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情感发展概述课件_第1页
社会和情感发展概述课件_第2页
社会和情感发展概述课件_第3页
社会和情感发展概述课件_第4页
社会和情感发展概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你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行为要求、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吗?你了解自己的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引言——1学习目标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义。解释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描述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给出具体实例。描述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给出具体实例。阐述自我意识、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学习目标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2教学设疑作为班主任,汪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绩虽好,但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小红表现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有时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多教学麻烦;小平成绩一般,但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满;小军做事退缩,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表现自我;小力由于父母放弃管教,整天在游戏机房玩耍而不上课。教学设疑作为班主任,汪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3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认为小明没有朋友的可能原因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你将如何引导小红的探索行为?你如何使小平正确认识自我?你如何帮小军树立自信心?你如何与小力的父母沟通,使他重新回到课堂?如果你是李老师:4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82),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大学预科毕业获得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接受的唯一正规教育(相当于高中学历)。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个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5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6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7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应8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

在这个阶段中(1-3岁),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9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主动感对内疚感:这个阶段发生在第三年至第六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异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的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主动感对内疚感:这个阶10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主动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主动感胜过内疚感,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失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11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4、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二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

“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和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4、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12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13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十八岁左右。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才闻名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顺利实现同一感,关键是老师或父母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4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是青少年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为忠诚,它是指忠于自己内心誓言的能力。如果年轻人不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是15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6、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十八岁到二十四岁左右。

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6、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个阶16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7、繁殖感对停滞感: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四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

一旦一个人的繁殖感比停滞感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心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7、繁殖感对停滞感:这个阶17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8、自我完整感对失望感: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良好品质为明智,它是指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死亡。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8、自我完整感对失望感:这18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埃里克森对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的论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有可能经久不衰。八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形成的相应的八种美德概括如下:

1、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一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对内疚(三岁——六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二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岁——十八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对孤立(十八岁——二十四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二十四岁一六十五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死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埃里19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是健康向上的;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地自我控制,不断地完善自已。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则恰恰相反,它对自我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是否定或歪曲的;情感化验是消极或虚妄的;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往往无所适从。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和态度。自我控制:自己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调整和控制。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20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21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22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婴儿刚出生时不具有自我意识。大约到第一年末,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随后又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此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岁左右,儿童在跟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认识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产生了对自己行动的意识;三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四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水平很低,处在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的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从中学开始,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23第三节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采用直接的提问不可靠,更不能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只有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出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研究儿童对规则的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问题。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第三节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4第三节道德发展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3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1.5岁-7岁)。一是集中于自我的时期(1.5岁-2岁);二是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岁-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不守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儿童行为,不能说是道德或不道德。(无法对打破杯子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岁-10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并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判断行为好坏(杯子坏得越多,过失越大),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主观主义。第三节道德发展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25第三节道德发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海因兹偷药”最为有名: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针对海因兹偷药的行为,柯尔伯格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等等,借以分析被试在回答问题时是如何进行推理的。柯尔伯格对1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第三节道德发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26第三节道德发展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海因兹为妻子偷药符合他的自身利益,药剂师赚钱也符合自己的自身利益。这个阶段中个体的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第三节道德发展1、前习俗水平27第三节道德发展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这种要求去做。在这个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要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认识到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因此,海因兹偷药值得同情,但不能宽恕,否则,社会就会发生混乱。第三节道德发展2、习俗水平28第三节道德发展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来改变。如果一个人感到法律有失公平,就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因此,海因兹有责任挽救任何人的生命,不管这个人是他的妻子、朋友还是路人。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三节道德发展后习俗水平29第四节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二、同伴关系第四节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父母教养方式30教学反思你或你的学生现在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你或你的学生现在处于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水平和阶段?你是否了解自己?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自己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你将如何向他们解释某些道德观念,如“作弊是可耻的”?如何借助父母或同伴的力量,帮助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建立自信心?教学反思你或你的学生现在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31总结——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组成的统一体。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八个互相联系的阶段:信任感对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主动感对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总结——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2总结——2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另一个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具体来说,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总结——2自我意识的发展33总结——3道德发展皮亚杰认为,道德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道德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是公道的基础。皮亚杰概括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和扩充。他致力于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根据不同年龄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反应,柯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总结——3道德发展34总结——4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但在影响儿童社会化过程的诸多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则较为重要。根据接受—拒绝和控制-容许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关系对个体社会化逐渐发挥作用。一般来说,影响同伴关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学业成绩、个人的行为特征、教师的评价和个人的身体特征等。而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于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等方面。总结——4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35——引言——你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行为要求、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吗?你了解自己的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引言——36学习目标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义。解释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描述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给出具体实例。描述柯尔伯格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给出具体实例。阐述自我意识、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学习目标描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37教学设疑作为班主任,汪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绩虽好,但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小红表现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有时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多教学麻烦;小平成绩一般,但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满;小军做事退缩,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表现自我;小力由于父母放弃管教,整天在游戏机房玩耍而不上课。教学设疑作为班主任,汪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38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认为小明没有朋友的可能原因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你将如何引导小红的探索行为?你如何使小平正确认识自我?你如何帮小军树立自信心?你如何与小力的父母沟通,使他重新回到课堂?如果你是李老师:39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82),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大学预科毕业获得一份蒙台梭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是他所接受的唯一正规教育(相当于高中学历)。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个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简介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40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二、心理社会发展的八阶段1、信任感与不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主动感对内疚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6、亲密感对孤独感7、繁殖感对停滞感8、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41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这种由遗传决定的发展顺序被认为是遵循渐成原理的,这是埃里克森从生物学中借用来的术语。他对这一原理描述如下: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42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应当注意,每个阶段都是以这个阶段产生的危机命名的。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如果护理是充满爱和惯常的,那么儿童就懂得他们可以不必为失去一位慈爱和信赖的母亲担心,所以,当母亲不在身边时,他们也不会有明显的烦燥不安。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埃里克森说,一旦某一阶段的特征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美德是某些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形成希望的美德。我们可以说,得到信任的儿童敢于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足够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所以他们被目前所束缚。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应43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关于羞怯,埃里克森说:“羞怯意味着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暴露无遗,在光天化日下被人审视,一句话,它是一种自我意识。一个人被他人识破,并且在毫无准备之下被人识破……”。

