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资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资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资料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资料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资料导论1、他律: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以及教师所在学校组织的师德教育。2、自律:是指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培养自己师德品质,也叫自我教育。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省、自律、自警、自励,不断达到新的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无止境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水平。4、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做人从教的基础。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对教师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自身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1)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准绳和润滑剂。(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3)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5、当前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新挑战:(09年10月四川考题)(1)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挑战。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冲击下,我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得到超越性发展,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道德是构成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2)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挑战。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现实中,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教师作为这一机构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选择与社会相一致的信仰价值和行为规范来教育自己和学生。(3)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新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靠法制的力量去支配和促进社会进入理想的道德境界,客观上只有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社会道德秩序,法制的保障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其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挑战。未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康丰富的情感和较高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和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培养人才的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否则实施素质教育将会成为一句空话。6、教师队伍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理想信念,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表现为:注入功利色彩;大搞第二职业;师生关系紧张,同事关系不融洽;致集体利益不顾;举止行为失范等。(2)违反教育法律法规,违背教育规律,缺乏民主法制观念。如:不尊重学生人格,态度粗暴,造成师生双方不应有的身心伤害,随意体罚或变相体罚。7、教师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根源:(1)是社会大环境中不良显现和不良诱因的影响。(2)师德教育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师德教育内容、方法、手段都不能适应新时期师德建设的需要。(3)缺乏科学的师德管理、评价体系和机制。(4)一些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道德修养的自觉性。(5)个别地区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教师生活压力较重。(6)家长、社会对中小学升学率的期望值过高,以及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影响,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师的思想压力和工作压力较重。(7)平等竞争观念以及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等。8、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加强师德教育不能简单的以师德论师德,要考虑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背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既要总结过去的经验,又要解决以下问题:(1)确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师德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①确立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②确立“以人为本”的师德教育理念,关注教师幸福的从教生涯。③要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对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2)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和挑战,重新建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3)充分认识和解决师德教育的难点问题,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①是如何解决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避免形成双重人格问题。②如何提高教师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以及与不良现象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4)全面分析和认识影响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加强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5)改变过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知识化、理论化教育的倾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6)提高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时效性,不仅要研究道德伦理学科体系,还要加强教师道德养成规律研究,装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研究式学习,注重教师的情感体验。专题1遵守师德规范(修养的行为准则)1.1道德(规范):是指人们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特殊的规范性,在表现形式上是一种规范体系。1.2道德规范与别的行为规范的区别:(1)具有利他性,追求的是他人的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2)道德规范主要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3)道德规范的作用表现为提倡性、规劝性、表扬性和示范性。1.3职业道德(规范):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1.4.职业道德的特点:(1)在内容和范围上有一定的界限,即只体现和作用于从事某种职业的人。(2)人类社会的分工使长期形成的职业相对稳定,其职业道德也基本上是稳定、连续的。(3)职业道德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多样性,不同的职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道德要求。1.5.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09年10月四川考题)1.6.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由于教师职业性质和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是:其标准和要求高于其他职业道德:(1)高度的自觉性。教师必须以自己的良好德行和习惯去影响和培育学生,使之成为品行优秀的新一代。因此,社会对师德水准要求很高。(2)明显的示范性。教师的职业性质和活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决定了教师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其职业道德行为的示范、感化,深刻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着学生的品质。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还影响着学生一生的生活道路。儿童和青少年的人格处在初步形成和发展时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打交道最多、最信任的是老师,这就要求教师的师德具有高水准,在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教师的职业性质和活动特点还决定了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待人处事的态度乃至气质、性格不仅对学生会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学生对家庭和社会起潜移默化的作用。(3)强烈的时代性。这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时代的变迁雨道德发展有着一种内在的呼应关系。在当今社会转型和过渡时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师德规范,而是从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使教师职业道德不断地在继承和发展中弘扬和创新。1.7.