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汇总九篇_第1页
科学教案汇总九篇_第2页
科学教案汇总九篇_第3页
科学教案汇总九篇_第4页
科学教案汇总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科学教案汇总九篇

科学教案篇1

新生入园时,为了稳定幼儿的心情,缓解分别焦虑。我们班布置了一个墙饰列欢乐火车。每节车厢里貼的是幼儿与家人的照片,孩子们看见照片后哭闹的现象有所好转,不哭的幼儿还情愿把自己的照片介绍给别人。过了一段日子,照片贴的差不多了,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看,并建议他们把照片装饰得更美丽些。经过商量,孩子们决断做花。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我们把皱纹纸裁成小张教幼儿搓成小球,贴到照片四周就像花一样。在孩子搓小球的过程中,我发觉有的幼儿用手摸皱纹纸,还说“有点剌手”,“像卫生纸”。这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皱纹纸有了最初的认识。我抓紧又拿了两张画纸和糖纸,让他们摸摸是否一样。他们摸完后告知我:“不一样。”还告知我他们对纸的质地不同的感受。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些纸叫什么名字吗?”孩子们都是依据纸的颜色来说的,“白纸”、“彩色纸”。“你们想认识这些纸吗?”“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看到孩子们有这方面的探究需求,又考虑到这个年龄段幼儿进展感知觉的目标,我们决断设计有关纸的活动并做一本纸书,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不同质地的纸,通过感官操作活动去感受、比较纸的不同,进展他们的感知觉。

撕纸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撕纸感受不同的纸质地不同。

2.让幼儿初步尝试撕纸,练习撕的技能。

材料预备

彩色纸、即时贴、皱纹纸。

活动效果

除了继续提供一些皱纹纸满意幼儿搓纸团做花的需要外,我还在美工区投放了很多用剩下的比较规章的纸,或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曾用过的被丟弃的复印纸、即时贴纸等,让孩子练习撕纸。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让孩子自己主动探究找出适合撕的纸,感受纸的不同;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长远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会珍惜身边的资源,发觉其新的价值。在操作中我看到,孩子们爱选择艳丽好看的即时贴纸撕,多次尝试后发觉这种纸好看不好撕,于是改用其它纸。有的孩子拿到一张折过的旧纸不太情愿用,这时,我适时引导他们看看能不能撕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带头撕了起来,孩子们的留意力自然从纸的好坏转移到撕的爱好上来了。

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依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情愿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知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同学仔细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识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测画面

告知同学:径直从大自然猎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同学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争论,全班沟通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同学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亲密关系

板书设计:1、身边的材料

熟识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

科学教案篇3

设计思路:

幼儿的一些无意举动,让他们突然发觉:镜子能够反射光。在随后与幼儿的交谈中我发觉,由于镜子是生活中运用率很高的日常用品,所以,幼儿往往会产生片面的了解,镜子就是照照而已,别无用处。基于幼儿的原有阅历、爱好及需求,我决断支持他们继续探究镜子。

因此,活动设计就从镜子的用途开始,让幼儿回忆镜子的用途,然后通过“找一找”的游戏,使幼儿逐步感受“镜子可以反光,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将其摆放在各个需要的地方,使其发挥功用,为人类服务”。

游戏“找一找”是让幼儿在不转身的状况下,从镜子中观测身后的玩具。由于受到游戏规章的限制,幼儿需要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与方向,从镜子中观测身后的状况。游戏开始前,老师先以游戏者的身份,亲历了整个游戏过程,完整、清楚地了解幼儿游戏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游戏带给幼儿的启发。由于老师有了亲身体验,所以能发觉:要抚弄手上的镜子去观测身后的玩具,其实是有难度的;而且,用镜子照自己的正后方要比照自己的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来支持幼儿玩游戏“找一找”。由此,设计时我牢牢把握幼儿的学习难点,援助幼儿层层梳理和归纳,使游戏顺当开展。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体验镜子为生活带来的方便。

2.在“找一找”的游戏中,尝试通过转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观测身后的景象。

活动预备

PPT、镜子、玩具。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镜子

1.关键问题:你家里有镜子吗?镜子摆放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用处?