在这个阶段中(1-3岁),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埃里克森把意志解释为:“进行自由决策和自我约束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尽管在幼年期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羞怯和疑虑”。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44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主动感对内疚感:这个阶段发生在第三年至第六年左右。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异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的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3、主动感对内疚感:这个阶45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然而,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由于缺乏主动性,因此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是易于产生内疚感,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主动感胜过内疚感,就会形成目的的美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失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美德。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46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4、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段从出生后第六年到第十二年间,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潜伏阶段相当。大多数儿童整个发展阶段都是在学校度过。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

“能力……是不为儿童期自卑感所损害的在完成任务中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和以上论述过的其它美德一样,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4、勤奋感对自卑感:这个阶47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个危险,即儿童会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对这样的人说来,工作就是生活,因而他们看不到人类生存的其它重要方面。“如果他把工作作为他唯一的义务,把某种工作作为唯一有价值的标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一位因循守旧的人,成为他自己的技术和可能利用他的技术的那些人的毫无思想的奴仆”。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这个阶段里,必须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不能以牺牲人类某些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

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同这一阶段相联系的还有另一48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十八岁左右。埃里克森正是对这个心理社会阶段的论述才闻名于世的,因为这一阶段包含了他最著名的概念——同一性危机。

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发展或建立自我同一感。埃里克森在许多方面使用同一性(有时也称自我同一性)这一术语。例如,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顺利实现同一感,关键是老师或父母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尝试。通过亲身体验,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49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是青少年获得积极的同一性,形成一种良好的品质为忠诚,它是指忠于自己内心誓言的能力。如果年轻人不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是50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6、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个阶段称为成年早期,持续时间约十八岁到二十四岁左右。

