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1页
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2页
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3页
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4页
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讲秦朝的法律制度

1

一、主要法律

2《秦律》

秦孝公元年(前361)商鞅携带《法经》入秦,于孝公三年主持变法。在变法过程中,商鞅将《法经》六篇改为六律,即《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从而奠定了秦律的基础。《秦律》3

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从以水德主运,“事皆决于法”的思想出发,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更为缜密的《秦律》,并颁行于全国。故李斯云“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又云“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从以水德主运,“4秦始皇在秦律的基础上“一法律”、“定刑名”,在政治统一的同时实现了全国法律的统一。秦始皇在秦律的基础上“一法律”、“定刑名”,在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共1155枚,残6

第一种:

《秦律十八种》,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第一种:7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8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厩苑律: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仓律: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金布律: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工律: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均工: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工人程: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徭律:徭役征发的法律。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9司空: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军爵律:军功爵的法律。置吏律: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效: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传食律: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行:公文传递的法律。内史: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尉杂:廷尉职责的法律。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司空: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10

第二种:

《效律》:共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第二种:11第三种:

《秦律杂抄》:共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第三种:12第四种:《法律答问》:共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第四种:13

第五种:

《封诊式》: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第五种:14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括:《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煳无法辨认。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15争牛案

某里公士甲和士伍乙一起带牛一头到县廷争讼,牛是黑色母牛,系有长套绳,并有角。告曰:甲、乙都认为是自己丢失了牛,请求县廷裁决。县令当即让令史检查牛的牙齿,发现牛已六岁;再分别询问甲、乙二人牛的齿数,由此判断出牛应归属于谁。(《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争牛案16

二、主要法律形式

17(一)律

“律”是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商鞅改“法”为“律”后,“律”便成为秦的主要法律形式。它由此而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代表形式。(一)律18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律简的出土,(记载有《田律》、《仓律》、《金布律》、《除吏律》等29种秦律)都称律而不称法,说明律是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律简的出土,(记载有《田19(二)令、命、制、诏

“令”,即诏或诏令,是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秦朝称为制和诏),它同“律”一样也是秦朝经常使用的一种主要法律形式,但其效力高于律,可以改变律的规定。如杜周所说“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令带有很强的现实性。(二)令、命、制、诏20秦始皇统一天下,更定名号,君主称为“皇帝”,并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始皇统一天下,更定名号,君主称为“皇帝”,21令、诏大致都是因事而临时发布的。此后,“制”与“诏”成为皇帝命令的专称,不仅使之与其他人发布的命令区别开来,而且更赋予其最高威严,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皇帝的诏令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和效力最高的法律形式,诏令可以改变法律的规定。令、诏大致都是因事而临时发布的。此后,“制”22(三)式

“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现场勘查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式”在文字上指“准则”、“标准”、“范例”、“模式”或“格式”之意。出土秦律中有《封诊式》。(三)式23(四)法律答问

这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做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所载《法律答问》共有187条。(四)法律答问24(五)程、课、廷行事

程是章程、程式、规章的简称。

“人程”是程中的一种,也称“员程”。秦墓律简中《工人程》,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的规章。(五)程、课、廷行事25

课是关于考核、检验的专门法规。

秦墓律简中有《牛羊课》即关于考核畜牧官吏对牛羊畜养的法规。课是关于考核、检验的专门法规。26廷为朝廷、郡廷、县廷,行事即其审判事例。最高司法官廷尉的判例,更具权威。出土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中有许多引用“廷行事”的事例,证明判例特别是廷尉的判例为秦朝法律形式之一。廷为朝廷、郡廷、县廷,行事即其审判事例。最高司27

三、法律主要内容

28(一)刑事法规1.罪名(1)盗窃罪

秦律继承了李悝《法经》中“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原则,把惩治盗贼作为它的主要打击方向。盗窃罪中从重加重的有:合谋为盗罪,见知不举反而分赃罪等。(一)刑事法规29(2)杀人罪

分为:

贼杀,即蓄谋杀人;

盗杀,即抢劫杀人;以上均为故杀。

斗镣,即斗殴致人于死,多为过失。

擅杀罪,多为尊对卑,主对奴,处刑最轻。(2)杀人罪30(3)降敌罪

降敌会给统治者造成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损害,故秦律给以严厉的制裁。《史记·商君列传》索引“秦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甚至夷及三族。(3)降敌罪31(4)叛乱、谋反、不道罪

由于这些行为对秦统治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而刑律采取严厉镇压的态度。如惠文王诬称“商鞅反”、“车裂商君以徇”。(4)叛乱、谋反、不道罪32(5)诽谤朝廷罪

《史记·高祖本纪》:秦法“诽谤者族”、“以古非今者族”。秦律甚至有“腹诽”之法,心里骂皇帝也受族诛。

(5)诽谤朝廷罪33(6)藏书罪

《汉书·景帝纪》张晏注: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6)藏书罪34(7)渎职罪

即由于职务上的作为或不作为而造成危害的行为,它侵害的客体是以国家利益为形式的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历来的刑罚是严厉的。秦刑律中官吏渎职罪的范围是广泛的,目的在于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效能,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7)渎职罪35渎职罪有:司法官吏贪赃枉法罪、受贿罪、不直罪、纵囚罪、失刑罪、见知不举罪,经济管理方面的玩忽职守罪,如仓库管理的失职,徭役管理的失职,量器衡器不准确罪,官器物管理不善罪、会计失误的刑事责任、利用职权以官马私卒经商谋取暴利罪、手工业、采矿业、漆园管理不善的刑事责任、畜牧业管理不善的责任等,其他渎职罪如官吏不务正业罪、官吏执行职务过当罪、官吏丢失符印罪、官吏弄虚作假罪、废格朝廷命书罪、主守盗罪等。渎职罪有:司法官吏贪赃枉法罪、受贿罪、不直罪、36从官吏渎职罪,可以看出秦王朝是很重视吏治的,秦律充满着对官吏职务上责任的规定,既具体又明确,既有行政的也有刑事的惩罚,从申斥、罚甲、罚盾以至予以谪、戍、流放、徒刑、肉刑等刑罚。秦朝强调官吏职务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官吏的责任心和办事效能,使之忠于封建朝廷。同时也说明秦朝的法律是相当发达、完备的。从官吏渎职罪,可以看出秦王朝是很重视吏治的,秦37门扇不紧失粮案