2.小结:每个家庭都有镜子,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一般但又特别有用的生活用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唤起幼儿的生活阅历,让他们充分感受镜子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玩游戏:找一找

【设计意图:从“用镜子观测自己”到“用镜子观测自己身后的玩具”,虽然只是移动一下镜子,但这个跨度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挑战。而且,用镜子观测自己的正后方要比观测左后方和右后方更难。因此,游戏“找一找”需要有明显的层次结构,以支持幼儿的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游戏

1.游戏玩法:利用镜子找到“雪娃娃”和“溜冰娃娃”。但是,只可以运用镜子,要想方法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

2.游戏规章: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谁能从镜子里找到玩具“雪娃娃”和“溜冰娃娃”,谁就获胜。

3.幼儿在规定时间内游戏。

【设计意图:第一次游戏的'目的是让幼儿初步感受镜子除了可以照自己,还可以从镜子里观测自己身后的物品。因此,游戏前老师要告知幼儿:游戏中会涌现两个玩具及玩具的名称,并将玩具摆放在便于幼儿观测到的左后方和右后方。在激发幼儿游戏欲望的同时,鼓舞幼儿能够带着目的进行游戏。初次操作,幼儿还是会根据原来的习惯运用镜子,为了能从镜子里观测到身后的玩具,他们会下意识地移动自己的身体或是移动镜子。这时,老师需要了解幼儿的各种观测方法,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各种想法,通过与幼儿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探究行为。在此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关注座位比较偏的幼儿,适时予以他们一些援助,由于他们的观测可能会难度稍大些。】

4.关键提问:

(1)你们从镜子里找到这两个玩具了吗?它们分别在哪里?

(2)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到这两个玩具的?

5.小结:虽然我们不能回头看,但我们可以左右移动手中的镜子,通过镜子来观测我们身后的玩具。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提问与小结,援助幼儿梳理游戏中所获得的一些关键阅历,使幼儿发觉,原来我们可以利用镜子观测身后的景象。】

(二)第二次游戏

1.游戏玩法:幼儿身后摆放六个玩具,运用第一次游戏的玩法,想方法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并分别记住它们的方位。

(这里老师需要鼓舞幼儿运用原先的好方法来进行第二次游戏,使幼儿能不断地巩固、积累新阅历。)

2.游戏规章:

(1)不能转身,也不能回头,只能借用手中的镜子。

(2)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从镜子里找到全部六个玩具,就算获胜。

3.关键提问:

(1)在你们身后有哪六个玩具?它们分别在哪里?

(2)要从镜子里找到这六个玩具,你们用了哪些方法?运用的方法一样吗?

4.小结:身后玩具摆放的位置不同,手中的镜子也要随之转变方向,不仅可以左右移动,还可以上下移动,这样才能看到摆放在我们身后不同方位的玩具。

【设计意图:第二次游戏是第一次游戏的递进,援助幼儿再次巩固建立新阅历,使幼儿了解,想要从镜子里观测自己身后的玩具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因此,这次玩具的摆放数量可以从原先的两个增加到六个;摆放的位置,也可有所调整,不仅有左后方、右后方,还可增加较难观测到的正后方。第二次游戏的关键提问与小结重点在于援助幼儿梳理与总结查找的方法,特别需要沟通的是,如何观测自己正后方的玩具,让幼儿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感悟。】

三、有用的镜子

1.关键提问:

生活中你们会运用刚才的方法来运用镜子吗?

2.播放录像“汽车上的后视镜”。

【设计意图:录像的内容是特地针对前面的游戏而摄制的,凸显车上的三面后视镜及其功用,使幼儿感悟到可以运用原先建立的相关阅历来理解与说明安装后视镜的重要作用及其运用方法。】

3.关键提问:

(1)哪一个是“后视镜”,它有什么用处?

