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_第1页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_第2页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_第3页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互主体性师生关系下的班级管理摘要: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改善传统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领导学生自主管理,对班级管理投入更多的爱,建立多元发展的评价观。关键词:师生关系;交互主体性;班级管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①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认识论上主客体对立的师生关系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来自现象学的“交互主体性”为我们改善师生关系,提高班级管理的效度,提供了新的视角。一、建立交互主体性的师生关系主体性是在主客体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从本质上说是“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是活动主体区别活动客体的特殊性。”②人的主体性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凸现的,它大致经历了“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③,这样三个阶段。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是胡塞尔晚年为了突破唯我论而提出来的。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交往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他们各自相互独立,彼此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另一方面,主体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具有交互性。个人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主体间性是以主体性为前提的。个人不具有主体性,就不会有主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就不会有主体间性。“真正的主体只有在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中,即在主体和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能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主体首先以自身为目的,又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手段而起作用。在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中,人们是相互需要的,他们既相互是目的,又相互是手段,是不纯粹是目的或纯粹是手段。所以真正的主体性必须以交互主体性为必要的补充,或内在的包含着交互主体性。”⑤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与人交往与人打交道,个人主体总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彰显自我的,不存在不与他人交往的个人主体。个人主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主体间性,可以说,主体间性是个人主体性的扩展和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必然。“没有主体间性,主体性的发展往往失去合理性,出现过之与不及的现象。反之,没有主体性,主体间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不断发展的源泉。”⑥要达到对主体间性的理解,就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性意味着双方的共同了解,不仅了解自我,而且了解他我;第二,它意味着交往双方的彼此承认。承认他我和自我有相同的地位、权利;第三,它意味着交往双方人格平等和机会平等,反对强制和压迫;第四,它意味着默守共同的规则,交往双方必须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第五,它意味着主体和自然界的和谐。”⑦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交互的、互惠的,教师会改变学生,或被改变;反之亦然。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地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地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2)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王锐生《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5.同时,学生的言语观点、认识看法等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教师。师生双方在这种交互作用中达到主体间的理解。二、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通常有两种模式,即“主体一一客体”或“主体——中介一一客体”模式和“主体一一主体”或“主体一一中介一一主体”模式。单纯的“主体一一客体”或“主一一中介一一客体”模式在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行之有效的,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却遇到了困难。因为他人不是客体,而是主体。传统认识论就是用这种模式理解师生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客体。传统师生观是在应试教育中长期形成的。在应试教育中,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考试反过来就成了学习的指挥棒。在这根指挥棒下,学习失去了乐趣,知识失去了魅力,天性失去了翅膀,行动失去了自由。可以说长年的应试教育影响导致了“一加压、二包办、三放任”的师生管理模式:加压。在教学上,用脱离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学生疲于学习,导致学生为分奔命,娱乐时间减少,睡眠得不到保证,心理压力巨大。在管理上,通常是我说你听,我管你服,对成绩不甚理想或不听话的学生进行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包办。在教学上,老师一言堂、满堂灌、掰开揉碎地喂,烙饼式地练,划重点,押考题,在管理上越俎代庖,事无巨细,一切包办。放任。对分不高、不听话、不顺眼的学生,排挤、放弃,其结果是使得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心理受到压抑、找不到成功的阳光,于是烦学、厌学、辍学。在这种主从型的师生关系中,一方面负有社会责任的老师强制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丧失选择自由,被迫学习的学生把老师的行为看成是压制、侵犯。结果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尖锐,以至酿造了一些教育的悲剧。有时学生年级越高,老师的社会威望越低,对老师的不信任度越高。所以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师生观念,改善管理的方式方法。三、改进班级管理的几点建议(一)班主任工作要投入爱爱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也是最终归宿。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眼勤和腿勤,对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周密调查、认真研究。班主任的亲和力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关键,班主任的亲和力主要源自语言沟通。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对话沟通也是一种寻求管理双方的共识,谋求管理关系和谐的行为。因为小学班级管理双方充满矛盾、冲突和对立,情感也时常处于不合作和不协调之中,而不是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这就有必要在双方之间开展对话沟通,寻找解决管理难题的共识和办法,以便双方关系顺畅,情感融通。在正确把握现实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取得最有效的小学班级管理效果。(二)提倡自主管理小学生参与自己的班级管理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自主管理”就是小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规范。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做法是:首先,班主任在制定与小学生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时,应该主要以征求学生意见为主,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在现象学的管理理念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觉地勤于学习、勤于研究,不断思考人生,提升自己的人生追求。其次,班委会干部应该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遵循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让小学生享有较大的自主管理权。并且加强对班干部的培训,使班干部通过培训具有较强的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以小学生自主管理的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脑力、智力和体力,达到完善小学生的意志和品格,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多元、发展的评价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倡导:“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班主任应树立多元、发展的评价观,多元、发展的评价观是以多元哲学思想为指导的一种评价理念,它主张评价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反对评价的单一性、专制性以及无条件的求同,核心是价值多元、尊重差异、鼓励创新,促进发展。多元、发展的评价观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学生评价思想,树立“多元智能”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⑧评价学生时,不但要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而且也要重视其他智能的发展,各种智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前学校区分的“好”、“坏”学生,只是代表这些学生在语言或数学逻辑智能上的好坏,而不能说明其他智能的发展。要深刻了解每位学生,每位学生的智能各具特点,并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学生智能的发展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优势、劣势智能的差异,优势智能对其自身发展可能起主导作用,作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发现、培育自己的智力优势,并以强项带动弱势的发展,从而建构适合自己的优势智能组合,实现其自身和谐的发展。2、不能只以量化的方式描述学生的发展。“对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⑨毕竟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努力过程和进步都不是一组组抽象的数据所能包容的、说明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人不可能没有任何天赋和才能,以至于没有可能在生活中表现自己。”⑩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劳动、人际交往等实际生活中的表现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其优势和弱势,并把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这样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更具有一种展示、激励、引导的作用。3、打破单一、专制的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让学生家长、科任教师、学生都能参与评价,尤其强调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使学生从历来的被“固化”的被评价者、被管理者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把以往的“例行公事”的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过程。4、明确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功能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之人,相信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个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一个学生,不管他的表现多么糟糕。可以说,对学生的评价中,没有多元性,就难以激发新异,拓展思维,鼓励个性,也就无所谓发展。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交互主体性理论引入教育让我们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师生间的真实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关调查表明:现在的班主任认为学生难以管理,一代不如一代占64%,有了秘密,只有3%的学生愿意告诉班主任老师:另一份调查显示:90%的学生内心深处渴望与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方面是班主任说学生越来越难教,另一方面学生内心深处渴望与班主任建立良好的关系。为什么有如此尴尬的局面?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我个人觉得应该就班主任与学生之李学生:多元智小英.《慧的存在——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变革》[J].班主任之友,2002,(7):8-10.钟启泉,崔允敦,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李小英.《学生:多元智慧的存在——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变革》[J].班主任之友,2002,(7):8-10.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黄志成.西方教育思想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4.[3]《湖南教育》编辑部.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4]李小英.学生:多元智慧的存在——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变革[J].班主任之友,2002,(7):8-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