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 》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红烛 》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红烛 》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红烛 》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红烛 》课件27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景导入初读李商隐“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时,可曾引发你的思考?可曾被诗句所描写的“蜡烛”所触动?那么,你曾经想到的,可以用蜡烛来形容的人,包括谁?我想,这些问题,在懵懂时期的我们,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位诗人——闻一多,看看他是怎么写“烛”的。闻一多红烛知人论世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了解作者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

2.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新月派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整体感知听朗读读课文注意节奏感受三美把握主题诗朗诵:《红烛》作者:闻一多.mp4大声朗读课文,这首诗歌中的意象是什么?解读诗歌的钥匙——抓意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情感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理想、志向、抱负等,融入到诗歌形象(人、物、景)当中,借助某些诗歌形象含蓄地去表达。我们把寄托或承载诗人主观情感的诗歌形象称为意象,即有“意”之“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歌、打开诗人心灵之窗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思考探究思考探究1.速读全诗,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2.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3.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4.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文本分析1.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

第二节:诗人对红烛的自我牺牲精神提出疑问,表示不解。

第三节:诗人否定了自己之前提出的疑问,有了新的觉悟。第四节:诗人对红烛寄语,也是在自我勉励。

第五节:诗人将注意力转移到烛泪上,开始对烛泪进行思考。

第六节:诗人寻找烛泪形成的原因,原来是有“残风”的存在。第七节:红烛的泪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表明了自己的心志。

第八节:红烛的泪是对世人的又一种贡献,诗人托物言志,表明了自己的心志。第九节:表达了诗人对红烛的鼓励。

2.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3.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5.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明晰主旨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拓展延伸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1.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这雨夜的烛

光正是漂泊异乡、归期无望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l

2.泣血的烛泪是无限思念的延长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读:“烛泪”是李商隐相思诗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语汇,是诗人心中无限思念的延长。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3.暖艳的红烛是对良辰美景的追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解读:颈联再忆昨夜情形,“春酒暖”“蜡灯红”的温煦氛围,更增怀想之情。

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4.恍惚的烛影是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