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人才培养概论刘仲林电子信箱:lzl@
电话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Copyright1996-98©DaleCarnegie&Associates,Inc.2013-8-2石家庄创新人才培养概论刘仲林Copyright1996-目录引言:职业与创造一、授业与传道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目录引言:职业与创造2引言:职业与创造——创造是人的天职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7月17日讲座引言:职业与创造——创造是人的天职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3《敬业与乐业》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就是“乐”。梁启超: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凡做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认为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敬业与乐业》乐梁启超:敬梁启超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4创造是人的天职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
③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张岱年)这一解读,把古人的“盛德大业”的本质聚焦到“创造”上来,“创造”是敬业之本、乐业之至,是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天职。这一天职,不是仰望天地的崇拜,而是从落实身边的创造!立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业。(颜真卿)创造是人的天职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5张岱年——中国综合创新学派的开创者
综合创新文化论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5年提出综合创造文化观,70年来一直从事综合创新文化理论探索,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文化大师。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张岱年全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张岱年——中国综合创新学派的开创者以不息为体,6一、授业与传道2022/12/137一、授业与传道2022/12/137(一)从教师的职责谈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从教师的职责谈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传道、受业、解惑”的三种流行见解A“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依次而论,就是,教育的实施过程第一要抓好思想德育工作,第二要遵循教学大纲完成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第三要抓好课后教育这一块。B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C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传道、受业、解惑”的三种流行见解A“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二)“授业”与“传道”的区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行道,知识成分却一天比一天减少。学习知识是一种解构分析方法,首先对客体进行解剖分析,从中获得有关客体的知识;而求道是一种整体归一的方法,首先要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包括忘掉分解的知识,游于心物之初。(二)“授业”与“传道”的区别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一天比一天(三)可传而不可授的“道”道,可道,非常道。2022/12/1311授业传道外学内学老子(三)可传而不可授的“道”道,可道,非常道。2022/12/(四)转识成智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
——冯契《智慧》冯契(1915—1995)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四)转识成智冯契(1915—1995)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字含义的主要层次可大致分为4个层次道之境界(求美,兼真善)道之规律(求真)道之伦理(求善)道之路途(有形)道理道德道路道境“道”字含义的主要层次可大致分为4个层次道理道德道什么是“道”?
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道的一般界定)
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中华文化对大道的追求)刘仲林:什么是“道”?刘仲林: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族庖:每月换一把刀。良庖:每年换一把刀。道庖:多少年不换刀。庖丁给梁惠王宰牛。身体和运刀动作完全合乎音乐节拍,好像商汤时《桑林》之舞、尧舜时《咸池》的乐章在演出。梁惠王说:“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样高超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单纯的技术层次了。”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族庖:每月换一把刀。