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_第1页
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_第2页
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_第3页
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_第4页
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贫困与社会福利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贫苦问题二、社会福利、住房保障2005-10-6第一节贫困问题概念与类型1、概念●世界银行: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和他人的尊重●关信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2005-10-6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中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分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阅读目标指向的重要一环,这一点已被广大语文教师广泛认同。然而,当前阅读课中的分组合作学习现状却令人担忧。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问题:1合作学习内容低幼化。字、词、句、段等教学内容仍然占据着课堂,所谓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你查这几个字的读音、含义,我查那几个字的读音、含义。虽然形式上热闹,作用却近零。结果是学生体验不到文章整体的内涵美,领略不到文章的魅力,激发不出读书情感和写作兴趣。2分组不够合理,优生唱独角戏。我们常见的合作形式是前后桌的四人为一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优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洗耳恭听,或者似听非听,小组成员中没有平等交流。3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4学习不够充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刚刚开始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急于喊“停”。这种“蜻蜒点水”式的合作学习,只能追求形式,并无真正意义。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能真正做好分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一、科学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解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脱离这一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因此,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科学分组。分组时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小组学生的人数及小组角色的定位,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成效。另外,学生的性别也是应该考虑的。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二、问题设计1问题要有探究性。根据中小学生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设置探究性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问题要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合作学习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3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配合教学进度。对于较难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无从下手,使合作学习徒有虚名而走过场。同时,讨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化,无讨论价值的最好不予讨论,教师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三、明确分工小组内的成员没有角色分工,就可能导致局面的混乱。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必须让在小组活动中的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要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教师进行随机提问,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在必要的时候也可进行个别测试,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四、集体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以概括课文内容为例,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快速而有效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以前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都是让能力强的学生先说一说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把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就只是个别优等生在思考、交流,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听的过程,也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因此,在概括主要内容上,为了凸显学生的思考与智慧,也为了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以“板书设计”为跳板,以设计“课文板书”为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以评选“最佳板书设计”为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出谋划策、合作研讨,最后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五、检测评价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检测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分工参与小组学习。学生能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要让他们独立完成。在评价时,要侧重于激励与发展,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状况,要着重于集体或小组合作精神的发扬,重视个人或小组通过合作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要区别于传统上的只看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六、自主读写在单元教材内容学完后,我以教材为依托,引导总结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训练,“授人以渔”。我利用学校图书馆和自办刊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好习惯。有的时候,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受到名著的熏陶。学生阅读后,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把在这种感悟和理解用笔写出来,不但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进行单元主题阅读和拓展阅读后,就尝试让学生结合所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以拓展写作为桥梁,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指导,并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不断地改进、反思。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者处理的实际问题或是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让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学习。一、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直观重要的作用,发现是创造的根源所在。例如在教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运用一定的历史材料来创设有关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如对其中“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立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在观看中,让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局势和国情是怎样的?”“之后我们党走的是哪一条道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一定的加强。二、认真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的,面对同一事物,学生都会思考出不同层面的东西出来,只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或是害怕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以自己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的,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去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耐心倾听,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肤浅或是不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我们作为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或是思维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勇气、有动力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之中,老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合常规的问题。[2]老师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提问题的心理状态,所以,老师需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消除学生不敢、不愿提出自己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高涨起来,思维能够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例如,在教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节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运动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物,以及运动的主要目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些方面来思考问题。当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思考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之后,老师通过相关的引导来教学并给予解答。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知识点打下了基础,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加强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激发。对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将平日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明确的联系进行强化,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了。