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1)为人民服务是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为人民服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师德修养的核心,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2)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1.8.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规范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的集中体现。主要内容有:(1)依法执教。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教师的行为和教育效果必须与我国政治、经济利益保持一致;学校的一切工作首先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其形成与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和认识。(2)敬业尽责。(3)热爱学生。这在课堂上要求最高。课堂教学中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1)认真施教,全面引导。把每一堂课都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2)遵循规律,讲究艺术。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高效的学习。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做到两点:①充分认识在课堂中遵循规律、讲究叫足额艺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②要坚持学习,不断总结。(3)言表得体,注重风度。1.9.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师德规范(调节功能):师德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际主要起调节作用,即教师用良好的师德对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教师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以保证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日常工作正常顺利地运转。所以师德规范强调“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养成这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在于它具有调节多种复杂人际关系的作用,在于教师可以利用它对教育活动中千变万化的人际关系进行控制,以便把握教学活动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1.10日常生活中的师德规范及社会功能:日常生活中的师德规范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上。(1)教师职业道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社会生产力中劳动者的精神面貌、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生产力的水平。作为培养劳动者的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较强的创造性,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有促进作用。“规范”要求教师“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正是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的进步起着影响作用的具体体现。美好的教师形象,会在长年累月的教育活动和教师的社会活动中反映出来,它不仅影响学生,还会影响亲友和邻里,影响公共场所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提升。专题2坚定理想信念(修养的内在动力)2.1理想和信念在师德修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想,是人们以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依据,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对某种理想的长期追求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它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有机结合。理想、信念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人生追求,有做人的浩然正气。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融入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之中。其中,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信念的核心。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基础。教师的生活理想和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职业理想的生活基础。2.2社会理想和信念: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及其文化需要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不同,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社会理想和信念也就各异。在我国,社会理想和信念分为最高社会理想和信念与最低社会理想和信念,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每个人,包括每个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都应当以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为依据,都要为人民谋福利。2.3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性和示范性。2.4.教师的教育理想:教师对职业理想和信念的追求是通过个人职业活动的行为方式,反映出与一定社会文化相融合的高尚的职业道德,表现为既反映时代特征、又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教育理想。(1)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师德修养高境界的主要标志。(2)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基础。专题3更新教育观念(修养的先决条件)3.1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教育观念有宏观和微观两种理解。宏观的教育观念是由文化积淀所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的长期积淀。这决定了教育观念有以下三个特征:(1)教育观念根植于人们意识深处。(2)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艰难的。(3)教育观念的表现无处不在。微观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认识。微观的教育观念是宏观的教育观念的个人化认识。它的特征是:(1)个体的教育观念变现为一种真理性的存在,它很难为他人的劝说所改变。(2)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3)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景性的。3.2.教师的发展观:(1)教师的发展观——是指以发展作为教育的内核,积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设法促使人的整体的、内在的、持续的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发展人作为教育内在目的,已成为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2)把发展作为教育观念更新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确定新的师德修养的基本点。(3)树立发展观是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环境的前提。(4)教师应具有的发展观——从教育目标上看,有以下三层含义。①发展观强调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②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师生互动,共同发展。③确立可持续发展观。3.3.教师的学生观:教师树立正确是学生观,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1)首先,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应该得到尊重。(2)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3)有个性的学生,更有创造性。3.4.教师的教育观:(09年10月四川考题)(1)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及其各种关系的性质、运行方式等的基本认识。教育观是指导一切教育行为的最直接的内在思想认识依据,是落实教师的发着光和学生观的重要保障。(2)教师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相对来说,发展观是更带有哲学意味的,是整个教育观念中的基础性观念。学生观、教育观都要建立在发展观的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和教育观。但是,如果没有与形成新的发展观、学生观相应的新的教育观,即使有正确的发展观和学生观,教育过程还很可能在原有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展开。(3)新世纪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①确立新的教育本质观。新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而且是文化改造和创新的社会活动。教育不仅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还要为变革社会服务,不断创造新文化。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②确立生活教育观。就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生活世界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教育应当回归生活,回归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③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教心必先知心,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理解学生完整的生命世界。在父母都忙碌不已的当今时代,学生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和理解。④教师要树立团结协作观。3.5.