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编制考试复习资料全教师编制考试复习资料全教师编制考试复习资料全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教师编制考试复习资料全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教育学B各章节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式二、问答题:1、教育的要素:(1)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2)学习者:(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从内容上说: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2、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勒图尔勒沛西能(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模仿孟禄(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3、农业社会教育的特点:(1)古代学校的出现世界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2500年,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工业社会教育的特点:(1)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5、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1)学校变革加快(2)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思想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学记》是世界最早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提出来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教育需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文化教育学狄尔泰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7、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状况P21—238、教育学的价值(尤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价值)P24-27第二章教育的功能一、名词解释: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30显形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使教育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的功能。P31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教育显形功能而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等P32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指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在发展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类P33二、问答题:1、教育的个体功能P33(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的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2、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P33(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培养个体职业意识和角色(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3、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2)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3)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4)教育促进政治民主的功能(5)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4、教育功能形成的三个环节:(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2)教育功能行为的发生(3)教育功能直接结果的产生第三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价值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操作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教育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体目标。3、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涵着人的发展要求具有“完人”的性质。发展性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的衔接性的各种要求。4、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权利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5、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二、问答题:1、教育目的的功能:P59(1)定向功能(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2、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1)人本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P63第4段(2)人本主义教育目的的评价P64最后一段(3)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P65第2段(4)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评价P66第2段(5)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P66-67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P67-75(1)社会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个人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4、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教育的关系(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四章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以及这些机构和体系运行的规则。2、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3、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5、我国最早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我国最早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六三三制:壬戌学制二、问答题1、终身教育的理解P882、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1)纵向划分:双轨制前苏联(2)横向划分:单轨制美国(3)二者之间:分支制中国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名词解释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业型教师的过程。加里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学生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的变化的过程和结果。P1294、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P133二、问答题1、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2)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知识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深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机智等((4)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入学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3、教师的职业角色与职业形象:(1)职业角色: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2)职业形象: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4、学生的本质特点:P126(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5、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P129(1)顺序性和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不均衡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6、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P131(1)生理成熟提前(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3)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7、师生关系的意义P133(1)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3)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8、师生关系的类型P134(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9、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P136(1)教师方面: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效应)、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10、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P137(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11、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P138(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第六章课程一、名词解释1、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P1482、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P1503、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用书。P1514、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5、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6、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后进行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7、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和各个过程的评价。斯克里温最早提出这个概念。二、问答题1、现有的几种课程流派:(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2)学科中心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4)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5)后现代课程论: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参照性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3)从教学方式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1)综合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4(2)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5(核心课程是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的)4、形象课程改革的因素:(重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改革的影响P161—167页5、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趋势:P170目标:.