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下_第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下_第2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下_第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下_第4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目录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2第二单元角的度量·············33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42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59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72第六单元统计·················96第七单元数学广角···············100第八单元总复习················106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内容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著名代表。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1.算盘。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1)算盘各部分名称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2)两种不同的算盘: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2.计算器。(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三、总结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四、作业: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教学反思: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计算工具的演变史,丰富了学生的阅历,因而课堂上他们乐于展现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敬佩之情。第九课时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教学过程:一、利用计算器计算:386+179=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自己试试看:26×39=312÷8=.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2.计算。54+46=60×2=198÷49=50+30=38×79=201+99=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最好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3.做一做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二、观察发现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9999×1=9999×2=9999×3=9999×4=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生畅所欲言。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9999×5=9999×7=9999×9=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三、练习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第十课时1亿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设计--1亿有多大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内容。活动背景: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数的认识”。在教材的第4页有一个小知识,“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每秒种画一个点,一刻不停地画,画1亿个点需要3年2个多月”,学生对1亿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安排这个活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活动准备:100张纸、1000张纸、1000粒米、直尺活动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2、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3、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以及与他人合作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4、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等品德教育。活动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第33~34页的内容,1亿有多大活动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形成表象提出问题提问:“亿”是一个几位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亿”做单位的数据呢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网上资源,如:第13亿个小公民诞生,近期的人口、金融、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信息。(1)

提出问题:看到1亿这个数字,有什么感想1亿到底有多大呢(2)

揭示课题:1亿有多大

(阅读信息,交流信息)感受1亿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对1亿建立表象的认识。

说感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二、实践操作推算感知1亿很大,也很抽象,要知道它有多大,必须有一个实物(可想象的素材)来做比较。师一边说一边拿起一张纸,问: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对同学们的大胆猜测给予肯定。启发:光有猜想还不行,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提问引导:找出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吗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100张、1000张)推算出1万张纸和1亿张纸的高度为什么选用100张纸和选用1000张纸测量结果不一样呢1万米很高,到底有多高呢(播放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0多米)学生猜测

想出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测量100张纸和1000纸的高度。推算出1万张纸和1亿张纸的高度。

体验1万米的高度

学生对这一类的实验没有搞过,师生共同完成,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三、从不同层面体验1亿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从长度单位这一个侧面感受1亿有多大。同学们想不想从别的方面去感受和体验1亿有多大确立研究的问题。例:一亿粒大米有多少口算一亿道口算题需要多少时间一亿个硬币摞在一起有多高步行(汽车、飞机行驶)一亿米需要多少时间一亿滴水有多少一亿双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1、定活动方案。(1)活动步骤。(2)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并把活动步骤、活动准备和分工安排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中。(见第34页)阶段二:动手实践各小组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将获得的数据、推算过程补充记录在记录表中。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阶段三:获得结论学生根据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结合具体情境描述出一亿的大小。阶段四:表达交流1、各小组陈述整个活动过程。2活动小结。A进一步想象一亿有多大。B对小组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叙说所要研究的课题

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

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感受,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的习惯

