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页!一、远古神话的特征:道德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页!盘古——开天辟地、变生万物;女娲——补天治水、安居人民;后羿——射日逐兽、为民除害;伏羲——结网而渔、制作八卦;炎帝——教民耕植、试药疗疾。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页!古希腊神话中国远古神话特征人性本位——以神力和人性为其基本精神,所歌颂的诸神往往力大无穷,且有着人的种种自然本能,任性好强,争权夺利,耽于享乐,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嫉妒心和复仇心,甚至血亲之间也会残杀或滥交。基督教每个人只受制于上帝及其代言人(神父),别人无权干预当上帝“死”去,人就获得了解放。

德性本位——着重于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把对他人的关爱与帮助作为创作主题,竭力歌颂各位神祗以群体利益为重、勇于奋斗、奉献牺牲的道德精神。

儒家思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4页!1.“仁”是心理状态“仁”是儒学基本的、根本的概念,是人性结构的理想。他由仁而开始塑造文化心理结构体。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仁”首先是一种心理形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成己,仁也;成物,知也。(《中庸》)仁者,人也。(《中庸》)仁者,人心也。(《孟子》)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5页!3.“仁”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儒学之所以不是抽象的理论,要点之一就在于它把思想直接诉诸情感,把“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上。上述无论是“爱人”,还是“立人”、“达人”,或者“孝悌”,以及对“恭宽信敏惠”的解释,都说明了这一点。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贡问为仁。子曰:……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6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7页!孔子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讲“仁”讲“礼”讲“孝”等都非常具体,很少有“是什么”的问题,所问所答多是“如何做”。但这些非常实用的讲述仍然是深沉的理性思索,既充满哲学的品格,也充满生活的渊源和情感的关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过犹不及。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8页!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释、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大多时候还是“三教合一”、和平共处的。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这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它不露声色地渗入其它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儒学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它本身不仅是生活常识、处世格言那么简单,而是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执著地追求人生意义,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宗旨。

——儒学又是“半宗教”。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9页!正因儒家哲学具有这种特性,自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清末,两千年的专制王朝都将儒家学说当作统治思想代代相袭,都把它作为做官求仕的必修内容,成了帝王和士大夫言行思想的根本基础;而且各个层次的知识分子又通过编撰立说和以各种“家规”、“族训”、“乡约”、“里范”等法规条例,使儒家思想在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解释下,成了整个社会言行、公私生活、思想意识的规范,长久地渗透在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当中。可以这么说,在两千年的历史上,儒家思想在精英文化和民俗文化两个层面上都被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0页!由于西方文化与哲学传统以个人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所以他们更注重自我奋斗,也更有机会使自己得到充分发展。但他们必须独立面对现实社会的重重羁绊,因而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极易导致心理崩溃。与此相反,以群体利益为价值定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哲学主流,却使其人民沐浴着人情的温暖,培植着至善的境界。这是西方文化所无法企及的。然而正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把人际道德视作个人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长期以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忽略和压抑个人心理形态的存在,并将这种形态以道德化的标准贬为“私心”。发展到宋代,儒学家们更是喊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1页!评价之三:以“仁”为本的文化心理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2页!以关系来定义“自我”人我不分家族化等级化他律化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3页!在传统文化与哲学中,当个人的“心”的存在被纳入“二人”以至群体关系中去后,纯个体的存在就只剩下了物质实体——身。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存在往往就演化为身体的存在,自我的生存与发展往往就成了对身体的健康安好的追求。中华民族保身养生、安身立命的文化心态,当然不是老庄哲学的主张,但是却由后世道家拥趸所发扬和强化。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4页!由于天地是不老的,而要与天地并生,就必须练就长寿之躯,所以道家哲学在世俗化后便归结为养生。其中早期道教偏重于养形而不重养神,老子就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话,因而道学家们便热衷于钻研和修炼吐纳术、气功术、按摩术、房中术、炼丹术等所谓长生之术。而中后期道家虽也注重养神,主张信敬、主静、去欲、清神,但其目的还是在保身长寿。如《刘子新论》:“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先在理神。”唐代道士施肩吾也曾说过“灵光不乱,神气不狂,方可奉道保生”的话。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5页!总之,作为一种内化了的深层定势,在传统无“心”文化熏陶下的人们是很难达到发展的充分化和全面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6页!教育目的的历史延续:(夏商周)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先秦至清代)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906)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中华民国)注重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7页!追求功名的理想观。家族化的人才观。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重整体思维而忽视逻辑分析,使得早期教育比较发达,但却被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西方现代科学理性远远抛开。重求同思维而轻求异思维,多继承、模仿和再造,少怀疑、批判、超越和创造。强调直觉和情感对思维的参与而缺乏理性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的学生相对缺乏严密的逻辑思维,不注重在求异思维的驱使下去进行创造性的和富有逻辑性的科学推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8页!五、从建设个人取向的教师职业文化做起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19页!忠诚于事业,我们就会自觉地做到认真勤奋,就会自觉负起责任,就会萌生变革现实的内在需求。忠诚于事业,我们就会把工作当成享受,就会充满激情,充满乐观,充满创造的灵感和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0页!创新必须时时指向现实的迫切需要。创新不是口号,不是招牌,而是推动教师发展与成功的手段,因而,每一项创新都应明确指向现实的、有效帮助事业发展的目标。创新往往来自观点的多样性。虽然与思维和经验相同的人在一起工作会比在相互冲突的人群中工作显得轻松,但是这种同一性很可能导致千篇一律,导致集体“无意识”,导致创新精神的削弱。而工作意义上的冲突则经常是激发创造力的一个先决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1页!学术成长的三重境界“技”的境界在于广泛掌握学术知识“艺”的境界在于有效表达学术思想“道”的境界在于执著追求学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2页!——善于坚持。我们的工作可能不风光,可能不容易出成绩,甚至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然而我们奋斗于职场,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就需要有这种坚持力。在这里或可借鉴一下狼性原则:将全部力量集中在锁定的猎物上,即使成功的几率只有一点点,也不轻言放弃。——勤于发现。所有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人们彼此之间以及与内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互动,要想在这种关系中突围,“发现”便成为重要条件。——勇于超越。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有梦想的教师,而且是一个用行动超越梦想的人。定位只是阶段性目标,并非生涯终点,这就决定了我们需要不断超越,既超越自己,也勇于超越同仁。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3页!二、儒家哲学——以“二人”为“仁”的“心学”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4页!2.“仁”是一种至德的境界孔子一生所倡导的无非孝、礼、忠、信、义、智等富有道德内涵的品性,而“仁”比起这些品德更具本体地位,它在儒学中既是政治理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孔子对“仁”的阐释无不充盈道德内涵。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5页!仁=人=人心=至德境界=关系的存在

