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条例讲解课件_第1页
产品质量条例讲解课件_第2页
产品质量条例讲解课件_第3页
产品质量条例讲解课件_第4页
产品质量条例讲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讲解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杜渐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讲解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引言《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已于2014年8月1日经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8月1日以〔2014〕第19号公告予以公布,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前为《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原条例》自1997年施行以来,对加强我市产品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言《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已于2014年8月1一、修订背景

(一)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凸显,质量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晰,产品质量监督方式不断创新,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二是全国人大于2000年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国务院2012年又颁布实施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对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监督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新规定三是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条例》进行了立法后评估,提出对《原条例》的调整范围、部门职责、检验制度、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修订的评估建议因此,有必要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改,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一、修订背景(一)必要性一、修订背景

(二)基本思路本次修改遵循了以下基本思路:一是按照上位法将《条例》定位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领域的一般规定,法律法规对食品、药品等相关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二是将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三是吸纳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条例》的评估建议,运用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对现行条例的清理成果四是对接2014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修订背景(二)基本思路一、修订背景

(三)修订重点

《条例》共五章53条,在《原条例》基础上删除了33条、修改了16条、新增了37条,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突出了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责任主体义务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是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对其经营的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条例》突出了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责任与义务,规定:

——生产者、销售者是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

——将《条例》调整的产品范围扩大到生产者、经营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赠品、奖品

——对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标识提出了严格要求一、修订背景(三)修订重点一、修订背景——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生产者的出厂检验制度等

——新增了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的6种禁止行为

——建立了生产者对缺陷产品的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制度

——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对不合格产品、不合理危险产品进行全面清理

——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纳入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统一管理

2、强化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职责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条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其监管职责:一、修订背景——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的一、修订背景——强调市、区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确定了本市产品质量监管实行质监部门主管,质监、工商分别负责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的体制

这种制度设计既符合上位法规定,也符合国家质监部门、工商部门职能分工,又避免流通领域重复监督,职责不清

——完善强化质监、工商部门的质量监管措施,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分类监管、风险监测、违法行为约谈告诫等制度

3、规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产品质量检验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虽然是接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检验,但是其检验行为直接关系生产一、修订背景——强调市、区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一、修订背景者、销售者、消费者利益,规范其行为,既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真实,也保障检验对象的合法权益。《条例》对检验行为进行了规范:

——规定了检验机构的资质要求

——规定了检验机构抽取样品的要求

——规定了检验机构在检验结束后退还样品的要求

——规定了对同一企业两次以上的监督抽查,不得连续委托同一检验机构进行

——规定了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前多规定为数据真伪)

——规定了检验机构开展检验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修订背景者、销售者、消费者利益,规范其行为,既保证检验结一、修订背景

4、其他重要修订

——为突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将法规名称修改为《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增补了社会监督内容,强调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社会公众有权举报违反产品质量规定的行为并给予奖励

——规定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鼓励措施、奖励制度等一、修订背景4、其他重要修订二、主要内容

(一)法规名称

2002年市人大第三十九次常委会审定的法规名称为《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当时立法的本意主要侧重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比较欠缺修订后的法规名称为《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大幅度增加了产品生产、销售等各方的产品质量责任规定,例如:新增了产品生产者对原材料和配件的质量查验、不合格产品清理、不合理风险调查的的制度规定;同时,对产品质量监督更加注重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性

立法主旨:多立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4条的规定,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行政机关监督出来的,要落实从业者的主体责任,产品质量才有保障;少立监督法,《食品安全法》就类似“监督法”,误导了社会“食品质量是监督出来的”二、主要内容(一)法规名称二、主要内容

(二)总则部分

1、立法目的。增加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第1条)的表述

产品质量立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只有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产品定义。对《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定义作了“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一致性重申(第2条)

加工制作的形式多样,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分段生产都是加工制作的形式;用于销售包括产品生产目的和实现销售两个方面

3、适用范围。与《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一致,但是对其他法律法规专门调整的,作了除外和兜底的规定,主要有“军工产品不适用本条例规定,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二、主要内容(二)总则部分二、主要内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产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第2条)。同时,在第2条第1款“相关活动”及后续规定中,将“服务业经营者”纳入调整范围