这是战国时秦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案成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实官户扇下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即凡粮食仓房的门扇不紧密,导致谷物从里面漏出者。按成例,罚有关人员相当一副铠甲的钱。

门扇不紧失粮案38(8)诈伪罪

诈欺和伪造在现代刑法中是两个罪,在秦律中没有区别的。计有:户籍、徭役方面的诈欺罪;谎报军情罪;诈增劳绩岁数罪;伪造官印罪等。(8)诈伪罪39(9)匿奸罪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之法”、“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9)匿奸罪40(10)斗殴伤害罪

秦刑律规定:凡在斗殴中“决人耳”,“啮断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者”,论耐。如将对方捆起来“尽拔其须眉”,完为城旦。使用兵器斗殴者较一般械斗为重,如“拔剑伐”,那怕是“斩人发髻”,也要完城旦。秦刑律与其后的封建法律不同,规定丈夫殴妻子与斗伤凡人同罪。(10)斗殴伤害罪41(11)乏徭罪

徭役和租税一样都是封建剥削的形式,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秦律中有《徭律》专章,足证秦对徭役的重视。(11)乏徭罪42(12)逃亡罪

出土秦律有:伪造证件逃亡罪、携公物逃亡罪、隶臣妾在服刑中逃亡,为人妻逃亡、协助秦人逃亡出秦国,对逃亡者要分别处赀罚、笞刑以至肉刑。(12)逃亡罪43(13)诬告罪

秦恐诬告会造成混乱,因此规定诬告罪。又规定“告不审”以区别于诬告,以免妨害“告奸”。

二者的界限在于故意与过失,诬告为故意,反坐;告不审为过失。(13)诬告罪44秦律还“告盗加赃”,就是故意夸大犯罪情节,以陷人于重罪,亦属故意陷害,从重论处。还规定准许囚犯检举揭发,但如系诬告,本人之罪如轻于诬告之罪,以诬告之罪罪之。这些规定保护了“正当”的告发,又可减少由诬告造成的混乱,对维护统治秩序有益,为后来封建刑法所遵循。秦律还“告盗加赃”,就是故意夸大犯罪情节,以陷45(14)不孝罪

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是封建刑法的主要任务,正如《为吏之道》所说“父慈子孝,政之本也”,所谓“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4)不孝罪462.刑罚(1)笞刑

古已有之,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的轻刑,是秦代经常使用的一种刑罚方法,使用比较广泛,以笞击的数量不同而分为“笞十”、“笞三十”、“笞五十”、“笞百”等,大多针对轻微犯罪而设,也有的是减刑后的刑罚。2.刑罚47(2)徒刑

是在罪犯论处后,由专门机关拘系,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将犯人监禁在一定场所,强令服一定时限劳役的刑罚。根据史籍和出土秦律,秦代徒刑种类较多,且多与肉刑相结合。(2)徒刑48(3)流放刑

包括迁刑和谪刑,都是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其中谪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但两者都比后世的流刑要轻。(4)肉刑(3)流放刑49(5)死刑

弃市。所谓杀之市,与众弃之。

戮。

(5)死刑50戮尸刑晋邢侯与雍于争鄐(chù)而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左传》昭公十四年)

戮尸刑51

磔,即“裂其肢体而杀之”。

腰斩,“斫头曰斩,斫腰曰腰斩”,次于枭首。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52

车裂;

亢,又作坑,即活埋;

定杀,即将患疾疫的罪人抛入水中或生埋处死;

枭首,“枭谓斩其首而悬之也”,即处死后悬其首级于木上示众。车裂;53

具五刑

即“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可见具五刑是适用于被处族刑之犯罪者本人的刑罚,它是对磔刑的发展,也是后世凌迟刑的萌芽形式。具五刑54(6)羞辱刑

耻辱刑作为徒刑的附加刑。“髡”(剃光犯人的头发);“耐”、“完”(这两者是一刑二称,指仅剔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6)羞辱刑55(7)经济刑

主要是“赀”,赎刑也可归入这一范畴。“赀”是秦代用经济制裁来惩治官吏的一般失职和民人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包括三种:一是“赀甲”、“赀盾”,纯属罚金性质;二是“赀戍”,即发往边地作戍卒;三是“赀徭”,即罚服劳役。(7)经济刑56赀刑的执行,当事人按期如数缴纳,否则视为欠“公债”,所谓“有罪以赀赎及有债于公”。可以用为官府服劳役的方式偿还,并按日计酬,秦律称此为“居”或“居作”。赀刑的执行,当事人按期如数缴纳,否则视为欠“公57(8)族刑

夷三族亦称“夷宗族”,即指从主犯上溯三世至祖父、下延三世及孙的男性世系亲属集团。(8)族刑58(9)谇(sùi)

《说文解字》:“让也”,即责让、斥责、训斥。这是秦对犯赀罪以下官吏的惩处,相当于某些现代国家刑法中的“训戒”。谇在秦律中适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官吏的失职行为。(9)谇(sùi)59(10)废

即舍弃、废弃不用的意思。由于秦朝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和对经济管理官吏的考核,对那些庸碌无能之辈,经常考核不及格者,废弃不用。

官吏被废,终身不得叙用。任废官为吏者犯罪。

(10)废60(11)籍没

又称“收”,本意为捕,即逮捕罪人,即由于亲属犯罪,妻子等被牵连后为官奴婢。(11)籍没613.定罪量刑原则(1)同罪异罚的封建等级原则(2)重刑轻罪与盗贼从重原则3.定罪量刑原则62(3)连坐缘坐原则

连坐就是基于地理条件(如邻里)和职务关系而连带负刑事责任。

缘坐则是基于亲属关系的株连。秦代的连坐主要有全家连坐、什伍连坐、军队中士卒连坐、官吏间连坐四种。(3)连坐缘坐原则63(4)诬告反坐原则(5)数罪并罚与从一重处并用

