔,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中音把攥子(bB调,沙腔)用A调唢呐碗,发音圆润、松弛、浑厚,用来模仿男声唱腔的红脸角色。低音把攥子(F调),又称塌把攥子或大把攥子,用G调唢呐碗,声音消极,低沉,常用于模仿戏剧中的黑脸唱腔。为达成演奏的逼真,艺人常用喉音合作。

除了起扩音作用的唢呐碗,艺人们为了使演奏的效果更加逼真和生动,常在唢呐碗的下方再加用一个碗状的罩碗,艺人在演奏时通过操纵唢呐罩碗的角度,全放、半放、全堵、半堵来模拟戏曲唱腔的发音口型和叫板①。演奏时,左右手持罩碗的习惯因人而异。

(三)毛脸筒

形制构造与小把攥子好像,上方是由唢呐的芯子、气盘、哨片组成,民间艺人在模拟花脸唱腔时,通常在芯子的下方接一俭约长8公分、直径大于芯子约4公分的竹筒或金属材质的圆柱形体,芯子下方接竹管,有“胸腔共鸣”之感,为了达成发声更加粗鲁刚毅的音响效果,以力求音色上的比较变化。毛脸筒与梆子戏中常吹奏的红脸角色的把攥子音高根本接近,多用于演奏如:黑脸戏《王莽篡位》《八大公》,红脸戏《临潼关》《过五关》《斩子》等唱腔选段。

(四)哈筒子

一般用竹子、塑料或者金屬材料制作而成(如图9)。没有芯子、哨片等部件,管身长约10厘米,直径2厘米左右,通常是在管身的中间位置,竖开一个长约2公分、宽1.5公分长方形音窗,边壁平薄,用于贴芦苇膜(过去的老艺人也有贴塑料膜演奏的)。哈筒子的发音体就是人的喉部,演奏时气流经喉咙冲击出去,在喉部位置产生振动,以发出“哈”音字型的方法发声,再加上嗓音的变化运用和操纵,这也正是哈筒子名称的由来。由于与把攥子、毛脸筒等的发音体不同,哈筒子无需使用哨片,故哈筒子发音而产生的音色有醇厚、柔润之美。演奏时,演奏者需口腔放置上方管口的位置。乐器的持法均与把攥子等一致,即左手握住哈筒管身下端与唢呐碗上端,在两个部件接触的位置,艺人通过“按”“开”手指以达成期望的演奏音高。由于哈筒子是靠演奏者的嗓子震撼产生声波而发出声音来模仿戏曲曲艺音乐,因此关于它的音域是根据演奏者的嗓音条件而定。并且由于哈筒子全凭演奏者的嗓子操纵发音,对声带和气流的损耗较大,不如把攥子、毛脸筒等演奏音量大,因此哈筒子常作为与唢呐或其他姊妹乐器相结合演奏的形式展现。因其自身的发音音量小,因此也往往有艺人在哈筒的下方连接上唢呐碗儿演奏。哈筒子具有低沉、粗狂的音效特性,故多用来表现男声唱腔。在一些民俗仪式活动中,哈筒子也用来穿插在乐曲中表现哭腔的功能。譬如在亳州一带丧事“迎祭”④的环节中,用哈筒子模拟哭腔在返程途中吹奏《哭灵调》。安徽西北的艺人们常用哈筒子来演奏的戏曲类有:《铙子书》《七品芝麻官》《打金枝》唱段等。

在西北地区,使用以上四类乐器举行领奏主要流行在亳州、涡阳一带。这些唢呐的家族乐器中,除闷子以外,其他三类乐器有着共通的特征。即,它们都是用以模拟戏曲声腔的表现形式。通过单靠气息吹奏发音和喉咙发音②(复合声)这两种发声方式相结合,配以手上功夫③,达成集真吹和假嗓“咔”于一体的表演方法。虽然把攥子、毛脸筒、哈筒子三者在形制构造上大同小异,识别并不大,但恰恰正是这些轻微差异之处,恰如其分地解决了民间艺人们在“咔戏”这条表演途径上所面临的问题,迎合了群众的审美需求。这也是宏大民间艺人不断探索和挖掘自身潜能的呈现和印证。如亳州熊建波、梁晓高、黄四清,涡阳的盛立轩、栾建国等人,他们对于这些乐器的掌控可谓得心应手,各有所长,模仿戏曲唱腔来可谓惟妙惟肖。常演奏豫剧、淮北梆子戏、淮北花鼓戏、泗州戏等剧种,常吹奏的曲目有梆子戏《铡美案》、淮北花鼓戏《货郎段》、豫剧《打金枝》《卷席筒》等选段。

三、结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乐器“性能”之“好坏”会直接制约演奏者对音乐的创作表现与概念诠释,概括表达在技术技巧、演奏习惯、音乐风格等多方面。皖西北地区唢呐物质构成的别致性,以及丰富多种的姊妹乐器形式赋予了皖西北唢呐音乐蓬勃进展的动力和活力。

随着社会、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