庖丁给族人良人道人做事的三个境界一般境界(无知)良好境界(为学)最高境界(为道)族人良人道人做事的三个境界一般境界(无知)良好境界(为学)最张秉贵与“一抓准”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张秉贵与“一抓准”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中国科技大学430名研究生体道分类1生活(36)14做饭(10)27音乐(5)40摄影(3)53口琴(2)66洗碗(1)2编程(20)15琴类(10)28书法(5)41文化(3)54文学(2)67吹小号(1)3喝茶(20)16爱情(10)29工作(4)42网球(3)55游戏(2)68筷子(1)4学习(16)17亲情(10)30驾驶车辆(4)43旅游(3)56射击(2)69牧羊(1)5游泳(16)18打牌(9)31数学(4)44长跑(2)57军旗(2)70板书(1)6羽毛球(14)19实验(8)32环保(4)45物理(2)58反思型(2)71养鸽子(1)7排球(13)20高考(8)33围棋(4)46论文(2)59修身(2)72种田(1)8乒乓球(13)21织毛线(8)34考研(4)47政治(2)60钓鱼(2)73制作电路(1)9篮球(13)22教学(7)35公德(4)48认路(2)61武术(2)74溜冰(1)10画画(12)23健康(6)36骑自行车(4)49投篮(2)62社会(2)75照顾小孩(1)11瑜珈(12)24绣花(5)37太极(4)50处事(2)63动漫(1)76飞行器设计(1)12足球(12)25医学(5)38机械设计(3)51交谊舞(2)64制革(1)77综合感悟(6)13教育(10)26科研(5)39棋类(3)52学打字(2)65赶车(1)总计:430中国科技大学430名研究生体道分类1生活(36)14做饭(12022/12/1319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2022/12/1319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一)什么是创新
A、熊比特(JosephA.Schumpter)的定义“创新”(Innovation)最早出现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
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市场;⑤获得一种原料或半产品的新来源,⑥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B、卡尔森(CurtisR.Carlson)定义在《创新:创造顾客需求的五项修炼》2006年中提出:创新是创造市场上新顾客需求的过程。
(一)什么是创新
A、熊比特(JosephA.SchuC、金吾伦定义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年提出:创新是指提出一种新观念或新思想,并通过各种努力使之实现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D、江泽民指出C、金吾伦定义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年提出:192022/12/1322(二)什么是“创造”?创造是色彩。只要有了色彩,就会有一幅美丽的画。创造就是用心去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是奶奶的小辫子,爷爷的花裙子。创造是一对翅膀,能带我去想象之门。创造是捡个芝麻,变个西瓜。创造就是睡在海洋上向往蓝天。童音稚语2022/12/1322(二)什么是“创造”?创造是色彩。只2022/12/1323什么是创造?A赋予存在(tobringintobeing)。(韦氏英文大辞典)B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此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恩田彰)C创造者,人类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选定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地位,便用自己的心能闯进那地位去。(梁启超)2022/12/1323什么是创造?A赋予存在(tobr2022/12/1324创造的立体界定赋予新而和的存在对已知要素进行组合和选择的过程道通为一的至境主体境界客观成果实践过程可以从创造者(主体)创造过程(思维)创造成果(产品)三个层面为“创造”下一个立体定义。2022/12/1324创造的立体界定赋予新而和的创造与创新关系的图示表达目前,创造学界由于对创造与创新内涵的不同理解,表现在对创造与创新外延及其关系的图示表达上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创新创造图二创新创造图三创造创新图一创新创造图四创新创造=创新图五我们观点创造与创新关系的图示表达目前,创造学界由于对创造与创新内涵的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周世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坚定的自信——周世宁(中国创新(造)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浅层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深层还包括追求创造境界、觉悟创造人生的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造)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2022/12/1328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开发创造潜能、觉悟创造本性、提升创造境界的新兴学科。2022/12/1328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2022/12/1329中国创造学会2022/12/1329中国创造学会中国创造学学派建设傅世侠、罗玲玲将创造学与科学结合,出版《科学创造方法论》(2000);刘仲林将创造学与中国文化结合,出版《中国创造学概论》(2001);甘自恒将创造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出版《创造学理论与方法》(2003);庄寿强将创造学与行为学结合,出版(普通(行为)创造学》(2006);都是多年理论创新探索结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个性,为中国的创造学学派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创造学学派建设傅世侠、罗玲玲将创造学与科学结合,出版《科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2022/12/1332
美国奥斯本(A.F.Osborn)为代表的创造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
