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一、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制度主要标准夏商西周战国~汉初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世卿世禄/世官制
血缘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八股取士
八股文知识链接夏商西周:世卿世禄/世官制卿大夫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以西周为例,周王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封为公侯伯子男,建立诸侯国;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封为士大夫,建立家邑;士大夫同样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为士,享有禄田;士的嫡长子继承,其他子弟则为平民,即国人。——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知识链接战国~汉初:军功爵制概况: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意义:有利于打破贵族特权垄断政治的局面,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深化理解1:(西汉)察举制地方长官
①推荐人才中央
②试用考核通过任命官职不通过撤换惩罚——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汉书·武帝纪》孝廉是否是察举的唯一标准?察举科目很多,孝廉为其中之一,另有秀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孝悌力田等深化理解1:(西汉)察举制察举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①由熟悉地方情况的长官亲自察举,利于为中央招徕各类人才②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深化理解1:(西汉)察举制如何评价察举制?①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容易导致结党营私、任人唯亲,甚至选拔官吏的权力被世家大族操纵,使国家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深化理解1:(西汉)察举制拓展延伸西汉选拔人才的其他方式征辟制:皇帝、官府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做官任子制:任用子弟为官皇帝下诏征聘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自行辟除所属百石以下的小吏为“辟”实时训练B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B.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实时训练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其重要内容是举“孝廉”。132年,尚书令左雄建言改察举之制:(一)限年40岁以上才得举“孝廉”;(二)确定考试内容;(三)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当时顺帝予以采纳。察举制这一改革力图解决当时“孝廉”A.人数太多的问题
B.徒有虚名的问题C.拉帮结派的问题
D.士人难参政的问题B深化理解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由品评官评定人才等级进行授官家世才能品德定品级上上(一品)上中(二品)上下(三品)中上(四品)中中(五品)中下(六品)下上(七品)下中(八品)下下(九品)影响①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②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地方和中央任官。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知识链接★士族又称门第、门阀、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知识链接★士族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
庄园经济文化——崇尚清谈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实时训练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C实时训练曹丕继魏王后,颁制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延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A.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C.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C深化理解3:(隋唐~明清)科举制形成隋炀帝设___________发展唐太宗:增加科目,
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完善宋朝: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衰亡明清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年,废除科举制进士科八股取士1905知识链接宋朝: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锁院制:一经任命为知贡举(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后来,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需与知贡举一样锁宿——防止徇私舞弊、考场作弊如何评价科举制?深化理解3:(隋唐~明清)科举制积极①读书、考试和做官相结合,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素质②选官用官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P15)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发展③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造成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实时训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录用人才),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戳之,而民已敝矣。”这反映出A.科举取仕存在弊端 B.选官必须注重才能C.监察制度存在缺陷 D.中央集权有待加强A实时训练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需改革C【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原则选官基础
从血缘、门第发展到才学
从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更加规范化逐渐制度化,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逐渐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央地方目的秦
监御史汉御史大夫隋唐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等监察御史宋元御史大夫监察御史明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清都御史监察御史1.历代监察机构的演变
御史大夫
刺史
通判
按察司监督官员,以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维护封建统治东厂、西厂、锦衣卫知识链接獬豸(xièzhì)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俗称独角兽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后为清代监察官员官服上的图案二、监察制度的发展演变2.特点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②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3.评价积极—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拓展延伸谏议制度——古代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的制度隋唐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明清与皇权的高度加强相一致,专门的谏议机构被取消★因专制制度的本质,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但在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实时训练B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杜绝贪腐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