4、主体责任。规定“生产者、销售者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

没有所谓的“第一责任”、“首负责任”,产品质量的责任必须由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第3条)

5、监督管理。分为政府职责、管理体制、相关责任:(1)政府职责。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有关部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制(第4条)二、主要内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产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二、主要内容

(2)管理体制。实行主管牵头下的具体工作职责分工体制(第5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与《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一致;多部门履行的职责,明确牵头部门;产品质量监督的总格局没有变化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质监和工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分工

——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例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宏观产品质量、公安机关负责打击产品质量犯罪等二、主要内容(2)管理体制。实行主管牵头下的具体工作二、主要内容

6、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参与标准制定,宣传、普及产品质量知识(第6条)

7、激励制度。建立了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奖励制度:

(1)产品质量奖励制度:对“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实施奖励,奖励的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第8条)

(2)社会监督奖励制度。对“举报产品质量违法行为有功的”实施奖励,奖励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第9条)二、主要内容6、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二、主要内容

(三)责任、义务本条例对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经营场所提供者规定了9个方面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主体责任。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第10条)

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应当符合条例第10条第2款的要求,其中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赠品、奖品也应当符合该条的要求

为什么规定赠品、奖品也要符合这些要求?奖品、赠品也是产品,也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风险,消费者因为购买产品而获得奖品、赠品,同样构成合同关系,同样应当保证产品质量,不能因“无偿”免除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

3、产品标识。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真实,符合本条例第11条的要求,其中新增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二、主要内容(三)责任、义务二、主要内容认证制度的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产品、实行商品条码强制性标注管理的产品的标识要求

4、进口产品

销售者销售的进口产品或者其包装上应当有中文标识。中文标识应当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第12条):

——标明产品名称、产地以及进口商或者总经销者名称、地址

——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标明失效日期

——用进口散件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应当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用中文标明组装或者分装企业的名称、地址

——关系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对使用、维护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应当附有中文说明书二、主要内容认证制度的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产品二、主要内容

4、生产制度。生产者应当建立以下5个方面的产品生产制度(第13条):

——建立原辅材料、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供货商的经营资格、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标识和产品质量状况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还应当查验其许可证、认证证书

——建立进货验收台账

——建立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制度,对出厂产品实施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方可出厂销售二、主要内容4、生产制度。生产者应当建立以下5个二、主要内容——建立产品出厂检验台账

——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如实记录原辅材料和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产品出厂检验、销售、回收处置等情况

生产者建立这些制度是强制的,制度内容可以自行确定,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销售制度。销售者应当建立产品销售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保证制度,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14条):

——验明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二、主要内容——建立产品出厂检验台账二、主要内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产品,还应当查验其许可证、认证证书

——如实记录进货检查验收情况

——服务业经营者采购其在经营服务过程中提供、使用的产品时也应当按照前述规定执行

——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应当根据产品特点采取必要的保管措施,保持所销售、经营产品的质量

6、场所提供

调整对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不针对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业的经营者二、主要内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产品,还应二、主要内容

责任规定:有4个方面的责任:

——应当审查入场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经营资质、资格等证明文件

——明确入场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定期对入场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发现经营者有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不履行前述责任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15条)

7、禁止性规定。除《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禁止性规定以外,本条例还针对在产品生产、销售出现的新情况,作出了6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第16条):二、主要内容责任规定:有4个方面的责任:二、主要内容——不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使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对不实行强制性认证制度的产品,使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

——生产、销售无产品名称、厂名厂址、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俗称‘三无产品’)等标志的产品

——标注虚假产品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标注虚假的失效日期

——伪造或者篡改产品检验数据、检验结论及其他产品质量证明材料等相关信息

——销售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产品二、主要内容——不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使二、主要内容

8、瑕疵明示。因检验、展示、保管、运输等导致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瑕疵,且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应当明示(第17条)

9、危险调查。包括4个方面:

——产品投入流通后,生产者获知其生产的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产品可能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

——经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应当及时向销售者、消费者发出警示,采取停止生产、销售、召回等补救措施,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二、主要内容8、瑕疵明示。因检验、展示、保管、二、主要内容——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获知其销售、经营的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经营该缺陷产品,并配合生产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并认定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第18条)

