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课程《教育学》前四章复习提纲_第1页
5+2课程《教育学》前四章复习提纲_第2页
5+2课程《教育学》前四章复习提纲_第3页
5+2课程《教育学》前四章复习提纲_第4页
5+2课程《教育学》前四章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英国学者培根于1623年发表了《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一文,在对科学的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首创了班级授课制。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形成了以教师、书本和班级授课制的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强调“教育既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样化。第二节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学的作用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实践的理论,是无根基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教育观分为:教育观、师生观、学习观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未来的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小学教育又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陶行知认为:“去与取,只问适不适,不问新与旧。”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主张。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人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观点:把本能活动都说成是教育活动,证明教育在人类出现之前即已存在,不只是人类所特有的的社会活动。评价: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忽视教育的社会性。(二)心理起源说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评价: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意识性和目的性。(三)劳动起源说人物: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者大都持这种观点。观点:第一,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活动,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第二,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第三,在原始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虽不是全部,但仍属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第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能完全完成教育的任务,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第五,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无论是生产需要,还是生活需要,或是文化需要,都要在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而且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规格上体现出来。评价:是正确的。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包括了对经济、政治、文化及教育本身的影响,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学记指出:“见过君民,教学为先。”“与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二)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以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的发展阶段(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②没有教师③教育是全民的,没有阶级的产物(二)奴隶社会的教育这时已经出现了学校的教师教育制度:庠、序、校、学等不同的等级和不同性质的名称。教育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西方奴隶教育以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为代表。斯巴达以军事教育为主。雅典要求学习哲学、文法、修辞三门学科。(三)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不同身份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教育制度上有官学、私学、书院等多种形式。教育内容为经、史、子、集等,其中《五经》《四书》影响最大。全社会盛行“学而优则仕”,从察举到科举,是晋身的主要门路。西方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四)资本社会的教育在教育上,从制度、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培养出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和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各种专门人才。(五)社会主义的教育强调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对教育的直接决定作用时,生产力对教育的最终决定作用也不应忽视。教育的概念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狭义:专指学校教育,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或身心方面)全面发展。第二节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民主性: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科学性革新性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贯彻“三个面向”1983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实施“科教兴国”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同意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素质教育应当贯彻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而小学中的素质教育又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和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第三节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身体素质、学习知识、思想品德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全民性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义务性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的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义务”一词包括:①国家有设立学校以使人民享受教育的义务;②父母或监护人有使学龄的子女或被监护者就学的义务;③全社会有排除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入学受教育的种种不良影响和障碍的义务。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学校及学制的产生(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二)学校的制度化与现代学制的产生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前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关系,后者反映学校体系的不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而中学,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性成了所谓的双轨制。到19世纪后半叶,英、德、法、美、日都先后颁布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小学由此得到广泛发展。在美国,上延至高中,形成了所谓的单轨学制。在统一学校系统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即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支学制。(三)现代学制变革与学校的大众化(四)我国现代学校及学制的产生我国现代学校及其制度不是从本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一学制虽经正式颁布,但并未全面实行。1904年1月,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05年8月,清政府看到大势所趋,决然下诏,停止科举,从此新式学校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五)我国现行学制分为四个等级: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的公益性特点(一)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设置目的不同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和经营单位。.调节手段不同学校的经费来源是多渠道的,其中公立学校的主要部分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而企业必须要拥有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资产,并以这种资产为基础,进行经营性活动,经过不断地周转而实现增值。.与政府关系不同由于学校的办学活动涉及受教育的权利问题,因此,在遵循教育规律,自主办学的同时,政府必须对其权利和行为作出必要的限制。.产出不同学校向社会提供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或者公共产品。而企业的产品是要进入流通领域进行商品交换的。(二)学校公益性的两个具体表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学校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第二节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二是学生亚文化。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物质文化: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建筑、校园布局、教学设备、图书馆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制度文化学校的制度种类很多,针对不同的组织成员和不同的活动要求有不同的制度,但若从形式上看,则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学校传统:这是一种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包括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语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学校传统的影响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学校仪式:这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学校规章:这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第三节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①信息传递②控制③激励④情感交流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①正式沟通②非正式沟通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三类障碍:主观方面的障碍---对牛弹琴②客观方面的障碍---文山会海③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学校绩效的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的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的管理: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教学为主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规律。