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2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案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适宜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比照、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那么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局部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兴旺的条件下,人们只能梦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表达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仍然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本文是一那么寓言。寓言是一种以劝喻或挖苦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体裁。篇幅比拟短小,具有鲜明的哲理性或挖苦性。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也有的是人格化了的动植物。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表达出来。经常采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例如: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再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结构图。
两山规模、位置:方七百里,高万仞;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
移山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移山冲突:愚公、智叟
移山结局:无陇断
1.这那么寓言共写了哪些人物?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以下加点词语的含义。
年且九十——且,将近。智叟——叟,老头。京城氏——京城,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
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确实是千难万难的。
5.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拟: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哪些话只由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由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异?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才会讲。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只有愚公的妻子才会讲。“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认。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这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很不相同。愚公的妻子说:“凭您的力气,还不能削平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这是很符合情理的疑问。智叟却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啊?〞话说得过于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这些都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反对和嘲笑,亦即反对得更加强烈,跟愚公的妻子的“献疑〞有所不同。
再从称谓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那么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汝〞在文言里一般是表轻贱的称呼。
6.教师小结: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智叟是“笑〞和“止〞。“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拟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把死书读活,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7.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两句。“杂然〞“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杂曰〞句那么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疑〞,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
8.那个“始龀〞的“遗男〞为移山做了什么?
“跳往助之〞;“跳〞“助〞,说明这个孩子是乐于相助、积极参加的。
9.山移掉以后的好处,愚公想过没有?
想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那么,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呢?他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11.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即一句顶着一句,充分表现出语言的力量。“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是对“甚矣,汝之不惠〞的有力答复;“……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是顶真法的连续运用,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最后总结一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使人感到特别有力。
12.“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加增〞是什么意思?
“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是“增加〞的倒装。“而〞在这里起转折的作用。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这个结论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无怪智叟要“亡以应〞了。这就说明愚公在移山之前考虑得很周到,他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
13.那么为什么有人觉得愚公愚笨呢?
愚公笨不笨,关键在于用什么观点去看愚公移山的精神。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假设愚〞。
14.既然愚公不笨,那么反对愚公移山的那个智叟,是不是聪明老头呢?
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这种人自以为聪明,其实不过是一点“小聪明〞罢了,可见“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
15.我们再来看一看最后一段文章。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了神仙的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不已),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兴旺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梦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16.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鲜明比照——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侧面衬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愚公形象即为: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17.关于比照、衬托手法。
文中有多处比照,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比照。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群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决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比照,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比照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等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8.请大家想想,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现在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开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全文按情节开展过程可分四个局部:
第一局部写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在地。这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对衬托人物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局部写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初步展示了愚公的精神,为下文“答智叟诘难〞做铺垫。这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愚公建议移山的原因和目的及其建议得到儿孙们热烈响应的情形;第二层写愚公妻的“献疑〞,说明移山的实际困难,还写了众人提出的解决困难的方法;第三层写愚公及其子孙们在移山过程中的艰苦劳动。其中还穿插表达了京城氏孀妻的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第三局部写愚公批驳智叟的诘难。这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文中把两种对立的观点表达得十分清楚,是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之所在。由此自然地导出故事的神话结尾。
第四局部写愚公的话感动了天帝,王屋、太行二山终被移走。
本文通过记叙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
1.故事完整,有背景、开端、开展、高潮、结局。
2.运用了比照和衬托的写法。有愚公和智叟的比照,也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的比照。开头写二山之高大,中间写路程之遥远,结尾写操蛇神之“惧〞和天帝之“感〞,都有力地衬托了愚公。
3.细节描写生动形象。
愚公移山
?列子?