四、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

板书设计:1亿有多大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100张——1厘米1000张——10厘米(1分米)10000张——100厘米(1米)1亿张——10000米教学反思:让学生认识一亿有多大时,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加计算相结合,使学生加深认识,并感受。探索一亿张纸叠起来有多高时,学生善于想办法,先量出100张纸大约高多少,再10倍10倍地计算得出一亿张纸的高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印象深刻。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36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含义,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2.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学重难点:区别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角的含义,理解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学过程:一、画一条线段强调有两个端点二、认识射线和直线1.认识射线。师:同学们,你们昨晚做了老师布置的实验(参见教材第35页右上角的情境图)吗你们观察穿过小孔的手电筒的光线了吗像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与我们学过的线段相比,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教师边说边画出图:)师:我们可以把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看成是射线。你还能举出一些射线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射线的特征。板书:一个端点,无限延长。师:像这样的射线你能画一画吗学生自己画射线。2.认识直线。师:(画出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仔细看一看,与前面的线段和射线比一比,你自己也画几条直线。学生画直线,教师巡视。反馈评价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各种各样的直线让学生判断。如下图:(1)(2)(3)(4)3.比较直线、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师: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把你们的发现填在表格中。图形端点个数延长情况直线线段射线4.完成“做一做”。反馈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二、认识角师:你们能画几个不同的角吗学生画角。师:(指画过的图)刚才我们从一点出发画了那么多射线,其实这里从一点出发的每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教师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描出其中的两条射线)。那究竟什么是角、该怎样来表示角呢大家打开教科书第36页看一看。学生看书。师:请你把刚才画的角标上角的符号,记一记,读一读。三、课堂小结四、巩固延伸完成练习四第1、2题。第二课时:角的度量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教学目标: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同桌比较大小教师示一组角,问:谁大谁小呢学生回答揭示课题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3认识几度角。(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四、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五、巩固练习:“做一做”、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75°105°120°135°150°180°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角的分类教学内容:教材41页的例2、例3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习角的分类,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2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3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平角和周角形成过程,并根据角的度数加以区分。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教具准备: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各种角的学具。教学过程:一、导入师:最近讲了什么知识(角的知识)谁愿意说说什么叫做角师:打开一个口袋,里面是各种角:师:我们每组都准备了许多角,面对这些角,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分类)二、探究新知1.以小组为单位把每组的角进行分类。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你们知道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4.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指出你用什么方法帮同学检查的(板书:目测、量、比三角板)5.小结:以90°的直角为标准,来判断锐角、钝角,所以直角很重要。(出示一个直角贴在黑板上)6.认识平角和周角。①师:除了这些角,你们还知道什么角你对平角、周角有什么认识打开书P41,自学例2。②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动手折出平角、周角。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巩固认识: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思考题、4看图填一填、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五、课后作业:P43、3、5。第四课时:画角学习内容:课本42页《画角》。学习目标:1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3经历用量角器画角方法形成的过程,在探索中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人合作。学习重难点: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学习过程:一、课前热身分一分,填一填。5°105°20°90°150°91°45°59°180°49°360°169°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想一想你是如何度量角的用语言表述一下,记得要表述清楚呀!相信你一定行!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画一个任意角,并想一想你是如何画角的2请同学们画一个65°角。(可以参照课本42页《画角》)3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两道题后,同桌两人一组按以下提纲交流:你是怎样画任意角的同桌交换,用量角器检验65°角画的是否准确你是怎样画指定度数的角的(画角的步骤)画指定度数的角时应注意什么4全班交流,教师精讲。三、自我检测我会填。画角的步骤:(1)画一条(),使量角器的()和()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上对准要画的度数刻度线的地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通过刚画的(),再画一条射线。2分辨是非。(对的打“√”,错的打“×”)(1)用量角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直线。()(2)画指定度数的角一定要用量角器。()(3)185°的角是无法画出的,因为量角器上最大的度数是180°()3请分别画出55°和110°的角。温馨提示:回顾画角的步骤,注意应特别注意的几点,老师相信你能画的准确。加油!四、课后作业1量一量。()()()2画一画。50°38°3算一算。已知∠1=70°,∠2=()。4折一折。你能用一张正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吗90°45°135°5拼一拼。你能用一副三角尺拼出75°、150°、165°的角吗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教学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教学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4、45页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准备:图片、题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学生列式计算小组汇报算法练一练:18×4=24×3=25×2=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学生列出算式小组交流计算方法集体汇报100×3=30060×3=180300+180=48016×3=48160×3=480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2×380=150×6=7×13=460×2=(3)小结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3题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第二课时口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的4~8题。教学目标:1.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2.让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埋下伏笔。3.在估算过程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4.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6.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教学用具:挂图、口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47页的第4题。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2.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2)教科书48页的第5题。1.灯片出示计算题。2.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教师可利用板书进行简要的说明。)二、估算练习。教科书48页的第6题。1.灯片呈现题目,学生读题。2.学生独立思考,口算结果。3.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三、创新思维练习。、教科书48页的第7题。1.板书题目。2.读题,理解题意。“买3棵送1棵”是什么意思(付3棵的钱,得到4棵小树)3.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独立思考,交流讨论。4.反馈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认真体会,鼓励创新思维。5.课堂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四、作业2、笔算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例1及练习七1、3、7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231×4=321×2=415×3=298×3=523×3=2.