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长宁县长宁镇安南小学李静
长廊柱子宫殿建筑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耸立画舫远眺佛香阁
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复习导入词语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文中哪个句子概括地写出了?回顾课文朗读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重难点解析重难点1开篇点题,写出了颐和园给人的印象是大、美。在美丽迷人的颐和园中,作者带我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重难点解析重难点2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昆明湖)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重难点解析重难点2长廊重难点解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句话抓住了长廊“长”的特点,从总体上介绍。思考:这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长廊重难点解析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话使用了用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多长廊重难点解析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美思考:作者还描写了长廊外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小组合作1、每个景点作者都写了哪些景物?2、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交流讨论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万寿山脚下—重难点解析耸立: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佛香阁、排云殿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登上万寿山--昆明湖重难点解析
思考: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美?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作者介绍这些景物时抓住了他们的什么特点?颜色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昆明湖重难点解析比喻句:将昆明湖比作镜子和碧玉。既突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又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的特点。重难点解析
“滑”这个字反衬出了昆明湖的静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重难点解析思考:昆明湖上描写了哪些景物?
堤岸石桥垂柳小岛十七孔桥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重难点解析重难点3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从中我们能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昆明湖---十七孔桥课文的第6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重难点解析重难点4照应开头,表达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微生物检验技师考试资格评估试题及答案
- 玻璃行业国际标准与认证流程考核试卷
- 畜牧业品牌推广与市场渠道建设考核试卷
- 潜水装备材料科学考核试卷
- 2024年项目管理考试复习建议试题及答案
- 老旧温室复耕方案范本
- 2025年金属非金属矿山提升机操作证考试题及答案
- 石膏在隔音材料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废弃物处理规范考核试卷
- 云母制品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考核试卷
- 2025年杭州市高三英语4月二模质检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养老院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结项鉴定审批书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
- 2025年03月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北京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公开招聘8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考点剖析附解题思路及答案详解
- 预防触电知识培训
- 中药煎药室工作制度和流程
- 国开2025年《会计政策判断与选择》形考任务1-9答案
- 京瓷哲学学习与应用课件
- 2025年河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新版
- 撒哈拉以南非洲(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