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8.*时间的脚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8.*时间的脚印
CONTENTS
教学目录积累拓展09课后作业10学习目标01新知导入02助学资料03预习思考04初读课文05精读课文06课堂小结07跟踪检测08CONTENTS教学目录积累拓展09课后作业10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重点)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3.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新知导入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助学资料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刻漏,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粽()粽子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高士其《时间伯伯》(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CONTENTS教学目录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创作背景助学资料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文题解读助学资料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踪迹(
)悬崖()
腐蚀(
)山麓()沟壑(
)
沉淀()琥珀()龟裂()楔形文字()······z5ngy2sh@l*hèdiàn·hǔp8预习思考学习字词··jūn·xi9踪迹()悬崖()预习思考形近字粽()粽子踪()行踪z5ngz8ng综()综合z5ng绷()绷带、绷直崩()崩塌、崩落b9ngb9ng蹦()蹦跳、蹦跶bèng糁()玉米糁儿渗()渗入、渗透shènsh9n预习思考形近字粽()粽子踪()行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沟壑:山间的流水沟。理解词义预习思考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龟裂:裂开许多缝子。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划分层次初读课文返回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三部分(30—31)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初读课文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三部分(30—31)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精读课文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分析讨论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返回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精读课文①引用诗句作题记2.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2.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破碎分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2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3)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人为因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3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4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5)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5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地球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6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刻漏,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下列对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7)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大树木化石长毛兽化石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海洋宽广气候温暖潮湿气候寒冷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读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精读课文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岩石是由湖海中沉积的泥沙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岩石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精读课文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精读课文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打比方品味语言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精读课文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精读课文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精读课文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举例子精读课文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精读课文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举例子(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精读课文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举例子(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精读课文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2.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比喻(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精读课文“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排比(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精读课文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拟人(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精读课文“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比喻拟人(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精读课文文本特色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精读课文文本特色2.拟人化写法,生动形象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等。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精读课文2.拟人化写法,生动形象精读课文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返回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课堂小结其他情况“死”的石头各种生物化石石头颜色光滑擦痕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岩石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崩()崩塌、崩落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绷()绷带、绷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应该是:被破坏——被堆积、被搬运——重新生成岩石“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CONTENTS教学目录应该是:被破坏——被堆积、被搬运——重新生成岩石(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蹦()蹦跳、蹦跶(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泥沙越积越厚。B.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C.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D.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是天气冷了,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B跟踪检测返回,,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2.下列对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这里在死亡,那里在生长;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对偶)B.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比喻)C.岩石生成以后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样子。(拟人)D.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反问)D跟踪检测设问2.下列对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D跟踪3.下面对本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B.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C.选文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文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语句,形象、幽默是它们共同的特点。D.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B跟踪检测应该是:被破坏——被堆积、被搬运——重新生成岩石3.下面对本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日晷古代一种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一般是在有刻度的盘的中央装着一根与盘垂直的金属棍儿。积累拓展古代计时器返回日晷积累拓展古代计时器返回圭表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于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积累拓展返回圭表积累拓展返回刻漏刻漏,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积累拓展刻漏积累拓展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种事物,试着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来写一个简短的说明文片段,不少于200字。返回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种事物,试着用我们今天学到的说明方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8.*时间的脚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8.*时间的脚印
CONTENTS
教学目录积累拓展09课后作业10学习目标01新知导入02助学资料03预习思考04初读课文05精读课文06课堂小结07跟踪检测08CONTENTS教学目录积累拓展09课后作业10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重点)2.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重点)3.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明确说明对象,了解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不到、触不着。那么用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跟随作者去探寻时间的踪迹!新知导入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他主要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助学资料作者简介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52年毕业于北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刻漏,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粽()粽子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有一种很粗糙的石头,叫作“砾岩”。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高士其《时间伯伯》(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圭表,是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还有一些“象”和“犀牛”都长上了长长的毛,这准CONTENTS教学目录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印迹。创作背景助学资料的脚印”,读来却不让人感到纷繁杂乱。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文题解读助学资料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印迹。“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踪迹(
