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阅读训练-“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阅读系列——“文化多元化”主题选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精英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消解了文化间的冲突排斥;人们的观念日趋多元、包容;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也在逐步降低,以至于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于是每个人都被给予了远大于以往的表达权。当乡镇青年拥有了制作、发布低成本短视频的阵地时,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便逐步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与亚文化的反抗与冲击。综合来看,这类视频大都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题材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从中既能看到边缘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嘲解,也能看到他们对主流文化建立的强大秩序的反抗。习惯于小布尔乔亚式的城市阶级,根本难以欣赏那些颇有粗制滥造之嫌,甚至有些低俗的“土味文化”。但这些土味文化随即又被专门的搬运账号以解构的方式带入城市阶级的视野中。土味视频在这种另类的解读下,被赋予了本不属于它们的世界观与情结,并以主流文化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被接纳,成为主流文化与亚文化拼接而成的二次创作作品。某种意义上,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当乡村开始城市化进程时,文化也随之更迭:原有的乡土文明逐渐被外来的城市文明所替代,乡土文明也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与此同时,趋于消失的乡村文明也在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当下我们应该对城市文明有所取舍地吸纳,还是要一味地抛弃“落后野蛮”的乡土文明?这样的思考可以说构成了土味文化的核心:一方面,土味文化所展现的就是对具有原始乡土特点的人物与生活场景的赞美;而另一方面,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将其看作是一种经过极端化处理的效仿。土味文化的审丑狂欢便在这样的矛盾中展开了:一方面,表现出乡镇青年对乡土气息的依恋情结;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精英文化的盲目追随。土味文化以低成本的方式追随所谓的城市文明,注定要依靠消费下沉的力量,拙劣地效仿被城市精英所摒弃的形象,最终也将因为城乡青年的社会距离,而止步于过时的形象符号中。在某种意义上,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消弭了传统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隔阂,让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得以传播。同时,它又以不同于主流审美的观点,以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融入了当下的主流。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因此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的、过时的成分。所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误解为庸俗的产物,被主流文化的受众加以抵制。但好在时间逐渐消解了这种误解,主流文化也在逐步接纳、吸收土味文化的成分,并以主流文化的方式加以改造、发展,因此越来越多原生态的视频作品也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虽然土味文化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处在风口浪尖上,但这背后代表的城乡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旧会存在。(摘编自《从抵抗到和解——为什么我们接纳了“土味文化”?》)材料二在多元审美文化复杂交织的当今社会,“美”与“丑”时刻都在个人心灵和大众文化空间里发生着对话和碰撞。当“美”蒙上或神秘、或高贵、或无趣的“面纱”而无法与人亲近并共鸣时,“丑”就会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据人空虚的心灵,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一片又一片“文化荒漠”,这对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破坏力甚为强大。正因如此,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让其从小徜徉在艺术经典之美、科学之美、生活之美的广阔海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然而,“土味文化”的盛行还深刻地提示着当代的美育体系光有“美”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正如雨果所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没有“丑”的衬托和对照,“美”就会是堆砌的、无趣的、令人疲惫的。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美育体系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而对一些“丑陋”现象,特别是新生的“丑”的现象,或是以隐晦暧昧的回避、排斥态度处之,或是放任其被娱乐化消解,缺乏深入到全民范围内的无情批判,导致青少年缺乏辨别美丑的能力,造成其审美人格的不健全。(摘编自周杏《“土味文化”盛行之下,美育更要从小抓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媒体时代凭借个人力量就能拍摄、编辑视频,城市精英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及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受到了反抗和冲击。B.专门的搬运账号通过另类的解读,赋予土味视频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被主流文化接纳。C.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网络亚文化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是土味文化的三个要素。D.当乡土文明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以致趋于消失时,如何对待城市文明和乡土文明,引发了人们的思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越来越多原生态的土味文化视频作品被主流文化逐步接纳、吸收、改造和发展,走进了大众的视野。B.土味文化的出现借助了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力量,它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相同。C.土味文化反映了边缘群体与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抗与冲击,它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D.“丑”以新鲜、刺激、有趣的斑斓色彩占领越来越多人空虚的心灵,这会在大众文化空间中打造出“文化荒漠”。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土味文化的作用的一项是(

)(3分)A.促使其打破与主流文化的隔阂B.展现有原始乡土特点的生活场景C.传播直白而草根的“另类声音”D.打破审美疲劳的姿态4.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4分)5.在“土味文化”盛行之下,该如何进行美育教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