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答:(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1分)(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1分)(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1分)(4)在课程结构上,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1分)(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1分)(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1分)第七章课堂教学一、名词解释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区别,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2、教学论的起源:德国教育家拉特克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3、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育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二、问答题1、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教学与教育(2)教学与智育2、教学的功能:(1)教学是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古代教学思想的发展(1)最早的系统的论述教育教学思想的专著《学记》(2)苏格拉底“产婆术”4、近代教学思想的发展(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系统的论述班级授课制度(2)梁启超“乐知”陶行之教授法向教学法的转变5、当代“教学”的发展方向(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6、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的发展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2)基本主张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2)基本主张: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程序教学的方法(重点)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3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基本主张:(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2)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3)学科知识结构(4)发现教学方法4、情感教学理论代表任务:罗杰斯基本主张:以自我实现的人为教育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过程强调意义学习和非指导性学习关注师生关系的本质7、教学设计的特征:(1)指导性、(2)统合性(3)操作性(4)预演性(5)突显性(6)易控性(7)创造性8、教学设计的依据(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教师的教学经验9、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教学评价10、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加涅(2)目标模式迪克和科瑞(3)过程模式肯普1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教学目标设计(2)教学内容设计(3)教学时间设计(4)教学措施设计(5)教学评价设计12、教学策略的特征:(1)指向性(2)操作性(3)整体综合性(4)调控性(5)灵活性(6)层次性13、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1)讲述策略(2)对话策略(3)指导策略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一、名词解释1、学校生活: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教育的一种专门化的社会活动。2、学生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下,不能很好地适应差异,产生了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生活。3、重要他人:由米尔斯最先提出,学生的重要他人可以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4、学习压力:学生在就学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二、问答题1、学生失范行为的表现:(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率最高(4)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新倾向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1)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社会规范失控文化的商品化城市化的影响价值观的多元化人口流动问题(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四过现象教育真空现象3、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1)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说挫折—侵犯说(2)社会学解释结构模式过程模式4、如何使学校由传授知识向培育丰富人性转变(1)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2)教育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3)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九章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一、名词解释: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几乎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P239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特朗普制: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式二、问答题1、班级组织的发育P239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2、班级组织的结构P241(1)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2)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3)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4)班级组织的规模3、班级组织的特点P245(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组织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联系的纽带,(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5)班主任和教师都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4、班级组织的功能P247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3)教导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1)促进发展功能(2)确定需求功能(3)诊断功能(4)矫正功能5、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4)班级活动管理6、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P253(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4)知道学生学会学习学生7、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P258(1)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2)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3)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4)构建“开放、多纬、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5)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第十章学生评价一、名词解释1、教育评价: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的判定的过程。2、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3、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4、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般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5、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的全过程的检验。6、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断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团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7、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8、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9、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行适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10、学生学业评价: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情感学习的评价11、品德心理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科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二、问答题1、中小学学比较常用的测验类型(1)准备性测验和结果性测验(2)标准化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3)客观性试题测验和主观性试题测验 2、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2)以质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3)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3、我国中小学品德评价常用的方法(1)整体印象评价法(2)操行评定评价法(3)操行计量评定法4、教师在情感评价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一般采用观察法和问卷法(2)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表现(3)应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一、问答题1、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可以使课程、教学与教师真正融为一体。(3)是教育科学繁荣的需要(4)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和价值观、尊严感。(5)有利于教师不断积累实践知识2、教师教育研究与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之间的不同(1)促进教育的研究与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2)置身教育之中的研究和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3)为了教育的研究和关于教育的研究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一、问答题1、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措施(1)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2)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素质(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4)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5)重视提高师资水平2、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个性化3、当代教育思想的宏观演变(1)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2)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转变(3)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4)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4、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原理:连续性——整体性(2)终身教育的教学方法: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要求教育遵循兴趣的原则,广泛采用创造性和非指导性的方法教育心理学B类,考试提纲&课后练习题完全解答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4.