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张同乐(安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外语教学的最新理念是把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中西文化在语言、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9247(2007)0620075204OnCulturalDifferencesandtheCultivationofCross-culturalCommunicativeCompetence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之中,使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然而,我国的传统英语教学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和认识上的偏差,在语言教学上对西方文化的导入缺少自觉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即便在教学过程中对西方文化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有所涉及,但常常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长此以往,英语教学演绎成了分析语言形式、讲解语法知识的纯语言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活动中频频出现语用失误。Thomas曾指出,“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人们不会把他的失误归咎于其语言能力,而很可能认为他不友好或缺乏教养。”鉴于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扎根的土壤,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教师在整个外语教学实践中应自觉地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方面的修养。一、文化的定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与克拉克洪(KroeberandKluckhohn)在其所著的《要领与定义评述》(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一书中提到,迄今为止,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300多种,但因各种定义都是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进行阐述,难免有失偏颇。胡文仲先生在总结对文化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把文化归纳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食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4)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1]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涉及语言交际方式、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in2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并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际的能力。根据拜卢姆等人的观点,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态度。即对异文化的一些产物和行为产生新鲜感,并能与本族文化进行一些简单的比较。通过比较进而加深理解,从而提高对目的语国家社会文化总体特征的认识。知识。包括交际者对交际对象国家或民族方面的社会文化的掌握,以及在交际过程中运用已学的社会文化准则,恰如其分地控制交际过程。技能。即理解、说明与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新信息,以供交际中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态度、知识、技能密接相关并相辅相成。态度是前提,知识是基础,技能是保障。三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二、中西文化的差异由于历史、信仰、地域、气候、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不仅仅是语音、语法、词汇的差异,而且也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一般言之,词汇的语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汇的自身含义,二是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含义。不了解这一点,交际中仅限于英汉表面词义的一一对等,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失误甚至导致交际的失败。仅以意义相互冲突和意义空缺为例,前者最为典型的词例莫过于汉语的“龙”与英语词汇dragon了。在汉文化中,作为现象符号的神话主角之一的“龙”,积淀了厚重的文化蕴涵,经过长期的意识积淀,演变成为华夏民族最为神圣的徽号,用来比喻帝王了。秦始皇被称为“祖龙”;杜甫《哀王孙》诗“豺狼在邑龙在野”中的“龙”是指唐明皇。由于“龙”在汉语中是褒义词,因而很自然地参与了喻象符号的生成。如在“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只识草”中,“龙”是指智慧之士;在“龙骧虎视”中是指某人雄才大略、气概非凡等。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一词基本上用于贬义。传说中“,dragon”是长着鹰的翅膀、狮子的前脚和头、鱼的鳞片、羚羊的角、蛇的尾马,以及口吐火焰的巨大怪物。在基督教中“,Dragon”也被视为是“恶魔”的化身。因此“,drag2on”在西方文化中实际上就是“凶神恶煞”的代名词,难怪英语学习者将“望子成龙”译成tohopethatone’ssonbecomesadragon使得英美人愕然不止。由于各民族的信仰、文化积演以及审美观不一,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有其载蓄意义,引人联想;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只不过是一个语言符号而已恰似而形成了意义上的空缺。以“竹”字为例,在汉文化中“,竹”常用被用来形容某人“高风亮节”,如欧阳修的《弄部看竹》“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名句中的“竹”就是喻人的坚定和正直。但在英语词汇中,bamboo(竹)只不过是一普通名词,个中并无外延含义。再如英语语言中的os2trich(鸵鸟),英美人常用toburyone’sheadostrich2likeinthesand来描述那些不敢正视现实,做事藏头露脚者,但汉语中的“鸵鸟”却无上述含义,仅仅是一种鸟而已。从“龙”、“竹”和“鸵鸟”等词汇在不同语言里所蕴涵的异文化色彩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语言教学中,重视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中的文化含义是非常必要的。忽视文化知识的传授,极易产生从概念到概念的套用,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二)世界观的差异世界观是人们思维方式及人生观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并通过后者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以对待自然的认识上,中西文化就大相径庭。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人们将四季中的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中国文化认为,万物虽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但均在循环往复之中;人们应顺从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把“天”放在首位的思想,在汉语语言中多有体现,如把原本属于人的事物冠以“天”字的就有“天意”、“天赋”、“天命”、“天年”等。与东方传统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则崇尚“天人相分”,即把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一分为二。西方文化认为,人是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故力主征服自然,并强调人们要不断地应付自然的挑战,同时也要向自然反挑战方能显现出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力量。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造成民族性格的不同。中国人长期生活在一种自给自足,天人和谐的文化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尚让不尚争,尚退不尚进,尚静不尚动”的心理定势。