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②法律方法③教育方法④经济方法⑤学术方法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我国基础教育试行三级课程、三级管理:①国家课程②地方课程③学校课程。实行(中央)统一性、确定性与(地方)多样性、灵活性的结合。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学生成绩分为:①学习成绩②操行成绩③体育成绩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我国建立了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小学教师职务设小学高级教师、小学一级教师、小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三级教师。小学教师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第四节学校、家庭与社会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以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的家庭特点,会极大地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孩子。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子女的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通过丰富多彩、适合他们的校外活动,补充加深校内教育的成果,为青少年、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他们的各种特殊才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得到积极的休息,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生活。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青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为了使教育保持一致性,学校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而应对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以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㈠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一般性指导②针对性指导③分类指导④个别指导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互访②家长会:这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家长委员会: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㈢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机构、团体所提供的条件,如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机构等,丰富和补充学校教育,使学生在这些场所中学习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阔眼界。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社区教育委员会是以学校为中心,由一所学校联合所在社区的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或团体部门共同组成的。社区教育委员会有助于学校与社会各界的互相沟通、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及时反馈有关儿童教育的信息,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该组织还可以互通有无,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筹集教育资金,宣传教育理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协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实现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一体化,同时还有助于解决社区对教育需求与教育服务社区之间的矛盾,改变教育与社区经济发展相脱节的现象,逐步实现学校为振兴社区经济服务的目标。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遗传决定论: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基督教的“原罪说”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㈡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教育漫话》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怎样正确认识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㈢辐合论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影响的“合并原则”。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指的是儿童个体从亲代的遗传的基因中得到的、同时具有人类和个体特性的生物机体因素。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只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可能性。㈡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儿童发展的源泉。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㈢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89年底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㈣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儿童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变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变化在儿童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有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即只有儿童身心的发展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序列演变时,我们才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儿童发展的特点顺序性②不平衡性③阶段性④个别差异性⑤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的科学性对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①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②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③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第三节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这个新的全面发展观念之中,包含了学生发展观的一些基本改变,主要有以下三点变化:终身发展成为了主导价值,因而对于学生的发展更加注重的是发展过程,将普通教育阶段的发展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适应其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主球的发展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是新发展观的内在含义。新的课程计划分别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1992年)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1992年)降至13%—15%,综合实践活动拥有了6%—8%的课时,地方与校本课程拥有了10%—12%的课时。新课程对学校学习环境的改变结果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新课程改革在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时,将旧有课程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使得新课程内容变得简化和简单,新课程改革回味学生的发展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人文环境。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联系的原则。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将以往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转换为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及劳动特点在封建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徐特立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教育家加里宁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社会作用: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教师劳动的特点:㈠复杂性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也是由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决定的,也是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㈡创造性就以知识的传授来说,教师不是把科学家发现和概括出来的知识简单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劳动。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应当融进最新的现代知识,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教师面临的教育对象是经常变化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长的条件,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更需要教师设计创造性的活动。㈢示范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㈣长期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劳动的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第二节教师素质教师的一般素质㈠文化素质小学教师不应是仅仅通晓一门专业的“专才”,而应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才能的“通才”。小学教师的文化素质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㈡教育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把教育教学搞好。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教师的这种教育机敏性品质首先是产生于教师平时对教育问题的不断的艰苦的思考。这种教育的机敏性品质也来源于对儿童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敏性还有赖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应该遵循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达到正面教育效果的指导原则。处理和解决偶发事件,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对症下药。教育科研能力㈢职业道德素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首先,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亲近感是师爱的最基本的内容,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师爱在较高的层次上是理解感和尊重感。再次,师爱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由衷的期待感。首先要增强对师爱的认识。师爱的培养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矛盾冲突需要经过有意识地锻炼才能逐步做到。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㈠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课程观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㈡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