秦以后,汉、唐法律基本上都采取从一重处原则,唯独在秦律中则是数罪并罚与从一重处并用。(4)诬告反坐原则64(6)区分故意与过失甲盗乙分赃案

秦简《法律答问》有例:“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6)区分故意与过失65甲盗乙不觉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何也?毋论。其见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即:甲盗窃,赃物不足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甲盗窃。案发后,司法机关将甲乙一起捕获,经审理,认定甲是盗窃罪判处刑罚;乙没有论罪。但是法官认为如果乙知情而不捕抓甲,就应判罚一盾的钱物。甲盗乙不觉案66秦简《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故意)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秦简《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67(7)法官的刑事责任原则

法官枉法渎职,故意出入人罪,自西周以来就是要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何谓纵囚?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当论而弗论,及偒其狱,端令不直,论出之,是谓纵囚”。(7)法官的刑事责任原则68断狱“不直”、“纵囚”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司法官用刑不当,过失为“失刑”罪,处理从轻;故意则为“不直”罪,处理从重。(8)金钱赎罪原则断狱“不直”、“纵囚”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司69(9)刑事责任年龄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法律确认或规定对犯罪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应根据人的自然本质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险性的认识能力来决定。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9)刑事责任年龄原则70

从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看,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的习惯,身高不足六尺为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但真正负完全刑事责任,则是在男子身高六尺五寸(150厘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140厘米)以上。连坐罪则无所谓年龄限制。从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看,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71甲盗牛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何论?当完城旦。”即:甲盗牛案发时甲身高六尺,刚够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所以囚禁一年;年后再加度量,身高已六尺七寸,已超过成人标准,所以司法机关以盗牛罪判处甲城旦刑。甲盗牛案72

(10)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原则教唆未成年者杀人案

此案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10)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原则73案情:甲主谋教唆身高不到六尺的未成年者乙盗劫杀人,分到十钱,案发后甲、乙均捕获。地方司法机又请示:如何论处甲。中央司法机关批复:甲应依法判处碎尸。

案情:甲主谋教唆身高不到六尺的未成年者乙盗劫杀74(11)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原则司寇盗钱自首案《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有载:“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即:刑徒司寇盗窃110钱后就去自首,审判时法官判其耐为隶臣,有的法官主张应判赀罚二甲。

(11)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原75(12)累犯、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的原则

(12)累犯、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的原则76(13)刑事责任的时效原则

即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时间上的效力,或者刑法规定的关于刑事追诉权或刑罚执行权在一定期限内有效的制度。(13)刑事责任的时效原则77关于刑罚执行权的时效

秦代实行连坐和戮尸的刑罚,这就必然产生一个犯罪者本人虽已死亡,对其遗体及其亲属和邻伍是否仍须惩罚的问题。秦律区别不同的犯罪,分别论处,反罪,虽本人已死,戮尸、连坐;对一般刑事犯罪,已死者不予追究,即失去时效。

关于刑罚执行权的时效78大赦使刑法失去对赦前犯罪的追诉权

赦免往往是针对一般犯罪,对统治危害大的犯罪,虽逢赦不免。一般犯罪的追溯权也因大赦而中止。官吏在职时如犯“废令”、“犯令”罪,即使调任离职也要严加追究,没有时效限制。

“废令”:“曰为而弗为”。“犯令”:“曰勿为而为之”。大赦使刑法失去对赦前犯罪的追诉权79(二)民事法规1.民事权利主体

依据身高来评判是否具有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法律行为须经监护人同意并到官府登记方为有效。但从史料看,民事主体只有在冠礼以后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二)民事法规80秦代举行冠礼以身高为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以上,女子身高六尺二寸以上,是成年应傅(指到官府登记)的标准,也是成年冠礼的标准,更是民事主体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标志。秦代举行冠礼以身高为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以上81(1)皇帝

是最完全的民事权利主体。(2)有爵者、士伍或百姓

这是具有完全权利能力的民事权利主体。他们有完全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婚姻权利,还有单独立户的权利。(1)皇帝82(3)商贾、赘婿、后父

这是有限制权利能力的民事权利主体。(3)商贾、赘婿、后父83(4)隶臣妾

是有限制权得能力的民事主体。(5)人奴妾和官奴婢

这是完全不具有权利能力的人。(4)隶臣妾842.民事权利客体

秦朝的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对于物有了区别。“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物”等,虽然全部尚无明确的概念,但实际上分得相当清楚。2.民事权利客体85

如,关于“主物”与“从物”,秦简《法律答问》载:“十伍甲盗窃一羊,羊颈有索,索值一钱,问何论?议不过羊”。“羊”为“主物”,“索”为“从物”。在一般民事流转中,从物要与主物一同流转。如,关于“主物”与“从物”,秦简《法律答问》载86

关于“原物”与“孽息物”,《秦律杂抄·牛羊课》中规定:“牛大牝十,其六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这是把母牛、母羊视为能够孳生和收益的“原物”,才不惜借助于法律强制手段去谋取“天然孳息物”的利益。关于“原物”与“孽息物”,《秦律杂抄·牛羊课》873.所有权(1)所有权的分类

秦朝存在两类所有权,即国家所有权与家户私有权。3.所有权88(2)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关于所有权的取得,

首先,秦律承认并保护先占取得。

如,秦简《田律》允许人们在法律禁止的时间、地点之外的公共场所进行林林砍伐、打猎、治渔,实际上是承认人们可依先占原则而取得所有权。(2)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89

其次,秦律也承认孳息取得和时效取得。

比如秦简《法律答问》载“或以赦前盗千钱,赦后尽用之而得,毋论”。这里强调“赦后尽用”而不予追究,实即承认时效取得。其次,秦律也承认孳息取得和时效取得。90

最后,秦律也承认因赏赐、买卖和继承而取得财产所有权。

关于所有权的消灭,秦律承认因所有物的灭失、转让以及所有权人的自愿放弃和依法籍没而使原有所有权归于消灭,这在秦简《金布律》、《法律答问》、《封诊式·封宁》中均有例证。最后,秦律也承认因赏赐、买卖和继承而取得财产所91(3)所有权的保护

秦律主要是利用刑罚手段加以保护,但也时常根据情况采取某些民法措施。主要有:

确认所有权(如秦简《封诊式·争牛·爰书》所载例案);

返还原物(如秦简《工律》所载律文);

赔偿损失(如《金布律》所载律文);

