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生物与环境1.下列描述中,属于种群特征的一项是()A.某池塘水面6000平方米,放养了5种家鱼B.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C.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D.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对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通常要比实际数值高B.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同时能降低调查的误差C.植物种群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动物种群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D.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3.黑鹳是一种大型涉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性胆小、机警,常在具有隐蔽条件的湿地及周边地区涉水觅食,主要以小鱼、蛙、昆虫等为食。加强湿地的科学管理可促进黑鹳种群数量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能降低黑鹳死亡率,使种群数量增加B.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C.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D.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时,若只标记成鸟会导致黑鹳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偏小4.在盛有100mL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培养瓶中加入少量活酵母菌,将培养瓶置于适宜温度、通气良好等条件下恒温培养24h,每隔一定时间抽取1mL样液检测酵母菌的数量,统计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时间(h)03691215182124酵母菌数量的对数3.24.15.26.57.58.18.78.37.1A.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在第18h左右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酵母菌计数时,将培养液先滴入计数室后盖上盖玻片,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中方格内部的酵母菌5.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花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土层物种数个体总数0~5cm11795~10cm45010~15cm313A.表中数据可采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得出B.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无关C.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最高D.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不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6.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甲壳类生物以残余鲸尸为栖居环境,啃食尸体,吃骨虫弗兰克普莱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是两种新发现的蠕虫,起初科学家只观察到了雌虫,后来发现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后期厌氧细菌进入鲸鱼骨头中,分解其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鲸落中的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吃骨虫弗兰克普菜斯和吃骨虫罗宾普鲁姆斯的雄虫生活在雌虫体内,是一种寄生现象C.厌氧细菌和硫化细菌直接或间接依赖骨头中的有机物生存,均属于分解者D.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7.《吕氏春秋》中“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的经典语句,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这一思想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B.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需禁止开发利用C.“焚薮而田”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D.“竭泽而渔”行为不可取,若要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应在鱼群数量大于K/2值时捕捞8.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于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境内植被曾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榆林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不懈的综合治理,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目前的33%,年流入黄河泥沙由5.3亿吨减少到1.9亿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当地气候为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可能条件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的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C.人类活动改变了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的自然演替的速度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发生了初生演替9.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率(ΔN/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其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决定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中草鱼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有所增大D.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草鱼产量,每次捕捞后草鱼的数量需维持在T3对应的种群数量左右10.立体农业是指从不同空间,深度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建立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某地依据本地资源特点,发展荒山“林一菇农业”模式,利用板粟树修剪的枝条在林下种植适合在高湿度、遮光环境生长的栗蘑,废弃培养基又可以作为板粟树的肥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林一菇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只有无机环境、生产者与分解者B.栗蘑的物质与能量直接来自生产者,它属于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C.“林一菇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利用原理,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土壤需要补施肥料,补偿生态系统被收获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正常功能11.近年来某沿海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入海口建立了湿地公园,随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恢复,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大型迁徙鸟类)的数量逐渐增多,但给当地鱼虾养殖户带来新的烦恼,养殖户用塑料袋制作能动的假人来驱赶白鹭。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该区域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B.养殖户利用能动的假人驱赶白鹭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C.生态恢复大大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白鹭种群数量剧增,种内斗争增强,种间竞争减弱1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等的内脏。由此能得出的结论是()A.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B.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D.该题干中涉及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13.