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课件)【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思维导图学习目标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知识重难点学习重难点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冷战的特征,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与变化12(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的含义:除热战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1、美国酝酿和发动;2、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3、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4、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的四种观点:(一)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2.冷战的原因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01社会制度完全不同02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激烈碰撞03(1)杜鲁门主义VS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2)马歇尔计划VS经济互助委员会(3)德意志联邦共和国VS德意志民主共和国(4)北约VS华约3.两极格局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的形成第一次柏林危机——美苏首次直接对峙1.1946年12月2日,美国和英国签订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合并协定》。2.1947年3月18日美国公布胡佛报告,宣布在西占领区单独建立德国政府,单方面进行币制改革。3.1947年12月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同意法战区与美英战区合并。4.1947年12月的伦敦外长会议是四占领区在德国统一问题上的公开分裂,美、英、法为一方同苏联实行对抗。5.1948年2月23日,美国、英国和法国三国代表在伦敦就德国问题进行讨论,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同成立西占区德国政府相关事宜。6.1948年4月1日,苏联开始实施柏林封锁,拦截美英客车。3日,苏联封锁了从汉堡和巴伐利亚到柏林的交通,西占区和西柏林之间的客运和货运逐渐陷于停顿7.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宣布20日起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6月19日,苏联宣布在东占区和整个柏林地区实施币制改革。8.1948年6月23日,西方宣布把西占区的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地区。9.1948年6月24日,苏联宣布全面切断西占区同西柏林的水路交通。10.1948年6月25日,西方开始实行空中运输,保障西柏林粮食、燃料和日用品的供应。11.1948年8月、9月先后在莫斯科和柏林举行了四国会谈,双方争论的问题主要是西方在柏林的地位和柏林封锁。12.1949年5月5日,美、苏、英、法四国政府在纽约达成协议,宣布1949年5月12日取消柏林封锁以及宣布与5月23日在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讨论有关德国的问题记忆由于柏林形势而发生的诸问题,包括柏林货币问题。13.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苏联政府认为联邦德国政府的建立破坏了波茨坦协议,必将给德国的统一和欧洲的安全带来严重后果。14.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4.两极格局的特点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例如,在195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苏联的3倍,北约联盟加上日本的财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财富的4-5倍。▲“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升级为军事对峙

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坦克对峙场景美苏领导人肯尼迪(1917—1963)和赫鲁晓夫(1894—1971)在古巴导弹危机危机中相互进行核讹诈的场景第二次柏林危机——冷战加剧的产物1958年11月10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体育馆举行的欢迎波兰政府代表团的苏波友好集会上提出了柏林局势“正常化”的问题。他说美、英、法把西柏林变成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国中之国,成为西方向东方渗透和侵略的前哨基地。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国、英国和法国政府,建议“把西柏林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单位——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柏林危机开始的标志)12月31日,美英法三国协商一致,在1958年12月31日答复苏联的照会,拒绝了苏联的建议。1959年1月10日,苏联照会美、英、法等对德作战的国家,提出统一德国,实行中立化,外国军队车里以及缔结对德和约。美国等西方国家决绝苏联的建议。1959年5月11日至6月20日、7月13日到8月5日的东西方外长会议,未取得进展,但双方都试图考虑采取某种和解的举动。1960年春,苏联得知美国的U-2间谍机在苏联领空毫无顾忌地飞行了大约四年,加深赫鲁晓夫对美国的信任危机1961年6月3-4日,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在德国和柏林问题,双方互不相让。古巴导弹危机——最严重的一次直接对抗1959年1月1日,卡斯特罗率部进入哈瓦那,推翻巴蒂斯塔政权。次日古巴共和国成立,并建立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左翼政府。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消灭卡斯特罗政权的计划。1960年下半年,美国加紧了武装侵略古巴的准备工作。1961年4月15日凌晨六点,3架美国B-26型轰炸机轰炸了古巴首都哈瓦那及附近地区的主要机场4月17日凌晨,美国雇佣兵1400人在古巴登陆1962年4-5月提出要向古巴运送导弹1962年夏,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射程为1020-2200海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及其相关装备和人员8月29日美国U-2飞机便发现了苏联在古巴部署的地对空导弹发射场等军事设施10月14日美国U-2间谍飞机第一次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修建中的中程导弹基地10月20日苏联在古巴的导弹第一团进入备战状态,已经能够向美国本土的目标发射导弹10月24日,上午10点,美国的海上封锁正式启动,肯尼迪强调“只有总统的命令才能开火,否则就会要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10月28日上午10点赫鲁晓夫主持的中央主席团会议做出决策:同意肯尼迪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10月29日美国国防部长宣布: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不迟于1963年4月1日撤走。探究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格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过去500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调整,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15世纪,加速于18世纪末;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19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可以表述为“他者的崛起”。——(美)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和这种形势产生的原因0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者的崛起”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并指出“他者崛起”对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02思考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相继出台了有关亚洲政策的一系列文件。其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如果共产党控制了东南亚,那么,中近东和澳大利亚则将被攻陷;还将“危及欧洲的稳定和安全”;日本因此也可能“同共产主义妥协”。其二,美国在亚洲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美国应“防止东南亚国家落入共产主义轨道”。其三,美国应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而的援助,发展亚洲非共产党国家的实力,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自立和政治稳定;不与中共建立任何政治经济关系。