排除妨害(如秦简《法律答问》);

返还不当得利(如秦简《仓律》所载律文)。(3)所有权的保护924.债权(1)债的发生

债权是所有权转移的一种形式。秦律关于债权发生有五种情形:

一是因契约所生之债。在云梦秦简中有很多,多数是官府与百姓之间因契约关系而发生的债。4.债权93

二是因非法侵害所生之债。秦律在处理盗窃和强抢等刑事案件时,也承认由此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甚至规定“卖所盗,以买它物,皆畀主”。

三是因不当得利所生之债。四是因损失公物所生之债。五是因行政措施所生之债。二是因非法侵害所生之债。秦律在处理盗窃和强抢等94(2)债的担保

秦朝的债务关系也有担保人,其情形主要有三种,即官方经手人担保、民间经手人担保和共同担保。(2)债的担保95(3)债务的变更、履行和消灭

秦律承认在债的关系继续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都有发生变更的可能。当债务难以正常履行时,在秦律中就有付之于各种民事强制的规定。(3)债务的变更、履行和消灭96对于债务,依秦律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解除,也可由债权人单方面宣布免除。在某些条件下,债也可因债务人死亡而归于消灭。对于债务,依秦律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解除,也可由975.婚姻与继承

秦律对于婚姻的成立条件、婚姻的形式、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及婚姻的解除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

结婚只有到官府登记才有效,未经登记的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丈夫休妻也同样必须报官登记。

5.婚姻与继承98(三)行政管理法1.官吏的任免与管理(1)任命的权限

中央及地方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接操于皇帝之手,以保证官吏忠于皇帝。(三)行政管理法99(2)担任官吏的条件

《为吏之道》指出:“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秦时对任官的要求是:忠君敬上,廉洁奉公,以身作则,宽厚平和,严肃认真,果断坚决,讲求工作效益。(2)担任官吏的条件100(3)官吏的职责

要求各级官吏严格执行职务,官吏必须通晓法律,并严格执行法律,《法律答问》“何如为‘犯令’、‘废令’?律所谓者,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废令’也。廷行事皆以‘犯令’论”。只要是“废令”或“犯令”,即使已被免职或已调任,均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官吏的职责101(4)保举及其责任

秦制规定担任官吏须要有人保举。保举称“任”,即担保任用的意思。保举人必须对被保举负责,如果被保举者犯罪,保举者连坐。连坐仅限于保举人,被保举人对保举人不连坐。(4)保举及其责任102(5)官吏调任制度

官吏必须接到正式任命,才能就职视事,否则违法当罚;如果为私相谋划而派往就职的,“以律论”。官吏接到命书必须立即到职,如滞留其他郡县“以小犯令论”。官吏不服从调遣者,要受赀罚。(5)官吏调任制度103(6)官吏考核、奖惩制度

考核

对郡县长官的考核、考查,除派御史监察,主要是通过“上计”制度进行考核。计指簿计,郡县岁终将地方施政情况,如户口增减、垦田、赋税、丰歉、狱政等编为表册,专人呈送朝廷。朝廷据此分“殿”、“最”,决定奖惩、升迁、废免。(6)官吏考核、奖惩制度104

记劳

是奖惩的主要依据,记劳有点类似现在的考勤。朝廷官吏的劳绩是按日、月、年计算的。政绩最好的可以“增加记劳”。

废免

免是免职,废有如汉代的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免较废为轻。记劳105

四、司法制度

106(一)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

主要是廷尉。廷尉属九卿之一,专理司法,是秦朝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和最高司法官,其职责是审理皇帝交办的案件和地方不能审理的重大案件,以及审核平决各部的疑难案件。丞相、御史大夫也协助工作。(一)司法机关1072.地方司法机关

秦行郡县制后,地方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合二而一,地方的郡守与县的令、长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官吏。郡守之下有丞,掌管司法的日常事务,中央派去的监御史,对执法和审判进行监督。县的令或长之下有丞、尉。2.地方司法机关108(二)诉讼制度1.诉讼限制

秦律规定,在诉讼活动中是根据案件性质和诉讼参与者的身份等级不同,把案件分为“公室告”与“非公室告”两大类,并据此决定当事人是否享有诉讼权利。

两者的区别就是国家、官府准告与否的法律原则界限。(二)诉讼制度109国家不准告的案件为“非公室告”,秦律规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秦律规定父母和奴隶主享有控告甚至请求杀死儿子和奴隶的权利,而限制子告父母以及奴隶告主人。国家不准告的案件为“非公室告”,秦律规定“子告1102.诉讼形式

可分为自诉和公诉两种。

自诉即案件的当事人直接向官府告发,“辞者辞廷”。

公诉即官吏代表封建官府纠举犯罪。在秦的诉讼活动中,大量的是公诉案件。2.诉讼形式1113.诉讼程序诉讼的提出

公诉自诉3.诉讼程序112案件的审理

原被告双方到庭讯问调查审讯记录案件的审理113案件的判决和再审

若对判决不服,当事人有权“乞鞠”即提出重新审判的要求;这种要求既可以由其本人提出,也可以由他人代为提出;但这种要求只能在判决以后提出方予受理,若在案件判决之前则不能受理。

案件的判决和再审114在诉讼过程中,司法官吏常常对未判决的刑事被告人采取人身强制,而且可以对任何刑事被告人的私有财产随时采取法律强制;同时,刑事被告人对诉讼负有举证责任,而司法官吏则有权刑讯刑事被告人,这实际上都是在以罪犯对待刑事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司法官吏常常对未判决的刑事被告人1154.诉讼原则有罪推定原则

刑事被告人一经被告发,在未经司法机关判决前,就被推定为有罪,并以罪犯对待。依法律和事实判决的原则4.诉讼原则116有条件的刑讯原则

秦代在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刑讯,但当司法官吏认为当事人回答总是不实、狡辩时,则允许刑讯,这说明秦律实行的是有条件的刑讯原则。秦律还同时要求对刑讯的详情做出“爰书”加以记录。