危险调查时针对同类产品,不是针对已经确认不合理危险的产品

不合理危险主要是指产品存在缺陷。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产品本身不应当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如儿童玩具),但因设计、制造上的原因,导致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这种危险即为“不合理的危险”二、主要内容——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获知其销售二、主要内容

二是某些产品因本身的性质而具有一定的危险(如易燃易爆产品),但如在正常合理使用情况下,不会发生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但因产品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该产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也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这种危险就属于“不合理危险”

(四)监督管理

1、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实行重点监督抽查:

(1)有条件实施监督抽查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依据监督检查计划实施,也可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市政府决定实施二、主要内容二是某些产品因本身的性质而具有一定的危二、主要内容——依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启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第19条)

——建立根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启动监督抽查程序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23条)

(2)监督检查实行计划管理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生产领域的重点监督检查产品目录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重点监督检查产品目录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监督抽查情况(第20条)二、主要内容——依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二、主要内容——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监督抽查情况(第21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编制监督检查计划时,应当征求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第22条)

(3)监督抽查实行分类管理

——监督检查计划可以根据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程度、上一次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等因素确定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查形式(第23条)二、主要内容——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应当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避免重复(第25条)

(4)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

——根据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需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的这一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产品检验不是必须进行,前提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产品质量状况,例如其他机关已经对同一企业、同一批次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并作出结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委托部门应当与被委托的检验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二、主要内容——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抽样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检验报告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同一企业监督抽查两次以上的,不得连续委托本市同一检验机构进行,但在本市只有一个检验机构符合所抽查产品检验资质的除外(第26条)

如何理解“两次以上”?按照法律适用“等内不等外”的原则,“两次以上”包括“两次”

(5)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

——产品质量检验抽取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并当场封存、妥善保管。其抽取的方法、数量应当符合有关标准或者规定二、主要内容——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取样品时,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和相关文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抽取样品时,其检验人员应当出示工作证、委托检验书等有效文书(第27条)

——产品质量检验所需样品,依法无偿抽取。法律法规规定对样品进行买样检验的,从其规定

——检验结束后,被检查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的,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后退还被检查人;有异议的,样品应当在复检结束后退还被检查人

样品退换并不区分检验合格与不合格,符合退换规定都应当退换

——样品因正常检验破损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退还被检查人;样品非因正常检验破损的,检验机构应当依法赔偿(第28条)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二、主要内容

(6)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资质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条件、能力——满足计量认证(CAM)的要求考核合格——满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CAL)的要求检验机构考核是《产品质量法》第19条的明确规定,不是质监部门的规定

——因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所需检验项目超出检验机构资质范围的,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在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检验机构中择优指定检验机构承担检验工作(第29条)

这是地方性法规给质监部门的授权,当工商部门有这种检验要求时,也应由质监部门指定二、主要内容(6)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资质二、主要内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应当遵循独立公正、科学客观、诚实守信的原则,并对其出具的检验结果负责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抽样人员、检验人员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不得超资质范围开展检验工作

▲不得出具虚假检验结果(主观无故意与客观产生虚假结果)

▲不得转包检验项目(转包与检验项目委托)

▲不得违反规定或者约定,擅自处理或者不及时退还抽取的样品(第32条)

▲不得收受被检查人的请客、送礼或者其他利益二、主要内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产品质量检二、主要内容

(7)产品质量抽查判定依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包括: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明示的内容,或者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国家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方法和质量判定规则

这是地方性法规给质监部门的授权,质监部门获此授权,有权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检验方法和质量判定规则。但是,对于监督抽查以外的产品质量检验,如委托检验,不适用这一授权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依据(第30条)二、主要内容(7)产品质量抽查判定依据二、主要内容

(8)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异议

——检验结束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检验结果依法送达被检查人

——被检查人对检验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部门或者其上级部门申请复检;逾期未提出复检申请的,视为无异议

复检是向组织抽查的行政机关申请,检验机构无权受理、处理复检是由

——复检由其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或者原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由原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承担的,原检验人员应当回避

——复检结论为最终检验结果,被检查人不得再次申请复检(第31条)二、主要内容(8)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异议二、主要内容

(9)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费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抽查所需检验费用由财政列支,不得向被检查人收取