西方文化则不然,受海岛范围的限制,为了生存和发展,西方人常常是独立地与自然相搏,从而养成了求新、求变、好奇、多动的民族性格。(三)“个体”与“群体”价值观的差异在“个体”与“群体”价值观上,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为上;个人的愿望、目的、情绪、要求,则是让位于“群体”;即便要实现自我,那也要与他人联合。《礼记•礼运》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便体现出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群体共同的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等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强调更多的是个人主义、个人的能动性、个人的行为自由和个人的利益。在个人主义者看来,个人的价值至高无上,社会只是达到这一目的手段;生命只有为自己的目的而活着才有价值,为自我满足而奋斗才有意义。所以,个人主义者注重自立、注重自我奋斗和自由进取。在英语语言里,与self、ego(自我)相关的观念词语随处可见,如self2image(自我形象)、self2made(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self2seeking(追求个人享乐的)、egocentric(自我中心的)、ego2defence(自我防御)、ego2trip(追求个人成就)等。难怪在英文书面语中“,我”字不论何时何地必须一律大写,而“我们”“、你们”、“他们”只有在句首才能大写。关世杰先生曾把中国和美国在集体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细化为七个方面:(1)中国人注重互助和依靠,美国人注重自立和独立;(2)中国人注重集体的作用,美国人注重突出个人;(3)中国人注重保住“面子”,美国人注重不留“面子”;(4)中国人注重亲密无间,美国人注重隐私;(5)中国人喜好共性,美国人注重个性;(6)中国人注重人际和谐,美国人喜欢个人竞争;(7)中国人注重体至上,美国人注重个人至上等。[7](四)时间观上的差异时间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与人类活动形成了互动关系。Hall曾说,时间能改变生活的本质,是生活中最基本的组织系统的一个因素,因为所有情景中的行为都存在着时空规范。中国人看重过去,追忆过去,并认为人类美好的事物都发生在过去。纵观历史,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其先帝所定下的条文或遗诏。即便现代人口中也不时说出“想当年……”、“在那个年代……”等。对时间的认识,中国文化视其如圆环旋转,周而复始,因而对时间有着充裕感,这正诠释了汉语口语中所说的“慢走”、“慢用”的文化内涵。即使“亡羊”,但若“补牢”仍“尤及未晚”;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讲的也是同一道理即失去的东西还有时间补救。西方人对时间的价值取向是看重未来。过去意味着倒退,目前并不重要,但通过奋斗,未来会更美好。西方文化视时间如直线延伸,一去不复返。民谚“Timeandtidewaitsfornoman(时不待我)”就是西方人对时间概念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生活的西方人,常常有着强烈的紧迫意识。(五)习俗及其他方面的差异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它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邓肯•米切尔教授在其主编的《新社会学词典》中说“,风俗是指既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人们在使用这一术语时所关注的是:日常生活的常规化行动;常规化行动中所包含的规则;在重复行动中明显可辩的文化类型;整个文化中与众不同的性质。”由于习俗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所以习俗带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一般说来,与跨文化交际有直接关系的习俗大体有三类:和话语交际有关系的习俗(如禁忌习俗、称谓习俗等);和非话语交际有关系的习俗(主要指体态语);其他有关习俗(如隐私、女士优先等)。11禁忌。禁忌是人们对于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礼仪。可以说,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中西文化在禁忌上的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得以证明。(1)称谓方式的禁忌。在多数的语言交际中,如何称呼对方,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在汉文化中,旧时的讳名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如宋高宗赵构,因避讳“构”字,就下令不得使用“够、媾、褶”等50多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传统承袭下来的是,晚辈称呼长辈应以辈分称谓而不能用姓名,更不能直呼其名。在一般的交往中,也多以“先生”、“师父”或“同志”相称。相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在称谓方面的禁忌较中国文化要少得多,基本上不存在讳名习俗。虽说对王室成员或地位很高的神职人员的称谓有着一些严格的规则,但在一般交际中,同事之间的称谓常见的是直呼其名。即便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称呼也是如此。但在中国文化中,家庭中的这种称谓是绝对禁忌的。(2)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汉文化视“六”和“八”为吉祥之数。“六”是“六六大顺”“,八”是“发财致富”,故中国人在选车号或手机号时特别钟爱“六”与“八”字。但“四”字在汉语中则被认为是为不祥之数,因它与“死”字谐音。不同的是,在西方国家中“,13”是忌讳之数。为避开这一令人恐惧的数字,宴客上避免13人同坐一桌;宾馆中无13号房间;无论国内或国际航班,飞机座位无13排;重要活动也不安排在13号。西方人还认为“周五”是不吉利的日子。若周五又是13号,那就是“诸事不宜”了。其他方面的禁忌。汉文化中的“胖”属中性词,说某人“胖”也不显得刺耳,若用“你发福(胖)了”来恭维对方的健康乃是得体的说法。但“fat”一词在英美国家中很少能够听到,尤其对女士说其“fat”,那是对她的不尊。除此之外,汉文化中对年长者的称呼,可在其姓前加用“老”字,以示尊敬。但在西方文化中“,老”字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故你出于敬老而用“老”字,英美人会产生你是在贬低他的感觉。21含蓄与外向。中国人之间的接触,候时古已有之的是打恭、作揖,现代人是握手。说话办事时讲究含蓄委婉,矜持而不事张扬。在别人发表意见时,中国人也多是洗耳恭听,并常以细微的面部表情来表示赞同或反对,感情上一般采用的是自我调节尽量克制不予外露。西方人则不然。见面时或握手、或拍肩、或拥抱、或亲吻,性格呈外向凸现,这与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规律密不可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商品广泛频繁的交换,人口的大量流动,人们为人处世偏向于情感流露。[3]31恭谦与自信。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经过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国人视恭谦为美德,而自炫其能而不足限,这往往表现在贬低自己所做的事或在某事中所起的作用。如当人们的工作受到称赞时,中国人常回语说“,我的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我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等,言语中较少谈及到个人的拼搏和能耐,否则会被他人认为夜郎自大,目空一切。与此相反,在西方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混凝土应力钢丝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辅导员考试中常见误区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法兰连接三通球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公司多人投资合同样本
-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园艺师职业发展建议试题及答案
- 关于商品房合同样本
- 2024年大学辅导员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试题及答案
- 吹牛大王 测试题及答案
- 教师专业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 医疗依法执业培训课件
- 施工现场安全围挡
- 拐杖及助行器的使用方法课件
- 中央环保督察迎战培训课件
- 风湿免疫科学教学设计案例
- 妊娠合并梅毒护理查房课件
- 2023小米年度报告
- 修大坝施工方案
- 职工食堂餐饮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我与集体共成长》的主题班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