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的理论综述_第1页
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的理论综述_第2页
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的理论综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极情绪中介效应的实验研究的理论综述1引言发展心理病理学家对逆境中心理弹性构成和发展经过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个体不屈服顺从于逆境现象的理解(Kumpfer,1999;Rutter,1987;Wyman,Sandier,Wolchik,Nelson,2000;Elizabeth,Eloise,Mark,2007)。Block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个体改变本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和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BlockBlock,1980;BlockKremen,1996;Lazarus,1993)。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个体压力应对资源能有效地抵御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门问题(Frydenberg,2004)。心理弹性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出在许多方面:帮助人们从预期的威胁中恢复(Waugh,Fredrickson,Taylor,2008),提升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促进个体发展(LeipoldGreve,2009)。从生理上,心理弹性能够提升冠状动脉心脏病人的恢复(Chan,LaiWong,2006),促进长期哮喘儿童的康复和适应(DongIl,2007)。但是心理弹性背后的压力适应机制一直不是很清楚,本研究尝试讨论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间的作用机制。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深切进入,研究者从高心理弹性个体身上发现了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如:他们老是很乐观,觉得生活充斥希望,对新生活充斥好奇(BlockBlock,1980;Klohnen,1996;Masten,2001;WernerSmith,1992;WolinWolin,1993);总能积极地去面对问题,喜欢使用诙谐(Masten,2001;WernerSmith,1992;WolinWolin,1993)、变通(Cohler,1987)、放松(Anthony,1987)以及乐观的解释(MastenReed,2002)等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示,高心理弹性的个体不仅擅长和习惯使用积极情绪,也能影响四周的人产生积极情绪,创设支持性的社会网络(Demos,1989;Kumpfer,1999;WernerSmith,1992)。因而以往的研究告诉我们积极情绪是高心理弹性个体力量的源泉,但是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和压力适应间的作用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对压力适应作用的机制(FredricksonCohn,2008)。该理论以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认知和心理活动中起着截然相反的作用:消极情绪通常窄化人们的知行能力,如害怕使人逃跑,愤怒使人攻击,厌恶则使人作出驱逐的行动,以应对当下的危险。与消极情绪相反,处于积极情绪状况的个体其思维更开阔,以积极的心态认识事件,更容易发现事件(以至逆境事件)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动机和能力,这经常给个体带来积极结果,拓展人们的留意、认知与行为范围,使人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作出更恰当的行动选择并采用创造性行动,加强人们的心理适应性。不仅如此,积极情绪能够撤销和恢复压力导致的各种心血管活动的激活状况,使其快速回复到正常水平。因而,积极情绪具有激活行动、扩展认知、建设资源和缓解压力的功能,对个体的适应有侧重要的意义。根据Fredrickson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本研究假设积极情绪是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变量(中介模型见图1)。通过压力情境实验研究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以往研究表示清楚高心理弹性个体有能力从痛苦中快而好地恢复(Carver,1998),而心率、呼吸、皮肤电是以往研究中常用的衡量压力适应的指标(Fredrick,Tugade,Waugh,Larkin,2003;TugadeFredrickson,2004;Tugade,Tugade,Fredrickson,Barrett,2004)。因而本研究采取多导仪记录被试心率、呼吸、皮肤电等指标,计算生理恢复时间作为压力适应的指标,采取问卷测量采集被试的心理弹性和情绪数据。最后通过中介检验程序分析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到压力适应的中介效应。