——复检所需检验费由责任方承担。复检结果与原检验结果一致的,由复检申请人承担;复检结果与原检验结果不一致的,由委托检验的行政管理部门承担

——消费者委托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验所需检验费由委托者承担(第33条)

(10)产品质量监督制度创新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完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创新产品二、主要内容(9)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费用二、主要内容质量监督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分类监管、风险监测、违法行为约谈告诫等制度(第34条)

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可行、产品质量监督需要建立的制度被地方性法规所确认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督促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诚信经营,将其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纳入企业联合征信系统,并依法向社会公布(第35条)

(11)产品质量监督结果处理

——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其他库存产品、其他在售产品进行全面清理,依法处理不合格产品,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书面报告处理情况。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可以组织核查二、主要内容质量监督管理方式,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分类监管、风险二、主要内容

同样的执行标准、生产能力、条件、原辅材料等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共通性,清理很有必要销售者保证产品质量的能力有限,清理更有必要

——依法进行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生产者应当按照规定改正并申请复查。生产者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申请复查的,视为逾期不改正,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仍不整改并申请复查的,视为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

——监督抽查中发现不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在外省市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移交生产者所在地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处理(第24条)

(12)产品质量监督执法信息抄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产品二、主要内容同样的执行标准、生产能力、条件、原辅材料二、主要内容质量执法信息抄告制度接到抄告信息的部门应当按照本部门职责范围依法处理(第36条)

(13)产品质量监督先行处置规定按照规定查封、扣押的产品在查封、扣押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施查封、扣押的部门可以先行处理:

——易腐烂、变质的

——已经或者即将超过保质(保存)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或者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二、主要内容质量执法信息抄告制度二、主要内容——查封、扣押期满后无人认领的,查封、扣押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第37条)

(14)产品质量监督应急预案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编制重大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并组织协调事故的调查处理(第38条)

(15)产品质量违法行为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产品质量规定的行为,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公布举报方式;接到举报,应当及时完整记录,妥善保存,并为举报人保密二、主要内容——查封、扣押期满后无人认领的,查封二、主要内容——举报事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客观、公正、及时地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权处理部门进行举报

——举报事项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启动监督抽查程序条件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启动监督抽查程序(第39条)

(16)产品质量媒体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产品质量实施舆论监督,向消费者介绍产品质量知识,宣传有关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揭露和批评产品生产、销售、检验中的违法行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应当客观、公正、真实(第40条)二、主要内容——举报事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三、法律责任

本条例设定了12条法律责任,对违反《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行为以及违反本条例共26种违法行为将实施行政处罚其中新增第51条第2款“有关部门根据检验机构抽样检验得出检验结论判定合格的同一批次产品,因产品质量造成消费者人身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检验机构存在过错的,由市质监部门对该检验机构进行处罚”。这是没有强制性、禁止性的规定而直接设定的处罚,这一规定引发下面的思考:

检验部分强制性指标作出合格判定存在多大的凤险检验报告综合判定“符合与不符合”与“合格与不合格”的风险执法的监督抽查“指定”检验指标的风险三、法律责任本条例设定了12条法律责任,对违反《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讲解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杜渐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讲解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引言《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已于2014年8月1日经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4年8月1日以〔2014〕第19号公告予以公布,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前为《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原条例》自1997年施行以来,对加强我市产品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水平,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引言《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已于2014年8月1一、修订背景

(一)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品质量监管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是产品质量主体责任进一步凸显,质量监管部门职责分工进一步明晰,产品质量监督方式不断创新,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二是全国人大于2000年修订的《产品质量法》、国务院2012年又颁布实施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都对产品质量主体责任、监督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新规定三是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条例》进行了立法后评估,提出对《原条例》的调整范围、部门职责、检验制度、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进行全面修订的评估建议因此,有必要对《原条例》进行全面修改,为进一步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一、修订背景(一)必要性一、修订背景

(二)基本思路本次修改遵循了以下基本思路:一是按照上位法将《条例》定位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领域的一般规定,法律法规对食品、药品等相关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二是将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成功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三是吸纳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条例》的评估建议,运用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西南政法大学对现行条例的清理成果四是对接2014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一、修订背景(二)基本思路一、修订背景