有条件的刑讯原则117证据原则

以被告人口供作为主要定案依据原则;官吏举告与民人告奸必须举证原则;广泛收集证据的原则;各种证据必须详载于笔录的原则证据原则118(三)审判制度

一般不采取拷打逼供的下策,只有当讯问到犯人理屈辞穷,仍然翻改口供或进行欺骗、拒不服罪的时候,才依法施行拷打。反映秦代依法判案的精神。(三)审判制度119关于判决,即“断狱”,要求治狱吏及时处理案件,作出判决,严禁拖延。所作判决,要符合法律规定,不得故纵、故不直(即重罪轻判或轻罪重判),违者要依法惩处。在封建司法制度下,皇帝可以随时改变律文,贵族官吏可以凭借权势干预司法过程,是很难做到及时而公正的。关于判决,即“断狱”,要求治狱吏及时处理案件,120(四)监狱管理制度

秦朝的监狱,一般总称为囹圄,不仅中央有狱,地方也有狱,郡有郡狱,县有县狱,这些监狱既监押未决犯,也监督已决的刑徒和隶臣妾服劳役。除了立即处死的囚犯外,秦把大部分刑徒当作劳动力加以使用,因而在各种工程建设和官营手工业及农、牧场所均有大量刑徒。(四)监狱管理制度121秦已形成一套较为严密的监狱管理制度。

当时法律对于囚犯饮食、衣着的供应标准和服劳役的办法,对于是否加戴刑具以及加戴什么种类、什么规格的刑具,对于不同等级、身份、年龄和不同犯罪性质的囚徒所就享受的不同待遇,都作了相当具体的规定。秦已形成一套较为严密的监狱管理制度。122还形成了一种利用轻罪刑徒来监领重罪刑徒的管理办法。刑徒不服管理要加重刑罚,狱吏若管理不力或违反规定,也要给予法律制裁。还形成了一种利用轻罪刑徒来监领重罪刑徒的管理办123(五)监察制度

秦已创立御史监察之制,在中央以御史府(台)为官署,以御史大夫为官长,对地方则派遣监御史。(五)监察制度124御史大夫属“三公”之一,是秦代最高监察官,众御史之长。《汉书·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地位在廷尉之上,十分显赫。御史大夫率属吏组成御史府(台),构成秦代的中央监察机关。御史大夫属“三公”之一,是秦代最高监察官,众御125其建制大体是:

御史大夫一人为官长,全面掌管群臣章奏和下达皇帝诏令,并监察文武百官;

下设御史中丞二,协助御史大夫问事,掌管朝廷的图籍秘书,并处理直达皇帝的一切奏章,在殿中察举违法官事;

下设御史(侍御史)若干,主管地方送达中央的文件,并具体从事纠举办案。其建制大体是:126各郡也设有监御史,是由中朝廷派往地方执行监察任务的官事,其职责是对所在郡的官吏实行纠察,并参与治理刑狱。它并不是地方官职,也不专驻地方,隶属于御史府(台),受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指挥和节制。各郡也设有监御史,是由中朝廷派往地方执行监察任127秦代的御史监察之制尚处于初创阶段,并不专职的监察官员。这一制度为后世所继承,以御史监察百官还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其历史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秦代的御史监察之制尚处于初创阶段,并不专职的128

第六讲秦朝的法律制度

129

一、主要法律

130《秦律》

秦孝公元年(前361)商鞅携带《法经》入秦,于孝公三年主持变法。在变法过程中,商鞅将《法经》六篇改为六律,即《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从而奠定了秦律的基础。《秦律》131

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从以水德主运,“事皆决于法”的思想出发,又将商鞅以来的律令加以补充、修订,形成了统一的内容更为缜密的《秦律》,并颁行于全国。故李斯云“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又云“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秦始皇根据维护统治的实际需要,从以水德主运,“132秦始皇在秦律的基础上“一法律”、“定刑名”,在政治统一的同时实现了全国法律的统一。秦始皇在秦律的基础上“一法律”、“定刑名”,在133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共1155枚,残134

第一种:

《秦律十八种》,共202简,位于墓主身体右侧,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第一种:135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18种,律名或其简称写于每条律文尾端,内容涉及农业、仓库、货币、贸易、徭役、置吏、军爵、手工业等方面。每种律文均为摘录,非全文。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136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厩苑律:畜牧饲养牛马、禁苑林囿的法律。仓律: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的法律。金布律:货币流通、市场交易的法律。关市律:管理关和市的法律。工律: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均工: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工人程:手工业生产定额的法律。徭律:徭役征发的法律。田律:农田水利、山林保护方面的法律。137司空: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军爵律:军功爵的法律。置吏律:设置任用官吏的法律。效:核验官府物资财产及度量衡管理的法律。传食律:驿站传饭食供给的法律。行:公文传递的法律。内史:内吏为掌治京城及畿辅地区官员的法律。尉杂:廷尉职责的法律。属邦:管理所属少数民族及邦国职务的法律。司空:规定司空职务的法律。138

第二种:

《效律》:共61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厘米,宽0.6厘米。标题写在第一支简的背面。规定了对核验县和都官物资账目作了详细规定,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也对度量衡的制式、误差作了明确规定。第二种:139第三种:

《秦律杂抄》:共42简,位于墓主腹部,简长27.5厘米,宽0.6厘米。包括:《除吏律》、《游士律》、《除弟子律》、《中劳律》、《藏律》、《公车司马猎律》、《牛羊课》、《傅律》、《屯表律》、《捕盗律》、《戍律》等墓主人生前抄录的11种律文,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第三种:140第四种:《法律答问》:共210简,位于墓主颈部右侧,简长25.5厘米,宽0.6厘米。以问答形式对秦律的条文、术语及律文的意图所作解释,相当于现时的法律解释。主要是解释秦律的主体部分(即刑法),也有关于诉讼程序的说明。第四种:141

第五种:

《封诊式》:封诊式是关于审判原则及对案件进行调查、勘验、审讯、查封等方面的规定和案例。第五种:142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宽0.5厘米。标题写在最后一支简的背面。简文分25节,每节第一简简首写有小标题,包括:《治狱》、《讯狱》、《封守》、《有鞫》、《覆》、《盗自告》、《□捕》、《盗马》、《争牛》、《群盗》、《夺首》、《告臣》、《黥妾》、《迁子》、《告子》、《疠》、《贼死》、《经死》、《穴盗》、《出子》、《毒言》、《奸》、《亡自出》等,还有两个小标题字迹模煳无法辨认。共98简,位于墓主头部右侧,简长25.4厘米,143争牛案

