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虫、机会虫课件_第1页
孢子虫、机会虫课件_第2页
孢子虫、机会虫课件_第3页
孢子虫、机会虫课件_第4页
孢子虫、机会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孢子虫纲(Sporozoa)医学原虫1孢子虫纲(Sporozoa)医学原虫1医学原虫学疟原虫(Plasmodium)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p.)孢子虫纲(Sporozoa)2医学原虫学疟原虫(Plasmodium)孢子虫纲(SPlasmodium3Plasmodium3历史背景:公元5世纪时,罗马帝国曾经非常强大,后来长时间、大面积流行疟疾,致使百姓不能生产,军队无法打仗,国力日衰,终于亡国。19世纪末,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亿人患疟疾,有300万人死于疟疾。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朗确定了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原虫→红血球?一个病人→另一个病人4历史背景:4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1897年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里所描述的疟原虫,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实验室引发人类疟疾,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一群意大利医生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传播疟疾。为了表彰拉弗朗、罗斯在生理与医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诺贝尔奖。5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1897年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尽管科学家揭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怎样治疗及预防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1930年,疟疾再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DDT杀灭蚊子,在1948获诺贝尔奖。1927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瓦格纳-贾雷格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获诺贝尔奖。6尽管科学家揭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怎样疟原虫(Plasmodium)(二)危害:全球:1亿患者2亿带虫者25亿受威胁90个国家流行我国:解放前3000万/年目前25万/年我省:P.vP.f一、概述:(一)虫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P.m卵性疟原虫(Plasmodiumovale)P.o7疟原虫(Plasmodium)(二)危害:全球:1亿患者P.v生活史二、生活史:8P.v生活史二、生活史:8P.v生活史肝细胞红细胞唾腺胃人体蚊体9P.v生活史肝细胞红细胞唾腺胃人体蚊体9

红细胞

环大裂裂

8~10h

40h

48h

(成熟)

肝细胞

子裂裂

速发殖殖

子体子

迟发

休眠子(6m)

(按蚊叮咬随唾腺

)二、生活史:宿主:人、按蚊(雌)以P.v为例

卵囊

↑动合子↑

合子

雌、雄配子↑雌雄配子体(蚊胃)(蚊胃弹性纤维膜下)雌、雄配子体无性裂体增殖10

一)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一)在人体内的发育:(二)在蚊体内的发育小结:

寄生

感染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

2.红细胞内的发育(红内期)

3.配子体形成1.配子生殖2.孢子增殖裂殖体肝细胞

环、滋红细胞

裂、配

子孢子蚊叮红内期输血胎盘

红细胞内各期蚊叮

献血11一)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小结: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P.vP.fP.mP.o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裂体

增殖周期红内期发育场所

寄生的红细胞

无性体与配子体于末梢血液相隔时间

蚊体内发育时间二)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7天(速)

6月以上(迟)48h

周围血

较幼稚

2~5天

9~10天(25oC)6天

36~48h

环状体、配子体在周围血,其余阶段在皮下脂肪及内脏毛细血管

无选择7~11天10~12天9天48h

周围血

网织红5~6天16天12.5天72h

周围血

衰老10~14天25~28天

12二)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7天(速)6天三、形态:吉、瑞氏染色后观察:疟原虫——核红色

胞浆蓝色

疟色素为原色棕黄色一)间日疟原虫:

寄生红细胞变化—大小颜色红色小点

Pv环状体Pv大滋养体Pv裂殖体Pv配子体♂Pv配子体♀除环状体期,各期红细胞均胀大、色变淡、出现薛氏点13三、形态:吉、瑞氏染色后观察:一)间日疟原虫:二)恶性疟原虫:三)三日疟原虫:四)卵性疟原虫:形态比较14二)恶性疟原虫:14三种疟原虫形态比较:P.vP.mP.f环状体大滋养体成熟裂殖体配子体♂♀15三种疟原虫形态比较:P.vP.mP.f环状体大滋养体成熟裂殖四、致病:(一)发作:1.潜伏期:原虫侵入

