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历史冲刺复习专题课件_第1页
高中三年级历史冲刺复习专题课件_第2页
高中三年级历史冲刺复习专题课件_第3页
高中三年级历史冲刺复习专题课件_第4页
高中三年级历史冲刺复习专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问题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问题*一、何谓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甚至无法实现社会稳定。

2004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一些省份已经宣布取消农业税。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到更具战略性的高度。*一、何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农民问题: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要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重视解决农民流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要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一〉关于农业1、古代农业的相关思想主张

(1)孟子的思想:孟子对粱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同时孟子批评秦楚:“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是自寻灭亡之路。

孟子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使农民有土地、有劳动时间,负担较轻,从而使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统治稳固.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轻役薄赋政策都与此相关。

(2)农本思想:中国古代长期把农业看作“本业”,商业看作“末业”,汉景帝对此阐述得非常明了:“农业是天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直到雍正帝时,仍然认为城里多一工作之人,农村就少一耕作之人,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农本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农业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稳定自耕农队伍起了重要作用。〈一〉关于农业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原因:(1)无农不稳。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之兴衰,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2)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像的。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3.历代农业发展历程(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先秦时期①西周:木、石、骨、蚌,少量青铜,晚期出现铁器。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③战国:铁农具广泛使用。④春秋战国:牛耕始用并逐步推广①河姆渡种稻,半坡种粟(世界最早)②商周已有五谷春秋战国:桔槔、芍陂(楚孙叔敖)、都江堰(秦李冰)、郑国渠(秦郑国)、邗沟(吴王夫差)

秦汉时期(选修)两汉:①农具得到改进[犁壁、耧车(赵过播种)];式样增多,西域和珠江流域都使用了铁农具②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一牛挽犁)③代田法推广①两汉稻麦种植推广②东汉有了双季稻③稻麦轮作(汉水流域,一年两熟)①秦国修灵渠②两汉时a)黄河流域:灌溉渠系(漕渠、六辅渠、白渠)b)江淮、江汉:天然陂池c)东南:排水筑堤d)西北:坎儿井e)治理黄河(武帝明帝)①《氾胜之书》(最早农书)②《四民月令》3.历代农业发展历程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①江南农业开发迅速:a)开发范围逐渐扩大(江东→长江流域→岭南和闽江流域)b)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c)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①研制了新农具[翻车(马钧灌溉)、水碓、水磨(谷物加工)]②推广了新技术(嘉峪关的耕作、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曹魏:渠堰堤塘北魏:通渠灌溉①北方农业总体上是在恢复和发展②开发边疆地区(河西走廊、辽东地区)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①江南农业开发迅速:①研制了新农具[翻车(马钧灌溉)、水碓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其它隋唐时期①筒车(灌溉)②曲辕犁(耕作①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提高,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必需品)①隋的大运河利于农田灌溉。②唐设专员管理;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总和。①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②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期生产工具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其它隋①筒车(灌溉)①江淮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选修)

①北宋:犁铧、踏犁①五代时圩田继续发展,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南方普遍种植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②北宋: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③元:大司农司、《农桑辑要》、棉花种植遍及南方。①五代的吴越修筑捍海塘①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人口数量超过北方。②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五代辽宋

明清时期

①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桑茶油)种植面积扩大(棉花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②粮食作物引进玉米、甘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③农业生产商品化得到促进,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①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桑茶油)种植面积扩大(棉花在明代由4、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1)清朝晚期: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a)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于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3)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a)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4、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5.现代以来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3)全面建设社会土义时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4)“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5.现代以来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6、我国农业的新变化和探索新实践-----农业结构的变化

(1)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2)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大量的专业化区域,东北的大豆、山东的蔬菜、陕西的苹果、海南的反季节蔬菜等。-----农村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江浙地区等地农村城镇广泛兴起,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广东的深圳市已于去年底宣布全面实现了农村城市化。6、我国农业的新变化和探索新实践7、新的探索实践

2003年,安敬阜阳市人大代表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提案,从而引发了农业经营体制的新的变革浪潮。我国中央财政已从1998年开始设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江苏省1998年开始对农民购买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2000年开始对水稻插秧机进行补贴;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决定8年内增加7亿元财政投入,以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部分省市已宣布取消农业税或减少农业税30-60%。7、新的探索实践(二)中外土地制度和政策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3).封建社会:

A)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二)中外土地制度和政策B)相关政策:(1)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了农业农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侧重点在减轻农民负担.(3)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自两汉以来,土地兼并日益成为加重农民负担、阻碍农业发展、减少国家税源、兵源、役源,激化阶级矛盾,关乎政权安危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不少统治者采取抑制兼并、稳定自耕农队伍的措施,均田制正是以此为目的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处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封建政权。当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无法阻止土地兼并,进而最终无法长期保持自耕农队伍的稳定。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状态的缓解、自耕农队伍的恢复只有通过暴力手段——农民起义加以解决。(4)赋税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重大转变始于两税法的实行.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两税法的发展,从而完全废除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等。(5)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均田免粮”抓住了当时农村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土地兼并过分严重及农民赋税负担太重,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的农民军队伍迅速壮大,从而迅速推翻了明朝.可见能否解决农民土地和负担问题是明朝与农民政权胜败的关键.B)相关政策:2.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的体现,但由于脱离生产力状况和农民的思想水平以及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没能实行,太平天国区域的农民“照旧交粮纳税”。《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的关键不在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而在于它的“圣库”制度。(2)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是又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抑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的处境,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因没有实施环境,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无法实施。2.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助记词:依联限保消变)(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助记词:一团削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是进行土地革命,进而减租减息,后来又转为土地改革。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它的实行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正由于中共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第一次: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此次改革同过去不同之处是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保护富农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2)第二次: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958-1978)。主要原因:—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1).英国:圈地运动和拍卖政策。在革命前,英国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的王室土地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公开地大规模进行,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廉价劳动力。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讲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但却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特别是农、牧场大量兴起,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农业迅速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因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拍卖政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使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但却避免了农业的个体化、小型化,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总之,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2).法国:保障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把没收来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十年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公用土地一律归还农民。拿破仑执时期,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由于大量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但个体农业是落后的耕作方式,效益远比大农业低,因此造成法国长期农业落后,农民贫困,进而导致国内市场狭小,造成了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直到进入二十世纪,法国农业才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2).法国:保障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3)、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便利.正因为这样,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宅地法》,可以给每个公民64公顷的土地,这在中国是万万办不到的,在英、法也无法做到.地广人稀使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就迫使美国走农场化、机械化经营的道路。因此,内燃机发明后,机械化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另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加强对农业、农民的研究,教育;制定法律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帮助农民垦荒和修建水利工程。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商品率高,成本低,农业效益高,专业化程度高.(3)、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4)、俄国:赎买。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可高价赎买一块份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得以确立。(5)、日本:土地私有。明治维新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统一征收地税。(6)、苏俄:十月革命中,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个体小农经济。1927年农业集体化中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用行政手段把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英国:拍卖——土地所有制改变促进资义发展法国:卖给农民——小农占优势影响资义发展俄国:赎买——促进资义发展美国:无偿分配——促进资义发展要点(4)、俄国:赎买。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在法律上(5)、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国后的农业政策比较。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体现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的特点)战时共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体现战时特点,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体现恢复国民经济,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体现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特点)。(5)、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中国: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注意农业合作化后期过急过快的情绪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8年—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时间1958—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60年: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生产。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合于农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成份。当今:农村税费改革,核心是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内需。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宏观调控),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另外,从“苏联模式”还就注意另一个启示,即农轻重按比例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三)赋税制度1、我国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2).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3).秦朝实行按亩纳税。有田租、户赋和杂税。4).西汉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三)赋税制度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唐朝的6).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7).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8).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9).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6).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目的: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内容:简化税种,实行费改税;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也要逐步废除),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意义: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秦--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西汉编户—按人丁收取田租、人头税、徭役、兵役北魏租调—按户征收(田租、户税:调)唐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征收—大变革清地丁银—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征税标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思考:秦--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征税标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思征税对象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收(实物、货币、劳役)租调—收(实物、货币)两税法—收(实物、货币)一条鞭—收(货币:银两)地丁银—收(货币—银两)征税对象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收(实物、货币、劳役)征收的税种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人口税、田租、徭、兵役租调—田租、户税—调、徭、兵役租庸调—田租、户税、纳绢或布代役一条鞭—租、徭役、杂税合一、人丁税地丁银—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收的税种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人口税、田租、徭、兵役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规律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或户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对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征税条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助记词:对象标准,时间条件,商品种类)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规律思考题: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农民的反抗斗争思考题: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我国赋税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我国赋税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整生产关系,缓解阶级矛盾。扩大国家税源,增加政府收入。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劳动者有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赋税制度变化的影响: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练习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练习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的标志的是B、鲁国实行按练习“一条鞭法”不同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A、废除了人头税B、以田亩数计税C、赋税折银征收D、按照资产交纳C、赋税折银征收练习“一条鞭法”不同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是C、赋练习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练习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C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练习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A、调整生产关系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C、加强经济掠夺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调整生产关系练习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练习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练习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C、对农民人身控制请阅读材料:材料一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泰半:三分之二),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请阅读材料:材料一请阅读材料:材料二汉兴,…上(指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以上材料摘自《汉书·食货志》请阅读材料:材料二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朝赋税政策的内容。回答:征收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②根据材料二,写出西汉初期赋税政策的内容。回答:高祖规定十五税一;文帝曾减租为三十税一,并十多年不收田租;景帝定田租为三十税一。请回答:①根据材料一,写出秦朝赋税政策的内容。请回答:③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赋税政策的不同结果。秦朝:百姓饥寒交迫,纷纷反叛。汉初:在正常年份,百姓生活安定,国家粮仓充实,钱财有余。请回答:③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朝和西汉初期赋税政策的不练习2000年高考天津试题:简述唐初到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