某里公士甲和士伍乙一起带牛一头到县廷争讼,牛是黑色母牛,系有长套绳,并有角。告曰:甲、乙都认为是自己丢失了牛,请求县廷裁决。县令当即让令史检查牛的牙齿,发现牛已六岁;再分别询问甲、乙二人牛的齿数,由此判断出牛应归属于谁。(《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争牛案144

二、主要法律形式

145(一)律

“律”是朝廷就某一专门事类正式颁布的法律,是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商鞅改“法”为“律”后,“律”便成为秦的主要法律形式。它由此而成为中国古代法的代表形式。(一)律146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律简的出土,(记载有《田律》、《仓律》、《金布律》、《除吏律》等29种秦律)都称律而不称法,说明律是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律简的出土,(记载有《田147(二)令、命、制、诏

“令”,即诏或诏令,是君主或皇帝针对一时之事而以命令形式发布的法律文件(秦朝称为制和诏),它同“律”一样也是秦朝经常使用的一种主要法律形式,但其效力高于律,可以改变律的规定。如杜周所说“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令带有很强的现实性。(二)令、命、制、诏148秦始皇统一天下,更定名号,君主称为“皇帝”,并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朕’”。秦始皇统一天下,更定名号,君主称为“皇帝”,149令、诏大致都是因事而临时发布的。此后,“制”与“诏”成为皇帝命令的专称,不仅使之与其他人发布的命令区别开来,而且更赋予其最高威严,使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皇帝的诏令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和效力最高的法律形式,诏令可以改变法律的规定。令、诏大致都是因事而临时发布的。此后,“制”150(三)式

“式”是朝廷统一颁布的规定官吏审理案件的准则以及书写审讯笔录、现场勘查笔录、查封笔录等法律文书程式的法律文件;“式”在文字上指“准则”、“标准”、“范例”、“模式”或“格式”之意。出土秦律中有《封诊式》。(三)式151(四)法律答问

这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做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所载《法律答问》共有187条。(四)法律答问152(五)程、课、廷行事

程是章程、程式、规章的简称。

“人程”是程中的一种,也称“员程”。秦墓律简中《工人程》,是关于官营手工业生产定额的规章。(五)程、课、廷行事153

课是关于考核、检验的专门法规。

秦墓律简中有《牛羊课》即关于考核畜牧官吏对牛羊畜养的法规。课是关于考核、检验的专门法规。154廷为朝廷、郡廷、县廷,行事即其审判事例。最高司法官廷尉的判例,更具权威。出土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中有许多引用“廷行事”的事例,证明判例特别是廷尉的判例为秦朝法律形式之一。廷为朝廷、郡廷、县廷,行事即其审判事例。最高司155

三、法律主要内容

156(一)刑事法规1.罪名(1)盗窃罪

秦律继承了李悝《法经》中“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原则,把惩治盗贼作为它的主要打击方向。盗窃罪中从重加重的有:合谋为盗罪,见知不举反而分赃罪等。(一)刑事法规157(2)杀人罪

分为:

贼杀,即蓄谋杀人;

盗杀,即抢劫杀人;以上均为故杀。

斗镣,即斗殴致人于死,多为过失。

擅杀罪,多为尊对卑,主对奴,处刑最轻。(2)杀人罪158(3)降敌罪

降敌会给统治者造成军事上和政治上的损害,故秦律给以严厉的制裁。《史记·商君列传》索引“秦律,降敌者,诛其身,没其家”,甚至夷及三族。(3)降敌罪159(4)叛乱、谋反、不道罪

由于这些行为对秦统治者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因而刑律采取严厉镇压的态度。如惠文王诬称“商鞅反”、“车裂商君以徇”。(4)叛乱、谋反、不道罪160(5)诽谤朝廷罪

《史记·高祖本纪》:秦法“诽谤者族”、“以古非今者族”。秦律甚至有“腹诽”之法,心里骂皇帝也受族诛。

(5)诽谤朝廷罪161(6)藏书罪

《汉书·景帝纪》张晏注:秦律,“敢有挟书者族”。

(6)藏书罪162(7)渎职罪

即由于职务上的作为或不作为而造成危害的行为,它侵害的客体是以国家利益为形式的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历来的刑罚是严厉的。秦刑律中官吏渎职罪的范围是广泛的,目的在于提高封建国家的统治效能,巩固君主专制,加强对人民的统治。(7)渎职罪163渎职罪有:司法官吏贪赃枉法罪、受贿罪、不直罪、纵囚罪、失刑罪、见知不举罪,经济管理方面的玩忽职守罪,如仓库管理的失职,徭役管理的失职,量器衡器不准确罪,官器物管理不善罪、会计失误的刑事责任、利用职权以官马私卒经商谋取暴利罪、手工业、采矿业、漆园管理不善的刑事责任、畜牧业管理不善的责任等,其他渎职罪如官吏不务正业罪、官吏执行职务过当罪、官吏丢失符印罪、官吏弄虚作假罪、废格朝廷命书罪、主守盗罪等。渎职罪有:司法官吏贪赃枉法罪、受贿罪、不直罪、164从官吏渎职罪,可以看出秦王朝是很重视吏治的,秦律充满着对官吏职务上责任的规定,既具体又明确,既有行政的也有刑事的惩罚,从申斥、罚甲、罚盾以至予以谪、戍、流放、徒刑、肉刑等刑罚。秦朝强调官吏职务责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官吏的责任心和办事效能,使之忠于封建朝廷。同时也说明秦朝的法律是相当发达、完备的。从官吏渎职罪,可以看出秦王朝是很重视吏治的,秦165门扇不紧失粮案

这是战国时秦国具有法律效力的判案成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实官户扇下致,禾稼能出。廷行事赀一甲。”即凡粮食仓房的门扇不紧密,导致谷物从里面漏出者。按成例,罚有关人员相当一副铠甲的钱。

门扇不紧失粮案166(8)诈伪罪

诈欺和伪造在现代刑法中是两个罪,在秦律中没有区别的。计有:户籍、徭役方面的诈欺罪;谎报军情罪;诈增劳绩岁数罪;伪造官印罪等。(8)诈伪罪167(9)匿奸罪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之法”、“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罪”。