潜伏期

疟疾发作红外期发育成熟时间+红内期无性体几代增殖达一定数量所需时间各种疟原虫潜伏期P.v:短:11~25天长:6~12月,甚至2年P.f:7~27天,平均12天P.m:28~37天,平均30天P.o:11~16天发热阈:引起发热的血中虫体密度最低值P.v10~500个/mm3

P.f500~1300个/mm3影响因素:虫种、虫株感染数量与方式机体免疫力、是否服抗疟药等16四、致病:各种疟原虫潜伏期P.v:短:11~25天3.机理:异性蛋白反应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单核吞噬系统内源性热原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热2.致病阶段:红内期(裂体增殖)释放17单核吞噬系统内源性热原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周期性:4.临床表现:a.典型发作:寒颤、高热、出汗热退P.v、P.oP.mP.f48h72h36~48h冷(1-2h)—热(4-6h)—汗“三步曲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18b.周期性:4.临床表现:a.典型发作:寒颤、高热(二)

初发停止再发作2月内残存原虫抗原变异P.vP.fP.mPo(三)贫血:机理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2.脾亢3.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4.免疫病理反应复发(四)脾肿大:充血及巨噬细胞增生再燃6月以上迟发型子孢子

P.vP.o(无再感染)再燃、复发:19(二)2月内残存原虫抗原变异(三)贫血:机理(六)疟性肾病:III型变态反应P.m(七)先天性疟疾与儿童疟疾:(五)凶险性疟疾:脑型、超高热型P.f感染RBC阻塞小血管脑出血、坏死20(六)疟性肾病:III型变态反应

血膜制作:血膜厚血膜(定性)薄血膜(定种)

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1.血检厚薄血膜法取血部位:末梢血耳垂、指尖

时间:发作开始后8h内

染色:吉氏染色瑞氏染色

口丫啶橙染色

QBC(血沉棕黄层定量分析法)2.划皮法21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1.血检厚薄血膜法取血部位: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二)免疫学诊断:IFAIHAELISAPCR22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二)免疫学诊断:IFA六、流行: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死亡人数110—270万/年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100万/年发病人数3—5亿/年23六、流行: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死亡人数六、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蚊传疟疾外周血含配子体输血传疟疾外周血含红内期按蚊输血胎盘无先天免疫Duffy(-)P.v(G-6-PD)P.f获得性免疫带虫免疫24六、流行:传染源:蚊传疟疾七、防治:疟疾治疗三原则3、防止复发2、根除配子体1、控制发作25七、防治:疟疾治疗三原则3、防止复发2、根除配子体1、控七、防治:1.普查普治2.防蚊灭蚊治现症病人:氯喹、哌喹、青蒿素抗复发治疗:伯胺喹、乙胺嘧啶预防服药:乙胺嘧啶3.疫苗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annua26七、防治:1.普查普治2.防蚊灭蚊治现症病人:氯喹、哌喹、青机会致病寄生虫27机会致病寄生虫27机会致病寄生虫概述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28机会致病寄生虫概述弓形虫隐机会致病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免疫正常隐性感染免疫缺陷致病概述一、定义29机会致病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免疫正常隐性感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1.隐性感染活化内源性感染、大量繁殖2.致病力增强侵袭力强3.易感性增强感染率高4.重复感染与混合感染