笔算24×12=44×59=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学生尝试笔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145×12=1740145×12-------290145-------1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学生说一说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练习第7题,判断、纠错。2.书后做一做134×12=176×47=425×36=237×82=3.练习七的1题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第二课时笔算乘法练习教学内容:练习七中习题,综合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3、使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5、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具准备:灯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口算28×3=16`×8=36×2=46×20=4×160=3×150=15×6=150×6=26×7=20×19=200×73=900×24=430×8=190×5=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笔算124×73=46×215=224×36=28×153=27×142=182×47=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二、解决问题1.第2题(灯片)读题,学生说第二问的解决方法列式解答交流订正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启发(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的教育)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学生解答后交流第4题示灯片,学生读题解答4.第8题请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5.第9题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6.第11题先估一估有几种购买方案三、思维训练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及5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具准备:灯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40×72=600×300=30×23=53×30=40×22=20×20=40×90=502×7=怎样口算更简便2.笔算708×6=790×8=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出示例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60×30=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160×30—————4800(2)106×30=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106×30——————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难点为简便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原理为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因而笔算时将因数末尾的0后置,省去末尾0再相乘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快,少数学生不够清楚,课后还需加强辅导。第四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课文第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第5—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请学生仿照写一写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出示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学生说教师板书概括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第五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内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文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具准备:灯片。教学过程: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8×125=6×20=24×125=6×200=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40×4=25×160=20×4=25×40=8×4=25×1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7×12=26×24=17×24=26×12=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105×45=(105÷5)×(45×5)=(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三、巩固新知1.书上练习九的1、2、3。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六、作业:第59页4、5。第六课时乘法估算教学内容: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文第60页的例5、相应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中的第1—6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的估计好一些为什么(5)笔算验证估算结果(6)仔细推敲:把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学生说明观点(这题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因为估小了钱不够)小结:你能向同学说说乘法的估算方法吗引导学生从两方面说明:一般情况下…,从实际考虑例如准备钱…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20桶,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4.第62页的5、6题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教学反思:课堂上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然后交流的过程,学生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估算的办法,之后让学生对诸多方法进行比较,优化出最适宜的估算方法。课堂上气氛活跃,效果不错。第七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及符合应用的练习。(课文第62—63页的第7—11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4.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通过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5.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二、提高练习。1.出示(1)12×18=216(12×3)×(18÷3)=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教学反思:本堂课对学生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了复习回顾,口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等,重点对于基础知识的疏通与熟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奇妙在于使问题简单化,例如: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因数末尾添上几个0。发现乘法算式中因数之间的规律,再根据规律写出积。启发学生善于观察思考,把数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生活之中。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垂直与平行………………3课时左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左右第一课时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教学内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垂直与平行线的过程,掌握其特征。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与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教具准备:铅笔、小棒、展示板、三角板、直尺、手工纸、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我们认识了哪些线直线有什么特点2.我们把两根铅笔当作两条直线,两根铅笔落在地上后可能会形成哪些图形我们在纸上画一画它们的位置关系。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一)动画一画,反馈展示。1.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画出来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3.集中显示典型图形,强化图形表征。(1)小组展示。(2)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1整理图形,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图形通过电脑课件来展示,并编上序号。这些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呢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2.尝试把摆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教师参与讨论,强调学生说明分类的标准)(引导学生把暂不相交但延长后会相交的直线和相交的直线归为一类)板书分类的标准:“相交”和“不相交”(三)归纳特征,构建新知1.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探索研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2.再次分类,帮助学生认识“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揭示课题)学生概括特征示灯片归纳: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3.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你们还能找一找、想一想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三、解释应用,巩固新知折纸1.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生活中很多的平等线与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这样的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垂线与平行线吗这可有一定难度,愿意接受挑战吗2.学生动手折垂线,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3.大家都折出垂线了吗哪个小老师愿意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下你是怎样折的4.请在刚才折的基础上,再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平行。有困难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讨论。5.学生演示。师:大家可真不简单,能够动手折出垂线和平行线!