把道德属性作为人的根本属性把关系的存在作为人的惟一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6页!评价之一:儒家思想重实用理性,将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融于一体。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7页!重生活体验而轻逻辑推演。重直观与想象而轻“学术规范”。重形成性、实用性而轻实体性。重形下而轻形上。——儒学实则是“半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8页!在中国早期各派哲学思想中,“老子主无名无为,不利于干涉;墨家创兼爱,重平等,尚贤任能,尤不便于专制。惟独孔学,来等差,贵秩序,与人民言服从,与君主言仁政,以宗法为维系社会之手段,而达巩固君权之目的,此对当时社会最为合拍;帝王驭民之策,殆莫善于此,狡猾者遂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29页!评价之二:儒家思想培养出了中华民族讲道德重友情的美德,它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的“泛道德”取向也导致了个性和个人状态的萎缩。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0页!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个体灵魂观念,个人被群体所淹没和制约,因而这样的个人便难免缺乏主动、负责、自强精神,其个人主体性的发展也就难以充分。

——不必讳言,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泛道德取向的副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1页!时至今日,儒家道德观虽已被社会主义道德所取代,但谁也不能否认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有着超阶级、超稳定的特性,如我们党所倡导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服从集体,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整体,地方服从中央”、“以德治国”等,即使已与封建礼教文化有着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区别,但其文化的脉络却是一目了然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2页!三、道家哲学——以“一”为“道”的“身学”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3页!道家肯定一切秩序与价值都有一超越的源头,那便是先天地而生的“道”。在老子看来,道不但是万物之源,是天地自然秩序的最高法则,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而且是价值之源,是人文理想的体现。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与儒家推崇“二人”之仁的哲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却以“一”为本,认为世间万物始于一而又归于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庄子》)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吕氏春秋》)

老庄这种将天、地、人(实体)、物浑为一体的哲学观,是他们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无功无名、忘情寡欲的精神追求的体现,其终极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4页!正因为儒家哲学限制了个人“心”的发展,道家思想又强化了无心之“身”的价值,因此中国文化的身体化倾向也十分明显。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体化倾向我们不想做价值评判,但就其与泛道德化特征一样忽视人的精神形态的独立性这一点来看,却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5页!四、传统文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6页!由此可见,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价值取向之所以能够长期延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得力于教育的维护和支持。至今教育的这种痕迹还十分明显,比如习惯于将人的多元化的行为方式归结为单一的直线型道德评价。这种取向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创造力和个性自由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7页!

我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心理教育经过近20年的历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习惯于将心理问题道德化的认识倾向,这就说明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变革不但必要,而且可能。因此要改变传统文化中早已落后于世界发展趋势的因素,就必须从改造教育自身做起,进行教育观念的变革,并依靠教育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新。

——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这个使命!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8页!1.事业忠诚——态度决定高度一位大师在他的书中写道:现在的职场人分精明、聪明、高明及智明4个层次。精明者忠诚于时时之自我,结果看得近,难有大作为;聪明者才智超群,忠诚于自己之胜算,然而由于心智模式的影响,只想得到他认为应该得到的;高明者非常人所想,形似匪夷所思,其实得到甚多,乃常人不可及;唯有智明者,忠诚于本质,得道于深远,其价值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更是生命质量。那他忠诚于什么呢?忠诚于事业!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变革共43页,您现在浏览的是第39页!2.理念创新——思路决定出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