1938年,奥斯本,“头脑风暴”法。
1942年,茨维基,“形态分析法”。
1944年,戈登,“提喻法”。以上三种技法,成为创造力开发的代表性方法。
西方创造学,确切说是创造工程学,是以创造力的开发为中心,以创造技法的普及为重点,着眼发明创造的成果及其经济效益。借用中国文化的语言,就是西方创造教育偏重“成物”。(一)西方创造学(20世纪40年代产生)2022/12/1332美国奥斯本(A.F2022/12/1333日本稻毛金七(号诅风):《创造教育论》(1923年)教育为人生之一部分,故欲阐明教育之本质,非参照人生之本质不可。人生本质为创造,故教育须以此创造为原理,始为真有价值者,始能完全贯彻其使命,故以创造主义之人生观为背景,即此教育之特色。
东方创造教育的核心问题,借用先哲的话来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创造教育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其创造本心找回来,亦即实现创造本性之自觉。(二)东方创造学(20世纪20年代)2022/12/1333(二)东方创造学(20世纪20年代)2022/12/1334稻毛金七:
《创造教育论》目录第一章序论第二章创造教育之背景第三章创造教育之概念第四章创造教育之原理第五章创造教育之本质第六章创造教育之目的第七章创造教育之动力第八章创造教育之方针
2022/12/1334稻毛金七:
《创造教育论》目录第一章2022/12/1335(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由三篇16章构成第一篇(四象篇):创造技法(联想、组合、类比、臻美四大类技法)第二篇(两仪篇):创造思维(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互补结构)第三篇(太极篇):创造之道(儒家、道家、佛家、易家与创造之道)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2001年)2022/12/1335(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由三篇12022/12/1336东西会通的创学结构创造境界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本性2022/12/1336东西会通的创学结构创造境界创造技法创2022/12/1337创造技法(成物)创造思维(成思)创造境界(成己)创造性命(成性)东方西方2022/12/1337创造技法(成物)创造思维(成思)创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技法四象①联想系列技法②组合系列技法③类比系列技法④臻美系列技法思维两仪①意象思维审美逻辑想象、直觉、灵感②概念思维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道境太极①日日新②明明德③法自然④见心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技法四象思维两仪道境太极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案例1:儿童舞蹈的感悟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创造是人的天性,教育在注重给学生以规律和规矩的同时,应更注重给学生以自由自在发挥天性的空间。——《中华文化精修入门》第194页作者:李敏解放军运输工程大学讲师案例1:儿童舞蹈的感悟孟子说:“大人者案例2:安徽工业大学经验:
1.以创造学的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以课外活动为主渠道,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是开展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2.将专业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案例2:安徽工业大学经验:1.以创造学的系列课程为主要内容41案例3:有法与无法我实在无法说清,因为这方面的学问还没有形成一门科学,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啊。要是真成了一门死学问,一门严格的科学,一门先生讲学生听的学问,那大科学家也就可以成批培养,诺贝尔奖金也就不稀罕了。——钱学森案例3:有法与无法我实在无法说清,因为这方面的学问还没有形成石涛《画语录·变化章》
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石涛《画语录·变化章》至人无法,非无法也,东西创造学的互补创造之道2022/12/1344以物观之(成物)西方创造学以道观之(成人)东方创造学可道非常道中西会通创学创新人才东西创造学的互补创造之道2022/12/1344以物观之(成创新人才培养需“刚柔互补”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创新人才培养需“刚柔互补”一阴一阳之谓道,左脑与右脑左脑与右脑2022/12/1347日本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1998年)
左脑与右脑
宇宙的基本法则是“两极对立的法则”。根据这一两极对立的宇宙法则,人类被不同地创造为左脑发达(适合于认知物质世界的脑)的左脑型西方人和右脑发达(适合于认知精神世界的脑)的右脑型东方人。所以,对人类而言,有机地运用这种“脑的差异”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主张,未来新型东方教育,决不应陷入西方教育的习癖之中,而必须发扬东方独特的崇高的教育理念,实现“东方特色的教育”。
2022/12/1347日本岸根卓郎:《我的教育论》(199中华文化大学悟道境界客观知识智慧科学现代分科大学社会实践事物知识心灵境界内学外学中华文化大学悟道客观智慧科学现代分科大学社会实践事物心刘仲林在“澳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发言刘仲林在“澳门国际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发言承道统
启新命
同修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定位中科大创立:中华文化大学宗旨承道统
启新命