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本途径:(1)形成理念,是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前提。教师必须在内心中,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承认学生个性的理念、鼓动学生创造性的理念、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2)建立机制,即必须考虑在围绕树立教师的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上建立相应的教育科研组织,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和方法,使之成为有效的约束或激励机制,用它来调节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以及教师雨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3)注重实践,教师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是通过实践及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树立和巩固起来的,并要由实践来检验的。所以,要勇于实践,坚持实践,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专题4优化智能结构(修养的必备条件)4.1.教师智能结构——是一种以特定专业任务为依据的,由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协调发展的智力和能力以及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的立体式、开放式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结构。一般来说,它是教师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4.2教师怎样优化自身智能结构:(1)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2)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掌握信息和知识更新的能力,也就是“扩展能力。(3)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现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是前提。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对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条件。而教育创新又要求教师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提高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总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努力优化智能结构已成为教师“为人师表”的新要求。4.3.教师合理智能结构的组成:(09年10月四川考题)(1)教师的知识结构。在知识构成上,一是要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以便对所教学科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三是要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横向知识,实现专博结合、“专才”与“通才”统一,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四是要掌握系统的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具有指导教育实验、开展教育科研、培养高素质新人所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2)教师的智力结构。构成智力的要素一般可分为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判断力。发展智力的重点是思维力。思维力是整个智力结构的核心;失去思维力,其他智力因素就失去了指挥中心。(3)教师的能力结构。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掌握教材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和开展课堂活动课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疏导能力、生活指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教师专业来说,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而教师只有具备了多种能力,才能卓有成效的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并为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4.4.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对象即学生的调节、控制和改造能力,如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引导、组织管理等;对教学影响的调节、控制和改造能力,如分析加工教学内容、选择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安排教学组织形式、语言表达、检查评定教学效果等;对自身的调控能力,如自学能力、自我修养、接受和分析反馈信息等。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上好必修课;能承担多种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选修课;能设计并组织好活动课;能上多种学科、知识新颖的综合课。在各种不同课型的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手段使用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因材施教能力等。4.5.教育能力——包括:能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社会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进行日常教育工作;有创设教育情境、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能力;有诊断学生品德发展水平的能力。就育人而言,培养优秀学生、转化后进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育人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研究,新矛盾要解决。4.6.教育科研能力——是新世纪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水平的需要。就实施素质教育而言,它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教育改革或对教育实践的研究。4.7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又称社会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雨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进行着广泛的人际交往,建立着必要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教师人际关系,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满足彼此的需要,在多维的立体交流中使整体效能提升。提高社会交往的做法是:相信自己,善于学习,善于自我克制,注意社会礼仪,永葆理解心灵。专题5提高心理素质(修养的内在基础)5.1心理素质——是指在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的基础上的、与后天所获得各种条件和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大体分为三类:智力和能力类,如智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非智力因素类,如求知欲、好胜心、坚持性等;社会适应类,如角色规范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爱心与同情心等。5.2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在扮演多重角色的各类活动中,以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内容综合而成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心理状态等心理活动诸方面所交互表现出的本质特征。5.3.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整体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2)教师的健康心理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现代教师是多角色的,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更多地去关心、理解、支持和鼓励学生。(3)教师的健康心理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有教育活动的性质和师生关系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其次,教师的心理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包括人格、认知、情绪、意志、态度、兴趣、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5.4.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具有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的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5.5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的心理健康应当既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又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主要特点:(1)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2)具有良好的爱心的表达能力。(3)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4)始终保持一颗童心。(5)富有同情心和耐心。(6)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和偏差的主要表现形式:(1)社会适应不良。(2)人际关系紧张。(3)情绪不稳定。(4)心理失衡。(5)不良的个性特征。5.7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1)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教师活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值日益增高,但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度并不高。(2)教师承受着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3)工作繁重且心理压力大。