多种机会致病寄生虫和 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二、机会致病机理概述30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1.隐性感染活化内源性感染、大量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二、机会致病机理三、特点1.免疫正常隐性感染2.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提供条件3.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是免疫缺陷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概述31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二、机会致病机理三、特点1.免疫正常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等孢球虫Isosporabelis/Isosporanatalensis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肠贾第虫Giardialamblia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dis四、常见机会致病寄生虫32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四、常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gondii机会致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之一当今致畸胎的四大原因之一33刚地弓形虫机会致病33宠猫女士生畸儿腹部撑破肠裸露2000年2月3日晚12时许,家住成都市大弯镇的曾女士剖腹产生下一名重2.7公斤的男婴。医护人员发现,新生儿腹部的皮肤被内脏胀破,结肠全部裸露并鼓出体外,肉眼甚至可以看到肠子的蠕动。经医生诊断,这是因曾女士患了一种对胎儿极为不利的弓形虫病所致,而罪魁祸首则是她养的那些猫……

34宠猫女士生畸儿腹部撑破肠裸露34一、概述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滋养体似弓形而得名。2.人兽共患,可感染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人,引起弓形虫病3.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群平均感染率33%,有5亿人抗体阳性。血清学检查数据显示重庆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20%以上。弓形虫/弓浆虫1927年报道人体病例35一、概述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滋养体似弓形而得名。弓形虫/弓二、形态滋养体卵囊假包囊包囊36二、形态滋养体卵囊假包囊包囊36弓形虫滋养体

(吉氏染色)4-7×2-4um香蕉形或半月形核一个二、形态37弓形虫滋养体

(吉氏染色)4-7×2-4um二、形态37三、生活史1.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肠上皮细胞2.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有核细胞假包囊38三、生活史1.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肠上皮细胞2.在中弓形虫生活史39弓形虫生活史39

包囊 滋养体假包囊 滋养体包囊假包囊子孢子成熟卵囊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

卵囊雌、雄配子雌、雄配子体血/淋巴人、猫、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猫科

外界小肠上皮细胞有核细胞中间宿主终宿主(速殖子)(缓殖子)高低40血/淋巴人、猫、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猫科外界小肠上皮细胞有核阶段成熟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体

方式口、胎盘、破损皮肤、输血、移植生活史小结人、猫及多种动物是中间宿主,猫是终宿主。速殖子、假包囊、包囊阶段滋养体、包囊、假包囊

部位有核细胞宿主:感染:寄生:离体:致病:41阶段成熟卵囊、包囊、假包囊、滋养四、致病1.致病因子

虫株毒力RH株(强毒株)Beverley株(弱毒株)机体免疫状态42四、致病1.致病因子422.致病机制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潜伏弓形虫被活化大量繁殖扩散到全身各器官侵袭各种脏器或组织破坏细胞,导致组织坏死

好发部位:CNS、眼、淋巴结、心、肺、肝和肌肉等滋养体包囊挤压器官组织,破裂后刺激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形成肉芽肿,纤维化。

432.致病机制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低下四、致病1.致病因子2.致病机制3.临床表现免疫正常隐性感染免疫低下弓形虫病流、早产,死、畸胎先天性:获得性:44四、致病1.致病因子流、早产,死、畸胎先天性:获得性:44先天性弓形虫病

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早产、畸胎或死产。怀孕早期感染畸胎发生率高,主要累及大脑和眼,如脑积水、脑钙化、视网膜脉络膜炎和精神、动作障碍为典型症候。45先天性弓形虫病发生于初孕妇女,经胎盘感染胎儿,可致流产脑积水46脑积水46脑钙化47脑钙化47四、致病1.致病因子2.致病机制3.临床表现免疫正常隐性感染免疫低下弓形虫病流、早产,死、畸胎淋巴结肿大、脑炎、脑膜炎、眼病心肌炎、肺炎等先天:后天:48四、致病1.致病因子流、早产,死、畸胎淋巴结肿大、先天:后获得性弓形虫病(1)淋巴结肿大

患者淋巴结肿大,变硬,有橡皮样感,伴有长时间低热,疲倦,肌肉不适等。(2)脑炎、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中枢神经