(三)修订重点

《条例》共五章53条,在《原条例》基础上删除了33条、修改了16条、新增了37条,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1、突出了生产者、销售者产品质量责任主体义务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是从事产品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对其经营的产品质量负有直接责任。《条例》突出了生产者、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责任与义务,规定:

——生产者、销售者是依法承担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

——将《条例》调整的产品范围扩大到生产者、经营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赠品、奖品

——对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标识提出了严格要求一、修订背景(三)修订重点一、修订背景——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和生产者的出厂检验制度等

——新增了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在生产经营中的6种禁止行为

——建立了生产者对缺陷产品的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制度

——要求生产者、销售者对不合格产品、不合理危险产品进行全面清理

——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纳入企业联合征信系统统一管理

2、强化了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职责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尽的职责。《条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其监管职责:一、修订背景——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建立健全的一、修订背景——强调市、区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确定了本市产品质量监管实行质监部门主管,质监、工商分别负责生产、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管的体制

这种制度设计既符合上位法规定,也符合国家质监部门、工商部门职能分工,又避免流通领域重复监督,职责不清

——完善强化质监、工商部门的质量监管措施,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实现执法信息共享,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分类监管、风险监测、违法行为约谈告诫等制度

3、规范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检验行为产品质量检验是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技术保障。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虽然是接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检验,但是其检验行为直接关系生产一、修订背景——强调市、区政府应当加强产品质量一、修订背景者、销售者、消费者利益,规范其行为,既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真实,也保障检验对象的合法权益。《条例》对检验行为进行了规范:

——规定了检验机构的资质要求

——规定了检验机构抽取样品的要求

——规定了检验机构在检验结束后退还样品的要求

——规定了对同一企业两次以上的监督抽查,不得连续委托同一检验机构进行

——规定了检验机构对检验结果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前多规定为数据真伪)

——规定了检验机构开展检验活动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一、修订背景者、销售者、消费者利益,规范其行为,既保证检验结一、修订背景

4、其他重要修订

——为突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将法规名称修改为《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增补了社会监督内容,强调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社会公众有权举报违反产品质量规定的行为并给予奖励

——规定了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鼓励措施、奖励制度等一、修订背景4、其他重要修订二、主要内容

(一)法规名称

2002年市人大第三十九次常委会审定的法规名称为《重庆市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当时立法的本意主要侧重于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对产品质量责任的规定比较欠缺修订后的法规名称为《重庆市产品质量条例》,大幅度增加了产品生产、销售等各方的产品质量责任规定,例如:新增了产品生产者对原材料和配件的质量查验、不合格产品清理、不合理风险调查的的制度规定;同时,对产品质量监督更加注重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性

立法主旨:多立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4条的规定,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行政机关监督出来的,要落实从业者的主体责任,产品质量才有保障;少立监督法,《食品安全法》就类似“监督法”,误导了社会“食品质量是监督出来的”二、主要内容(一)法规名称二、主要内容

(二)总则部分

1、立法目的。增加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第1条)的表述

产品质量立法的终极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只有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了,才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产品定义。对《产品质量法》的产品定义作了“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一致性重申(第2条)

加工制作的形式多样,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分段生产都是加工制作的形式;用于销售包括产品生产目的和实现销售两个方面

3、适用范围。与《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一致,但是对其他法律法规专门调整的,作了除外和兜底的规定,主要有“军工产品不适用本条例规定,军工企业生产的民用产品适用本条例”、“法律、法规二、主要内容(二)总则部分二、主要内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产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本条例”(第2条)。同时,在第2条第1款“相关活动”及后续规定中,将“服务业经营者”纳入调整范围

4、主体责任。规定“生产者、销售者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

没有所谓的“第一责任”、“首负责任”,产品质量的责任必须由生产者、销售者承担(第3条)

5、监督管理。分为政府职责、管理体制、相关责任:(1)政府职责。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把提高产品质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产品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组织有关部门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责任制(第4条)二、主要内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产品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二、主要内容

(2)管理体制。实行主管牵头下的具体工作职责分工体制(第5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产品质量监督工作

与《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一致;多部门履行的职责,明确牵头部门;产品质量监督的总格局没有变化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流通领域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质监和工商部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分工

——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例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宏观产品质量、公安机关负责打击产品质量犯罪等二、主要内容(2)管理体制。实行主管牵头下的具体工作二、主要内容