(4)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5)教师的多元化需要长期被忽视。(6)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7)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5.8教师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适方法。(1)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钟爱自己,善待自己,帮助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2)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要过于追求完美。(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4)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5)强身健体,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条件。专题6坚持依法执教(修养的基本保障)6.1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若干法律规定:(1)关于教师职业理想的法律规定;(2)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法律规定: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同学,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关于教师职业技能的法律规定。(4)关于教师职业纪律的法律规定:①遵守教学时间的规定,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②遵守教学计划的规定,按时完成教学任务;③遵守教学态度的规定,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认真开展课外活动;④遵守禁止体罚的规定,不打骂学生,不乱罚款,乱收费等等。(5)关于确立教师资格的法律规定。6.2.增强法制观念是实施依法执教和以德育人的重要前提:处理好依法执教与以德育人的关系,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说至关重要。法律也有道德性,不同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一定历史时期也可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我们不能以法律否定道德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的意义,又不能以道德取代法律对于师德修养的功能。法制观念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它既为以德育人的工作铺设了正确的轨道,又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依法执教的水平、法制观念的强弱、师德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依法执教有利于保障教师的权利,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6.2.教师侵权行为的几种类型:(09年10月四川考题)(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2)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权。(3)侵害学生的人格权。(4)侵害学生的隐私权。6.3处理好“爱”与“责”的关系:(09年10月四川考题判断题涉及此内容)在师德修养过程中,教师侵权行为的发生多数是由于处理不好“爱”与“责”的之间的关系而引起的。“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有理智、有限度,要以不给学生造成心理与身体伤害为前提,爱之深,切莫责之切。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师生关系平等的意识与尊重学生权利的法律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出于爱心对学生进行批评与教育也是合理合法的。但是,教师的批评与教育要有度。否则因爱之深,而责之切,就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发生。专题7实践教育创新(修养的时代要求)7.1勇于创新是时代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2)创新是每个社会公民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7.2创新教育中的师德要求:创新教育中的师德要求是在传统师德要求基础上的发展,主要包括:(1)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发展中的每个学生。学生是一个个性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通过这个主体的能动行为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把受教育者(学生)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2)快捷获取与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自我培养。认识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只是一个合格教师的最低要求。创造性的分析教材,大胆地挖掘教材内涵,突破现行教材的框框,引导学生一同得出更科学的结论,才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捕捉大量信息,快捷并科学地处理这些信息,是进行这种尝试的前提。(3)独创精神和坚忍的毅力。大凡创新型的教师都能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不满足与单纯传播和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敢于打破常规,向传统思想和观念挑战。同时,投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经久不衰的热情,进行大量的毫不气馁的实践,最终总结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4)教育机智——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变。教育过程本身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培养能力、塑造人格、发展个性的过程,绝非简单的传播知识的过程。因此,创新型教师,面对各类学生,应该具备敏锐的辨别力,能从教育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7.3教师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1)强化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2)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3)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获取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7.4实践教育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学生,因为:(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他们的能力、经验,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2)了解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如学习的动机、需要、兴趣等,并据此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采取最恰当的因材施教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3)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学生的气质、性格等,才能运用恰当的教学与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4)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才能提供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专题8应对网络挑战(修养的新领域)8.1网络社会的特点:(1)虚拟性;(2)交互性;(3)开放性。8.2.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1)真伪难辨。(2)善恶难分。(3)美丑难识。8.3教师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和责任。网络世界的出现,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明确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与责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1)树立网络资源意识,强化网络服务的功能。(2)正确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提高教师网络道德认识能力。(3)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8.4网络具有怎样的社会作用与功能:网络,云集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现代社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或手段。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与其他手段、方式相比具有承载量大、传输速度快、使用便利等特点。从某种角度说,网络就是教师个人拥有的跨国性图书馆。教师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拥有了网络,就拥有了世界的信息。网路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在师德修养的过程中应该强化网络的教学辅助功能、文献检索功能、文字处理功能等。8.5网络社会的道德与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的关系: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中,网络社会道德主要是建立在价值相对论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网络社会的道德才会出现真假难辨、善恶难分、美丑难识等特点。所以,在网络社会中,并没有统一的网络道德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实际上,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是很难用统一的标准与模式来进行评价的。现实社会的真,常常会变为网络世界的假,现实社会的善,常常会成为网络世界的恶,现实世界的美,往往会成为网络世界的丑等等。尽管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一致的。现实社会教师道德评价的标准与一般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一样,必须报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8.6青少年儿童网络伤害体现在哪些方面?