同修行大学之道,定位中科大创立:中华文化大学(石家庄)创新人才培养概论课件中华文化大学基础教材以中华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综合创造”观为指导,以“道”的修行为主线,以实践亲证为落脚点,从中华文化整体的高度,凝练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精髓思想,提升学员综合人文素养,探索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一体化的修行之路。第一学:步入精修的大门第二学:彬彬有礼的儒家第三学:上善若水的道家第四学:菩提清净的禅家第五学:生机盎然的易家第六学:匠心独运的创家中华文化大学基础教材以中华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综合创造”观为欢迎参加中华文化大学的学修中华文化大学网在“百度”输入“中华文化大学”搜索,排第一的就是“中华文化大学网站”联系及投稿信箱:zhwhdx@163.com欢迎参加中华文化大学的学修中华文化大学网http://zhw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谢谢各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谢谢各位演讲完毕,谢谢观看!演讲完毕,谢谢观看!创新人才培养概论刘仲林电子信箱:lzl@
电话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Copyright1996-98©DaleCarnegie&Associates,Inc.2013-8-2石家庄创新人才培养概论刘仲林Copyright1996-目录引言:职业与创造一、授业与传道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目录引言:职业与创造57引言:职业与创造——创造是人的天职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7月17日讲座引言:职业与创造——创造是人的天职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258《敬业与乐业》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就是“乐”。梁启超: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凡做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认为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敬业与乐业》乐梁启超:敬梁启超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59创造是人的天职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②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易传》
③世界是富有而日新的,万物生生不息。生即是创造,生生即不断出现新事物。(张岱年)这一解读,把古人的“盛德大业”的本质聚焦到“创造”上来,“创造”是敬业之本、乐业之至,是人类“赞天地之化育”的天职。这一天职,不是仰望天地的崇拜,而是从落实身边的创造!立天下之大本,正天下之大名,建天下之大业。(颜真卿)创造是人的天职①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60张岱年——中国综合创新学派的开创者
综合创新文化论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长期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5年提出综合创造文化观,70年来一直从事综合创新文化理论探索,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文化大师。代表作:《中国哲学大纲》、《天人五论》、《张岱年全集》。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唐]刘禹锡张岱年——中国综合创新学派的开创者以不息为体,61一、授业与传道2022/12/1362一、授业与传道2022/12/137(一)从教师的职责谈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从教师的职责谈起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传道、受业、解惑”的三种流行见解A“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依次而论,就是,教育的实施过程第一要抓好思想德育工作,第二要遵循教学大纲完成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第三要抓好课后教育这一块。B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明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C今天,我们的老师传道,就是要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之道;授业,就是要教授学生建设祖国的知识和技能;解惑,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创新,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对“传道、受业、解惑”的三种流行见解A“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二)“授业”与“传道”的区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行道,知识成分却一天比一天减少。学习知识是一种解构分析方法,首先对客体进行解剖分析,从中获得有关客体的知识;而求道是一种整体归一的方法,首先要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包括忘掉分解的知识,游于心物之初。(二)“授业”与“传道”的区别意思是说,学习知识,一天比一天(三)可传而不可授的“道”道,可道,非常道。2022/12/1366授业传道外学内学老子(三)可传而不可授的“道”道,可道,非常道。2022/12/(四)转识成智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
——冯契《智慧》冯契(1915—1995)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四)转识成智冯契(1915—1995)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道”字含义的主要层次可大致分为4个层次道之境界(求美,兼真善)道之规律(求真)道之伦理(求善)道之路途(有形)道理道德道路道境“道”字含义的主要层次可大致分为4个层次道理道德道什么是“道”?