6、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督促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依法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参与标准制定,宣传、普及产品质量知识(第6条)

7、激励制度。建立了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奖励制度:

(1)产品质量奖励制度:对“对产品质量管理先进”、“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作出突出贡献”实施奖励,奖励的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第8条)

(2)社会监督奖励制度。对“举报产品质量违法行为有功的”实施奖励,奖励对象包括单位和个人(第9条)二、主要内容6、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二、主要内容

(三)责任、义务本条例对产品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经营场所提供者规定了9个方面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主体责任。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第10条)

2、产品质量。产品质量应当符合条例第10条第2款的要求,其中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赠品、奖品也应当符合该条的要求

为什么规定赠品、奖品也要符合这些要求?奖品、赠品也是产品,也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风险,消费者因为购买产品而获得奖品、赠品,同样构成合同关系,同样应当保证产品质量,不能因“无偿”免除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

3、产品标识。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真实,符合本条例第11条的要求,其中新增了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实行强制性产品二、主要内容(三)责任、义务二、主要内容认证制度的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产品、实行商品条码强制性标注管理的产品的标识要求

4、进口产品

销售者销售的进口产品或者其包装上应当有中文标识。中文标识应当真实,并符合下列要求(第12条):

——标明产品名称、产地以及进口商或者总经销者名称、地址

——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标明失效日期

——用进口散件组装或者分装的产品,应当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用中文标明组装或者分装企业的名称、地址

——关系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对使用、维护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应当附有中文说明书二、主要内容认证制度的产品、实行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制度的产品二、主要内容

4、生产制度。生产者应当建立以下5个方面的产品生产制度(第13条):

——建立原辅材料、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供货商的经营资格、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产品标识和产品质量状况等,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还应当查验其许可证、认证证书

——建立进货验收台账

——建立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制度,对出厂产品实施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的产品方可出厂销售二、主要内容4、生产制度。生产者应当建立以下5个二、主要内容——建立产品出厂检验台账

——建立产品质量档案,如实记录原辅材料和零部件的进货检查验收、产品出厂检验、销售、回收处置等情况

生产者建立这些制度是强制的,制度内容可以自行确定,只要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5、销售制度。销售者应当建立产品销售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保证制度,主要包括4个方面(第14条):

——验明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二、主要内容——建立产品出厂检验台账二、主要内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产品,还应当查验其许可证、认证证书

——如实记录进货检查验收情况

——服务业经营者采购其在经营服务过程中提供、使用的产品时也应当按照前述规定执行

——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应当根据产品特点采取必要的保管措施,保持所销售、经营产品的质量

6、场所提供

调整对象: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不针对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和服务业的经营者二、主要内容实行生产许可证或者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产品,还应二、主要内容

责任规定:有4个方面的责任:

——应当审查入场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经营资质、资格等证明文件

——明确入场经营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定期对入场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

——发现经营者有产品质量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有关部门

——不履行前述责任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第15条)

7、禁止性规定。除《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对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禁止性规定以外,本条例还针对在产品生产、销售出现的新情况,作出了6个方面的禁止性规定(第16条):二、主要内容责任规定:有4个方面的责任:二、主要内容——不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使用生产许可证标志和编号

——对不实行强制性认证制度的产品,使用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

——生产、销售无产品名称、厂名厂址、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俗称‘三无产品’)等标志的产品

——标注虚假产品生产日期和安全使用期或者标注虚假的失效日期

——伪造或者篡改产品检验数据、检验结论及其他产品质量证明材料等相关信息

——销售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的产品二、主要内容——不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产品,使二、主要内容

8、瑕疵明示。因检验、展示、保管、运输等导致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瑕疵,且该瑕疵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应当明示(第17条)

9、危险调查。包括4个方面:

——产品投入流通后,生产者获知其生产的某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产品可能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应当立即开展调查

——经调查确认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应当及时向销售者、消费者发出警示,采取停止生产、销售、召回等补救措施,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二、主要内容8、瑕疵明示。因检验、展示、保管、二、主要内容——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获知其销售、经营的产品存在缺陷的,应当立即停止销售、经营该缺陷产品,并配合生产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并认定生产者、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危险的,应当立即责令其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第18条)