青少年儿童网络伤害,是指少年儿童在上网过程中,以及在整个网络社会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监控和保护,而在身体和心理上受到的显性和隐性的伤害。主要体现在:(1)网络身体伤害。(2)网络综合征(3)网络粗俗聊天、不良交友。(4)网络色情诱惑与性侵犯。(5)网络侵权。(6)网络道德失范。(7)网吧文化的伤害。这些伤害根据显性与隐性、身体与精神两个纬度来划分,可分为显性的身体伤害、隐性的身体伤害、显性的心理伤害和隐性的心理伤害四种类型。8.7造成网络伤害的原因:造成网络伤害的原因很多,但是就网络与学生自身的原因来说,有三方面:(1)网瘾。(2)学生误入不良的网站。(3)学生缺乏深刻的社会认知能力,在网上缺乏批判里,真假难辨,最终导致上当受骗,身心受到摧残。8.8预防与避免网络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策略。(1)反向实践。制定一个打破目前上网习惯的新时间表。(2)使用外部制止物。如家人的提醒等。(3)要对上网设定目标,同时通过明确的计划,设置结构性的上网时间。(4)节制。(5)提醒卡片。这是心理学认知疗法指导下的应用措施之一,教师或家长可引导学生用卡片真实地写出上网的利弊,然后把这些卡片放在自己电脑桌上等地方,经常提醒自己。(6)私人清单。(7)个别治疗和支持群体。8.9教师网络道德修养必须回归现实,回归生活。(1)处理好“真我”与“假我”的关系。真实的我服从与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游戏规则,倡导正直、诚实、善良、热情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并通过公安机关的登记是自己的真实身份得到有效的法律证明。虚假的我,主要是由在虚拟世界中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而形成的。在真假难分的虚拟世界中,人性中的本我与非我成分开始出现。教师不能因为在网络世界有游戏规则的改变,而否定现实世界中的自我。现实世界中教师要做人的表率,虚拟世界中也同样要做人的表率。尽管可能不被他人所知,但是在网络世界的师德修养过程中仍然要发挥“慎独”的作用。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教师都应该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以推动两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要遵循连个原则:一“真我”的表现应该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原则。二“假我”的表现应该以不破坏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文明建设为原则。(2)处理好“主我”与“客我”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的不同:①道德影响的对象不同。主要是以人为中心。②影响范围不一样。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作用,不仅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影响的时效不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时效很长。④影响方式不同。教师职业道德影响方式是在“主我”与“客我”之间进行的。教师在网络世界中同学生一样,既是一个网络操纵者,又是一个被改造的对象。但是,教师在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意义在于教师应该成为网络世界中道德建设的主体,在独善其身的同时,也应该独善其人。(3)遵循网络世界的法律要求。专题9树立环境道德观念(修养的新内涵)9.1教师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是师德修养的新内涵:(1)环境道德观念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普遍树立的新观念。(2)可持续发展是新环境道德的核心理念。(3)教育是实现环境道德观念转变的关键。9.2教师是环境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要正确理解环境教育的内容。9.3环境——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由支持生命的、生物的及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以及太阳、空气、水、地球等组成);社会环境(包括人类、人类所创造的建筑物、农场、机器、政府机构、经济、艺术、信仰和文化等;个人环境(包括个人的思维方式、感受方式和自己本身。这是每个人独有的生理的、思想的、感情的、精神的和道德的环境。)教师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和责任9.4环境教育——是一种学习如何关心地球、关怀他人和关心我们自己,以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学习。其基本含义包括:认识和理解有关环境的概念与知识,在环境中进行教育,以及为了环境而加强指导人们行为的价值。9.5环境教育的目的:(1)培养学生对地方、社区、国家与全球各个层面的生态、社会、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意识与关注;(2)向每个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以获得保护与改善环境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责任感;(3)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负责的且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实现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社会的新的行为模式。9.6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学校和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通过将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活动中,将环境教育过程整合到教学环境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渗透在日常相关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与情境等方式,履行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职责。环境教育实际上是对公民进行关于社会的权利和责任的教育,是在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环境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强调参与,主张“在环境中学习”。9.7教师应承担的环境教育的责任。(1)引导学生主动地努力学习,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2)为学生提供解决现实问题、进行决策、制定行动计划、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和评价的机会。(3)鼓励批判性思维;(4)培养学生个人的环境意识,并教育其承担对环境应负的责任。(5)提供一种具有支持性质的、民主的学习氛围。(6)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7)在开展班级或学校实践活动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8)提倡正面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9)为建立对待环境的理想行为模式而努力。专题10增强国防意识(修养的新课题)10.1增强国防意识是师德修养的必修课:(1)增强国防意识是依法执教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和《教育法》都对国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2)增强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3)增强国防意识是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10.2.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国防意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国防意识就是对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即国防观念;广义的国防意识还包括对国防问题的感性认识。国防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对国防问题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增强受教育者的国防观念。(1)国防——即国家防务,是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其根本职能是维护国家的安全利益。(2)大国防——指在全球科技信息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大环境下,形成的新的外延更加扩展的更为科学的国防观。其含义包括:①国防的职能不仅是打仗,而且要保证国家的生存和发展;②国防力量不单是指军事力量,而且还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科技、自然、地理、道德等各种力量,其中主要是国家经济力量,不仅包括国防实力,而且包括国防潜力。