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2)对教育实践有较大的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5.教育心理学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6.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7.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教育心理实验;(2)观察法:定义: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收集研究资料。注意事项:a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b观察中的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掺杂观察者自己的希望与偏见,这常常需要一定的专门训练;c对同一类的行为,要尽可能做多次重复观察,尽量减少偶然因素的影响。(3)调查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4)问卷法的注意事项:a问卷指导语要简洁诚恳,清晰明了;b问卷内容应生动有趣,回答方式简单扼要;c问卷题目用于应避免表露研究者期待的答案;d问卷不宜长,排列要合理有序;e问卷材料的选择要严格和客观,一般要通过预测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8.1877年俄国教育与心理学家卡普捷烈夫的《教育心理学》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9.真正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人是桑代克,是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大纲》,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它不仅包括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还包括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包括某些心理方面的衰退、消亡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广义的,包括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里成熟阶段的变化。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2)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具有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6)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3.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4.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5.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腾。6.影响心理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和基础;(2)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3)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起来的。7.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展认识论。8、埃里克森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9、维果茨基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10、最近发展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即可以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的第二个发展水平,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1、理解学习范畴:(1)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2)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3)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2、学习:广义: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3、学习:狭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4、学生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进行的;(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5、我国的学者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的学习。6、林格伦: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概念学习、态度的学习7、加涅:言语信息的学习、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运动技能的学习8、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第四章联结派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理论(猫实验):试误——联结学习理论,三条主要学习规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2、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创立者:巴普洛夫(用狗流唾液实验)和华生。3、消退律:如果条件刺激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则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4、泛化:条件反射一旦确立,其他类似最初条件刺激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条件反射。5、斯金纳(老鼠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6、操作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7、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它逐步形成这种行为。8、斯金纳的理论应用:程序教学。定义: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9、程序教学的例子: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原则:(1)小步子;(2)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低错误率;(5)自定步调10、班杜拉:以观察学习为核心的社会学习理论。11、观察学习: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即可获得的学习。1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13、模仿(班杜拉)的四种方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14、效能期待:即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15、培养自我效能感的途径: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第五章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完形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顿悟学习理论。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公式:S-O-R,位置学习实验和潜伏学习实验的作者。3、认知结构: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即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和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4、类目化活动:人们根据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借助已有的类别处理外来信息,或者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5、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6、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7、发现学习的优点:(1)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2)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3)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4)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8、新知识学习过程的环节: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9、布鲁纳认为人类有三种成功理解知识的手段:动作再现表象、图像在现表象、符号在现表象10、有意义学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11、有意义学习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12、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13、命题学习的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14、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的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学生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和整合协调(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的教学原则。15、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指教师在教授新知识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学习材料即先行组织者。16、先行组织者分类:说明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17、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3)注重协作学习;(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18、建构主义提倡的主要教学设计:(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代表人物:斯皮罗(2)支架式教学设计;(3)抛锚式教学设计;(4)自上而下教学设计;19、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冯忠良提倡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朱新明的示例演练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莫雷的学习双机制理论;第六章其他派别的学习理论1、学习的条件学说是加涅学习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2、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3、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3)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4、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3)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1、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2、我国传统教育心理学将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为: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3、知识的理解:了解传递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知识的过程。