(2)汽车上为什么要安装三面“后视镜”?

【设计意图:三面“后视镜”安装的位置不一样,所能看到的对象也不相同。观看录像时,老师要鼓舞幼儿与原先的游戏建立相应的联系,加深幼儿对原先概念的理解。】

4.小结:转变镜子的摆放位置,能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人们就是利用镜子的这个本事,将它们安装在我们需要的地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活动延伸

我们运用的镜子始终摆放在我们的面前,假如这面镜子摆放在我们的上面或是下面,镜子中又会涌现怎样的景象呢?

科学教案篇4

课题

《做酸奶》是苏教版《科学》六班级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及工作单位

韩城市新城三小薛亚焕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同学经受做酸奶的实践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细菌与我们人类有着亲密的关系,同时认识到,不是全部的细菌都是有害的,清除同学头脑中错误的认识。在做酸奶的过程中,同学们经受了一次胜利的体验,一次耐烦的等待,一次收获的喜悦。

学情分析

同学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认识乳酸菌以及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争论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以及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

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己动手做酸奶

教学过程

教学预备

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

教学过程: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们喝过酸奶吗?你们能向大家说说酸奶是什么样的吗?

同学沟通。

2.猜想:你们知道酸奶是怎样做成的吗?

同学提出各种可能性,老师不作任何评价。

老师分别给每组同学提供一个空的酸奶瓶,并让同学进行观测。

同学从酸奶瓶上的配料表看到:鲜牛奶、蔗糖、乳酸菌。同学初步探知做酸奶需要的原料。同学可能会提出“乳酸菌是什么”的问题,老师可以让知道的同学说一说,随后在第二环节——认识细菌中全面地解决问题。

3.自己动手做酸奶。

老师提供做酸奶的材料:在煮好了的鲜牛奶(在电饭锅里刚煮的)里加入一些白糖,煮沸几分钟。每组发一份酸奶和煮好的鲜牛奶(放在罐子里)。

同学自带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过)。

出示教材中做酸奶的示意图,同学看图,制作酸奶。

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人消过毒的保温杯中,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盖上盖子。

测一测: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多少?

讲解并描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提示:自制的酸奶不能存放太久。吃了变质的酸奶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4.沟通自己的制作感受,画好“心情曲线”。

老师在坐标的横轴方向上设计几个时间段,让同学在竖轴方向上画出做酸奶前后的感受,即画出“心情曲线”。等同学的酸奶全部做成后,再让他们沟通自己的感受。

评析:做酸奶是同学特别感爱好的活动。科学课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要面对每一个同学。老师要制造条件,尽量满意每一个同学的愿望,让他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做。在做酸奶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同学掌握好鲜奶的温度以及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掌握”是科学课中常用的一个术语,也是进行科学试验的一项基本技能,适当地放手让同学自己去掌握是须要的。最末,同学利用曲线图绘制做酸奶时的心情,将活动连续到课后,关注自己做酸奶时的情感波动。“画心情”是一种新奇的评价方法。

师:当你们听说这节课要做酸奶的时候,你们的心情如何呢?

生:很兴奋。

生:很激昂。平常都是自己喝酸奶,想不到今日自己动手做酸奶了。

师:假如用一条曲线表示你做酸奶时的心情,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将曲线向上画,表示心情激昂。

生:画一条波浪线,由于心情激昂时心跳会加快。

师:这两种方法都行,大家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进行选择。我们也可以在坐标的竖轴上画一些心情指数,用线条起伏的高低来表示自己的心情。

师:开始做酸奶了,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我的心情反而放松下来了。

生:还有一点点焦灼,怕做不好。

师:假如心情放松下来,我们怎么用线条表示呢?假如心情焦灼又该怎样表示呢?请大家在记录表中的几个时间段里画出自己的心情曲线。

评析:当同学们参加某一项活动时,他们的心情确定是不断改变的。我们设计了心情曲线图(教学评价表附后),让同学在几个特定的时间段里画曲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改变。我们发觉,当同学预备做酸奶时,他们的心情是激昂的;当他们开始做时,心情趋于平和;等待时,心里有一点点的焦灼与着急;酸奶做好后心情又是兴奋的;在品尝后,他们的心情是多样的,或是喜悦或是激昂,证明他做胜利了;失败时那么表现为垂头丧气。当然,在详细评价时还应让同学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更好地发挥心情曲线的作用。