③国防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整体提高综合国力,而提高综合国力不只是军队和有关部门的事情,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大事。(3)有国就必有防,就要进行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10.3.青少年应掌握的基本国防知识:(1)知道我国国民、首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会唱国歌,知道国旗、国徽和中国共产党党旗。(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能区分陆军、海军和空军;认识枪、炮、坦克、飞机、军舰、导弹等兵器。(3)了解我国的疆域,知道什么是我国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知道周边国家的名称,大致了解周边国家的情况,树立国家主权不容侵犯的思想;初步掌握我国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进程,自觉维护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统一;台湾是祖国领土的一部分,一定要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掌握必要的国防地理和军事地形学的概念。(4)指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我军的主要创始人,“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初步了解我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和丰功伟绩,我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卫祖国、捍卫和平的巨大作用;知道我军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军队的有关条例和军事法规。(5)学习中国近代史,了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发动的多次侵略战争及其罪恶;了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历史,学习著名爱国者和民族英雄及其事迹;了解中国古代的著名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及其事迹;了解世界史上著名的反侵略战争;知道古今中外最著名的军事家。(6)认识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敌对势力侵略、颠覆、破坏、分裂祖国的图谋始终没有放弃,懂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道理。(7)认识当今和平环境下不能松懈国防,明确保卫祖国、捍卫和平是当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国防观念,牢记历史教训,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不惜用生命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8)知道国家、国防、军队、战争、和平、国防建设的含义,了解国防与个人、国家之间的关系;了解有关的国防法规,知道做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0.4.教师怎样向学生渗透国防意识。(p183-184)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结合起来,多渠道、多形式向学生渗透、灌输国防意识,是教师的责任。(1)多渠道渗透国防意识。①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②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2)多形式渗透国防意识。概括起来有三种基本教育形式。①灌输式。②熏陶式。③渲染式。专题11强化学校管理(修养的保障机制)11.1学校管理与师德的依存关系:管理是育人的保证,没有管理的成功,就不会取得育人的成功;师德是教师的一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管理与师德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人与培养人的基础上的。二者是互依、互补、互制、互动的关系。(1)教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成功的重要基础。①学校管理离不开师德修养。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基础。管理的发展趋势表明,未来的领导者所掌握的传统意义上的权力,将变得极为有限,他们所能依赖的是正直的人格力量。正直是领导者的必备品质,只有正直的领导才能取信于学校成员。学校管理者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学校管理走向成功。②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与支柱。学校管理首先是思想的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的管理。因为,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学校的伦理文化是学校成员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为大家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包括办学宗旨,共同理想、道德规范、行动准则等。文化观念决定着学校的目标取向,决定着学校行为的价值目标,规范着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向。教师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精心育人,是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教师的道德水平不高,工作得过且过,学校管理就会将大量的精力用在解决学校的日常事务,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学校发展的影响。(2)学校管理是形成良好师德修养的重要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有利于强化师德修养。师德修养凭着自身的力量严格规范着学校管理的行为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样,管理则以自己的方式强化着伦理精神。优秀的管理者都重视对教师的情感投入,强化对教师的情感管理。他们通过关心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使教师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能够全心全意地培养学生。学校领导者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影响到教师道德修养的形成。(3)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是矛盾统一体。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构成一种双向性相互作用关系。师德修养是内在的,学校管理是外在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互为因果,共同发展,缺一不可。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在行为方式上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在强调情感投入的同时,更强调纪律和制度;师德修养则更重视人性的和谐;两者形成矛盾的统一体。这种矛盾地存在,一方面,对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矛盾双方的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学校管理超越伦理、触犯规范时,师德修养就会做出反映,对学校管理形成一定的约束或谴责。相反,当伦理文化出现一些有碍学校进步的不良现象,或者某些部门出现腐败现象,学校管理系统会及时发出指令,给予监督、评估、整合,防止错误伦理导向的进一步扩散。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与伦理的矛盾关系也容易演化成冲突关系。尤其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积极的伦理关系尚未形成时,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一些积极措施便容易与旧的伦理关系发生冲突,是学校管理活动受阻。11.2.学校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1)教师发展——是指教师素质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教师群体与个体的发展。在教师个体发展方面,又包括教师能力的发展、道德素质的提高等。(2)学校管理目标——是学校管理者根据社会的要求所提出的学校发展的具体标准。学校管理目标又分为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学校管理的具体目标是对学校具体工作的描述,而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只能是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最大化。11.3.为什么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发展?