简述唐初到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演变,分析这种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其原因。练习2000年高考天津试题:简述唐初到演变过程: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主要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明朝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朝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税平均摊入田亩上,统一征收“地丁银”,至此,废除了人头税。演变过程:唐初实行租庸调制,纳绢或布代役;唐中期实行的“两税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地租比重加大(或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实物地租也可以)征税从以人丁为主要标准变为以地产为标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趋势:以银两代实物,赋税中货币地租比重加大(或货币地租逐渐取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反抗斗争;统治者顺应形势,调整政策。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分析: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变化赋税制度调整分析:生产力发展土地制度变化赋税制度调整小结: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基本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这些调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时,必然会起到积极作用,反之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小结:

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思考:对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①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

③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④民族融合的加强;

⑤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⑥重用人才;

⑦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上述因素中,对于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围素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如清代前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②、③、⑤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汉、唐、明、清四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其经济发展又各有何特点?这几个朝代政策的调整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最终又导致土地兼并严重的恶果?

(1)共同原因:

①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调整生产关系,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实施有效措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着积极性。

③重用人才,实现政治比较清明的局面。

④注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让步政策。

⑤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2)特点:两汉时期逐步形成了豪强地主的庄园经济;唐朝以均田制、租庸调制为基础;明清,以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

(3)作用:因为都是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中暂时调整了部分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能使农民较为安定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封建统治。

(4)原因:都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贪欲随之膨胀,土地兼并又严重起来。

思考:对历代经济发展原因的认识

在古代经济的发展中,虽然正常感谢光临感谢光临55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55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问题高三历史冲刺复习专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问题*一、何谓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不解决好“三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现代化,甚至无法实现社会稳定。

2004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被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6个一号文件。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一些省份已经宣布取消农业税。这说明党和国家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到更具战略性的高度。*一、何谓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途径。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因此,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农民问题: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要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关系,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重视解决农民流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是减负、增收和素质问题。要进行税费改革理顺国家〈一〉关于农业1、古代农业的相关思想主张

(1)孟子的思想:孟子对粱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同时孟子批评秦楚:“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是自寻灭亡之路。

孟子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使农民有土地、有劳动时间,负担较轻,从而使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统治稳固.孟子的思想对后世统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历代轻役薄赋政策都与此相关。

(2)农本思想:中国古代长期把农业看作“本业”,商业看作“末业”,汉景帝对此阐述得非常明了:“农业是天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直到雍正帝时,仍然认为城里多一工作之人,农村就少一耕作之人,就会对国家造成危害。农本思想长期影响古代农业政策,对促进农业发展,稳定自耕农队伍起了重要作用。〈一〉关于农业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原因:(1)无农不稳。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之兴衰,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2)农业是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像的。2、古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3.历代农业发展历程(1)、古代农业发展概况

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先秦时期①西周:木、石、骨、蚌,少量青铜,晚期出现铁器。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③战国:铁农具广泛使用。④春秋战国:牛耕始用并逐步推广①河姆渡种稻,半坡种粟(世界最早)②商周已有五谷春秋战国:桔槔、芍陂(楚孙叔敖)、都江堰(秦李冰)、郑国渠(秦郑国)、邗沟(吴王夫差)