系统病症。(3)眼病较先天性弓形虫病少见,有些为先天性感染但到成年后才发作。

(4)其它如心肌炎、肺炎等。49获得性弓形虫病(1)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肿大,变硬,5050弓形虫眼病51弓形虫眼病511.病原学检查五、实验诊断(1)涂片染色法(2)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法体液、csf、胸水、羊水、眼房水涂片,经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滋养体(1)染色试验(2)IHA应用广泛(3)IFA(4)ELISA小鼠腹腔接种,取腹腔液镜检。查滋养体/包囊

2.免疫检查:521.病原学检查五、实验诊断(1)涂片染色法(2)动物接(一)流行分布情况世界性分布可感染多种动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等;家畜阳性率可达20%-50%。人群抗体阳性率为25%-50%;据第三军医大资料重庆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20%左右。六、流行53(一)流行分布情况世界性分布六、流行53(二)广泛流行的原因多个生活史期具感染性。中间宿主广泛,家畜家禽均易感。可在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间交叉传播。包囊可长期存在于中间宿主组织内。卵囊排放量大,对外界抵抗力强。六、流行54(二)广泛流行的原因多个生活史期具感染性。六、流行54(三)流行环节1.传染源:动物为主,猫科动物重要,人通过胎盘。2.传播途径:口感染的肉、蛋、奶制品,污染的食物、水源胎盘、伤口、输血等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胎儿,婴幼儿、肿瘤和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六、流行55(三)流行环节1.传染源:动物为主,猫科动物重要,人通过胎七、防治原则预防:

宣传教育

注意卫生

加强对肉类检疫,不生食肉制品定期对孕妇做弓形虫抗体检查。治疗:

乙胺嘧啶、磺胺类;孕妇首选螺旋霉素药物+免疫增强剂56七、防治原则预防:56孢子虫纲(Sporozoa)医学原虫57孢子虫纲(Sporozoa)医学原虫1医学原虫学疟原虫(Plasmodium)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p.)孢子虫纲(Sporozoa)58医学原虫学疟原虫(Plasmodium)孢子虫纲(SPlasmodium59Plasmodium3历史背景:公元5世纪时,罗马帝国曾经非常强大,后来长时间、大面积流行疟疾,致使百姓不能生产,军队无法打仗,国力日衰,终于亡国。19世纪末,世界上每年至少有3亿人患疟疾,有300万人死于疟疾。1880年法国军医拉弗朗确定了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疟原虫→红血球?一个病人→另一个病人60历史背景:4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1897年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拉弗朗报告里所描述的疟原虫,并且证实只有雌性按蚊才会传播疟疾。?实验室引发人类疟疾,可惜没有成功。后来一群意大利医生证实蚊子在吸吮疟疾患者的血液传播疟疾。为了表彰拉弗朗、罗斯在生理与医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分别在1907年、1902年获诺贝尔奖。61英国医生罗纳德·罗斯1897年在一种“按蚊”的胃里找到了尽管科学家揭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怎样治疗及预防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1930年,疟疾再次使1000万人生病,300万人丧生。后来瑞士化学家米勒博士发明了DDT杀灭蚊子,在1948获诺贝尔奖。1927年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瓦格纳-贾雷格用疟疾发病时的高烧来治疗第三期梅毒引起的麻痹性痴呆症,获诺贝尔奖。62尽管科学家揭示了疟疾的起因及其与蚊子的关系,但怎样疟原虫(Plasmodium)(二)危害:全球:1亿患者2亿带虫者25亿受威胁90个国家流行我国:解放前3000万/年目前25万/年我省:P.vP.f一、概述:(一)虫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P.f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malariae)P.m卵性疟原虫(Plasmodiumovale)P.o63疟原虫(Plasmodium)(二)危害:全球:1亿患者P.v生活史二、生活史:64P.v生活史二、生活史:8P.v生活史肝细胞红细胞唾腺胃人体蚊体65P.v生活史肝细胞红细胞唾腺胃人体蚊体9