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B.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以有机物为载体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D.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为5.45×107kJ14.多数植物遭到昆虫蚕食时会分泌茉莉酸,启动抗虫反应,如分泌杀虫物质、产生吸引昆虫天敌的挥发性物质等。烟粉虱能合成Bt56蛋白,该蛋白会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B.植物受到昆虫伤害启动抗虫反应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C.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增长比未被抑制的对照组慢D.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可防治烟粉虱15.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历史上曾是树木葱茏的皇家猎苑,后来由于人类的活动退化为荒原。1962年林业部在塞罕坝组建林场,在塞罕坝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始时人们在荒原上种植品种单一的人工林,结果出现了病虫害严重等问题。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努力,2014年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75.5%,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提高这一演变过程,说明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原的演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治理开始时种植单一人工林出现严重的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D.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16.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先后向已被污染的水体中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弱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C.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D.这一案例说明按照人们的意愿大量引种外来物种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17.1968年,班尼特大坝在皮斯河上游建成后,河流下游的洪水脉冲消失,导致三角洲植被的迅速变化,众多鸟类栖息的湖泊和池塘迅速萎缩。下图为大坝建成前后下游湿地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1中不同植被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据图可知长期的水位波动,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图1和图2比较可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D.图示所有的动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了湿地生态系统18.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鸟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对某湿地生态系统不同退化阶段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典型湿地季节性湿地中度退化湿地严重退化湿地湿地特征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无积水完全干涸,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2.72.42.11.5鸟类丰富度2517129注:生物多样性指数反映生物多样性水平A.严重退化湿地中的鼠类吸引部分猛禽使得食物网结构最为复杂B.因湿地退化食物不足,鸟类死亡率增加导致丰富度降低C.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19.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B.图甲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例为16.7%C.图乙中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食物短缺造成种群的出生率降低D.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为保护图中所示生物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20.如图表示草原上某种群个体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该图表示某种草的数量变化,则该草的K值是可以改变的B.K值时该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C.该种群个体数量在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一定增长D.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甲,则此草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21.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其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艾鼬、鹰、狐、狼等。冬季时,高原兔几乎成为这些动物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观察洞外情形,高原兔会把巢穴周围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废弃的高原兔洞穴还能为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研究人员通常采用_____法估算该地区高原兔的种群数量。如果用一小盆黄豆和若干红豆模拟此方法,则与对动物进行的实际种群密度调查相比,二者的区别是_____(答出两点即可)。(2)研究人员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绘制了高原兔种群数量Nt+1/Nt的值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a~b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c~e时,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高原兔的出生率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3)与“J”型增长相比,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使种群的_____率降低,_____率增高,种群增长曲线更可能类似于“_____”型。图示调查过程中高原兔的种群数量增长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S”型曲线。(4)高原兔的存在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其挖洞穴居的习性可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高原兔嗅到狐粪、尿的气味后,会有躲到洞穴中的行为,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的作用。22.下图是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部分碳循量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①和③营养级,分别与图1甲、乙、丙、丁4个种群中的哪一个对应?_____。(2)图1中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3)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结构类型可能是_____。(4)图3中缺少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请用文字和→的形式表示出来:_____。(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B代表的生物最多可获得_____kJ能量。(6)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_____。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_____。23.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最早入侵耕地的植物称为先锋植物,先锋植物的出现是演替开始的标志。随着演替的发展,弃耕地周围环境中的物种逐渐向弃耕地中扩散。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生态系统。生态学家在研究某弃耕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群落的丰富度指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类型。土地在经数年精耕细作之后,以往植被的痕迹往往被彻底清除,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不仅适于作物生长,还适于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生长,所以最早入侵弃耕土地的先锋植物是_______________。