4、知识理解的水平:字面的理解、解释水平的理解、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5、根据学生在直观活动中接触到的现实刺激物的性质,可以把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6、实物直观: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7、模象直观:以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8、言语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9、大多数概念包括四方面的要素:概念的名称、例子、属性、定义。10、概念分类:日常概念(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初级概念、二级概念;具体概念、下定义概念;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11、问题解决:指在问题情境中超越过去所学原理的简单运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12、问题解决的过程:(1)理解并表征问题;(2)寻求解答的阶段;(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的阶段;(4)评价结果阶段。13、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境;(2)定势;(3)功能固着;(4)知识经验14、教学实际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第八章学习策略及其培养1、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监管、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2、弗拉维尔将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第九章动作技能的获得1、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2、根据主体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两种。3、根据主体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动作技能可分为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两种。4、根据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的大小,动作技能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两种。5、根据完成活动时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动作技能可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7、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8、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1)具备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2)具有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3)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4)良好的人格特征;9、高原期现象: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一般出现在练习中期。第十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的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2、从迁移的结果看,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3、从迁移产生的情景看,可将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4、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5、从内容看,迁移分为一般性迁移和特殊性迁移。6、形式训练说:基础是“官能心理学”。7、共同要素说:提出者桑代克,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只是因为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着相同的成分。8、概括说:代表者贾德,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即概括化原理。9、格式塔关系转换理论:迁移是对学习情境内部关系的概括,学习者顿悟了某个学习情境的关系,提出者苛勒。10、奥斯古德提出三维迁移模式。11、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1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客体因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指导;(2)主体因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学习者的迁移心向、认知策略与元认知。13、心向:即定势,指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于该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14、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与编排教学程序:选取合适的变式材料、选择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境、教材体系的合理安排、合理安排教学步骤;(2)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技巧: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3)学习方法的传授与训练;(4)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与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十一章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认为智力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2、瑟斯顿的群因素论认为智力分为很多小因素。3、阜南的层次结构理论认为智力分为大因素、小因素和特殊因素。4、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认为智力分为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5、加德纳提出多重智力理论。6、斯滕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分为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景性智力。7、我国学者将智力分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8、比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9、推孟提出了智商的概念IQ=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10、韦克斯勒提出了理差智商,IQ=100+15*(X-X)/SD11、智力培养的原则:(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多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12、爱德华.德.波诺的横向思维训练。13、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14、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指从一个出发点,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问题多种答案的思维,评价指标: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15、幼儿就有创造力的萌芽。16、创造力培养的原则:(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第十二章品德的形成1、三位一体的心理品德结构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2、我国学者的四要素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3、科尔伯格的对偶故事法又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认为道德分为三水平、六阶段。4、凯尔曼提出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认同(自觉的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和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和内化(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5、移情: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无意识情绪体验。6、品德培养的策略:(1)晓之以理,提高认识:(2)动之以情,引起共鸣;(3)导之以行,落实行动;7、品的不良产生的原因:(1)客观原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2)主观原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8、品德不良的矫正与教育:(1)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2)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3)锻炼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4)发现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进行,促进转化。第十三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1)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2)对现实合乎常理的认识与反应,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5)正常健康的交往;(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3、从内容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4、从性质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5、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p381:(1)教育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平等尊重原则(4)艺术性原则(5)促进成长的非指示性原则(6)保密性原则(7)坚持性原则(8)适应个别差异原则6、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1)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2)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策略;(3)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的策略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按性质分为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第十四章学习动机与学习1、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2、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1)对学习行为的启动作用;(2)维持作用;(3)监控作用3、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耶基斯-多德森定律,任务中等情况下,学习动机中等,学习效果好;任务难,动机低,效果好;任务简单,动机高,效果好。