不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大
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薄弱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有利条件: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比照衬托——愚公开展的观点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
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表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表达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根底知识,了解寓言的特点。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和愚公的形象。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增强文言文语感,整体把握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神话结尾及文中细节刻画的作用。
4.体会比照、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培养顽强的毅力及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文言文语感。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难点:1.理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内涵,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之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老愚公。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文,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也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管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拜会愚公,见识他移山的壮举。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
〔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表达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
三、理解课文,揣摩词句
〔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
1.补充注释的字词:
面山而居面:面对。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叩石垦壤垦: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连……都。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如……何把……怎么样
2.学生归纳通假字
3.找出文中一词多意义的词
年〔年龄,岁月〕且(将近,况且)之〔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们,代词这,代词这件事〕而〔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焉〔代词哪里,语气助词〕其〔代词他的,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们〕
4.请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
〔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
假设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把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比照“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
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四、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一〕在理解课文的根底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
〔二〕比照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
1.聚室而谋曰
2.其妻献疑曰
3.杂曰
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北山愚公长息曰
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中愚公的妻子虽然也同意移山,但她信心缺乏,对具体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方法,“曰〞字前可以加上“担忧、犹豫〞等词,读这句时要读出她担忧、犹豫的心理。3.句是众人的答复,“曰〞字前可以加上“坚决〞“异口同声〞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语气要肯定。4.句中河曲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做法不但不理解,而且还有挖苦的意味在其中,他的“笑〞应该是挖苦、嘲笑的意思,“曰〞字前可以加上“不屑〞“嘲笑〞“挖苦〞等词语,朗读时更多的是突出其嘲笑的口气。5.句是愚公的答复,从“长息〞中可以看出愚公认为智叟是可叹可悲的,“虽我之死〞以后的几句话那么是说明态度,“曰〞字前可以加上“叹息而又坚决〞等词语,要读得充满信心,语气坚决。
还可以从各人的用词中引导学生加以品味,理解其妻、智叟、愚公的不同态度:
其妻——献疑、君、魁父之丘、且焉置土石
智叟——笑而止之、甚矣、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长息、汝、固、不可彻、曾不假设、虽、何苦
说明:其妻用“献疑〞“君〞等词,表现了她的尊敬,“且焉置〞句说明她的担忧。智叟用“汝〞表现他态度的不尊敬,“甚矣〞“不惠〞表示了他嘲笑的程度,“其如土石〞句是反问句,与其妻的“且焉置〞句的一般疑问句在语气上是大不相同的。而愚公的“长息〞表示他对智叟顽固的悲叹,“虽我之死〞几句突出了他的信心。
以上是一家之见,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也应该肯定。
投影徐悲鸿的画?愚公移山?,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课外作业。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中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二〕解释“阅读练习探究〞第四题,掌握其中的词语。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3
一、授课内容
11、?愚公移山?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20xx年6月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3〕分析人物和写作特点。
〔4〕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把握文意。
〔2〕小组探究,比照人物言行,分析人物特点。
〔3〕探究、分析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愚公精神,正视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列子?是古代思想史上著名的典籍,这是列子及弟子以及后学著作的汇编,一共八篇,一百四十章,有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善于用寓言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预习准备: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借助工具书初译课文,划出疑难。
课堂交流:1、朗读比赛。
2、介绍生字词。
3、介绍列子。
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师友互助
教师提出合作要求:
1、师学友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探讨疑难。
2、从文中找到橘子来答复:
①愚公为何要移山?
②愚公移山面临着哪些困难?③愚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按要求口译课文,
探讨有疑问的句段。教师适时点拨。
3、寻找、分析,答复提问,学生整理成板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
3、比照探究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比照课后第二题,同样是对愚公年龄大和挖出的土石无处安放存在疑问,两人的用词、态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学生探讨、交流。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小结: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忆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
学生回忆生字词;快速口译课文
稳固根底知识。
2、分层提高
教师提出探究要求:
1、梳理本课一字多义现象和通假字。
一字多义:且、始、其
2、愚公的和智叟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愚公和智叟?
3、对智叟和愚公的妻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按要求整理,交流。
探讨两个问题
〔愚公挑战远胜于己的自然界困难,尽管自己享受不到自己努力的便利,但他有远见,大智假设愚;智叟从现实利益出发,目光短浅。〕
培养学生的整理习惯和理解能力。
3、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小结:
1、看课后第三题,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
2、这个故事给予你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表达。
参考: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下定决心、不懈奋斗才能克服困难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拓展提高
教师安排任务:
1、收集表现“困难〞的名言警句。
2、以?困难?为题,完成作文。
学生收集整理,完成作文。
学生展示。
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板书
愚公毕力平险、达于汉阴勇于挑战
聚室而谋曰发动群众正面描写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位思虑周全
愚公妻疑君其如土石何〔关爱、担忧〕
智叟笑汝甚矣,汝之不惠〔嘲讽〕侧面衬托
四、反思
列子,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他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列子故事:杞人忧天、薛谭学讴、疑邻盗斧、高山流水、杨布打狗。
1、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2、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3、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5、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6、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克服困难:知其不可而为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表达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局部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那么,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开展局部,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开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比照,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比照、衬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拟。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嘲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嘲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开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那么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认,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快乐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兴旺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梦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根底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讨论气氛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稳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根底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根底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在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根底上,让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以下实词:
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
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习惯句式〔如……何?〕
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注意以下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根底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布置作业
复习、稳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逐段朗读课文
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确实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那么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疑心中带着担忧;智叟那么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那么,“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怎样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忧,“笑〞那么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
智吏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那么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开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怎样呢?