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道的一般界定)
通过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中华文化对大道的追求)刘仲林:什么是“道”?刘仲林: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族庖:每月换一把刀。良庖:每年换一把刀。道庖:多少年不换刀。庖丁给梁惠王宰牛。身体和运刀动作完全合乎音乐节拍,好像商汤时《桑林》之舞、尧舜时《咸池》的乐章在演出。梁惠王说:“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这样高超啊?”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单纯的技术层次了。”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族庖:每月换一把刀。庖丁给族人良人道人做事的三个境界一般境界(无知)良好境界(为学)最高境界(为道)族人良人道人做事的三个境界一般境界(无知)良好境界(为学)最张秉贵与“一抓准”
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一位音乐家看他售货后说:“你的动作优美,富有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是非常动人的旋律。”张秉贵与“一抓准”张秉贵,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他在平凡的售货中国科技大学430名研究生体道分类1生活(36)14做饭(10)27音乐(5)40摄影(3)53口琴(2)66洗碗(1)2编程(20)15琴类(10)28书法(5)41文化(3)54文学(2)67吹小号(1)3喝茶(20)16爱情(10)29工作(4)42网球(3)55游戏(2)68筷子(1)4学习(16)17亲情(10)30驾驶车辆(4)43旅游(3)56射击(2)69牧羊(1)5游泳(16)18打牌(9)31数学(4)44长跑(2)57军旗(2)70板书(1)6羽毛球(14)19实验(8)32环保(4)45物理(2)58反思型(2)71养鸽子(1)7排球(13)20高考(8)33围棋(4)46论文(2)59修身(2)72种田(1)8乒乓球(13)21织毛线(8)34考研(4)47政治(2)60钓鱼(2)73制作电路(1)9篮球(13)22教学(7)35公德(4)48认路(2)61武术(2)74溜冰(1)10画画(12)23健康(6)36骑自行车(4)49投篮(2)62社会(2)75照顾小孩(1)11瑜珈(12)24绣花(5)37太极(4)50处事(2)63动漫(1)76飞行器设计(1)12足球(12)25医学(5)38机械设计(3)51交谊舞(2)64制革(1)77综合感悟(6)13教育(10)26科研(5)39棋类(3)52学打字(2)65赶车(1)总计:430中国科技大学430名研究生体道分类1生活(36)14做饭(12022/12/1374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2022/12/1319二创新、创造与创造学
(一)什么是创新
A、熊比特(JosephA.Schumpter)的定义“创新”(Innovation)最早出现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
创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①引入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③开辟一个新市场;⑤获得一种原料或半产品的新来源,⑥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B、卡尔森(CurtisR.Carlson)定义在《创新:创造顾客需求的五项修炼》2006年中提出:创新是创造市场上新顾客需求的过程。
(一)什么是创新
A、熊比特(JosephA.SchuC、金吾伦定义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年提出:创新是指提出一种新观念或新思想,并通过各种努力使之实现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D、江泽民指出C、金吾伦定义在《国家创新体系发展报告》2008年提出:192022/12/1377(二)什么是“创造”?创造是色彩。只要有了色彩,就会有一幅美丽的画。创造就是用心去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创造是奶奶的小辫子,爷爷的花裙子。创造是一对翅膀,能带我去想象之门。创造是捡个芝麻,变个西瓜。创造就是睡在海洋上向往蓝天。童音稚语2022/12/1322(二)什么是“创造”?创造是色彩。只2022/12/1378什么是创造?A赋予存在(tobringintobeing)。(韦氏英文大辞典)B创造就是把已知的材料此重新组合,产生出新的事物或思想。(恩田彰)C创造者,人类以自己的自由意志选定一个自己想要达到的地位,便用自己的心能闯进那地位去。(梁启超)2022/12/1323什么是创造?A赋予存在(tobr2022/12/1379创造的立体界定赋予新而和的存在对已知要素进行组合和选择的过程道通为一的至境主体境界客观成果实践过程可以从创造者(主体)创造过程(思维)创造成果(产品)三个层面为“创造”下一个立体定义。2022/12/1324创造的立体界定赋予新而和的创造与创新关系的图示表达目前,创造学界由于对创造与创新内涵的不同理解,表现在对创造与创新外延及其关系的图示表达上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创新创造图二创新创造图三创造创新图一创新创造图四创新创造=创新图五我们观点创造与创新关系的图示表达目前,创造学界由于对创造与创新内涵的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坚定的自信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强烈的创新愿望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健全的体魄和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周世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坚定的自信——周世宁(中国创新(造)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人才浅层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人才,深层还包括追求创造境界、觉悟创造人生的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创新(造)人才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2022/12/1383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开发创造潜能、觉悟创造本性、提升创造境界的新兴学科。