红细胞

环大裂裂

8~10h

40h

48h

(成熟)

肝细胞

子裂裂

速发殖殖

子体子

迟发

休眠子(6m)

(按蚊叮咬随唾腺

)二、生活史:宿主:人、按蚊(雌)以P.v为例

卵囊

↑动合子↑

合子

雌、雄配子↑雌雄配子体(蚊胃)(蚊胃弹性纤维膜下)雌、雄配子体无性裂体增殖66

一)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一)在人体内的发育:(二)在蚊体内的发育小结:

寄生

感染

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

2.红细胞内的发育(红内期)

3.配子体形成1.配子生殖2.孢子增殖裂殖体肝细胞

环、滋红细胞

裂、配

子孢子蚊叮红内期输血胎盘

红细胞内各期蚊叮

献血67一)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特点:小结:1.肝细胞内的发育(红外期)P.vP.fP.mP.o红外期发育时间

红内期裂体

增殖周期红内期发育场所

寄生的红细胞

无性体与配子体于末梢血液相隔时间

蚊体内发育时间二)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7天(速)

6月以上(迟)48h

周围血

较幼稚

2~5天

9~10天(25oC)6天

36~48h

环状体、配子体在周围血,其余阶段在皮下脂肪及内脏毛细血管

无选择7~11天10~12天9天48h

周围血

网织红5~6天16天12.5天72h

周围血

衰老10~14天25~28天

68二)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7天(速)6天三、形态:吉、瑞氏染色后观察:疟原虫——核红色

胞浆蓝色

疟色素为原色棕黄色一)间日疟原虫:

寄生红细胞变化—大小颜色红色小点

Pv环状体Pv大滋养体Pv裂殖体Pv配子体♂Pv配子体♀除环状体期,各期红细胞均胀大、色变淡、出现薛氏点69三、形态:吉、瑞氏染色后观察:一)间日疟原虫:二)恶性疟原虫:三)三日疟原虫:四)卵性疟原虫:形态比较70二)恶性疟原虫:14三种疟原虫形态比较:P.vP.mP.f环状体大滋养体成熟裂殖体配子体♂♀71三种疟原虫形态比较:P.vP.mP.f环状体大滋养体成熟裂殖四、致病:(一)发作:1.潜伏期:原虫侵入

潜伏期

疟疾发作红外期发育成熟时间+红内期无性体几代增殖达一定数量所需时间各种疟原虫潜伏期P.v:短:11~25天长:6~12月,甚至2年P.f:7~27天,平均12天P.m:28~37天,平均30天P.o:11~16天发热阈:引起发热的血中虫体密度最低值P.v10~500个/mm3

P.f500~1300个/mm3影响因素:虫种、虫株感染数量与方式机体免疫力、是否服抗疟药等72四、致病:各种疟原虫潜伏期P.v:短:11~25天3.机理:异性蛋白反应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裂殖子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单核吞噬系统内源性热原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热2.致病阶段:红内期(裂体增殖)释放73单核吞噬系统内源性热原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周期性:4.临床表现:a.典型发作:寒颤、高热、出汗热退P.v、P.oP.mP.f48h72h36~48h冷(1-2h)—热(4-6h)—汗“三步曲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74b.周期性:4.临床表现:a.典型发作:寒颤、高热(二)

初发停止再发作2月内残存原虫抗原变异P.vP.fP.mPo(三)贫血:机理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2.脾亢3.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4.免疫病理反应复发(四)脾肿大:充血及巨噬细胞增生再燃6月以上迟发型子孢子

P.vP.o(无再感染)再燃、复发:75(二)2月内残存原虫抗原变异(三)贫血:机理(六)疟性肾病:III型变态反应P.m(七)先天性疟疾与儿童疟疾:(五)凶险性疟疾:脑型、超高热型P.f感染RBC阻塞小血管脑出血、坏死76(六)疟性肾病:III型变态反应