当然,老师也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传统的知识和思维的局限,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来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藩篱,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向他人请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更多的积累,也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创新。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培养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贫困与社会1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贫苦问题二、社会福利、住房保障2005-10-6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2第一节贫困问题概念与类型1、概念●世界银行: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和他人的尊重●关信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2005-10-6第一节贫困问题3特性种持续的生活困境,仅靠贫困者本人的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摆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致贫原因:个人与社会贫困者社会权利的缺失个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对贫困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2005-10-6特性43、类型●绝对与相对贫困令绝对贫困,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达不到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最低量。标准:贫困线令相对贫困,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要,但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准,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分配不公。2005-10-63、类型5●狭义与广义贫困令狭义:从经济方面理解恩格尔系数(全年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0.6贫困;0.5-0.6温饱;0.4-0.5小康0.20.4富裕;0.2最富有贫富家庭测定,个人和地区总体水平划分广义:人们的需求,社会方面的因素2005-10-6●狭义与广义贫困6●客观与主观贫困心客观贫困按照某种划分标准,某些人所处的状态今主观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贫困状态令与贫困标准的模糊性、人们的观念意识、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有关2005-10-6●客观与主观贫困7●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令区域贫困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令个体贫困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个人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心二者的关系●长期贫困与暂时贫困2005-10-6●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8二、相关理论1、结构主义●归因■个人(责备受害者)经济上的失败>遗传基因道德品质和家庭环境■社会(责备制度)2005-10-6二、相关理论9三种形式■从劳动力市场角度(二元劳动力市场论)■从福利制度角度分析从制度角度分析2、功能主义贫困的存在乃社会的需要■甘斯:贫困的正功能■对话何祚麻2005-10-6三种形式103、冲突主义●社会中各群体之间利益分配过程中争夺的结果●贫困者所拥有的资源很少●救济只会强化贫困的社会基础,根本之道在于增能●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意义:转变整个对穷人的看法思考:所有的穷人都不应该为自己的贫困负责吗2005-10-63、冲突主义1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4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5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6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7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8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19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0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4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5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6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7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8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29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0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4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5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6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7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8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39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0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4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5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6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7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8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49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0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4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5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6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7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8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59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60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61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62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63贫困与社会福利课件64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65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贫困与社会福利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爱。——英国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达雷尔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威·厄尔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贫苦问题二、社会福利、住房保障2005-10-6第一节贫困问题概念与类型1、概念●世界银行: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和他人的尊重●关信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2005-10-6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就阅读教学而言,阅读中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而分组合作学习是实现阅读目标指向的重要一环,这一点已被广大语文教师广泛认同。然而,当前阅读课中的分组合作学习现状却令人担忧。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几种问题:1合作学习内容低幼化。字、词、句、段等教学内容仍然占据着课堂,所谓分组合作学习,就是你查这几个字的读音、含义,我查那几个字的读音、含义。虽然形式上热闹,作用却近零。结果是学生体验不到文章整体的内涵美,领略不到文章的魅力,激发不出读书情感和写作兴趣。2分组不够合理,优生唱独角戏。我们常见的合作形式是前后桌的四人为一小组,而座位的编排往往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优生侃侃而谈,其他学生洗耳恭听,或者似听非听,小组成员中没有平等交流。3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4学习不够充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课堂上学生刚刚开始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教师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急于喊“停”。这种“蜻蜒点水”式的合作学习,只能追求形式,并无真正意义。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能真正做好分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一、科学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首先是解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脱离这一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因此,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是科学分组。分组时应当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小组学生的人数及小组角色的定位,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成效。另外,学生的性别也是应该考虑的。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二、问题设计1问题要有探究性。根据中小学生好奇、喜欢探究、好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设置探究性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2问题要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问题一般是指有多种答案,或者是可以使用多种方法获得答案的问题。对于开放性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身的知识、经验等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合作学习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的平台。3问题要难易适当。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要配合教学进度。对于较难问题的讨论,学生会无从下手,使合作学习徒有虚名而走过场。同时,讨论的问题也不能简单化,无讨论价值的最好不予讨论,教师不能为了活跃气氛而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三、明确分工小组内的成员没有角色分工,就可能导致局面的混乱。