)悬崖()
腐蚀(
)山麓()沟壑(
)
沉淀()琥珀()龟裂()楔形文字()······z5ngy2sh@l*hèdiàn·hǔp8预习思考学习字词··jūn·xi9踪迹()悬崖()预习思考形近字粽()粽子踪()行踪z5ngz8ng综()综合z5ng绷()绷带、绷直崩()崩塌、崩落b9ngb9ng蹦()蹦跳、蹦跶bèng糁()玉米糁儿渗()渗入、渗透shènsh9n预习思考形近字粽()粽子踪()行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沟壑:山间的流水沟。理解词义预习思考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龟裂:裂开许多缝子。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划分层次初读课文返回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三部分(30—31)首先提出“时间”的话题,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初读课文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三部分(30—31)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精读课文①引用诗句作题记,把时间拟人化,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下文,引出说明对象。②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③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分析讨论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返回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高士其的诗?精读课文①引用诗句作题记2.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3)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大自然可以用岩石来记录时间。铜壶滴漏2.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堆积重新生成岩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1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2)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破碎分裂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淀、重压、胶结新岩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2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3)文章讲岩石的破坏,提出了哪些因素?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人为因素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3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较大的石子不能被搬到海或湖的中央,便在岸边留下了。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4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5)岩石是怎样保存历史痕迹的?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5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6)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记录了地壳的活动说明了地球的变化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6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总结全文,表明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刻漏,中国古代汉族科学家发明的计时器。(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为了得到均匀水流可置多级受水壶。著有《变幻多彩的地球》《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我们居住的星球》等。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下列对各句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选文作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举出大量例子来展示“时间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所谓高表测影法,通俗的说,就是垂直于地面立一根杆,通过观察记录它正午时影子的长短变化来确定季节的变化。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3.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7)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三叶虫化石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大树木化石长毛兽化石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海洋宽广气候温暖潮湿气候寒冷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宝藏”。4.读第三部分(30—31)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精读课文读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所以没有偏离主题。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个内容后,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精读课文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岩石是由湖海中沉积的泥沙不断积累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岩石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精读课文2.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精读课文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1)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打比方品味语言1.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精读课文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2)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精读课文举修兰新铁路的例子,具体说明人类对岩石的巨大破坏作用精读课文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在岩石移动中的作用。(3)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举例子精读课文举黄河水变浑浊、洞庭湖面积逐渐缩小的例子,具体说明水(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精读课文通过举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例子,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被保存下来,有着丰富的记录。举例子(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精读课文举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的例子,说明了化石是历史的证人,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举例子(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精读课文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2.本文多处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请同学们找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比喻(1)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精读课文“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三个句子构成排比,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势不可当的威力。排比(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精读课文笨重的石块“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拟人(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精读课文“像书页一样”,把岩石最初生成的状态比作书页,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形成之初的状态。“躺”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比喻拟人(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精读课文文本特色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精读课文文本特色2.拟人化写法,生动形象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等等。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精读课文2.拟人化写法,生动形象精读课文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课文主旨课堂小结返回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寻找宝藏、造福人类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岩石的毁灭与新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课堂小结其他情况“死”的石头各种生物化石石头颜色光滑擦痕板书设计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读将“刮风沙”比作“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磨损。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重大意义?读第一部分(1—4)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岩石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读第二部分(5—29)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特殊的情况下,某些生物的尸体竟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这里在建设,那里在破坏。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崩()崩塌、崩落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绷()绷带、绷直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重新生成岩石——被堆积、被搬运。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时间”与“岩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云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和答案
- 2025年赣西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汇编
- 2025年广东省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2025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三调化学试题及答案
- 办公室装修延期索赔起诉书
- 2025年度抵押车辆欠款债权转让及车辆抵押权变更协议书
- 2025年度征收城市经济适用房房屋拆迁补偿合同
- 2025年度体育场地设施维修保养与使用维护协议
- 2025年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度五星级酒店厨师团队聘用协议
- 代办电瓶车车牌照委托书
- 智慧农业中的智能农机与农具技术
- 机械制图(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培训的情景模拟和现场演练
- 包装盒的工艺
- 保密办保密工作述职报告范本
- 新课标理念下三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 旅拍运营推广方案
- 你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主题班会课件
- 早餐店员工管理制度
- 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