(9)匿奸罪168(10)斗殴伤害罪

秦刑律规定:凡在斗殴中“决人耳”,“啮断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者”,论耐。如将对方捆起来“尽拔其须眉”,完为城旦。使用兵器斗殴者较一般械斗为重,如“拔剑伐”,那怕是“斩人发髻”,也要完城旦。秦刑律与其后的封建法律不同,规定丈夫殴妻子与斗伤凡人同罪。(10)斗殴伤害罪169(11)乏徭罪

徭役和租税一样都是封建剥削的形式,是封建国家赖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秦律中有《徭律》专章,足证秦对徭役的重视。(11)乏徭罪170(12)逃亡罪

出土秦律有:伪造证件逃亡罪、携公物逃亡罪、隶臣妾在服刑中逃亡,为人妻逃亡、协助秦人逃亡出秦国,对逃亡者要分别处赀罚、笞刑以至肉刑。(12)逃亡罪171(13)诬告罪

秦恐诬告会造成混乱,因此规定诬告罪。又规定“告不审”以区别于诬告,以免妨害“告奸”。

二者的界限在于故意与过失,诬告为故意,反坐;告不审为过失。(13)诬告罪172秦律还“告盗加赃”,就是故意夸大犯罪情节,以陷人于重罪,亦属故意陷害,从重论处。还规定准许囚犯检举揭发,但如系诬告,本人之罪如轻于诬告之罪,以诬告之罪罪之。这些规定保护了“正当”的告发,又可减少由诬告造成的混乱,对维护统治秩序有益,为后来封建刑法所遵循。秦律还“告盗加赃”,就是故意夸大犯罪情节,以陷173(14)不孝罪

维护以父权为中心的家长制是封建刑法的主要任务,正如《为吏之道》所说“父慈子孝,政之本也”,所谓“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4)不孝罪1742.刑罚(1)笞刑

古已有之,以竹、木板责打犯人背部的轻刑,是秦代经常使用的一种刑罚方法,使用比较广泛,以笞击的数量不同而分为“笞十”、“笞三十”、“笞五十”、“笞百”等,大多针对轻微犯罪而设,也有的是减刑后的刑罚。2.刑罚175(2)徒刑

是在罪犯论处后,由专门机关拘系,剥夺罪犯人身自由,将犯人监禁在一定场所,强令服一定时限劳役的刑罚。根据史籍和出土秦律,秦代徒刑种类较多,且多与肉刑相结合。(2)徒刑176(3)流放刑

包括迁刑和谪刑,都是将犯人迁往边远地区的刑罚,其中谪刑适用于犯罪的官吏,但两者都比后世的流刑要轻。(4)肉刑(3)流放刑177(5)死刑

弃市。所谓杀之市,与众弃之。

戮。

(5)死刑178戮尸刑晋邢侯与雍于争鄐(chù)而田,久而无成。士景伯如楚,叔鱼摄理。韩宣子命断旧狱,罪在雍子。雍子纳其女于叔鱼,叔鱼蔽罪邢侯。邢侯怒,杀叔鱼与雍子于朝。宣子问其罪于叔向,叔向曰:“三人同罪,施生戮死可也。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邢侯专杀,其罪一也。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乃施邢侯,而尸雍子与叔鱼于市。(《左传》昭公十四年)

戮尸刑179

磔,即“裂其肢体而杀之”。

腰斩,“斫头曰斩,斫腰曰腰斩”,次于枭首。秦朝的法律制度课件180

车裂;

亢,又作坑,即活埋;

定杀,即将患疾疫的罪人抛入水中或生埋处死;

枭首,“枭谓斩其首而悬之也”,即处死后悬其首级于木上示众。车裂;181

具五刑

即“当夷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可见具五刑是适用于被处族刑之犯罪者本人的刑罚,它是对磔刑的发展,也是后世凌迟刑的萌芽形式。具五刑182(6)羞辱刑

耻辱刑作为徒刑的附加刑。“髡”(剃光犯人的头发);“耐”、“完”(这两者是一刑二称,指仅剔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6)羞辱刑183(7)经济刑

主要是“赀”,赎刑也可归入这一范畴。“赀”是秦代用经济制裁来惩治官吏的一般失职和民人的一般违法行为的独立刑种,包括三种:一是“赀甲”、“赀盾”,纯属罚金性质;二是“赀戍”,即发往边地作戍卒;三是“赀徭”,即罚服劳役。(7)经济刑184赀刑的执行,当事人按期如数缴纳,否则视为欠“公债”,所谓“有罪以赀赎及有债于公”。可以用为官府服劳役的方式偿还,并按日计酬,秦律称此为“居”或“居作”。赀刑的执行,当事人按期如数缴纳,否则视为欠“公185(8)族刑

夷三族亦称“夷宗族”,即指从主犯上溯三世至祖父、下延三世及孙的男性世系亲属集团。(8)族刑186(9)谇(sùi)

《说文解字》:“让也”,即责让、斥责、训斥。这是秦对犯赀罪以下官吏的惩处,相当于某些现代国家刑法中的“训戒”。谇在秦律中适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官吏的失职行为。(9)谇(sùi)187(10)废

即舍弃、废弃不用的意思。由于秦朝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和对经济管理官吏的考核,对那些庸碌无能之辈,经常考核不及格者,废弃不用。

官吏被废,终身不得叙用。任废官为吏者犯罪。

(10)废188(11)籍没

又称“收”,本意为捕,即逮捕罪人,即由于亲属犯罪,妻子等被牵连后为官奴婢。(11)籍没1893.定罪量刑原则(1)同罪异罚的封建等级原则(2)重刑轻罪与盗贼从重原则3.定罪量刑原则190(3)连坐缘坐原则

连坐就是基于地理条件(如邻里)和职务关系而连带负刑事责任。

缘坐则是基于亲属关系的株连。秦代的连坐主要有全家连坐、什伍连坐、军队中士卒连坐、官吏间连坐四种。(3)连坐缘坐原则191(4)诬告反坐原则(5)数罪并罚与从一重处并用

