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们国家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及其对策思考论文本文关键词语: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失范;自律论文内容摘要:随着的迅速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未成年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主要梁道,同时网络道德问题逐步凸现出来,尤其是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本文讨论了网络道德的内涵、网络道德教育的本质,调查和分析了当下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现在状况,最后提出开展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困惑与对策考虑。一、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本质关于网络道德的含义,当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早在1993年,为了解决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环境、生态等全球性问题,宗教组织发表了(全球伦理〕宣言,对于计算机网络伦理道德内容的讨论从那时就已开始,互联网世界的道德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价值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鸣〞。笔者以为网络道德是伴随互联网络的产生而构成的用以维持网络社会的有序运行,调整“网民〞之间及“网民〞与网络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应该综合传统道德的合理部分,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平等、自在、互惠的基础上的多条理、多元化的内涵丰富的网络行为规范体系,能够妥善解决网络社会与传统道德冲突所引起的严峻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具有许多先天性特征,如开放性、隐匿性、虚拟性和无约束性,对未成年学生有着宏大的吸引力,已经成为未成年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沟通情感、开发潜能和休闲娱乐的宏大平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网民中35岁下面的青年占82.3%的绝对多数。其中,24岁下面的青年占53.5%,18岁下面的未成年人已占到14.9%。这个数字表示清楚,当前我们国家已构成特殊的未成年学生特征的网民群体。在网络世界中,未成年网民之间的交往更多地是以数字信息为中介的“网络交往〞。他们能以完全自在的方式,开拓自己的生存领域、创立自己的生存原则和行为规范,也能以完全平等的方式与成人展开对话。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对未成年网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包含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最有明显危害的是造成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扭曲,很多学生把网络这一“虚拟社会〞当作现实社会自己,对网络中各色各样的信息缺乏思想认识的预备和正确辨识的能力,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当前,我们国家中小学中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这对未成年学生了解信息知识,把握上网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却明显滞后于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众多负面影响也在加剧,如不尽快在中小学生中同步施行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后果将愈加严重。因而,尽快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是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道德管理办法和途径,将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基本要求内化为网民本身的自发意识和道德品质,提升网民个体处于网络社会中所应具备的特定的道德素质。对于未成年学生而言,需要使他们认识到网络社会并非是绝对自在的世界,而是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需要在努力透视网络、天然、人生共同的因果规律经过中,寻找自我价值、生命意义和确证自己现实社会属性的能力,需要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网络、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践行中个体的独立自立与责任自负的理性自发。通过系统的教育与理论活动,使广阔中小学生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提升网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保卫意识,自发抵抗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网民。二、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与分析网络从其产生以来就引起人们的许多顾虑,最常见的说法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社会不分对象,网络信息也不是单一地灌输,而是多向地传播,将真善美、假恶丑一同展现在我们面前,由自己去判定、甄别。当前着眼于研究青少年学生怎样承受网络媒介道德价值影响的研究有许多,但都难以证明网络能否一定能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笔者以为,即便面对同样的网络信息,每个学生特有的兴趣、需要、已有经历体验、价值和道德行为方式,以及同伴关系、学业表现等,都会影响到他们对网络媒介中包括的价值问题做出肯定或否认的判定,进而影响他们对这些价值的承受和认同,因而,我们不能把网络媒介看成是万能的,它只是影响未成年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要素之一。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重要表如今下面几个方面:(一)网络言行随意、不文明有19.2%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0.6%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碰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数据显示,7.3%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由于“情绪欠好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除此之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二)陷溺于网聊、游戏对“上网做些什么?〞学生选择游戏聊天娱乐的占84.3%,选择网络探究学习的占10.0%,选择发送电子邮件沟通的5.71%,也就是说上网学生顶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有益沟通的不到15.0%。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或就读年级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上网的学习和沟通的目的性有所加强,而玩游戏和聊天的比例有下降趋势,但是即使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中,玩游戏和聊天的学生比例仍高达67.5%o调查还发现,患网络成瘾的中学生网民高达20.4%、小学生网民达16.3%。