4、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1)认知的内驱力;(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附属的内驱力5、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最低需要:生理需要;最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认知失调论:提出者:费斯廷格7、驱力论:提出者:沃德武思8、自我效能论:提出者:班杜拉(1)个人自我效能的形成有四个来源: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2)强化有三种:外部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9、成就动机论:提出者:麦克里兰成就动机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0、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利用原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方法与技术: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赛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第十五章人格因素与学习1、焦虑: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第十六章学校群体因素与学习1、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消极的、反抗的第十七章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CAI,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与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1)个别指导模式(2)操练与练习模式;(3)对话模式(4)模拟模式(5)游戏模式(6)问题求解模式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特点:(1)交互性;(2)教学形式多样性和表现手法形象性;(3)学习的主动性和开放性;(4)知识存储量大;(5)具有模拟手段第十八章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适应智力差异的教学方式:(1)掌握学习:(2)个别指示教学(IPI):美国匹兹堡学习研究中心研发;(3)个人化教学系统(PSI):凯勒提出资质优异儿童:超常或天才儿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较高的领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或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第十九章教师心理教师扮演的角色: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三阶段: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的形成教师威信:教师表现出的优秀心理品质对学生产生了心理影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和依赖。教师威信的表现:(1)教师的威信是学生接受其教诲的前提;(2)有威信的教师的言行易于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因而加大了教育的效果;(3)有威信的教师被学生视为心目中的榜样。教师威信形成的条件:(1)思想品质;(2)知识水平(3)教学能力(4)教育热情(5)工作态度(6)教育作风教师威信的形成:(1)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2)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3)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1)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教师的教学能力:(1)专业知识(2)组织教材的能力(3)言语表达能力(4)组织教学的能力(5)教学媒体使用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的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二是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教好学生)。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高效率解决教学领域问题;(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处事热情,情绪稳定,待人亲切教师对学生的期待:皮革马利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B类考题答案2006年10月一.单选择题1.B2.D3.C4.B5.D6.A7.B8.A9.C10.D11.A12.B13.A14.C15.C16.B17.B18.D19.D20.D二.多选题21.ABCD22.ABCDE23.BD24.BCDE25.ABCD三.名词解释发现学习:P109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功能固着:P191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事物的倾向性。先行组织者:P124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材料,其包摄性,概括性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旧有经验有联系,是新知识与原有经验的结合点。品德:P328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品性、情操等,它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为逃避行为,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四.简答题3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P133(1)随着通达设计(2)支架式设计(3)抛锚式设计(4)自上而下的设计32.简述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的一般条件:P.198(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2)对相关就命题主动有效地提取,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充分的精加工,必要的复习,及时的组织和系统化。33.简述爱德华提出的横向思维开发训练方案的主要部分。P304(1)广度(2)组织(3)相互关系(4)创造力(5)信息和感觉(6)行动。34.简述学生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P367(1)客观原因: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②家庭教育不当③学校教育的失误(2)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③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35.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P519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五,论述题36.根据加涅的理论,举例说明学习的不同阶段及其所需要的条件。P153(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教与学的环境(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37.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威信的形成、维持与发展。P524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观因素:(1)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等(2)教师的仪表作风和习惯(3)师生平等交往对教师威信的获得也有重要影响(4)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的获得有较大的影响。教师威信形成后,维护需要(1)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2)教师要正确认识、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3)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4)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2007年4月单项选择题1.C2.D3.D4.B5.D6.D7.C8.C9.A10.B11.C12.C13.D14.C15.C16.B17.B18.C19.A20.D二.多项选择21.ABCD22.BCE23.ABCDE24.BC25.AB三.名词解释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自我效能感P4183指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实物直观:p169直接感知实际事物,如观察和演示各种实验形式训练说:提出者是沃尔夫,认为个体心理的组成部分是各种官能,这些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提供训练而得到发展和加强。教学监控能力:p530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四.简答题:31、简述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32.简述发现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P115a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b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c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d训练学生运用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e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33.简述问题解决学习的意义?p185(1)促使学生形成逻辑的、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2)使学生认识到教材上的知识的实践价值。(3)通过问题解决而亲自独立地发现的新知识、新规则记忆得更牢固,检索得更方便。(4)在紧张的智慧活动中获得喜悦和满意等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信心.(5)能使学生形成探索性的研究问题的心向,并获得一定的探索经验(6)能促进学生发展对一般学习和某一学科的良好态度和兴趣。34.简述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p285(1)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②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③教师的指导。(2)影响学习迁移的主体因素:①学习者分析和概括年能力②学习者的迁移心向③认知策略与元认知。(2)主体因素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②学习者的迁移心向③认知策略与元认知35.简述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P424(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活动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五.论述题36.结合实际,谈谈在中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p321(1)创造适宜的条件(2)采用发散式提问模式(3)摆脱习惯性思维(4)通过自我知晓增进创造力(5)开展思维训练。37.试分析学生品德不良的产生原因和教育措施,P367-P368(1)客观原因:①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②家庭教育不当③学校教育的失误(2)主观原因: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②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③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①创设良好的交流环境,消除情绪障碍②提高道德认识,消除意义障碍③锻炼学生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消除习惯惰性障碍。④发展积极因素,多方法协同作用,徐进转化。2007年10月单选题1.B2.C3.D4.A5.D6.C7.B8.C9.A10.C11.D12.A13.C14.A15.D16.D17.B18.A19.B20.A多选题21.ACDE22.ABC23.CDE24.BC25.ABCE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26.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与道德品质的过程。27.元认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28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刨造性思维是其核心。29.资质优异儿童:也称超常或天才儿童,主要特征是高智商,领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特殊儿童:在学习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在教育心理的研究中,运用问卷法要注意什么问题P12注意(1)问卷表达清晰、准确、简洁。问卷编制合理(2)问卷具有信度与效度(3)注意防止社会期许。31奥苏贝尔为什么要说”发现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P116(1)发现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2)发现学习过分强调发现式、跳跃式学习、轻视知识的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而造成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质量下滑的不良后果。32.学习迁移可以划分成哪些不同的类型P263(1)从迁移的结果看,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2)从迁移产生的情景看,可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3)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4)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一般性迁移和特殊迁移。33.