2022/12/1328什么是创造学创造学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2022/12/1384中国创造学会2022/12/1329中国创造学会中国创造学学派建设傅世侠、罗玲玲将创造学与科学结合,出版《科学创造方法论》(2000);刘仲林将创造学与中国文化结合,出版《中国创造学概论》(2001);甘自恒将创造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出版《创造学理论与方法》(2003);庄寿强将创造学与行为学结合,出版(普通(行为)创造学》(2006);都是多年理论创新探索结晶,具有鲜明的跨学科个性,为中国的创造学学派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编《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中国创造学学派建设傅世侠、罗玲玲将创造学与科学结合,出版《科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2022/12/1387
美国奥斯本(A.F.Osborn)为代表的创造学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发展起来的。
1938年,奥斯本,“头脑风暴”法。
1942年,茨维基,“形态分析法”。
1944年,戈登,“提喻法”。以上三种技法,成为创造力开发的代表性方法。
西方创造学,确切说是创造工程学,是以创造力的开发为中心,以创造技法的普及为重点,着眼发明创造的成果及其经济效益。借用中国文化的语言,就是西方创造教育偏重“成物”。(一)西方创造学(20世纪40年代产生)2022/12/1332美国奥斯本(A.F2022/12/1388日本稻毛金七(号诅风):《创造教育论》(1923年)教育为人生之一部分,故欲阐明教育之本质,非参照人生之本质不可。人生本质为创造,故教育须以此创造为原理,始为真有价值者,始能完全贯彻其使命,故以创造主义之人生观为背景,即此教育之特色。
东方创造教育的核心问题,借用先哲的话来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创造教育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把其创造本心找回来,亦即实现创造本性之自觉。(二)东方创造学(20世纪20年代)2022/12/1333(二)东方创造学(20世纪20年代)2022/12/1389稻毛金七:
《创造教育论》目录第一章序论第二章创造教育之背景第三章创造教育之概念第四章创造教育之原理第五章创造教育之本质第六章创造教育之目的第七章创造教育之动力第八章创造教育之方针
2022/12/1334稻毛金七:
《创造教育论》目录第一章2022/12/1390(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由三篇16章构成第一篇(四象篇):创造技法(联想、组合、类比、臻美四大类技法)第二篇(两仪篇):创造思维(概念思维和意象思维互补结构)第三篇(太极篇):创造之道(儒家、道家、佛家、易家与创造之道)刘仲林:《中国创造学概论》(2001年)2022/12/1335(三)创学:东西方创造学会通由三篇12022/12/1391东西会通的创学结构创造境界创造技法创造思维创造本性2022/12/1336东西会通的创学结构创造境界创造技法创2022/12/1392创造技法(成物)创造思维(成思)创造境界(成己)创造性命(成性)东方西方2022/12/1337创造技法(成物)创造思维(成思)创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技法四象①联想系列技法②组合系列技法③类比系列技法④臻美系列技法思维两仪①意象思维审美逻辑想象、直觉、灵感②概念思维形式逻辑概念、判断、推理道境太极①日日新②明明德③法自然④见心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技法四象思维两仪道境太极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四、创新人才培养的互补之道案例1:儿童舞蹈的感悟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创造是人的天性,教育在注重给学生以规律和规矩的同时,应更注重给学生以自由自在发挥天性的空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救生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摩托车电机飞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教育社会学知识点
- 家居设计办公室装修合同
- 管理学领导职能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音乐厅内部设施维修保养合同
- 诊所装修安全责任协议
- 2024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泰安市工商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2024泊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及答案
- 危重症患者留置管路管理
- 重庆市高202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S515 钢筋混凝土及砖砌排水检查井
- 第8课 欧美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酒店筹备开业流程手册范本
- DB37T 1389-2024钢箱梁顶推施工技术规范
- DL∕T 516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
- AQ 1020-2006 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正式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3)》解读
-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幻灯片
- 尿源性脓毒血症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