(2)随着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增多,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请描述物种丰富度在50y内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3)经调查研究发现,群落中有一部分植物能在自然条件下无性繁殖,属于克隆植物。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这些克隆植物占据优势地位,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提高了克隆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这种现象叫生理整合。请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4)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24.2021年3月1日起,《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长江江豚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捞、水上航运以及水体污染等原因,使之成为濒危物种。因此我国非常重视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1)长江江豚数量的减少与水体污染有关。下图是长江某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在该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____,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是_____,相对于海洋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____稳定性。(2)能否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_____。环境DNA技术是一种新型生物资源调查手段,是指从环境中提取DNA片段,结合PCR和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来定性或定量检测目标生物,从而确定其分布状况等。研究者用环境DNA技术检测水域中长江江豚相对生物量可进一步根据营养级之间的_____估算出鱼类等生物量,进而评价该流域的生态环境。(3)为保护鱼类资源,国家规定渔民捕鱼时,渔网网目不能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鱼的产量,请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为更好地保护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国家规定对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4)水上航运对长江江豚的影响主要是大型船舶的噪音对江豚的声学定位系统产生干扰,从而影响其探测环境等活动,这体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江豚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不同的三个江豚物种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_____。25.休闲农庄以生态农业为轴心,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各种产业相互依存,构成互为资源的、完善的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图甲是某生态系统结构简图,图乙是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分解者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鱼、蟹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原本散失掉的能量_________(用字母表示)经过沼气池发酵得以被人类利用。(3)图甲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农业生产中通常不会直接将禽畜粪肥施用到土地中,而是常用沼渣沼液给作物施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该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条)。26.某海域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种类多样、数量众多,其中以头足类、灯笼鱼和金枪鱼等资源量最为丰富。为开发和保护该海域资源,促进其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某科研单位调查了该海域某年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发现该海域能量来源主要为碎屑和浮游植物,相应的食物链即为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能量主要分布在6个“整合”营养级。在两种食物链中,能量在相邻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如表所示(能量在I和Ⅱ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Ⅱ栏目中数据,以此类推)。请回答:能量来源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ⅠⅡⅢⅣⅤⅥⅦ浮游植物23.4025.1316.3311.396.126.91碎屑21.1826.1820.2514.598.996.34总能量22.1125.7218.5713.408.126.45(1)该海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该稳定性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2)据表可知,在调查期间,流经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能量呈__________(填“上窄下宽”或“下窄上宽”)金字塔形;在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上,相邻两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3)灯笼鱼类在头部的前边,眼的附近,身体侧线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圆形发光器。该发光器发出的光可用来诱捕食饵,迷惑敌人,引诱异性,以利于集群生活。发光器发出的光属于__________信息,上述事实表明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具有__________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某池塘水面6000平方米,放养了5种家鱼,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某块稻田中,水稻均匀分布而稗草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用记名计算法数出一定面积样地中的种群个体数,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用样方法调查到某草原有一年生草本植物18种,不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2.答案:B解析:由于被捕捉并标记过的动物不易被再次捕捉,所以正常情况下通过标志重捕法获得的结果要比实际数值高,A项正确。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被调查的对象确定,减小样方的面积不一定就能降低调查的误差,B项错误。通常植物适合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动物大多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一般适合釆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项正确。高速公路两侧的绿化树呈直线分布,取样时适合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D项正确。3.答案:D解析: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的,减少湿地及周边地区环境污染,可降低黑鹳死亡率,可使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减少湿地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活动可为黑鹳捕食的小鱼、蛙、昆虫等动物提供更多的资源(如食物)和空间,进而为黑鹳提供较多的食物来源,B正确;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有助于增加黑鹳种群数量,C正确;个体总数=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标记(志)重捕法中若只标记成鸟,会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量偏少,统计结果偏大,D错误。4.答案:B解析: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宜采用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抽样调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A错误。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酵母菌数量从第0h开始增加,第18h左右达到最大值,此后受营养物质等因素的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总体呈“S”型增长,B正确。