1.D(A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第1段可知,拥有“垄断话语权”的是“传统媒体时代精英”,而不是“城市精英”。B项,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5段可知,土味视频“被赋予了本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观与情结”,而不是“主流文化的世界观、情结”。C项,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一第6段“土味文化所代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有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一种网络亚文化必定是当时社会价值取向的一种缩影”可知,“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与“社会转型给乡镇青年留下的烙印”都是土味文化的代表特征,土味文化是社会价值取向缩影的网络文化的一种,并没有说以上三者是土味文化的要素。)2.B(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7段“土味文化所效仿的对象、主题,大都与主流影视剧密切相关”可知,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有关联,而不是“相同”。)3.A(根据材料一第5段“这些搬运账号无形中使以土味文化为中心的群体狂欢成为可能,并促使其打破了与主流文化的隔阂”可知,A项不是土味文化的作用,而是搬运账号的作用。)4.土味文化作品大都制作不精良,有些含有夸大、虚假、低俗、过时的成分,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青少年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土味文化作品虽然题材多样,但大都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长久存在的城乡差异使代表主流文化的城市精英难以接受土味文化。(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4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通读两则材料可知,土味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主流文化的受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味文化自身的缺点,如材料一第3段提到的“制作成本低,无专业团队,道具粗糙,场景布置随意;语言表达及传递的观念本身可能就带有粗俗的特点,甚至在逻辑上可能都无法自洽”,第9段提到的“土味文化本身带有一定的夸大和虚假,也不免带有某些低俗、过时的成分”,而从材料二中由土味文化引发的青少年应完善审美人格的思考则可以看出“丑”的土味文化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二是受众的接受程度,由材料一可知,“土味文化的受众背景与通俗文化有大面积重合”,主要“围绕乡镇青年的生活展开”,而主流文化的代表则是“城市精英”,这其中存在的长久以来的城乡差异会导致主流文化很难轻易接受土味文化。将以上内容整合归纳,分点作答即可。)5.学校、社会和家庭应注重青少年的审美教育,营造浓厚的“美”的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格调;回归现实,关照现实,强化对当下社会中“丑”的辩证认识;不仅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正面价值的教育和引导,更要全面批判“丑”的现象,培养青少年辨别美丑的能力,健全其审美人格。(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答案集中在材料二。通读材料二可知,美育针对的对象主要是“认知能力有限的青少年群体”,材料二第1段分别从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而阐述了美育的做法,第2段则从“回归现实”与“健全审美人格”两方而进行附述。将对应内容找出,归纳整理作答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由此产生一大批“自媒体人”。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在汉代,宫廷文学侍从官得到重视,朝廷往往向民间征招“笔杆子”,优秀的还给官当。贾谊、司马相如、杨雄、东方朔、枚皋、张衡、蔡邕这些汉代词赋名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笔杆子”。可是,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首开打赏先河的是汉代,如汉代四川才子王褒便屡被打赏。据《汉书·王褒传》,王褒文章文采飞扬,汉宣帝刘询听说后,将他征召入京,常将他和张子侨俩人带在身边,“所幸宫馆,辄为歌颂”。但文章并不是白写的,汉宣帝会根据文章的质量进行打赏,即所谓“第其高下,以差赐帛。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朝,不少文人已能获得很高的润笔。如当时文化名人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便可拿到巨额稿费。尤其是韩愈,他最擅长写墓志、碑文,高的话一篇碑文就能拿到“(黄)金数斤”,时人曾讥之为“谀墓金”。看来,为了拿到润笔,韩愈在志文中未少用阿谀奉承之词。其实,“谀墓受金”韩愈并非第一人,这一词最早使用在东汉末文人蔡邕的身上,由此可见,润笔早在汉代即已存在。“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殊不知古代文人早就开始玩这一套了,到明清时手法已颇老到。所谓“软文”,就是根据对方需要而创作、发布的形象宣传、广告、美言性质的文章。古代最早最出名的一篇“软文”,是出自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之手的《长门赋》。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这就是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古代文人创收的花样还有很多,除了传统的打赏、稿费,还可以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等等。(摘编自倪方六《古人如何玩“自媒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代无自媒体一说,但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如王褒、司马相如等。B.古人玩自媒体靠“打赏”获得酬劳,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C.唐代已很流行稿费制,这样,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润笔'这条创收渠道。D.人们津津乐道的“千金买赋”的故事,说明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打赏”“润笔”“写软文”等为例,介绍了古人玩“自媒体”获取报酬的方法。B.“谀墓受金”一词最早用在东汉蔡邕身上,为汉代已存在润笔的观点提供了例证。C.唐朝韩愈、李邕等通过为人撰写碑文拿到巨额稿费一例,证明古代文人润笔很高。D.司马相如在《长门赋序》中的如实交代,证明了作品是根据陈皇后的需要创作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代的一些词赋名家如贾谊、杨雄、张衡等都是朝廷从民间征招上来的“笔杆子”。B.如果不是为了拿到高额润笔,韩愈在墓志、碑文中就不会用那么多阿谀奉承之词。C.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才子王褒、张子侨便因其文章文采飞扬屡被打赏。D.古代文人有时还直接“卖文”、代人“捉刀”、“卖版权”,这也是他们的创收渠道。答案A

2.C

3.B【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古代既没有稿费制,更无广告分成一说,玩自媒体靠什么获取报酬?靠‘打赏’。成语‘一字千金’便因打赏而来”分析可知,“便因汉宣帝赏赐王褒而来”错误。C项,结合文本内容“唐代时,现代很流行的稿费制已出现,在打赏外,自媒体人又多了一条创收的渠道”分析可知,“很流行”错误。D项,结合文本内容“‘写软文’被一些现代媒体人视为一种心照不宣的创收手段”“司马相如本人也没有回避此事,他在序中如实交代”分析可知,“古代文人‘写软文’都是心照不宣的”于文无据。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结合文本内容“稿费在古代通称‘润笔’。在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