二、认识细菌,说明酸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提问:做酸奶时需要留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留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应保持在35~C。40~C左右;二是卫生,全部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鲜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同学思索回答,提出酸奶中有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

3.同学沟通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

4.老师小结:细菌的发觉;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细菌的种类;细菌的繁殖;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老师要让同学认识到,细菌对人类有功也有过。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可以将动植物的尸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既净化了环境又为植物制造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肥料。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利用细菌,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做泡菜离不开乳酸菌,有的细菌还可以制药。但有的细菌也可以使人类得上这样或那样的疾病。,

5.争论:细菌的传播方式及预防方法。

这部分主要是让同学了解病菌传染的一些传播途径以及预防的方法。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条:病从口人,病从鼻入,外伤感染。依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老师引导同学争论如何预防传染病,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熬炼身体,加强身体反抗力。

科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

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改变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过程与方法:

1、观测和讨论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

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情感、立场、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运用规定的意义,并情愿遵守这些规定。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

【教学难点】识读零下温度。

【教学预备】

小组:体温计〔1〕、气温计〔1〕、水温计〔刻度范围-20℃——110℃〕〔2〕

全班:自制温度计模型〔刻度范围在-20℃——110℃〕

【教学过程】

一、比较水的温度

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

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同学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回答后指导: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板书:温度

讲解并描述: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忱况。

3、师: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宁静的来完成以下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立刻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

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

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立刻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

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试验顺次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方法可以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

板书:温度计

二、观测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运用温度计,首先需要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预备怎么观测温度计,然后认真观测。观测时留意温度计要当心拿放,谨防破碎。假如温度计的管子劈裂,请马上告知老师。

3、同学观测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老师巡察。

4、汇报沟通。出示:“运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晰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假如没有,再观测一次。

5、同学对比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测。

〔依据同学汇报时的状况,老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量程;刻度〕

6、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测温度计产生的改变。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测。汇报沟通。〔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1、师: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同学试读

2、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同学读一读,写一写。

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37℃—5℃—10℃

〔此部分老师可依据同学的掌控状况适当调整。〕

3、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老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四、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测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

2、沟通:结果是否一样?假如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参考P44图〕

〔预设:可能涌现这种状况的缘由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

师生争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清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精确性的不利因素。

五、拓展

1、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篇6

【设计思想】

一、力求老师认识到位。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控由简约到繁复、由老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仿照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猜测的训练,某些课那么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

二、力求老师指导到位。科学探究学习强调同学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老师的指导。尤其是针对三班级的同学,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老师适时的、须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三、力求思维训练到位。我们要把课的重点放在试验计划的制定、沟通、争论、修正、完善、筛选上,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同学的科学思维技能,熬炼解决问题技能、合作与沟通技能,培育科学精神与立场,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

沉浮试验照旧是对木头、纸、金属、塑料这四种常见材料物理性质的检测和探究。在这节课的沉浮试验里,我们只要求同学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技能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由于木头具有浮在水面的明显特性,因此教科书对木头的特性讨论安排在沉浮试验后面进行。通过对木头制品用途的调查和生活阅历的梳理,同学将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并强化爱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同学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技能较弱.家长和某些老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同学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实时、周到的指导,使同学没能很好地在观测、试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猎取知识、进展技能、培育思想情感。

在学校阶段,儿童对四周世界有着剧烈的新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详细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学校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学校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同学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深厚的爱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技能。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约试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觉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立场价值观:

1、进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爱好。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测和测量的观点。

3、加强爱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同学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材质有关。