(1)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决定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是教育组织,学校的目的和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出一定数量和素质要求的人才。要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必须强调学校管理活动的教育性,把育人放在首位,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学校管理应把人的发展与需要的满足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这是学校管理教育性的特殊要求。学校的育人,主要靠教师的劳动,有教师的发展,才可能有学生的发展;有教师的提高,才有可能有学生的提高。学校管理应充分尊重教师,注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把提高教师的主体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2)学校管理的先进性决定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教师肩负人类现实与未来的希望,学校应该成为先进伦理道德形成的摇篮。先进的伦理道德观念可以在生活中形成,也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加以培养。学校管理伦理应该具有先进性,才能培养出具有先进伦理思想意识的一代新人。学校要实施先进的管理,首先,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努力发展教师,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其次,学校管理者要有高度发展的情感,任何表现在情感上的失调,都会挫伤教师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影响积极的选择。再次,学校管理要有面向未来的意识,善于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出选择。学校要实施先进的管理,领导干部必须要作出表率,以实际行动影响教师,促进教师的发展。(3)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决定了教师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学校管理是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要有系统的思想为基础。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的群体发展,在群体发展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个体发展。学校工作是复杂的,领导必须要善于指导教师,帮助教师去实现自身的发展。11.4.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自身根据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活动过程。11.5.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特征。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渐进性和社会化特征。首先,是的修养中的自我管理是教师主体调控的过程。其次,师德修养中的自我管理是教师道德渐进的完善过程。第三,师德修养中的自我管理是教师道德社会化的过程。11.6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价值:(p195-196)主要体现在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价值上。从教育的价值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教育学生,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价值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从教师自身发展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1.7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方法。依照道德修养形成过程,可分为目标式、情感式、意志式和行为式自我管理。(1)师德修养的目标式自我管理法,是教师通过自我设定道德修养目标,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自我管理的方法。实施目标式自我管理,第一,要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道德自我管理的自觉性。第二,要向具有良好师德的优秀教师学习,以人为镜,见贤思齐。第三,要认真对照目标找差距,及时调整自己的道德偏差。(2)师德修养情感式自我管理法。这是强调教师要用积极情感取代消极情感,以形成积极道德行为的管理方法。情感式自我管理,一是要做好转化式自控,把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消极情绪或情感转移到积极的情感状态中。二是,注意冷化式自控。三是,要加强自激式自我管理。(3)师德修养意志式自我管理法。这是通过教师道德意志的自我磨练,以积极的道德意志代替消极道德意志的管理方法。加强教师道德意志的自我管理,首先,应磨练自己的教育意志,坚持贯彻教育方针,献身教育事业。另外,教师还必须注意自身生活意志的磨炼,为人师表。(4)师德修养行为式自我管理法。教师道德修养最终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如果说目标式、情感式、意志式自我管理是对教师道德超前的间接式管理,行为式自我管理则是对教师道德修养的直接的现实管理。教师道德的行为式自我管理法,主要有慎独和反省。慎独——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方法的宝贵遗产。在道德行为的自我管理中做到慎独,就是注意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有做各种错事的可能并且难以被人发觉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教师的道德规范去行动,不做任何违背师德的事。反省——强调重视自我省察。教育道德的自我反省,一是要注意独立反省,即经常反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店铺装修与经营权出租合同
- DB4117T 206-2018 夏玉米集成栽培技术规程
- DB4116T 037-2022 冬油菜生产技术规程
- 2024年建筑项目钢结构施工协议
- 2024年排水沟工程监理服务合同
- 大四个人总结100字(7篇素材参考)
- DB4113T 027-2023 宛花系列鲜食花生栽培技术规程
- DB4107T 484-2021 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方案策划范文5篇
- 2024年工程量增加补充简单协议书范本
- 甘肃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 诊所消防安全应急方案
- 译林版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考核试题及答案
- 净现值NPV分析和总结
- 国网基建各专业考试题库大全-质量专业-中(多选题汇总)
- LTC流程介绍完整版
-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一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1课-花儿寄深情-▏人教新课标
- 植物的象征意义
- 夏商周考古课件 第5章 西周文化(1、2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