危险调查时针对同类产品,不是针对已经确认不合理危险的产品

不合理危险主要是指产品存在缺陷。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产品本身不应当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如儿童玩具),但因设计、制造上的原因,导致产品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这种危险即为“不合理的危险”二、主要内容——销售者、服务业经营者获知其销售二、主要内容

二是某些产品因本身的性质而具有一定的危险(如易燃易爆产品),但如在正常合理使用情况下,不会发生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但因产品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该产品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也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危险,这种危险就属于“不合理危险”

(四)监督管理

1、监督抽查。产品质量实行以抽查为主要方式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实行重点监督抽查:

(1)有条件实施监督抽查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依据监督检查计划实施,也可以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市政府决定实施二、主要内容二是某些产品因本身的性质而具有一定的危二、主要内容——依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启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第19条)

——建立根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启动监督抽查程序制度,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第23条)

(2)监督检查实行计划管理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生产领域的重点监督检查产品目录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重点监督检查产品目录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监督抽查情况(第20条)二、主要内容——依据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二、主要内容——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流通领域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并向社会公布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并定期公布监督抽查情况(第21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编制监督检查计划时,应当征求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第22条)

(3)监督抽查实行分类管理

——监督检查计划可以根据产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程度、上一次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等因素确定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查形式(第23条)二、主要内容——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应当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避免重复(第25条)

(4)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

——根据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需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本条例的这一规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产品检验不是必须进行,前提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产品质量状况,例如其他机关已经对同一企业、同一批次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并作出结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委托部门应当与被委托的检验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二、主要内容——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实施抽样并以自己的名义出具检验报告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同一企业监督抽查两次以上的,不得连续委托本市同一检验机构进行,但在本市只有一个检验机构符合所抽查产品检验资质的除外(第26条)

如何理解“两次以上”?按照法律适用“等内不等外”的原则,“两次以上”包括“两次”

(5)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抽样

——产品质量检验抽取的样品应当在市场上或者企业成品仓库内的待销产品中随机抽取,并当场封存、妥善保管。其抽取的方法、数量应当符合有关标准或者规定二、主要内容——受委托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在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抽取样品时,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出示有效执法证件和相关文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依法接受委托独立抽取样品时,其检验人员应当出示工作证、委托检验书等有效文书(第27条)

——产品质量检验所需样品,依法无偿抽取。法律法规规定对样品进行买样检验的,从其规定

——检验结束后,被检查人对检验结果无异议的,样品应当在异议期满后退还被检查人;有异议的,样品应当在复检结束后退还被检查人

样品退换并不区分检验合格与不合格,符合退换规定都应当退换

——样品因正常检验破损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退还被检查人;样品非因正常检验破损的,检验机构应当依法赔偿(第28条)二、主要内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二、主要内容

(6)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资质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条件、能力——满足计量认证(CAM)的要求考核合格——满足产品质量检验机构(CAL)的要求检验机构考核是《产品质量法》第19条的明确规定,不是质监部门的规定

——因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所需检验项目超出检验机构资质范围的,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在具有相应检测能力的检验机构中择优指定检验机构承担检验工作(第29条)

这是地方性法规给质监部门的授权,当工商部门有这种检验要求时,也应由质监部门指定二、主要内容(6)产品质量抽查检验资质二、主要内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应当遵循独立公正、科学客观、诚实守信的原则,并对其出具的检验结果负责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及其抽样人员、检验人员开展产品质量检验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不得超资质范围开展检验工作

▲不得出具虚假检验结果(主观无故意与客观产生虚假结果)

▲不得转包检验项目(转包与检验项目委托)

▲不得违反规定或者约定,擅自处理或者不及时退还抽取的样品(第32条)

▲不得收受被检查人的请客、送礼或者其他利益二、主要内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开展产品质量检二、主要内容

(7)产品质量抽查判定依据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判定产品质量的依据包括: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

——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明示的内容,或者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国家和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方法和质量判定规则

这是地方性法规给质监部门的授权,质监部门获此授权,有权制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检验方法和质量判定规则。但是,对于监督抽查以外的产品质量检验,如委托检验,不适用这一授权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依据(第30条)二、主要内容(7)产品质量抽查判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