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古诗词诵读》课件5_第1页
统编版《古诗词诵读》课件5_第2页
统编版《古诗词诵读》课件5_第3页
统编版《古诗词诵读》课件5_第4页
统编版《古诗词诵读》课件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诗人,东海(今山东郯城)人。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拟行路难(其四)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二、背景回眸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二、背景回眸三、白话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出声了。三、白话译文【诵读鉴赏】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诵读鉴赏】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作者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高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种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首联中“世味”指世事炎凉的滋味,“京华”即京城,这里指临安。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安能行叹复坐愁”句,表面说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含有不平之气。“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他们都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这首诗托物【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他胸中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自读检测】【解析】选C。“一直在直接诉说”错。【解析】选C。“一直在直接诉说”错。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说明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B.“安能行叹复坐愁”句,表面说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含有不平之气。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C。忧的不是感情琐事,而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解析】选C。忧的不是感情琐事,而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客至【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客至二、背景回眸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此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二、背景回眸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一直在直接诉说”错。《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渴望,又有无可奈何,孤独无聊,还有意欲归隐之情。铺开短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书,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白眼相对,对知音嵇康则以青眼相对。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三、白话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菜肴很简单,家底太薄只有旧酿之酒招待。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残酒!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诵读鉴赏】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浣花溪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诵读鉴赏】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之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颔联写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饮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索然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客至》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作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B.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C.颈联采用白描的方式,写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D.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自读检测】【解析】选C。应是“细节描写”。【解析】选C。应是“细节描写”。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皆”字写得很妙,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B.“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C.从颈联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饮食简单、生活淡泊的态度。D.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C。看出主人生活的“贫困”。【解析】选C。看出主人生活的“贫困”。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客至》中,描写所居草堂环境幽美、生活恬淡闲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登快阁【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登快阁二、背景回眸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时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任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二、背景回眸三、白话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三、白话译文【诵读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县令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之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诗人之“倚”,是实景,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诵读鉴赏】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月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但黄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衬托了出来。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跌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底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B.“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C.诗歌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后句用嵇康青白眼事,写出了知音不在,只好借酒解忧的心理。D.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自读检测】【解析】选C。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白眼相对,对知音嵇康则以青眼相对。【解析】选C。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B.“倚晚晴”中的“倚”字,表明诗人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C.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初秋景色图。D.这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渴望,又有无可奈何,孤独无聊,还有意欲归隐之情。【解析】选C。应是“暮秋”。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

(2)《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安能行叹复坐愁”句,表面说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含有不平之气。(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残酒!铺开短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书,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一直在直接诉说”错。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答案:(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2)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答案:(1)痴儿了却公家事临安春雨初霁【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嘉泰二年(1202),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二、背景回眸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二、背景回眸三、白话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短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书,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三、白话译文【诵读鉴赏】

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诵读鉴赏】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还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书,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愁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惟其惆怅抑郁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年来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B.颔联写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C.“闲”和“戏”写出诗人客居京华以草书消遣以及在晴窗下品茗的闲适恬静的心境。D.诗人巧用修辞:“薄似纱”运用比喻,生动形象;“风尘”,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自读检测】【解析】选C。“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应包含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解析】选C。“闲适恬静的心境”错误,应包含着“诗人无限的感2.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中“世味”指世事炎凉的滋味,“京华”即京城,这里指临安。B.“矮纸”句意思是闲来无事把一张小纸作春草来把玩。C.“晴窗”句中的“细乳”是指沏茶时水面浮起的像奶一样的小泡沫。“分茶”是宋人的一种茶道。D.“素衣”句的意思是不要叹息自己的白衣服被尘土弄脏了,“犹及”即还来得及。【解析】选B。“闲作草”指写草书。2.下列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画春光,还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

(2)《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一个独具匠心的比喻,感叹世态人情淡薄,同时诗人自问为什么过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

(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答案:(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世味年来薄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诗人,东海(今山东郯城)人。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拟行路难(其四)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二、背景回眸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贫寒,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二、背景回眸三、白话译文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也是有宿命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石头,怎么会没有感情?声将发又止,徘徊不前,我不敢出声了。三、白话译文【诵读鉴赏】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诵读鉴赏】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无端而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作者

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高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种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首联中“世味”指世事炎凉的滋味,“京华”即京城,这里指临安。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安能行叹复坐愁”句,表面说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含有不平之气。“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接下来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作者的希望,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3)《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极闲适恬静的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的感慨和牢骚。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他们都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这首诗托物【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他胸中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自读检测】【解析】选C。“一直在直接诉说”错。【解析】选C。“一直在直接诉说”错。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说明人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了他的人生际遇。B.“安能行叹复坐愁”句,表面说应学会自我安慰,实际上语言中含有不平之气。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C。忧的不是感情琐事,而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解析】选C。忧的不是感情琐事,而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怒控诉。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血统论发出愤怒控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安慰自己要认命,不要忧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行路难(其四)》中运用反问语气表现鲍照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精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答案:(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2)人生亦有命安客至【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客至二、背景回眸据黄鹤《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此诗是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二、背景回眸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喝点酒来自我宽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一直在直接诉说”错。《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陆游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渴望,又有无可奈何,孤独无聊,还有意欲归隐之情。铺开短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书,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白眼相对,对知音嵇康则以青眼相对。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三、白话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菜肴很简单,家底太薄只有旧酿之酒招待。乐意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残酒!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诵读鉴赏】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浣花溪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是过于单调。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做了铺垫。【诵读鉴赏】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本诗与《书愤》同年创作,但二者风格不同,本诗清雅自然,而《书愤》豪壮苍凉。”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之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颔联写绵绵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中透出,写得形象而又深致。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这种惆怅抑郁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淳熙十三年(1186)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分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饮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索然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客至》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作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B.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C.颈联采用白描的方式,写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D.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自读检测】【解析】选C。应是“细节描写”。【解析】选C。应是“细节描写”。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皆”字写得很妙,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B.“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C.从颈联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主人饮食简单、生活淡泊的态度。D.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2.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解析】选C。看出主人生活的“贫困”。【解析】选C。看出主人生活的“贫困”。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客至》中,描写所居草堂环境幽美、生活恬淡闲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至》中表现寂寞之中嘉客临门而喜出望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答案:(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2)花径不曾缘登快阁【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帜,为“宋四家”之一。登快阁二、背景回眸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秋,时黄庭坚在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任县令,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二、背景回眸三、白话译文我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三、白话译文【诵读鉴赏】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县令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之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诗人之“倚”,是实景,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诵读鉴赏】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月兆“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名句。但黄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衬托了出来。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公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跌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底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自读检测】1.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构思奇妙,引人入境。B.“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C.诗歌颈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后句用嵇康青白眼事,写出了知音不在,只好借酒解忧的心理。D.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自读检测】【解析】选C。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白眼相对,对知音嵇康则以青眼相对。【解析】选C。青白眼是阮籍的典故,阮籍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的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B.“倚晚晴”中的“倚”字,表明诗人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C.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