酵母菌计数时的正确操作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用滤纸吸走多余的培养液后,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C错误。与样方法一样,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对方格内的酵母菌采用的统计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该研究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A错误;不同土层中小动物的分布与光照和温度有关,B错误;由表中数据可知,花坛0~5cm土层中小动物物种数最多,丰富度最高,C正确;任何生物群落中生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土层中的小动物类群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D错误。6.答案:D解析:群落均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只是在有些生物群落中,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不明显,A错误。该蠕虫的雄虫和雌虫属于同一物种,而寄生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B错误。硫化细菌氧化硫化氢获得能量并合成有机物,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C错误。硫化细菌、蠕虫等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正确。7.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保护自然资源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利用,B错误。“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是指把森林烧光了去狩猎,哪能打不到呢?只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这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违背,C正确。在鱼群数量大于K/2值时捕捞,使剩余的种群数量位于K/2左右,这样种群可以持续保持最大增长率,从而持续获得鱼的最大捕捞量,D正确。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当地气候为榆林毛乌素沙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可能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人民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打坝修田等不懈的综合治理,使群落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榆林人民的植树、打坝修田等活动加快了榆林毛乌素沙地区演替的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毛乌素沙地区发生了次生演替。9.答案:A解析: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可选用标志重捕法,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共同决定,A项错误。分析题图,T3时的种群数量对应K/2,T5时的种群数量对应K值,B项正确。T5时增加饵料投放,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可能有所增大,C项正确。K/2左右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因此要想长期获得较高的草鱼产量,需在每次捕捞后使草鱼的数量维持在T3对应的种群数量左右,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荒山上可能有其他作为消费者的小动物;果蘑属于分解者,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食物链营养级;能量不能循环利用且能量传递效率是难以控制的,一般为10%~20%。11.答案:B解析:白鹭属于大型迁徙鸟类决定一个地区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信息,用塑料袋制作的假人能动,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B正确;随着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更复杂,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提高,C错误;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白鹭数目增多,会引起种内斗争的增强,也会引起生物种间竞争加剧,D错误。12.答案:A解析: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A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生态系统中除了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外,还应该有生产者等,所以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C错误;捕食关系的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蜈蚣→蜣螂和千足虫→蜣螂都缺少生产者,因此不是食物链,D错误。13.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等有关知识。根据题图中三个种群同化的能量数值及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通过捕食关系进行的,而捕食获取的是上一营养级的有机物,B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生物同化量的比值,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15.0×100%=20%,C错误;由于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故种群Ⅱ全部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种群Ⅱ同化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111.0-15.0-41.5)×106kJ=54.5×106kJ=5.45×107kJ,D错误。1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产生挥发性物质吸引昆虫天敌捕食昆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的功能,A正确;植物没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B错误;Bt56蛋白随烟粉虱唾液进入植物,抑制茉莉酸启动的抗虫反应,使烟粉虱数量迅速增长,而Bt56基因表达被抑制的烟粉虱在寄主植物上的数量会减少,C正确;开发能水解Bt56蛋白的转基因植物能够抑制烟粉虱的数量增长,是控制烟粉虱的措施,D正确。15.答案:D解析:塞罕坝从森林退化为荒原,又由荒原被人为治理成森林,充分体现了人类生产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同时这一演变也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控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AB正确;在塞罕坝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开始时人们在荒原上种植品种单一的人工林,结果出现严重病虫害的主要原因是人工林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应该选择多种适合在本地生长的树种混合种植,C正确;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和直接价值,D错误。16.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因此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A正确;芦苇、香蒲植株属于挺水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故其既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B正确;植食性鱼类既可以食用植物,又可以被人类食用,故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这一案例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引入外来物种需要经过慎重的设计,使其能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网)而相互制约,还应考虑能充分利用其中的物质及能量,而不是随意大量引种,D错误。17.答案:C解析:A、从图中看出,不同地段植物的不同是由于其离河流的远近,即水分的多少,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从图中看出,虽然有水位波动,但植物仍然在生长(草本和湿草甸),群落结构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没有降低,而是提高了,B错误;C、从图中看出,由于水位的波动不同地段的植被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位波动,C正确;D、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组成,群落包括其中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D错误。