血膜制作:血膜厚血膜(定性)薄血膜(定种)

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1.血检厚薄血膜法取血部位:末梢血耳垂、指尖

时间:发作开始后8h内

染色:吉氏染色瑞氏染色

口丫啶橙染色

QBC(血沉棕黄层定量分析法)2.划皮法77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1.血检厚薄血膜法取血部位: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二)免疫学诊断:IFAIHAELISAPCR78五、实验诊断:(一)病原学诊断:(二)免疫学诊断:IFA六、流行: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死亡人数110—270万/年非洲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100万/年发病人数3—5亿/年79六、流行:全世界疟疾形势

(WHO)死亡人数六、流行:

传染源:

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蚊传疟疾外周血含配子体输血传疟疾外周血含红内期按蚊输血胎盘无先天免疫Duffy(-)P.v(G-6-PD)P.f获得性免疫带虫免疫80六、流行:传染源:蚊传疟疾七、防治:疟疾治疗三原则3、防止复发2、根除配子体1、控制发作81七、防治:疟疾治疗三原则3、防止复发2、根除配子体1、控七、防治:1.普查普治2.防蚊灭蚊治现症病人:氯喹、哌喹、青蒿素抗复发治疗:伯胺喹、乙胺嘧啶预防服药:乙胺嘧啶3.疫苗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annua82七、防治:1.普查普治2.防蚊灭蚊治现症病人:氯喹、哌喹、青机会致病寄生虫83机会致病寄生虫27机会致病寄生虫概述弓形虫隐孢子虫卡氏肺孢子虫84机会致病寄生虫概述弓形虫隐机会致病寄生虫

机会致病寄生虫免疫正常隐性感染免疫缺陷致病概述一、定义85机会致病寄生虫机会致病寄生虫免疫正常隐性感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1.隐性感染活化内源性感染、大量繁殖2.致病力增强侵袭力强3.易感性增强感染率高4.重复感染与混合感染

多种机会致病寄生虫和 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二、机会致病机理概述86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1.隐性感染活化内源性感染、大量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二、机会致病机理三、特点1.免疫正常隐性感染2.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为机会致病寄生虫的感染和致病提供条件3.机会致病寄生虫感染是免疫缺陷病人死亡主要原因之一概述87机会致病寄生虫一、定义二、机会致病机理三、特点1.免疫正常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等孢球虫Isosporabelis/Isosporanatalensis微孢子虫Microsporidium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hominis肠贾第虫Giardialamblia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stercoradis四、常见机会致病寄生虫88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四、常刚地弓形虫

Toxoplasmagondii机会致病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之一当今致畸胎的四大原因之一89刚地弓形虫机会致病33宠猫女士生畸儿腹部撑破肠裸露2000年2月3日晚12时许,家住成都市大弯镇的曾女士剖腹产生下一名重2.7公斤的男婴。医护人员发现,新生儿腹部的皮肤被内脏胀破,结肠全部裸露并鼓出体外,肉眼甚至可以看到肠子的蠕动。经医生诊断,这是因曾女士患了一种对胎儿极为不利的弓形虫病所致,而罪魁祸首则是她养的那些猫……

90宠猫女士生畸儿腹部撑破肠裸露34一、概述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滋养体似弓形而得名。2.人兽共患,可感染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人,引起弓形虫病3.该虫呈世界性分布,人群平均感染率33%,有5亿人抗体阳性。血清学检查数据显示重庆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20%以上。弓形虫/弓浆虫1927年报道人体病例91一、概述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因滋养体似弓形而得名。弓形虫/弓二、形态滋养体卵囊假包囊包囊92二、形态滋养体卵囊假包囊包囊36弓形虫滋养体

(吉氏染色)4-7×2-4um香蕉形或半月形核一个二、形态93弓形虫滋养体

(吉氏染色)4-7×2-4um二、形态37三、生活史1.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肠上皮细胞2.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