答案参考: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那么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6、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6
一、教学课时:2课时〔第周星期〕〔20xx年月日〕
二、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体会比照,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注音:
太行〔háng〕,王屋二山高万仞〔rèn〕惩〔chéng〕山北之塞〔sè〕
曾〔céng〕不能损魁〔kuí〕父〔fǔ〕之丘荷担〔hè〕〔dān〕者三夫,箕畚〔jī〕〔běn〕
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
穷匮〔kuì〕智叟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
2、作家、作品: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二、初读文本
1、听录音〔轻声跟读,注意正确读音〕。
2、自读课文〔放声朗读〕、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
2、合作学习〔落实虚词“之〞用法〕。
3、积累、检查
〔1〕通假字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通“返〞,往返〕焉②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③河曲智叟亡〔通“无〞,没有〕以应④一厝〔通“措〞,放置〕雍南
〔2〕一词多义
①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
②主谓间: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
③代词: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愚公〕
四、口说课文大意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齐读课文、概括文言故事〕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局部,“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那么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寓言的“灵魂〞。
二、分析愚公〔ppt出示图片〕
〔一〕填表: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任务〕
残年余力→微弱的□□〔力量〕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努力〕
无陇断焉→最后的□□〔胜利〕
1、山是怎么样的?〔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是怎么样的?〔年且九十、残年余力〕
3、“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移山的过程,有八个字,最能表达出这中间的艰辛——〔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经常和另外两个故事一起出现。一个是“夸父逐日〞,这个我们非常熟悉,夸父追赶太阳,最后道渴而死;还有一个就是“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ppt出示原文〕
这三个故事中,有什么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愚公移山的故事,和夸父、精卫的故事,至少有三处不同。〔提示:人数、外援、结局〕
夸父和精卫,都是失败的故事;而愚公移山,这是一个成功的结局。愚公移山,他最后的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天帝主动帮助,但他相信自己的能力〕
〔大声朗读:“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假设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愚公: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形象〕
三、赏析对话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愚公的妻子:符合情理“献疑〞;“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
智叟:“笑而止〞“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带有嘲笑、轻视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智叟:畏难而止、自作聪明〕
〔2〕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那么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四、理解寓意〔愚公精神: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五、拓展探究
文章用神话结尾,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为什么?
〔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在生产力极不兴旺的社会条件下,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六、写作特点
1、衬托〔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比照
〔1〕移山人力的薄弱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2〕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这是一那么古代寓言故事,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的各环节都应紧扣单元主题。课文教学过程结束后,目标的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古诗文从不同角度答复“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的问题,所选课文都需师生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这部很有趣的著作,同学们已学过?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作品,对这篇文章也饶有阅读兴趣。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执教这篇课文,要在诵读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感知大意,积累词语,并悟出寓言的深层寓意,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发散思维、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阶段,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较强,已根本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古诗文学习,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实词虚词感知能力,因此,我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独立思考,通过集体智慧了解文章大意,从中感悟愚公精神为主要内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通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重语气、节奏的变化;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诵读训练,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培养文言语感;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并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2、准确分析文中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异同。
教学难点
体会和把握寓言的寓意,感知愚公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角色扮演法、点评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太行山美景图片〕?