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必须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必须让在小组活动中的每个组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的。要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进行合作成果汇报。教师进行随机提问,随机提问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在必要的时候也可进行个别测试,综合每个学生的测验成绩来评价小组的活动。四、集体交流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以概括课文内容为例,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快速而有效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以前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都是让能力强的学生先说一说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把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板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就只是个别优等生在思考、交流,大部分的学生处于被动听的过程,也就没有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因此,在概括主要内容上,为了凸显学生的思考与智慧,也为了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以“板书设计”为跳板,以设计“课文板书”为形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以评选“最佳板书设计”为激励手段,引导学生出谋划策、合作研讨,最后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五、检测评价我在组织学生进行预习检测时,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按照分工参与小组学习。学生能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老师不能越俎代庖,要让他们独立完成。在评价时,要侧重于激励与发展,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状况,要着重于集体或小组合作精神的发扬,重视个人或小组通过合作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要区别于传统上的只看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六、自主读写在单元教材内容学完后,我以教材为依托,引导总结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训练,“授人以渔”。我利用学校图书馆和自办刊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潜心读书的好习惯。有的时候,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名著,让学生受到名著的熏陶。学生阅读后,对文章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把在这种感悟和理解用笔写出来,不但宣泄自己的情感,同时还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我在让学生进行单元主题阅读和拓展阅读后,就尝试让学生结合所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以拓展写作为桥梁,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指导,并不断地学习和探讨,不断地改进、反思。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的认识活动中,遇到一些自己难以解决或者处理的实际问题或是理论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也能够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老师对学生的了解,让老师能够很好地运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学习。一、积极引导,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直观重要的作用,发现是创造的根源所在。例如在教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节课的时候,可以运用一定的历史材料来创设有关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思考的空间。如对其中“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知识点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立体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在观看中,让学生思考:“中国当时的局势和国情是怎样的?”“之后我们党走的是哪一条道路?”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更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一定的加强。二、认真指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1]问题的提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的,面对同一事物,学生都会思考出不同层面的东西出来,只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或是害怕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一种学习上的障碍,需要老师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并给予学生认真的指导,才能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以自己掌握和学习的内容为基础的,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去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耐心倾听,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肤浅或是不符合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我们作为老师都要耐心倾听,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或是思维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有勇气、有动力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之中,老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不要挖苦学生提出的那些不合常规的问题。[2]老师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学生提问题的心理状态,所以,老师需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消除学生不敢、不愿提出自己问题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高涨起来,思维能够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来完成学习的任务。例如,在教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三节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运动的时代背景、领导人物,以及运动的主要目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了?为什么?”这些方面来思考问题。当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在这些问题上思考有什么想不通的地方。之后,老师通过相关的引导来教学并给予解答。这样一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让这些知识点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够娴熟地掌握知识点打下了基础,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加强训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能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能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激发。对学生思维技能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并将平日里一些粗浅的认识、不明确的联系进行强化,串联起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了。当然,老师也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让学生能够不受传统的知识和思维的局限,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方面来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要让学生敢于突破常规的藩篱,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来思考历史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地查找资料,主动地向他人请教,让他们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更多的积累,也能够活跃自己的思维,让自己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创新。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培养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的能力。贫困与社会福利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贫困与社会66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贫苦问题二、社会福利、住房保障2005-10-6第18章贫困与社会福利67第一节贫困问题概念与类型1、概念●世界银行: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199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缺乏人类发展最基本的机会和选择长寿、健康、体面的生活、自由、社会地位和他人的尊重●关信平: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地低于该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2005-10-6第一节贫困问题68特性种持续的生活困境,仅靠贫困者本人的努力短时间内难以摆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致贫原因:个人与社会贫困者社会权利的缺失个发展变化的社会现象对贫困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2005-10-6特性693、类型●绝对与相对贫困令绝对贫困,指获得的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达不到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最低量。标准:贫困线令相对贫困,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要,但与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的生活水准,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分配不公。2005-10-63、类型70●狭义与广义贫困令狭义:从经济方面理解恩格尔系数(全年食品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率)>0.6贫困;0.5-0.6温饱;0.4-0.5小康0.20.4富裕;0.2最富有贫富家庭测定,个人和地区总体水平划分广义:人们的需求,社会方面的因素2005-10-6●狭义与广义贫困71●客观与主观贫困心客观贫困按照某种划分标准,某些人所处的状态今主观某些人根据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贫困状态令与贫困标准的模糊性、人们的观念意识、社会文化和个人经历有关2005-10-6●客观与主观贫困72●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令区域贫困按照某种划分贫困的标准,某区域被认定处于贫困状态令个体贫困按照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