【教学难点】

指导同学从木材在生活中的用途推断木材的特性。

【教学预备】

每组两份或两份以上大小、外形相近的木材、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水槽、多媒体课件

科学教案篇7

一、设计意图:

托班幼儿喜爱各式各样的图形,但对图形的认识很模糊,往往把图形张冠李戴。为了让幼儿对图形有初步的认识,针对本班低龄幼儿对新颖事物特别感爱好的特点,我利用纸盒做成小动物,让幼儿依据小动物嘴巴的外形给小动物喂食,在这基础使幼儿对图形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活动目标:

1.在认识圆形和方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三角形。

2.初步学习将图形按外形分类。

3.在老师引导下能按游戏规章活动。

三、活动预备:

1.方方、圆圆、三角娃娃各一个。

2.圆形、方形、三角形假设干个。

3.三个有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标记的小动物纸盒。

四、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爱好。

圆圆唱“大家好呀,大家好呀,小伙伴们大家好“出场,并向小伙伴问好:小伙伴们早上好!”幼儿向娃娃问好:“圆圆早上好!”接着由“方方”、“三角娃娃”出场向小伙伴问好。

2.认识三角娃娃

三角娃娃自我介绍:“小伙伴们好,我是新来的图形宝宝,我是三角形。”引导幼儿观测三角娃娃的样子:尖尖的下巴,头上一边一个尖尖的角,有三条边。

3.和三角娃娃手拉手,感受三角形的特征。

出示三角娃娃,逐一和小伙伴拉手问好。

4.游戏:给小动物喂食:小动物肚子饿了,要吃跟自己嘴巴相同的饼干,让我们来喂小动物吧!

五、教学反思:

幼儿看见图形娃娃都很快乐,很积极向娃娃问好。给小动物喂食,幼儿很兴奋,积极参加,每个幼儿都动手。大部分幼儿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其中三角形的名称说不出来,在以后图形游戏中要加强对图形的认识。

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借助身边熟识的事物体会大数和小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和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同学回顾10的n次幂的意义和规律,以援助理解科学记数法。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培育同学自主探究沟通、尝试出表示大数和较小的数的简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关键:理解乘方意义和负指数的概率。

四、课堂引入

1.乘方的意义,a表示什么意义?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五、新授。

例如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太阳半径约为696000000,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读、写这样大的数有肯定困难,那么有简约的表示方法吗?

让我们先观测10的乘方有什么特点?

102=100,103=1000,104=10000,

即10的n次幂等于100(在1的后面有n个0),所以可以利用10的乘方表示一些大数,例如567000000=5.67100000000=5.67108

读作:5.67乘10的8次方(幂)。

这样不仅可以使书写简短,同时还便于读数。

科学教案篇9

【设计思路】

依据教材分析发觉本册教材中《植物的根和茎》这一课主要侧重于对植物根和茎的作用的讨论,而非对根和茎其它方面如:分类、形态、功能性的讨论。教材以“植物制造养料所需要的水和土壤中的养分是怎样进入植物体内的?”设问为导入,这个问题同学一般都能回答,提出这个问题的真正目的是要求同学想方法证明根有汲取水分的作用,同样第二部分对于茎的作用,其目的也是引导同学想出一个方法来显示茎可以把水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他它部分。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围绕这两个试验来开展。

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留意的几个问题:

1.证明植物依靠根汲取水分和养料

的试验,实际有两种不同的证明策略。一种是证明用确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是依靠植物的根汲取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明法”,一种是证明用否定句陈述的假设,如“土壤中的水分和养料并不是依靠植物的根汲取到植物体内的”,我们称为“证伪法”。事实上,即便把植物的根切除,植物一样能靠茎汲取水分。那么植物为什么要依靠根汲取水分呢?应当有肯定的道理,假如我们真的去追问自己,我们将会自行得到答案。值得留意的是,教材中涌现的证明方法不是“证伪法”。

2.教学中我们将避开“证伪法”,由于同学的基础可能不够,但是假如同学真的涌现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