成瘾者完全被网络支配,成为网络的奴隶,他们当中有的是陷溺于网络游戏的虚拟中,有的陷溺于网聊、网恋,有的陷溺于网上的不良信息,重要是一些色情、暴力等信息,出现个性化极端化情绪,低落和孤单感,疏远家人朋友,身体健康状态下降等一系列情感心理问题。(三)人格冲突明显调查显示,43.3%的中小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好玩、自在、刺激,不受成人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隐蔽的,不信任、怕受骗、保卫自己〞、“尝试新的刺激〞、“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从调查中能够看出,相当一部分未成年学生在网络中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四)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以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3.2%的学生没有选择“真诚实在守信〞,有53.1%的学生以为网上聊天“能够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卫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以至有15.7%的学生以为“网上聊天是隐蔽性的,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5.4%的学生以为“网上能够使用,但是现实中不能够使用〞,有12.6%的学生以为“网上和现实中都能够使用〞。有38.4%的学生不以为在网上复制、剽窃文章与作业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3.1%的学生不以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五)自律道德弱化在调查中,关于怎样抵抗网络信息的不良影响,学生的意见相比照较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63.4%),其次是“加强网络法制建设〞(48.5%),再次是“加强未成年学生网络资源建设〞(38.1%)。相比之下,选择比例最小的三项依次是“禁止未成年学生上网吧〞(9.7%),“加强家庭教育〞(12.5%)和“从技术上加以限制〞(12.8%)。这表示清楚在中小学生看来,抵抗网上不良影响最主要的是网络道德建设和网络法制建设,建设未成年学生网络资源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相比之下,禁止未成年学生进网吧和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没有得到过多学生的支持。他们可能觉得这些办法的效果是有限的。这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学校德育缺乏对未成年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缺乏足够的看重,使未成年学生在德育经过中没有构成最基本的尊敬别人、尊敬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本身的内在道德要求。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镇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服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原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要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条理上的自律性道德,能力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通过对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未成年学生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有强烈的自立意识和独立倾向,但不管是在道德认知水平上还是在详细价值观念上,不管是道德行为方式上还是在习惯上,未成年学生都还很不成熟,容易遭到网络的暗示和诱导。未成年学生对独立的向往加深了他们同家长和老师的隔离,同时强化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和影响力等等,这些新的特征和变化向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困惑与对策考虑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给未成年学生良好道德构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孩子们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他们承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强化其道德意识,加强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2003年5月,同志明确指出:“如今,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规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然,对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综合力量,争取社会各界对未成年学生网络教育工作的支持。在当下网络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应把信息技术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整合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构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为广阔未成年学生的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环境。下面针对性地谈几点开展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几点考虑。(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并浸透到学校各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教育中都有网络道德教育能够利用的因素,我们要擅长从其他教育中寻找网络道德教育的因素,在进行其他教育的经过中有机的穿插浸透网络道德教育。如各学科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媒介教育等等都能够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就拓展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渠道。2004年2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进一步加强未成年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思想道德建设明确提出:(1)“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改良和建设,充足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人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构成的规律和特点,把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学资料之中,并保证占领适当份量,努力构建适应21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2)“各类互联网站都要充足认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提倡文明健康的网络风气〞;(3)“要遵守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充足考虑未成年学生的兴趣喜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自动仗,为广阔未成年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气氛〞。