秦以后,汉、唐法律基本上都采取从一重处原则,唯独在秦律中则是数罪并罚与从一重处并用。(4)诬告反坐原则192(6)区分故意与过失甲盗乙分赃案

秦简《法律答问》有例:“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何也?毋论”。(6)区分故意与过失193甲盗乙不觉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何也?毋论。其见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即:甲盗窃,赃物不足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甲盗窃。案发后,司法机关将甲乙一起捕获,经审理,认定甲是盗窃罪判处刑罚;乙没有论罪。但是法官认为如果乙知情而不捕抓甲,就应判罚一盾的钱物。甲盗乙不觉案194秦简《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故意)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秦简《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195(7)法官的刑事责任原则

法官枉法渎职,故意出入人罪,自西周以来就是要追究刑事责任。《法律答问》:“论狱,何谓不直?何谓纵囚?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是谓不直。当论而弗论,及偒其狱,端令不直,论出之,是谓纵囚”。(7)法官的刑事责任原则196断狱“不直”、“纵囚”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司法官用刑不当,过失为“失刑”罪,处理从轻;故意则为“不直”罪,处理从重。(8)金钱赎罪原则断狱“不直”、“纵囚”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司197(9)刑事责任年龄原则

刑事责任年龄就是法律确认或规定对犯罪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应根据人的自然本质对自己行为的社会危险性的认识能力来决定。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9)刑事责任年龄原则198

从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看,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七尺谓年二十,六尺谓年十五”的习惯,身高不足六尺为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但真正负完全刑事责任,则是在男子身高六尺五寸(150厘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140厘米)以上。连坐罪则无所谓年龄限制。从云梦秦简《法律答问》看,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199甲盗牛案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六尺七寸。问甲何论?当完城旦。”即:甲盗牛案发时甲身高六尺,刚够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所以囚禁一年;年后再加度量,身高已六尺七寸,已超过成人标准,所以司法机关以盗牛罪判处甲城旦刑。甲盗牛案200

(10)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原则教唆未成年者杀人案

此案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案例。《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甲谋遣乙盗杀人,受分十钱,问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论?当磔。”(10)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处罚原则201案情:甲主谋教唆身高不到六尺的未成年者乙盗劫杀人,分到十钱,案发后甲、乙均捕获。地方司法机又请示:如何论处甲。中央司法机关批复:甲应依法判处碎尸。

案情:甲主谋教唆身高不到六尺的未成年者乙盗劫杀202(11)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原则司寇盗钱自首案《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有载:“司寇盗百一十钱。先自告,何论?当耐为隶臣,或曰赀二甲。”即:刑徒司寇盗窃110钱后就去自首,审判时法官判其耐为隶臣,有的法官主张应判赀罚二甲。

(11)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原203(12)累犯、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的原则

(12)累犯、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加重的原则204(13)刑事责任的时效原则

即刑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时间上的效力,或者刑法规定的关于刑事追诉权或刑罚执行权在一定期限内有效的制度。(13)刑事责任的时效原则205关于刑罚执行权的时效

秦代实行连坐和戮尸的刑罚,这就必然产生一个犯罪者本人虽已死亡,对其遗体及其亲属和邻伍是否仍须惩罚的问题。秦律区别不同的犯罪,分别论处,反罪,虽本人已死,戮尸、连坐;对一般刑事犯罪,已死者不予追究,即失去时效。

关于刑罚执行权的时效206大赦使刑法失去对赦前犯罪的追诉权

赦免往往是针对一般犯罪,对统治危害大的犯罪,虽逢赦不免。一般犯罪的追溯权也因大赦而中止。官吏在职时如犯“废令”、“犯令”罪,即使调任离职也要严加追究,没有时效限制。

“废令”:“曰为而弗为”。“犯令”:“曰勿为而为之”。大赦使刑法失去对赦前犯罪的追诉权207(二)民事法规1.民事权利主体

依据身高来评判是否具有行为能力。未成年人的法律行为须经监护人同意并到官府登记方为有效。但从史料看,民事主体只有在冠礼以后才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二)民事法规208秦代举行冠礼以身高为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以上,女子身高六尺二寸以上,是成年应傅(指到官府登记)的标准,也是成年冠礼的标准,更是民事主体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标志。秦代举行冠礼以身高为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以上209(1)皇帝

是最完全的民事权利主体。(2)有爵者、士伍或百姓

这是具有完全权利能力的民事权利主体。他们有完全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婚姻权利,还有单独立户的权利。(1)皇帝210(3)商贾、赘婿、后父

这是有限制权利能力的民事权利主体。(3)商贾、赘婿、后父211(4)隶臣妾

是有限制权得能力的民事主体。(5)人奴妾和官奴婢

这是完全不具有权利能力的人。(4)隶臣妾2122.民事权利客体

秦朝的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对于物有了区别。“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物”等,虽然全部尚无明确的概念,但实际上分得相当清楚。2.民事权利客体213

如,关于“主物”与“从物”,秦简《法律答问》载:“十伍甲盗窃一羊,羊颈有索,索值一钱,问何论?议不过羊”。“羊”为“主物”,“索”为“从物”。在一般民事流转中,从物要与主物一同流转。如,关于“主物”与“从物”,秦简《法律答问》载214

关于“原物”与“孽息物”,《秦律杂抄·牛羊课》中规定:“牛大牝十,其六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无子,赀啬夫、佐各一盾”。这是把母牛、母羊视为能够孳生和收益的“原物”,才不惜借助于法律强制手段去谋取“天然孳息物”的利益。关于“原物”与“孽息物”,《秦律杂抄·牛羊课》2153.所有权(1)所有权的分类

秦朝存在两类所有权,即国家所有权与家户私有权。3.所有权216(2)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关于所有权的取得,

首先,秦律承认并保护先占取得。

如,秦简《田律》允许人们在法律禁止的时间、地点之外的公共场所进行林林砍伐、打猎、治渔,实际上是承认人们可依先占原则而取得所有权。(2)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217

其次,秦律也承认孳息取得和时效取得。

比如秦简《法律答问》载“或以赦前盗千钱,赦后尽用之而得,毋论”。这里强调“赦后尽用”而不予追究,实即承认时效取得。其次,秦律也承认孳息取得和时效取得。218

最后,秦律也承认因赏赐、买卖和继承而取得财产所有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