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_第1页
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_第2页
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_第3页
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_第4页
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资料仅供参考文件编号:2022年4月八年级下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版本号:A修改号:1页次:1.0审核:批准:发布日期: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一、空气和氧气1.空气里各种气体所占的体积:氮气占78%,氧气21%,稀有气体0.93%,二氧化碳0.04%,水蒸气等其他气体和杂质0.03%。2.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对应连线: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氧气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氮气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二氧化碳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供给生呼吸;稀有气体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3.怎样鉴别氧气、二氧化碳、水?

4.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易液化和凝固,液态氧呈淡蓝色,固态氧呈雪花状蓝色固体。5.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化学方程式C+O2CO2S+O2SO23Fe+2O2Fe3O4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1)利用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步骤可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巧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操作:①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装:装入药品③定:固定试管④点:点燃酒精灯⑤收:用排水法收集⑥离:将导管移离水面⑦熄:熄灭酒精灯。(2)利用过氧化氢(H2O2)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3)利用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度,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即“一变二不变”)如二氧化锰。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4)收集方法:①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5)鉴别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看能否复燃。6.工业上制取氧气:空气冷冻分离法:是物理变化,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7.化合反应:A+B→C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多变一)分解反应:A→B+C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一变多)二、氧化与燃烧1.缓慢氧化与燃烧(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爆炸。(4)燃烧的条件:①是有可燃物②要有助燃剂(常见的是氧气)③温度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白磷的着火点是40℃。(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地燃烧起来。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在氧气参与的氧化反应中,氧气是氧化剂。3.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即可: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或隔绝空气。4、化学反应按吸热或放热可分为: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如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电解水。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如镁与盐酸反应,碳燃烧,生石灰与水反应等。三、化学方程式1.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注意: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范围是一切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但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发生变化,分子数目、物质状态可能发生变化。2.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1)书写要领: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写对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连等号,条件须注明,气体和沉淀,上下箭头来表示。注意:a.化学式务必写正确;b.催化剂只能写在“=”的上下方,不能当成反应物、生成物;c.要注意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d.注明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若反应物中也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物的气体不用“↑”来标明),沉淀用“↓”。(2)配平:a、方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b、标志:等号左右两边每一种物质的原子个数分别相等。3.化学方程式的意义: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4.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1)、电解水:2H2O==2H2↑+O2↑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3)、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2MgO4)、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5)、氯酸钾制氧气:2KClO3===2KCl+3O2↑6)、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K2MnO4+MnO2+O2↑7)、双氧制氧气:2H2O2===2H2O+O2↑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9)、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10)、二氧化碳通入水中:CO2+H2O==H2CO311)、碳酸遇热分解:H2CO3==H2O+CO2↑5.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解题步骤是:注意事项:①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是气体的体积时,应先将其换算成质量。③代入化学方程式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涉及到的公式有:纯净物的质量=不纯物的总质量×纯度(或1-杂质的质量分数)四、二氧化碳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可作为致冷剂。2、化学性质:①不能燃烧,不能助燃——作灭火剂;②不能供给呼吸;③CO2通入水中会与水反应:CO2+H2O=H2CO3(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易分解:H2CO3=CO2↑+H2O)④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反应式:CO2+Ca(OH)2==CaCO3↓+H2O3、实验室制取CO2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方程式:CaCO3+HCl==CaCl2+H2O+CO2↑装置:固+液→气体(与过氧化氢制氧气相同)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验满方法:将一根燃着的火柴放在集气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已集满。4、用途:灭火、化工原料、人工降雨、人造云雾、致冷剂、光合作用---气体肥料。五、生物呼吸及呼吸作用1.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明显增加。2.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人体呼吸系统肺:由肺泡组成。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3.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使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4.呼吸是指肺换气,包括呼气和吸气。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换气):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人在平静地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腔体积增大,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小,空气就进入肺内。呼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使胸腔体积减小,胸腔内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大,肺内气体就排出体外。问: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气体交换?答:肺泡壁薄、肺泡数目多、肺泡壁外缠绕着很多毛细血管。7、人的呼吸作用:在活细胞内进行。反应式为:C6H12O6+O2CO2+H2O。动物、植物均时刻在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六、光合作用1.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1)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利用呼吸作用分解原来储存的淀粉,消除淀粉对实验的影响。(2)为什么要用铝箔纸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盖严--为了设置对比,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3)为什么要水浴加热--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4)酒精中漂洗的作用是什么--使叶绿素褪去(5)鉴别淀粉:用碘液,因为淀粉遇碘会变蓝色。2、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在光照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细胞内的有机物与氧发生反应,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场所叶肉细胞叶绿体内活细胞内条件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照都能进行文字表达式实质物质无机物——>有机物有机物——>无机物能量储存能量光能——>化学能释放能量化学能——>各种形式的能联系呼吸作用所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正是光合作用储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七、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氧气的循环:(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燃烧。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指的是碳的循环:(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保护臭氧层:(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破坏作用。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4)如何防止:植树造林、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积极开发新能源。八.空气污染1、空气污染:(1)污染物来源: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土地沙漠化、汽车尾气、建筑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等。2.酸雨: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1)形因: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是硫酸、硝酸。(2)危害: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危害渔业,腐蚀建筑、工业设备、文化古迹。(3)防止空气污染的办法有:控制污染源;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报;发展绿色工业,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等。森林作用:(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净化空气(3)调节气候(4)保持水土(5)防风固沙等2014学年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综合测试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DDBDA6—10.CDCDB11—12.BD二、填空题13.2CO+2NO催化剂2CO2+N214.(1)试管口向上倾斜(2)插入试管中的导管过长(3)伸入集气瓶中的导管太短(试管口没有塞棉花)15.(1)肺泡内气体交换(2)大于(3)C16.3O2放电2O3紫外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液面左低右高18.叶绿素(或“叶绿体”)排除原来储存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