图1中介变量模型2方法2.1被试首都师范大学女大学生37人(均为大二年级,年龄平均19.590.69岁)2.2研究工具2.2.1生理多导仪(BIOPACMP150)MP150型16通道生理多导仪是美国BIOPAC公司的MP150系统,能够在Windows平台操作,生理信号可用AcqKnowledge软件进行分析。选购放大器及相应换能器能够完成下面生理信号测量:心电、脑电、肌电、眼电、胃肠电、有创血压、无创血压、dP/dt、体温、肌张力、呼吸波、呼吸流速、组织血流、血管血流、神经电位、细胞电位、氧气含量、二氧化碳含量、血氧饱和度、无创心输出量、光电脉搏容积、皮肤电阻、电刺激。在本研究中,选取了皮肤电(GRS100C皮肤电放大器)、心电(ECG100C心电放大器)和呼吸波(RSP100C呼吸放大器)三个测量数据。2.2.2测量工具中国情感量表(TheChineseAffectScale;HamidCheng,1996),本量表包括10个PA(积极情绪)和10个NA(消极情绪)的形容词,词汇的选择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被试对情绪词汇从1(很少)到5(非常多)进行感受水平评估。该量表根据指点语的不同能够测量长期或者即时的情绪状况。本研究中测量的是整个实验经过中的情绪状况。PA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系数为0.89,NA分量表的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系数为0.92。PA分量表的Guttman分半系数为0.89,NA分量表的Guttman分半系数为0.91。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CDRISC;YuZhang,2007)。该量表用于测量被试的心理弹性,被试对问卷上的描绘叙述与自己生活状况的吻合度进行评估,问卷采取Likert5级评分:1(非常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量表包括3个因素:坚韧、坚强和乐观。总量表的为0.91,三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系数分别为因素0.88、0.80和0.60,本样本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3。压力评估量表。该量表含有两个条目对被试面对实验情境的压力进行评估,采取李克特7点评估(1表示完全不紧张,7表示非常紧张),均为正向计分。2.3研究经过实验室分被试室和主试监控室两部分。被试室放置一个沙发,测量生理反应的16导生理记录系统(BIOPACMP150)的信号探测器、转换器、放大器等系统,与主试监控室的计算机相连接,用于收集记录被试生理反应,由主持实验的主试操作。被试沙发的正前方1.75米处放置一个笔记本电脑,由饰演助教的主试操控,用于呈现实验程序。被试测试室安装了隐蔽的监视器,由主持实验的主试在主试监控室对实验经过进行监控。(1)向被试说明实验需要测试生理数据,将被试连接到多导仪上,实验中一直测量被试的呼吸、脉搏和皮肤电。(2)让被试欣赏5分钟的风景画,同时记录生理基线。(3)被试填写CD-RISC以及中国情感量表。(4)在实验室进行期中口头报告考试:与专业课教师协调将期中考试考试改为实验室中的口头报告。当学生按规定时间来到实验室,此次口头报告的成就要记录在册。告诉被试需要对所给题目进行口头回答,并由助教记录成就。被试能够自选题目序号,随机抽取题目。然后呈现题目,预备1分钟,进行3分钟回答,助教同时评分。完成问题后,进行第二次中国情感量表测查。(5)休息2分钟,观看风景画,测生理指标的恢复。(6)对被试进行访谈,确认能否在困难情景中感遭到压力,及这一经过中的情感变化。完成第三次中国情感量表测查和压力评估量表。(7)实验结束,整理实验材料,要求被试不向其他被试透露任何实验经过和内容。2.4数据收集和处理生理多导仪(BIOPACMP150)以及配套的软件AcqKnowledge4.1采集生理数据并进行初步整理。问卷数据和整理过的生理数据采取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用中介变量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3结果3.1心理弹性和压力适应的关系在整个实验中,被试的生理指标一直被记录,研究中的时间记录分为几个部分,t1是实验初期5分钟生理基线值,t2是布置任务后1分钟预备时间,t3是回答以下问题的3分钟(数据显示此时的确为被试生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段)以及t生理指标从高点恢复到基线的时间(恢复时刻-生理最高时刻)。根据记录数据重要进行下面分析:首先,从呼吸频率、呼吸容量、心率和皮肤电变化四个生理指标的反映显示,t3时,被试的生理数据最偏离基线,也就是被试压力最大的时刻。因而,为了测查实验所设置的困难情境,即考试任务的确到达了压力的作用,对被试t1(基线)和t3(最大偏离)时段的各个生理指标进行比较。通过表1能够看出,各项指标上t1和t3两个时间点上差别显著,这说明压力情境实验的确到达了给被试制作压力的效果,能够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进一步对被试进行压力访谈和评估,要求被试对压力情景进行7点评估(1表示完全不紧张,7表示非常紧张),量表包含压力和兴奋两个项目,在压力题目下绝大部分被试的选择5、6两个选项(5.050.12),在兴奋题目上绝大部分被试选择3、4、5三个选项(4.220.22)。为了排除问卷作答被试趋向中性选项的选取,又进行了详细访谈,访谈显示出被试对实验内容的感觉是有紧张而且有压力而不是感到兴奋。而且在访谈中大部分被试表示固然在整个实验经过中情绪存在积极-消极-积极的波动,但整个情绪范围仍然和自己最近的整体情绪状况有关。其次,对心理弹性、情绪以及生理恢复时间进行相关分析,其中情绪为三次测查的平均值,结果表示清楚心理弹性和生理恢复时间存在负相关,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之间正相关(见表2)。