现在,请迅速把这些纸收好。这几个小组的动作可真快,看来,你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练习:贴挂图69页7题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课后作业:P651、2第二课时画垂线教学内容:学习画垂线,认识点到垂线的距离。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3.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使学生明确垂线的重要性质,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线最短。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你记得什么叫垂直吗2.看我们的数学书,每两条边都是怎样的怎样用三角板画垂线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画垂线。板书课题:画垂线二、探究新知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三角板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通常可以用三角尺来画垂线。学生说说怎么画尝试画教师示范画先画一条直线。(2)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直角顶点是垂足)。强调:让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给定的这点上;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画线前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一般用左手持三角板,右手画线。当要求直线通过其一点时,要考虑到笔画的粗细度,三角板的边与已知点之间可稍留一些空隙。2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画一个,然后互相交流一下。(1)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垂线,该怎么画呢学生动手尝试,小组内交流。(2)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起来,可以画出很多条线段。学生独立的画出几条线段,其中包括一条垂线。小组内研究交流:这几条线段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3)让学生练习通过变换直线的位置以及直线外一点的位置画垂线三、巩固练习1.68页4题画一画。2.69页5题。我们在测定跳远成绩时,怎样测量比较准确呢为什么3.69页6题怎样修路最近呢4你能用一把直尺和一个量角器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吗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垂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练习画垂线。教学反思:明白垂线的含义后,变换直线的位置以及直线外一点的位置,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方位画垂线,本堂课操作性强,采取及时评价的方式,学生非常喜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课时画平行线、画长方形。教学内容:学习平行线,画长方形的方法。((课文第67页的例3、练习十一的地3、4(2)(3)题。)教学目标:1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4.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5.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教学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教具准备:直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板书课题:画平行线3.回顾摆小棒的平行原理教师描述,请学生按要求画出小棒(摆两根小棒,都和第三根小棒垂直)那么,这两根小棒互相——(平行)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这个原理画平行线二、探究新知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教师示范,学生说操作方法,引导学生说出以下步骤:(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3.变换直线位置以及直线外一点的位置,让学生过这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4.小组活动: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5.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三、巩固新知: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四、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五、作业:68页4题。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分类、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分类、关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3.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4.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教具准备:图形、剪子、七巧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感知图形1.出示校园图(70页)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那些四边形2.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集体评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取出平行四边行框架帮助认识,拉动边框,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行的特征说一说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提问: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的外形像什么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7.判断: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三、巩固练习。1.在梯形里画两条线段,把它分割成三个三角形。你有几种画法学生展示2.七巧板拼一拼用两块拼一个梯形用三块拼一个梯形③用一套七巧板拼一个平行四边形3下面的图形中有()个大小不同的梯形。4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把1张梯形纸剪一次,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拿一张长方行纸,不对折,剪一次,再拼出一个梯形。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和收获五、作业:1.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图形,然后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是什么三角形有几种剪拼的方法2.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剪一下,分成两个梯形,有多少种剪法第二课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内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课文第71的例2、第72页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意义和画高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2.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具准备:图形,剪子。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感受新知1.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同学们已经学过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拉动平行四边形的边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二、探究新知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结合图说明,读一读概括文字(示灯片)2找出相对应的底和高。3画平行四边形的高。教师讲解后,学生动手画高,72页“做一做”第2题。73页1题。2.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结合图说明,说一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问:梯形的高是从哪一边到哪一边的垂线高能不能画在腰上完成72页做一做2,73页1题。在梯形中试画高。总结: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中任意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它的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梯形的底和腰是根据对否平行来区分的。2)认识等腰梯形。1小组研究:每组一个等腰梯形,研究它的特点。2小组交流汇报。对折后两腰相等,并且重合。用尺子测量后,也同样得到两腰相等的特征。3概括。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三、巩固练习1.73页2题,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分别画出它们的高。2.73页3题。剪一剪。在平行四边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在梯形纸上剪一刀,使剪下的两个图形有一个是平行四边形。那么另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呢四、课堂小结:你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五、作业:74-76页4、8、10题。六、拓展题:画一个等腰梯形,上底2厘米,下底4厘米,两腰和底形成的角为45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第三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本单元知识的综合练习。(课文第74-76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教具准备: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引发探究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探究新知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小组研究,总结规律: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汇总填表75页9题。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三、巩固新知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76页10---12。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1、口算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教学内容: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具媒体: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准备题:1.20.50.120.150分别是几个十2.