1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由题表可知,严重退化湿地中鼠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食物网结构最简单,A项错误;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鸟类死亡率增加会使种群密度下降,不一定导致物种数目减小,B项错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稳定性的基础,C项错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指的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湿地具有蓄水调洪、补充地下水的生态功能,故湿地退化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影响最大,D项正确。19.答案:B解析: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最高营养级(第三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少,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6×103+2×103=18×103J/(m2·y),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3×103J/(m2·y),因此二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3×103)/(18×103)×100%≈16.7%,B正确。食物短缺直接造成种群的死亡率升高,C错误。根据“原地野外回放”可知,工作人员为保护乙图所示生物采取的措施是“易地保护”,D错误。20.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受环境因素的影响K值是可以改变的,图中某种草的K值发生了变化,A正确;K值指环境容纳量,当达到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B正确;该生物数量增长时,以它为食的生物的数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增长,C错误;图中甲曲线表示的个体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说明此草原可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D正确。21.答案:(1)标志重捕;模拟实验中不存在动物的迁入、迁出问题,不存在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的问题,不存在有些动物在二次捕捉时标记物脱落或更难捕捉的问题等(合理即可)(2)衰退型;大于(3)出生;死亡;S;不符合(4)增大;间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对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利用黄豆和若干红豆模拟标志重捕法与实际对动物进行的标志重捕法有一定差异,如模拟实验中不存在动物的迁入、迁出问题,不存在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的问题,不存在有些动物二次捕捉时标志物脱落或更难捕捉等问题。(2)根据图中曲线信息,当t为a~b时,Nt+1/N1的值小于1,即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c~e时,Nt+1/N1的值大于1,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此时出生率应大于死亡率。(3)在自然状态下,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从而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因此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更接近于“S”型。图示曲线表示的高原兔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又减少,不符合“S”型曲线。(4)高原兔是艾鼬、鹰、狐、狼等的食物来源,另外,高原兔废弃的洞穴还能为多种雪雀提供繁殖场所,因此它的存在能增大物种丰富度。高原兔的挖洞穴居的习性可改善土壤条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题中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答案:(1)丁、甲(2)先增加再减少最后稳定(3)增长型(4)无机环境→D、A→C(5)200(6)减弱;水分不足解析:(1)图2中的①为第一营养级,可对应图1中的丁,③为第三营养级,可对应图1中的甲。(2)图1中的食物链关系为丁→乙→甲→丙,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由于没有了天敌,其数量会增加,后又因为食物缺少,数量又会下降,最终会维持稳定。(3)从图1中可看出,甲种群在c点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地上升,因此此时甲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可能是增长型。(4)在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其中主要的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图3中,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判断D是生产者,A和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因此图3中还缺少无机环境→D的过程和A→C的过程。(5)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J能量,在食物链D→A→B中,B获得的能量最多为5000kJ×20%×20%=200kJ。(6)该农田弃耕后进行次生演替,该过程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即丰富度增加,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若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最可能的影响因素是水分不足。23.答案:(1)次生;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2)竞争;物种丰富度在演替的前20y内逐渐升高到达顶点,20~30y间下降,30y后达到稳定状态(3)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有很大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使得该地区物种丰富度降低(4)垂直结构;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解析:(1)在弃耕的土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意可知,弃耕之后,最先生长的是不受耕作抑制的杂草(或一年生杂草)。(2)随着群落演替的发展,物种数量越来越多,不同植物种群间的竞争明显加剧。依据曲线图,种群丰富度在50年内的变化可描述为:在演替的前20年内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并到达顶点,20~30年间物种丰富度下降,30年后物种丰富度达到稳定状态。(3)生理整合特征的存在,使得克隆植物在生存、生长、繁殖和利用资源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从而在植物群落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是因为克隆植物有生理整合的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4)森林中垂直方向上的空间结构为垂直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具有分层现象,能显著提高群落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产养殖产业链优化-深度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规模化农场畜牧经营权租赁合同2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曲木热压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蒜香盐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硬面耐磨手焊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容器化数据迁移策略-深度研究
- 植物水分生理与环境互作-深度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卧龙云雀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度LED显示屏绿色制造与低碳发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厂房租赁安全设施检测与维护协议4篇
- 脑电信号处理与特征提取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高中数学知识点全总结(电子版)
- 小学科学项目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 GB/T 10322.7-2004铁矿石粒度分布的筛分测定
- 2023新译林版新教材高中英语必修一重点词组归纳总结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第2课时“常见的数量关系”教案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课件
- 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电影推荐系统设计
- 消防应急预案流程图
-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单元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