教师可以采用哪些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成败归因P447(1)正确进行口头要求(2)指导完成学习任务(3)合理进行教育强化(4)注意运用言语反馈(5)直接给予学生正确归因的暗示34.为帮助教师形成职业角色,所树立的榜样应该具备哪些条件P521①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引起学习者的注意②榜样的示范要与学习者的职业接近,即各行各业要有自己的榜样。③榜样示范的行为对学习者来将要有可行性④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⑤榜样示范的行为要感人。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5.什么叫心理发展结合教育现实,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在人心理发展问题上的基本观点.P27心理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胚胎、出生、成熟、衰老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周期心理的变化过程;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认知发展狭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首先,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其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再次,儿童心理发展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矛盾运动发展的。36.动机对一个学生的学习有何重大意义结合教育实践,分析学生动机的内部构成.P405,P408(1)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好(2)对某一项具体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简单。①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②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③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电话,学习效果最好。随着任务不难的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这一心理现象由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发现,称为“耶基斯一多德森法则”(判断: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奥苏贝尔: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1)认知的内驱力:以求知作为目标本身(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个体的那种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3)附属的内驱力:指为了获得长辈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2008年4月单选题1.A2.C3.B4.B5.B6.B7.D8.A9.B10.B11.D12.B13.A14.A15.D16.A17.C18.B19.C20.D二.多选题21.ABCD22.ABDE23.ABCDE24.ABCE25.ACDE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26、观察学习:个体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27、概念的同化: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法。28、共同要素说:是桑代克提出。认为从一种学习情景到另一种学习情景的迁移,只是由于这两种学习情境存在着相同的成分。只有当两个心理机制之间有相同要素时,迁移才会发生。29、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刨造性思维是其核心。30、道德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规范黑人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使用程序教材的机器教学的优点。P85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常会因为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等而造成的恐惧、反感心理。②强化及时,反馈及时,不像传统教学中反馈和强化太少,耽搁时间长,降低了强化的效果。③最大限度地照顾了个别差异,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④使教师能清楚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问题所在,以便有针对地进行教学。⑤机器可以记录学生的反应情况,为教师修改程序教材提供有效信息。32、简述促进意义学习的基本条件。(1)客观: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①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以往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向);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3、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P192(1)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度要适当(3)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4)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5)指导学生善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6)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假设及其步骤。34、简述奥斯本一帕内斯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方案的基本步骤。P321(1)采用座谈会形式(2)组织人们对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3)互相启发,引起联想,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方案。35、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P372(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1分,共25分)36、试论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方法。P291(1)促进基本概念、原理和科学规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水平。(2)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3)强调迁移的特征,引起学生的迁移心向。37、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424(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②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活动成功体验,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效能④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现实的归因⑤利用原有的内部动机,使之向不同的学习情境发生迁移。(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赛或竞争气氛,调动学生的好胜心。(3)训练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4)培养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2008年10月单选题1.D2.C3.B4.A5.D6.B7.C8.D9.B10.B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12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华生。高尔顿(×)13、柯尔伯格提出了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4、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学习过程。15、环境决定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英国经验决定论者洛克。16、联结派学习理论的鼻祖是桑代克。17、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创立者是巴甫洛夫和华生。18、学习策略的研究开始于1956年布鲁纳等人的工作。19、根据主体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动作技能课分为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技能。20从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维护两项任务。21、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领导风格。22、一般认为,青少年时期是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23、教师工作任务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教学或者“教书育人”。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25、效果律: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减弱甚至淘汰26、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27、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28、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成功的内在原因。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9、简述程序教学的及其基本原则。P84①小的步子②积极反应③及时反馈④低错误率⑤自定步调30、简述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P115a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b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求知欲;c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有经验的联系;d训练学生运用只是解决问题的能力;e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31、简述自由学习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做法。P161(1)学生参与决定学习内容与授课方式。(2)学生选择信息源(3)师生共同制定契约(4)课堂结构安排的变通性(5)由学生进行学习的评定。32、简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P321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②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③鼓励学生进行独创.敢于表新立异④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⑤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⑥培养创造性的个性。33、简述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方法与技术。P427①提供学习结果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②合理运用外部奖励③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④营造适度紧张的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交易概论》课件
- 《信号的描述和分类》课件
- 酒渣鼻样结核疹的临床护理
- 选择性lgA缺乏症的临床护理
- 单纯性外阴炎的健康宣教
- 《机床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件-第9章
- 奶稀的健康宣教
- 孕期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 子宫壁妊娠的健康宣教
- 小腿皮炎的临床护理
- 电气照明设备相关知识课件
- 妇产科护理学理论知识考核题库与答案
- GB∕T 36681-2018 展览场馆服务管理规范
- 【高清版】GB 19079.1-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第1部分:游泳场所
-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选择题100道
- 压铸过程原理及压铸工艺技术培训
- 巴赫作品 《C大调前奏曲》Prelude in C major,BWV846;J. S. Bach古典吉他谱
- plc课程设计模压机控制
- VDA63过程审核案例
- FP21表说明书
- 【方案】桩基静载检测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