这些为我们中小学校怎样更好地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进一步改良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施行未成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明确了责任,提出了详细要求。在调查中,对于“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过哪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问题,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68.3%),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计算机竞赛〞(22.6%)和“网络规范教育〞(25%),选择“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德育〞的比例仅为8.5%。这反映出当前学校对计算机网络的利用重要是多媒体教学领域。学校也利用网络开展了一些网络德育和规范教育,但是力度远远比不上教学,而且规范教育多于德育,表示清楚当下的网络德育还集中于行为规范层面的指点,有待深切进入。在访谈中,被访的中小学生表示“信息技术课〞除了技术教育之外,的确没有上网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辅导。有关老师也以为,由于不知怎样操作,学校和老师对这一块基本上是回避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这项内容,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料也没有反映这些比较新的内容。这种情形就像教人学会了游泳的技术,却没有教人在水里怎样应对各种情况和意外。因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开展要与其它各育整合,并浸透其它各学科课程中,构建有效的综合化的德育教育形式。例如,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人学校的德育课程,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未成年学生在把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再如,很多孩子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单症〞等,往往都是由于性格孤僻、缺乏理..缺少良好的兴趣喜好等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把对未成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改变教育观念和形式,能够到达“疏导〞的效果,使其具有良好的上网心态,进而使用网络愈加理性。(二)开展情感体验式网络化教育,培养自律性的网络道德主体“教育要通过生活能力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要想真正成为德育,一定要通过生活来发出力盆。网络德育的展开要与个人生活展开相统一,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个人的幸福生活,把未成年学生引向生活,开展情感体验式生活的学习理论,让未成年学生在践行网络道德的同时,获得生活的完美,提升他们网络学习的主要性、个人相关性以及个体有益性的认识,进而加强未成年学生学习的自立性、自律性。传统德育一个最大缺憾就是过于看重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构成,而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的价值内化三阶段理论,这种德育效果一般只能到达让学生顺从教育者意志的阶段,充其量也只能到达认同的条理,却很难上升为德育的最高境界一学生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而德育的最终目的则在于怎样教会学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由于良好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构成,除了需要个体对构成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必需抱有自发的积极态度和理解道德要求的本质意义外,最主要的条件是,通过反复的丰富多彩的道德理论,突出个体的主体性,使其获得证明道德要求正确性的主观经历体验和富有情绪色彩的体验,使其道德意志得到充足的锻炼,使其道德行为技能得到充足的训练。而当前我们国家未成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却严重脱离理论、脱离社会、脱离天然,这非常不符合未成年学生的强烈的自立、表现自我、体验新奇变动等心理需要,晦气于未成年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因而,我们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理论活动的经过中,充足重视学生的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将学生的行为规范构成以及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当成学校的“工作〞,而是把它作为学生的生活。例如,利用角色饰演法,寓教于乐,让未成年学生感受上网成瘾的痛苦,感受网络黑客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网络欺骗和言行随意放纵等不文明行为导致多少人遭到伤害。角色饰演使孩子们获得源于生活理论的内在的德性,而非简单的行为规范,道德教育的效果能力强烈、持久。如前面所述,网络中的道德“失范〞也是久长以来德育问题的积累和凸现:看重道德知识的教授与把握,忽视道德品质的锻炼与培养:忽视个人涵养,造成个体缺乏内在的道德自律和自发。这些问题造成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意识。对未成年学生而言,在外在约束力比较强的情况下,个体表现为顺从;一旦外在的约束力弱化,个体很可能由“顺从〞走向了反面。当前的网络恰是这样一个外在约束力临时弱化的环境。在调查中,学生上网之后用来“玩游戏或者聊天〞的比例占到68.2%,而上网的时间82.3%的学生选在双休日,74.4%的学生选在自己家中上网,时间和空间上的自在度比较大就容易造成外在监管力量失控,在学生自己自在驾御的“网络世界〞里,真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的只要他们本身的网络道德责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口碗碟采购合同范本
- 业务代表合同范本
- Unit 2 SectionA(1a~1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下册
- 2024年招商银行唐山分行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出租稻田土地合同范本
- 2024年咸阳市实验中学教师招聘笔试真题
- 借款公证合同范本
- 买车退款合同范本
- 住建备案合同范本
- 分包转让合同范本
- 河北省构造单元简表
- 【武汉版】生命安全教育五年级第19课《别让皮肤受伤害》教学设计
-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物理高一下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台湾历届领导人和其大陆政策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笔试职业技能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结婚函调报告表
- 中智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3
- 2023年中智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押题库
- FSC全套程序文件
- YY/T 0729.2-2009组织粘合剂粘接性能试验方法第2部分:T-剥离拉伸承载强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