——据托马斯·帕特森《美国外交政策》材料二

1969年8月,尼克松在关岛阐述了他的亚洲新政策,后来发展为尼克松主义。基辛格对此作了如下表述:美国将继续承诺保护相关国家对抗外来军事大国的侵略,但不会派军队去为这些国家对付内部颠覆而战。美国将主要以提供适当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以帮助这些受到威胁的国家自救。1970年,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中,提出了以“伙伴关系(针对西欧)实力和谈判(针对共产党国家)”为三大支柱的“新和平战略”。——据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材料三

美国安全思想和理论的主要阐述人是保罗·尼采和迪安·艾奇逊等人。1947年7月“国家安全法”通过后,“国家安全”的地位迅速攀升,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审议过程中位居“绝对压倒一切”的高度。1950年的国家安全委员会NSC—68号文件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大宪章”,“战略思维”成了政府一级官员们讲话的时髦方式。此时,“国家安全”正式成为日益重要的美国安全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联系非常紧密,以致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安全问题与外交问题实为一回事。在70年代初之前,美国的国内安全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其国家安全多表现在对外政策上,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此后,特别是1971年美元贬值后,对美国统治者来说,传统的敌友观已不再是国家安全中首要的内容,经济等实实在在的国家利益逐渐占据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摘编自孟庆龙《美国国家安全思想和战略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这一时期亚洲政策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亚太地区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并归纳其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1、【答案】(1)形势:两极格局对峙。原因: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等。(2)表现: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有利于世界的多极化,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详解】(1)根据材料一“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可知是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关于美苏两极格局对峙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苏实力对比等角度思考作答。(1)关于“他者的崛起”的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发展中国家等多种力量崛起方面回答多极化趋势加强。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的多极化、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思考作答。2、【答案】(1)特点:全面遏制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力量在亚洲的发展。成因:二战后美国国力强盛,力图“领导世界”(称霸世界);美苏冷战的发展(美苏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矛盾加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夸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2)内容:不直接派军队干预亚洲国家内部事务(提供适当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对欧关系调整为伙伴关系;对中、苏等国由对抗到强调竞争。影响:越南战争结束;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推动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利于美国摆脱困境。(3)变化:由意识形态浓厚到国家利益为核心。原因: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详解】(1)特点:综合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是为了防止亚洲国家成为共产主义国家。所以特点是全面遏制苏联和其它社会主义力量在亚洲的发展。成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二战后美国国力强盛,力图“领导世界”;同时还与美苏冷战的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夸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有关。(2)内容:根据“但不会派军队去为这些国家对付内部颠覆而战”得出不直接派军队干预亚洲国家内部事务;根据“提出了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