秦汉时期(选修)两汉:①农具得到改进[犁壁、耧车(赵过播种)];式样增多,西域和珠江流域都使用了铁农具②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一牛挽犁)③代田法推广①两汉稻麦种植推广②东汉有了双季稻③稻麦轮作(汉水流域,一年两熟)①秦国修灵渠②两汉时a)黄河流域:灌溉渠系(漕渠、六辅渠、白渠)b)江淮、江汉:天然陂池c)东南:排水筑堤d)西北:坎儿井e)治理黄河(武帝明帝)①《氾胜之书》(最早农书)②《四民月令》3.历代农业发展历程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生

三国两晋南北朝①江南农业开发迅速:a)开发范围逐渐扩大(江东→长江流域→岭南和闽江流域)b)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c)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洞庭、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①研制了新农具[翻车(马钧灌溉)、水碓、水磨(谷物加工)]②推广了新技术(嘉峪关的耕作、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曹魏:渠堰堤塘北魏:通渠灌溉①北方农业总体上是在恢复和发展②开发边疆地区(河西走廊、辽东地区)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①江南农业开发迅速:①研制了新农具[翻车(马钧灌溉)、水碓时期生产工具与技术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其它隋唐时期①筒车(灌溉)②曲辕犁(耕作①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产量提高,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②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必需品)①隋的大运河利于农田灌溉。②唐设专员管理;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总和。①江南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向山要田)。②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时期生产工具农作物推广水利事业其它隋①筒车(灌溉)①江淮地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选修)

①北宋:犁铧、踏犁①五代时圩田继续发展,粮食作物产量提高。南方普遍种植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②北宋:北方的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③元:大司农司、《农桑辑要》、棉花种植遍及南方。①五代的吴越修筑捍海塘①五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人口数量超过北方。②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北方移到南方。五代辽宋

明清时期

①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桑茶油)种植面积扩大(棉花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②粮食作物引进玉米、甘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③农业生产商品化得到促进,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①经济作物品种增加(棉桑茶油)种植面积扩大(棉花在明代由4、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1)清朝晚期: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榨下,农民大量破产。(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a)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造成农村的普遍粮荒。国民政府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于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3)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a)革命根据地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b)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C)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生产。4、近代农业的曲折发展5.现代以来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1)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2)“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3)全面建设社会土义时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遭到挫伤,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4)“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5.现代以来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6、我国农业的新变化和探索新实践-----农业结构的变化

(1)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

(2)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大量的专业化区域,东北的大豆、山东的蔬菜、陕西的苹果、海南的反季节蔬菜等。-----农村城市化珠江三角洲、江浙地区等地农村城镇广泛兴起,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广东的深圳市已于去年底宣布全面实现了农村城市化。6、我国农业的新变化和探索新实践7、新的探索实践

2003年,安敬阜阳市人大代表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提案,从而引发了农业经营体制的新的变革浪潮。我国中央财政已从1998年开始设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江苏省1998年开始对农民购买水稻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2000年开始对水稻插秧机进行补贴;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决定8年内增加7亿元财政投入,以提高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有部分省市已宣布取消农业税或减少农业税30-60%。7、新的探索实践(二)中外土地制度和政策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即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3).封建社会:

A)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二)中外土地制度和政策B)相关政策:(1)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稳定了农业农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侧重点在减轻农民负担.(3)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自两汉以来,土地兼并日益成为加重农民负担、阻碍农业发展、减少国家税源、兵源、役源,激化阶级矛盾,关乎政权安危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不少统治者采取抑制兼并、稳定自耕农队伍的措施,均田制正是以此为目的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处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巩固了封建政权。当然,土地兼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无法阻止土地兼并,进而最终无法长期保持自耕农队伍的稳定。农村土地高度集中状态的缓解、自耕农队伍的恢复只有通过暴力手段——农民起义加以解决。(4)赋税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重大转变始于两税法的实行.它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是两税法的发展,从而完全废除了人头税。赋税制度的变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农民负担相对减轻,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等。(5)李自成的“均田免粮’:“均田免粮”抓住了当时农村的两个主要问题,即土地兼并过分严重及农民赋税负担太重,正因为这样,李自成的农民军队伍迅速壮大,从而迅速推翻了明朝.可见能否解决农民土地和负担问题是明朝与农民政权胜败的关键.B)相关政策:2.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以后颁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的体现,但由于脱离生产力状况和农民的思想水平以及没有实施的条件而没能实行,太平天国区域的农民“照旧交粮纳税”。《天朝田亩制度》脱离实际的关键不在于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而在于它的“圣库”制度。(2)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加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是又一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抑制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的处境,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因没有实施环境,特别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无法实施。2.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助记词:依联限保消变)(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助记词:一团削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先是进行土地革命,进而减租减息,后来又转为土地改革。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它的实行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政治上翻身,经济上改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正由于中共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获得了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1)第一次: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此次改革同过去不同之处是实行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保护富农目的是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2)第二次:1953年至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958-1978)。主要原因:—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今)。主要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1).英国:圈地运动和拍卖政策。在革命前,英国圈地运动已经开始,大量的农民丧失土地。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大量的王室土地通过拍卖的方式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资产阶级革命后,圈地运动公开地大规模进行,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廉价劳动力。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讲是残酷的和不公平的,但却产生了农业资本家和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特别是农、牧场大量兴起,大大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促使英国农业迅速走向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因此,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拍卖政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实行的政策,使土地落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但却避免了农业的个体化、小型化,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总之,英国处理土地的方式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以及大量的原料和资金。有力地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5、外国近代的土地制度和政策(2).法国:保障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雅各宾派把没收来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十年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公用土地一律归还农民。拿破仑执时期,颁布《民法典》保障小农土地所有制,形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由于大量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但个体农业是落后的耕作方式,效益远比大农业低,因此造成法国长期农业落后,农民贫困,进而导致国内市场狭小,造成了新机器、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困难,工业劳动力和工业资本相对缺乏,工业革命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直到进入二十世纪,法国农业才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2).法国:保障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3)、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耕地广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便利.正因为这样,美国内战时期颁布的《宅地法》,可以给每个公民64公顷的土地,这在中国是万万办不到的,在英、法也无法做到.地广人稀使农业劳动力严重缺乏,这就迫使美国走农场化、机械化经营的道路。因此,内燃机发明后,机械化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广泛实行,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效率。另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措施,如加强对农业、农民的研究,教育;制定法律保护农民的利益;鼓励和帮助农民垦荒和修建水利工程。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产品商品率高,成本低,农业效益高,专业化程度高.(3)、美国:无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美国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4)、俄国:赎买。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并可高价赎买一块份地,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自由劳动力,使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得以确立。(5)、日本:土地私有。明治维新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统一征收地税。(6)、苏俄:十月革命中,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实行个体小农经济。1927年农业集体化中对富农采取消灭政策,用行政手段把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英国:拍卖——土地所有制改变促进资义发展法国:卖给农民——小农占优势影响资义发展俄国:赎买——促进资义发展美国:无偿分配——促进资义发展要点(4)、俄国:赎买。1861年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农奴在法律上(5)、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国后的农业政策比较。罗斯福新政: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体现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的特点)战时共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体现战时特点,取消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体现恢复国民经济,改善工农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的目的;体现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特点)。(5)、罗斯福新政,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中国建中国:1950年—1952年:土地改革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注意农业合作化后期过急过快的情绪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1958年—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的时间1958—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60年:八字方针,核心是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生产。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改革不适合于农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成份。当今:农村税费改革,核心是减轻农民负担,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内需。

启示:1、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

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宏观调控),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手段,关键在于是否能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另外,从“苏联模式”还就注意另一个启示,即农轻重按比例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三)赋税制度1、我国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2).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3).秦朝实行按亩纳税。有田租、户赋和杂税。4).西汉实行编户制度,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三)赋税制度5)、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唐朝的6).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7).方田均税法:王安石变法期间,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8).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9).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6).两税法: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目的: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为什么要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内容:简化税种,实行费改税;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也要逐步废除),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意义:当前农村税费改革理顺了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将农村的分配制度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根源,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0)、中共的农村税费改革:秦--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西汉编户—按人丁收取田租、人头税、徭役、兵役北魏租调—按户征收(田租、户税:调)唐两税法—按土地和资产征收—大变革清地丁银—摊丁入亩(彻底取消人头税)征税标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思考:秦--按人丁收税、征发徭役、兵役征税标准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思征税对象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收(实物、货币、劳役)租调—收(实物、货币)两税法—收(实物、货币)一条鞭—收(货币:银两)地丁银—收(货币—银两)征税对象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收(实物、货币、劳役)征收的税种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人口税、田租、徭、兵役租调—田租、户税—调、徭、兵役租庸调—田租、户税、纳绢或布代役一条鞭—租、徭役、杂税合一、人丁税地丁银—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收的税种呈现出怎样的趋势?编户—人口税、田租、徭、兵役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规律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或户税: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各朝实行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征税对象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征税条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助记词:对象标准,时间条件,商品种类)

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及其演变规律思考题: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

农民的反抗斗争思考题: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我国赋税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我国赋税制度对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思考:赋税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