3.2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弹性、积极情绪和生理恢复之间的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生理恢复的相关系数为-0.75,p<0.01,这说明心理弹性越高,生理恢复时间越短,这为检验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提供了可能。根据中介变量检验程序(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以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积极情绪为中介变量,生理恢复为效标变量,采取强迫进入法,进行以下回归分析,首先,以生理恢复为效标变量、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1:CAR=cRES+e1;然后,以情绪效标变量、心理弹性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2:PA=aRES+e2;最后,以生理恢复为效标变量、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为预测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3:CAR=cRES+bPA+e3。模型各路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见图2。结果表示清楚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0.75,p<0.001)(图2括号中为第一步分析的结果);当积极情绪进入回归方程后,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的回归系数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显著(=-0.62,p<0.001),说明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对生理恢复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模型中间接作用是(0.60)(-0.58)=-0.35。把积极情绪和心理弹性均代入方程所得R[2]是0.56。因而,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和生理恢复中所起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图2积极情绪中介模型及各路径标准化回归系数4讨论4.1心理弹性与压力适应的关系心理弹性与生理恢复时间的显著负相关说明心理弹性越高,个体在压力下生理恢复更快。Fredrickson等一系列的研究表示清楚高心理弹性个体压力下生理和负性情绪恢复功能更强(Fredrickson,Tugade,Waugh,Larkin,2003;Tugade,Fredrickson,Barrett,2004)。这与心理弹性的内涵是一致的,即心理弹性是一种个体改变本身以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和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BlockBlock,1980;BlockKremen,1996;Lazarus,1993)。大量实证研究表示清楚心理弹性在突发灾难,困苦生活,以及抑郁症状、行为失调、物质滥用,以至身体健康、手术恢复中都有积极的作用(LeipoldGreve,2009;Chan,Lai,Wong,2006;DongI1,2007)。4.2积极情绪的中介效应中介分析表示清楚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对压力适应中的中介作用,这说明心理弹性对压力适应积极作用背后的机制是积极情绪。这一结果肯定了积极情绪在压力适应中的主要作用。高心理弹性个体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的研究开展,这一点在过去的研究中也被屡次发现。高心理弹性个体的特质之一就是本身能够运用积极情绪面对问题(Masten,2001;WernerSmith,1992;WolinWolin,1993)。在Fredrickson(2001)的实验中,积极情绪表现为帮助高心理弹性个体建立在面对宏大创伤时所必须的心理资源,如:有关美国911事件的追踪研究表示清楚高心理弹性个体灾后报告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感谢、兴趣、爱),中度的消极情绪(生气、悲戚、害怕)。而且,个体的高心理弹性和良好的灾难后成长相关。就像扩展-建构理论(Fredrickson,1998,2001)所述,灾难后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积极情绪的作用下促进了个人资源,促进了适应(Fredrickson,Tugade,Waugh,Larkin,2003)。扩展-建构理论以为积极情绪的建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由积极情绪与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间的良性互动造成的:处于积极情绪状况的个体其思维更开阔,以积极的心态认识事件,更容易发现事件(以至逆境事件)所蕴涵的积极意义,有更强的适应环境的动机和能力,这经常给个体带来积极结果;反过来,发现的积极意义、产生的积极结果将继续引发个体积极情绪。随着积极情绪的积累,人们更容易发现事物的积极意义、更容易获得积极结果。换言之,不断积累的积极情绪拓延了人们的知行能力、建构和加强了人们的个人资源(Fredri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