本环节设计思路为:学生通过在欣赏气势磅礴、景色优美的太行山图片,感知山的高大魁梧,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山,有一位老人想把这座大山移走,究竟为何?让我们一共学习?愚公移山?。
二、反复诵读
1、学生齐读,教师仔细聆听,以便纠正字音。
2、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范读,边读边强调易错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强化整体感知。
4、同学之间互评,指出展示同学的优缺点,师生共同朗读相关内容,进一步体会语气、节奏、停连等细节。
三、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1、通过阅读课文,快速抢答:
散步的季节?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板书涉及到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是如何解决的?
2、将以上抢答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成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简洁、明了。
四、创作背景〔多媒体展示〕
1、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关于本文的创作背景。
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背景。此环节意在让同学们感知如何选取素材来写作,创作背景有助于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多媒体展示〕
1、分析文中提到的四个人物,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都是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边交流边书写板书〔详见板书〕在赏析过程中,不断强化“读〞的环节,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归纳“幸福家庭秘诀〞:尊重、体谅、信任、为他人着想、互敬互爱、不斤斤计较……正如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六、研读赏析,揣摩景物描写〔多媒体展示〕
此环节意在向学生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为文中表现人物的形象起到衬托作用。请同学们朗读并赏析文中写景的句子,探讨景物描写的意义所在。请全体女同学用你们柔美、细腻的语气去演绎这美丽的春景。〔女生齐读〕
七、把握主旨,写法借鉴〔多媒体展示〕
本文内容较为浅显,此环节请学生归纳文章主旨,并自然地引出“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写作课程做好铺垫。
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0感情,表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件微缺乏道的“小事〞,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之深意。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八、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同学们,家是社会中的最小单位,但他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请全体男同学齐读第八自然段,用你们淳厚的嗓音,男子汉的气概去诠释中年人身上肩负的责任。
男生齐读,之后分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的深刻含义。
九、课后作业,感悟亲情〔多媒体展示〕
孩子们,对于孝敬长辈,绝不仅仅停留在作者的笔下,更不仅仅停留在今天这堂语文课上,学习语文的精髓要落实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今天的作业是,回家为你的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捶背、洗脚、洗衣、梳头、揉肩等〕,并将这一过程及自己的感受和长辈的反响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老师在这里期待着你们沉甸甸的收获!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识别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根底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讨论气氛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稳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根底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那么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了解寓言
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挖苦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停顿,读准字音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万仞rèn孀妻shuāng惩chéng始龀chèn
塞sè穷匮kuì箕畚jīběn厝cuò
4、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下注释,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疏通文意
5、文中的通假字
1〕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4〕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5〕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6、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正在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吾义固不杀人坚决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逃跑
曾不假设孀妻弱子竟然,简直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7、整体感知疏通结构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果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叙事艺术。
1〕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开展上起什么作用?
2〕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1.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表达的是关心之意,讲真话,提问题。
智叟,嘲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开展都有一定作用。前者“献疑〞,引起家人讨论运土问题,促使移山行动。后者“笑而阻之〞,引起愚公反驳,过渡到神话结尾,自然合理。
2.京城之子是“遗男〞,去帮助愚公必然得到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再从“跳往助之〞看出他是真诚,高快乐兴地去的。
2、分析人物形象。
愚公:大智,有开展的眼光
大勇,与困难作斗争
胸怀大志远见卓识坚持不懈
智叟:不智、不勇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
3、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4、开放性作业。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精神: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
5、欣赏本文的写作手法。
比照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人少力微工具简陋〔比照〕
智叟愚公〔比照〕
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比照〕
山神惊惧天帝感动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衬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在这个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开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今天仍然需要,我们要传承愚公精神,既要有远大抱负,又要正确认识分析现状,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创编故事片断
参考题目:
〔1〕在家庭会议上
〔2〕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9
一、设计思路
自主学习落实文言词句,反复朗读感知故事情节,合作学习探究形象寓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它告诉我们要克服困难就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本文描写生动、形象,善于运用比照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四、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实词,了解文言虚词“之〞“其〞“而〞的用法。
2.准确翻译、理解课文。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借助工具书及书本注释自读课文,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可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这支振奋人心的歌曲,歌名叫?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那么长期在人民中间流传的寓言故事,相信在座的不少同学就熟知这个故事,有谁愿意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学生讲好后,教师从鼓励角度进行评价,板书课题,介绍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列御寇,战国前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俗话说,吃菜要吃原汁原味,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要多读原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愚公移山?这那么寓言故事的原文,希望大家能从中品尝出独特的滋味。
(二)自读感知
1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同座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根据要求相互评价。〕
