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调和与折中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鲁迅《无声的中国》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作指导】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指出中国人性情中有“调和、折中”的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开窗”这一事例对前面的观点进行说明。因此立意的依据在第一句,即对“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什么是“拆屋效应”?心理学上说,先提出较高的要求,接着再提出较低的要求,这样,较低的要求就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即印证第一句的观点。材料立意可以有二:一是赞成。“调和与折中”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在具体的事情上,可以调节矛盾、促进和谐,可以从文化、心理上进行深刻的理性分析;二是反对。中国人性格中有妥协性,要给予否定,希望国人在具体问题上有准确的判断和坚定的立场。【素材及化用】强力素材1:中者,不偏,不倚;庸,平常也。——朱熹化用例段:《中庸集注》中朱熹阐释:“中者,不偏,不倚;庸,平常也。”中庸的本质是行为的调和与适度,调和从真正意义上讲就是适度的平衡,就是不能在人生路上一意孤行而迷失方向。林逋在人生迷茫时,隐居在杭州,他在西湖孤山上写道:“金谷年年,乱生春色何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自我调和,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立足于世。强力素材2:“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嵇康,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通晓音律,尤爱弹琴。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为司马昭处死。临死前,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化用例段: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并不会因个人的名利而调和折中。“交不为利,仕不谋禄”的嵇康,被判处“放荡不羁”的罪名,却依旧从容淡定,不折中不调和,临刑前一句:“《广陵散》从此绝矣”的豪言伴着抚琴的余音流传千古。再如国学大师陈寅恪,不讲古人所讲,不讲近人所讲,不讲自己已讲,这种不调和的气度,亦让其生命“薪火”永不熄灭,摇曳在后人的心中。强力素材3:2017年12月11日,一向善于售卖概念的微信公号“新世相”发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文章开篇便是“手里的保溫杯水温未凉,办公室的90后已经找到人生新方向:他们宣布成佛了。”该文成功将“佛系文化”推向高潮。之后,社交平台上,佛系买家、佛系综艺、佛系球迷、佛系养生、佛系育儿、佛系打车等词瞬间火爆异常。“佛系青年”爆红,这不仅是90后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是社会问题的缩影。化用例段:在观念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是不太容得下“不爱调和”的人的。长期以往,养成“调和”的民族品性也就不足为怪了。当下最热的“佛系青年”又何尝不是“调和”的产物?“佛系青年”的概念与其说是青年“圆滑”,不如说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和气”。范文示例:摈弃中庸姚惠文《乌合之众》中说:“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所淹没。”中国传承千年的是以调和折中为处世哲学的至高准则,所以才促成了现在人人甘愿躲在群体背后,任世事的洪流将一切同化,最终万物无声,达到“圆满”之效。然而,这种“圆满”,用鲁迅老先生的话说,证明了国民性的怯懦与巧滑。調和折中是中庸之道,千百年来深入人心,这种思想已然成为一种枷锁,锁住个性就能创建出“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不亦乐乎?诚然,调和未必不好,《中庸集注》中朱熹阐释:“中者,不偏,不倚;庸,平常也。”调和是对中国“以和为贵”优良传统的弘扬,它使我们审视大众,维系社会,使得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然而,以中庸眼光睥睨一切,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对于文明进程的打击则是毁灭性的。个体被所谓中庸磨去了棱角,成了最愚昧、最因循守旧之人,哪里还有精神的追求?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与人多计较,看似是一种调和,一种以和为贵,实则却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倘若人人都像阿Q一样,甘于沉默,试问中华民族何来新思想,何谈光明的未来?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写道:“人群如幽灵般闪现,他们茫然,彼此雷同。”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国,不乏在无休止的中庸与调和之中泯灭个性、丧失自我,一味迎合大众的凡夫俗子。在他们一团和气的背后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孱弱,是黑塞所说的“随波逐流,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由此,拒绝调和,摈弃中庸,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强烈的呼声。君不见杜丽娘在《牡丹亭》中自己挣脱束缚而做出的绝唱;君不见陶潜在排浪滔天中怅然一声“不喜不惧”的呐喊;君不见莫尔索在《局外人》中那反抗而骄傲的微笑。他们都坚定地不走中庸之道,不选择苟且人世,而是选择了心中的远方。莫让中庸束缚你前进的脚步,要“于无声处听惊雷”。评点:文章围绕“摈弃中庸”这一中心论点,表达了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反驳。分析时,先肯定“中庸之道”的观点,并且进行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