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60÷280÷490÷3120÷6二、新授:1.出示例1(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学生列出算式,尝试计算指名汇报,交流想法练一练:80÷40=90÷30=83÷20≈80÷19≈指名说明想法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能提什么问题可以分给几个班怎么计算学生列式计算交流计算方法2练一练:120÷40150÷50160÷803小结: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必免出现120÷30=40的情况,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30×40=1200。三、练习:1.口算下面各题4÷26÷336÷642÷7450÷50360÷90810÷9080÷4040÷2060÷30360÷60420÷7090÷30540÷60630÷70180÷202.书后:(P801、2、3、4、5)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五、作业:自己相应练习一些口算题。教学反思: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主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口算知识,自主探索。尝试计算后,再让学生交流,通过“说”提升学生对口算过程的认识,通过“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利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本堂课难度不大,收效较好。第二课时口算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1—5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类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学生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巩固学生估算的方法。教具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口算。(开火车口答)30÷1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7200÷90=要求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2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口头编一道除法应用题。3出示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3题。提问:“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根据画面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列式完成。4.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订正说一说:你在检查同桌的计算时,发现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建议送给同桌的5.完成教科书第80页练习十三的第5题。提问:“大约”表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三、课堂作业布置。2、笔算除法第一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的例1。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小棒、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示灯片)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示灯片)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课件)学生说图意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小结: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330)92902练一练20)8030)6440)85(2)出示:140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用笔算的方法计算。140÷30=4……2043014012020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4个30是120,商4。商写在什么位置2练一练:20)14050)28080)5653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三、练习:1.板演:20)8030)16090)82090)4802.P821、2四、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五、作业:书后:第82页2,第83页1、2第二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四的练习。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2.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让学生正确确定商的书写位置。教具媒体:练习卡。教学过程:一、括号里最大能填几20×()或<35×4○13842×5○2303.下面各题应该商几91÷2084÷40198÷20215÷30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2。(1)21本《作文选》要付84元。一本《作文选》多少元问:怎样列式和昨天学习的除法题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提问:你能计算出84÷21等于多少吗2学生讨论。尝试计算,指名板演3教师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21最接近20,把21看作20来试商,这样把84÷21转化成84÷2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商4。因为除数21,不是2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然后把4与21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或小于84。因为21×4正好等于84,说明商4合适,这时将4写清楚。反馈练习:64÷2168÷3492÷23引导学生观察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4数。提问:这三道题的除数的个位数分别是几你把它们看做多少来试商你是怎样计算的5归纳小结:当除数的个位是1、2、3、4时,把除数的个位数舍去,看作整十数来试商,试得的商和除数相乘,如果余数比除数小,说明试得的商是合适的。(2)王老师还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元怎样列式怎样想的学生自己解答,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订正196÷39=5(本)……1(元)539)1961951归纳:如果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就比较方便了。39最接近40,把39看作40来试商,这样把196÷39转化成196÷40,应该商几商写在哪一位上试4。因为除数39,不是40,因此,商是否合适,还要看商与除数相乘的情况,可以在商的个位上先轻轻地写上“4”,不行再调商为5。学生试做:练习:198÷23215÷34552÷63提问:你把各题的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你怎么计算的这三道题的调商过程有什么共同点小结:用“四舍”或“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初商容易大,大了要调小(小了要调大)。三、巩固练习:1.板演:46÷23153÷51300÷74293÷31294÷42200÷632.练习:书后2、3。四、总结1.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2.当除数的个数是1、2、3、4时怎样试商第五课时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练习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1—6题。教学目标:1.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2.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学重点:巩固除数是接近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难点:巩固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会熟练地应用这两种试商的方法进行有关计算。教具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完成教科书第83页练习十五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完成后,教师讲评时,一定要让学生说一说你填写的根据。小结:在笔算除法时,我们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想这个整十数乘几,积小于并且最接近被除数就商几和用几来试商。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的第2题。请学生独立完成,把正确的商写在书上,然后教师逐一讲评。教师讲评时,要学生说出根据。3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4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提问: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问题,应该怎样列式5完成教科书第86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做之前,要求学生说出:把除数看做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讲评,最后教师讲评。6.完成教科书第87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第一小题:可让学生自己审题后独立完成。第二小题:首先要让学生分析清楚题意。比较:这两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7选用课时作业设计。第六课时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的例3。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2.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试商速度。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试商的全过程,能灵活地试商。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把除数看作是15、25的特殊数进行试商的方法。教学难点:采用灵活试商的方法进行试商计算。教具媒体:图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15×2=15×3=25×4=15×4=15×5=25×8=2.笔算:326÷81294÷58721÷83(讲述试商的方法和计算的过程。)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4:学校礼堂每排有26个座位,四年级共有140人,可以坐满几排还剩几人读题,理解题意,怎么列式,如何计算140÷26=5……10526)14013010(1)学生试做,汇报作法。(2)可以用五入的方法,把26看作30,算的对吗帮助检查一下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问:还可以怎么试商(3)可以把26看作25,用口算试商,5个25是125,接近140,所以商5。(4)把24、25、26都看作25来试商。2.练习:把24、25、26都看作25试商。225÷25114÷24208÷26135÷15128÷16三、巩固练习1.在()里最大能填几15×<6525×<12425×<9515×<12426×<15016×<1002.计算:405÷15192÷24728÷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