2借助工具书及书下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自读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书上打上问号,准备向同学、老师求助。教师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的进展情况。〕
(三)合作解疑
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工具书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检查自读〔可用投影,也可课前打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惩山北之塞〔chéng〕〔sè〕
荷担者〔hè〕箕畚〔jī〕〔běn〕
河曲智叟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shuò〕
始龀〔chèn〕无穷匮也〔kuì〕
雍南〔yōng〕
2划出以下句子的朗读停顿: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辨析多义词:
〔1〕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2〕而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3〕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4翻译以下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甚矣,汝之不惠
〔3〕其如土石何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五)小组评价
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批改作业,教师巡视,解决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
(六)诵读稳固
(七)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2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3反复诵读课文,给自己的父母复述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的解读,稳固文言知识,了解不同人物对移山的不同态度,把握愚公这个艺术形象,领会寓言的教育意义。
(一)诵读导入
(二)研读新课
上一堂课,同学们认真自读,提出了不少问题,许多问题由于大家积极动脑,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可见只要大家积极思考,学习上的许多事是自己可以做好的。今天老师将提出一些问题,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看看对课文理解得怎么样。
1这篇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
提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板书〕
2愚公多大年纪了?智叟是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那个“遗男〞多大了?
提示:愚公——“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且〞,将近,快要。〕
智叟——老年人。〔“叟〞,老头。〕
遗男——“始龀〞,七八岁。〔“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的光景。〕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了有什么益处?
提示: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阴〞:水的南岸,山的北坡;“阳〞水的北岸,山的南坡。〕
4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总共几个人?
提示:参加移山的人有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儿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遗男;总共五个人。
5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了任务的艰巨?
提示:〔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面积大,高度高,可见土石工程之艰巨。〔2〕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者,老的老,幼的幼,总共还只有五个人,就移山这项巨大的工程而言,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任务极其艰巨。〔3〕“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叩〞“垦〞“箕畚〞,可见劳开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一年〕,才回家一次,可见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学生只要能结合文本的解读,体会到移山的艰巨,言之有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亦无须拘泥于上述提示。〕
6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怎样的态度呢?
提示:〔板书加点的字〕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献疑〞——关心、担忧。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笑而止之〞——轻视、嘲笑。
〔3〕〔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
〔愚公的妻子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也很接近,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比拟。可以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结合“献〞与“笑〞,“君〞与“汝〞,“如……何〞与“其如……何〞等字词及句式的比拟,来实现教学目的。〕
7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掉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呢?
提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8这段话念起来让人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顶真〞的修辞作用〕这段话,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增强了语言的力量,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
9小组讨论: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提示:愚公以开展的眼光看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怀有私心,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及获利,从而断定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在学生充分发言的根底上,教师加以概括。〕
10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提示: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假设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板书加点字上的引号〕
11追问: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提示:作者在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比照色彩,而且具有挖苦的效果。
12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了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依据〕
提示:“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说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三)延伸拓展
讨论思考: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进行多元思维,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明显偏频的观点,教师应该引发学生相互评点或辩论。〕
(四)布置作业
以?“愚公移山〞外传?为题,写一那么小故事,说明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见解。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0
: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比照,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
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2、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3.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
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
第一课时
一、身心准备
1、听歌:?愚公移山?
2、听故事?愚公移山?.
二、谈话引入、激趣。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元宵节日记汇编9篇
- 物流管理专业求职信
-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范文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版
- 范文端午节活动方案合集6篇
- 我的青春我的梦演讲稿3篇
- DB12∕T 1055-2021 机动车排放达标维修服务规范
- 个人对老师的感言(160句)
- 脂代谢课件教学课件
- 骨髓检查课件教学课件
- 财经素养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叙事护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 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 预支款项协议书
- 完整版抖音运营推广方案课件
- 公司以PPP模式实施专项项目可行性专题研究报告可研模板
- 中国邮政社招笔试题库
- 江西省内装修合同范本
- 《湖南省建设工程计价办法》《湖南省建设工程消耗量标准》交底宣贯课件-2020湖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交底
- 养老机构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MOOC 中国电影经典影片鉴赏-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