青年人是在寻求和保持同一性的过程中生成的,他们热切和乐意把自己的同一性与其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他已具备了与他人亲密相处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了成为协会会员和伙伴关系成员所须承担义务的能力以及具备了为遵守这些义务而发展的道德力量的能力,即使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和让步。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会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就形成了孤立感。如果个人在这个阶段形成的亲密能力胜过孤立能力,他们就会形成爱的美德。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6、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个阶51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7、繁殖感对停滞感:这个阶段发生在人生的二十四岁到六十五岁左右,亦称成年中期。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的确,繁殖这个概念包含了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类更为通俗的同义词的含义,但是这些同义词都是不能取代它的。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

一旦一个人的繁殖感比停滞感高,那么这个人会以关心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7、繁殖感对停滞感:这个阶52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8、自我完整感对失望感:这个阶段发生在六十五岁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称为成年晚期。这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良好品质为明智,它是指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死亡。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只有回顾一生感到所度过的是丰足的,有创建的和幸福的人生的人才会不惧怕死亡。这种人具有一种圆满感和满足感。而那种回顾挫败人生的人则体验到失望。看起来似乎令人奇怪,但是体验到失望并不象体验到满足感的人那样敢于面对死亡,因为前者在一生中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的目标。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8、自我完整感对失望感:这53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埃里克森对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的论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有可能经久不衰。八个阶段以及各阶段形成的相应的八种美德概括如下:

1、信任对不信任(出生至一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惧怕。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一岁一三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3、主动对内疚(三岁——六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4、勤奋对自卑(六岁一十二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十二岁——十八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对孤立(十八岁——二十四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繁殖对停滞(二十四岁一六十五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8、自我完整对失望(六十五岁——死亡)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第一节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批评,埃里54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含义: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我的情感体验是健康向上的;在实际生活中能自觉地自我控制,不断地完善自已。而消极的自我意识则恰恰相反,它对自我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是否定或歪曲的;情感化验是消极或虚妄的;面对所发生的事情往往无所适从。自我认识: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具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和态度。自我控制:自己对自身行为和心理活动自觉而有目的调整和控制。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55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它包括一个人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机构,由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等组成,贯穿整个经验和行动,并把个体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定习惯、能力、思想、观点等组织起来。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反映评价,反映评价就是人们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有关自己的信息。如果年轻的时候得到了肯定的评价,你就会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这种评价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56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人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这就是在作社会比较。例如在学校时,考试卷子下来,就问一下自己的同桌是多少分数,自己的朋友是多少分数;走到社会上,又和同事比,人家比自己有钱,比自己生活的好;当自己有了孩子,就比自己的孩子好还是别人的孩子好;当担任领导管理一个单位时,就和其他单位比等等。无论什么人从出生到长大,从家庭到社会,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在社会比较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自我感觉,在年少时,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数来自于人们对你的反应。然而,在生活的某一时刻,你开始用你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自己,这种看待自己的方式被称为自我感觉。如果从成功的经历中获得自信,自我感觉就会变得更好,自我概念就会改进。例如,通过自己的能力安装调试好一台电脑,自我感觉就非常好,也就是功能改进自我感觉。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比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与他57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婴儿刚出生时不具有自我意识。大约到第一年末,儿童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随后又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此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岁左右,儿童在跟其他人的交往中,逐渐认识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并产生了对自己行动的意识;三岁左右产生了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四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学龄初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水平很低,处在从具体的、个别的评价向抽象的、概括的评价过渡的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从中学开始,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迅速发展。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58第三节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的研究,采用直接的提问不可靠,更不能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只有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出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研究儿童对规则的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问题。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第三节道德发展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59第三节道德发展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3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1.5岁-7岁)。一是集中于自我的时期(1.5岁-2岁);二是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岁-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知不守衡。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儿童行为,不能说是道德或不道德。(无法对打破杯子的行为做出道德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5岁-10岁)。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并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判断行为好坏(杯子坏得越多,过失越大),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主观主义。第三节道德发展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60第三节道德发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海因兹偷药”最为有名: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价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针对海因兹偷药的行为,柯尔伯格向被试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等等,借以分析被试在回答问题时是如何进行推理的。柯尔伯格对10多个不同国家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尽管种族、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但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却是一致的,大致可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第三节道德发展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61第三节道德发展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判断时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