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读懂古诗词——高考古诗词精讲前面我们讲了古诗词的高频考点和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现在我们来讲如何快速准确地读懂古诗词,准确无误地拿到古诗词的分数。一、历年新课标卷古诗词考查内容归纳总结时间2016201520141201422013120132201220112010200920082007朝代宋唐宋宋宋宋唐南朝宋宋宋体裁诗诗词诗词诗诗词诗诗诗题阮归郎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鹊桥仙次韵雪后书事二首思远人春日秦国怀古雨雪曲鹧鸪天代人赋题李世南画扇小斋即事作者无名氏韦庄郭震陆游朱熹晏几道周朴江总辛弃疾蔡肇刘一止思想内容离愁别恨羁旅思乡人生诗意美壮志难酬落寞惆怅离愁别绪怀古伤今边塞乡愁寄情山水田园风光壮志难酬情感倾向悲悲、喜悲悲悲悲悲喜喜悲涉考手法借景抒情哀景哀情虚实结合叠字用典烘托渲染渲染起兴借景抒情哀景哀情借景抒情烘托渲染对比(对照)借景抒情联想描写托物言志主要意象春风吹雨残枝落花燕帘残棋灯前梦、山月芦花灯前明月轻舟低蓬蘋草烟雨梅花红叶黄花归鸿、红笺春草古碑残阳黄沙雨雪榆溪马蹄愁云别路桃李荠菜花水秋风山坞钟、寺庙琴、棋主要考点情感把握表现手法句意翻译情感把握表现手法句意翻译情感把握表现手法情感把握表现手法句意翻译情感把握表现手法情感把握表现手法句意翻译情感把握表现手法句意翻译情感把握表现手法标题含义句意翻译情感把握句子作用情感把握表现手法注释告诉我们什么名词解释情感情感壮志难酬无无情感怀古伤今背景战争不断情感寄情山水句意情感壮志难酬二、古诗词的情感与意象从上述归纳来看,高考中的古诗词的主要考点其实就是情感和表现手法。其中,古诗词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古人在写诗时,一般是先有了一种情感,然后去找一个意象来表达出来,我们读诗时是要通过意象来推断诗人的情感,因此,意象对我们读者来说就十分重要了。意象的定义。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里要特别注意“主观”二字,这两个字的私人性很强,比如“杜鹃”这个意象,古人认为杜鹃啼血,所以有“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口血老夫泪”“杏园憔悴杜鹃啼”等,其实杜鹃不啼血,只是它嘴角是红的,可用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啼血”的常用意义了。意象的形式一般情况下,我们说“圈名词,找意象,定情感”;但意象不全是名词:一类是名词,这是大多数;一类是行为意象,如“折柳”“喝酒”“凭栏”“吹笛”“捣衣”“流水”“落花”“燕双飞”等。3、意象的分类一咏物类意象五愁绪类意象二战事类意象六送别类意象三思乡类意象七爱情类意象四田园类意象(一)咏物类意象(常用)梅(高洁)兰(高洁)竹(高洁)菊(高洁)松(清远)荷(清远)牡丹(清远)蝉(清远)玉(高洁)雪(高洁)马(高远)鸿鹄(高远)春风(高远)东风(高远)绿叶(高远)莺(高远)鱼(自由)鸟(自由)鹰(自由)蝶(自由)这类意象常用在托物言志诗中,因此“托物言志”手法是这类诗的高频考点,同时我们要记住这类考题中的高频词汇;“高洁”“清远”“耿介”“自况”“自喻”“自比”。我们这样记这类意象:梅兰竹菊寓高洁,松荷牡丹蝉清远,玉雪马儿鸿鹄志,春风东风绿叶莺,鱼鸟鹰蝶说自由。2、咏物类意象高考题(1)2009浙江卷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22、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2分)【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考点】考查对古典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第一空:根据上片“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可判断出来;第二空:要分析作者为何说雪花和梅花是“一家制作”的,显然是要求归纳二者的共同点。【思路分析】应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结合整篇去理解。23.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答案】手法:对比(反衬)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考点】考查鉴赏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及作品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E级。(2)2013新课标2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惆怅(这是直接抒情的词汇,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诗词中那些直接抒情的词汇,)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这也是直接抒情的词汇,独的含义是“孤寂”“落寞”“寂寥”)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没直接写梅花,全从侧面来写的,我们把这种手法叫“侧面描写”,从手法上来说就叫“烘托”“渲染”)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9、(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2007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这是问景对情的作用,只有三种情况,EQ\o\ac(○,1)借景抒情EQ\o\ac(○,2)融情于景EQ\o\ac(○,3)托物言志)(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考题中如果有注解,那一定要先看注解,然后再去读诗,因为注解中会交代给我们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从而也就交代给我们诗中的情感倾向了。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三个时间:755——763,安史之乱;1127,靖康之耻;1279,南宋灭亡;诗人的诗写在朝代的末年一般都表达着昔盛今衰的历史感慨,情感主题基调是悲的。)(4)2014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读诗的过程中,一定首先去找“扎眼”的意象,也就是那些那熟悉又能直接表达情感的意象)5练习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古人认为日行到西陆(即地之西。这种说法不科学),算是秋天。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深:一本作“侵”。③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那堪:一本作“不堪”。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⑤予心:我的心。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相关试题⑴由____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______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____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_____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____的处境。⑵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阅读答案①露重;秋季;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②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附:古方位知识北陆西陆东陆南陆在这张图上,西陆为秋,东陆为春,北陆为冬,南陆为夏。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屋漏宧奥窔战争类意象(常用)投笔残阳边塞羌笛请缨楼兰长城胡笳战马草木柳营哀鸿这些意象中,我们竖着看,前三个都表示上战场杀敌报国的,中间的三个都表示边塞环境的,第三栏的三个都表示遥远的边塞,最后三个都是与边塞有关的物品或动物;特别是后三个,都与听觉有关,这样,我们发现,战争类的古诗多有“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因此我们说,古诗中只要有声音的地方就有视听结合的手法。此外,战争类古诗中还常用典故,也就是“用典”(典故的考察有两种,一是已经学过的,考题中是不会有注解的,另一类是未学过的,诗中一定有注解。上述意象中“投笔”“请缨”“柳营”都是典故。)我们这样记这类意象:投笔请缨上战马,残阳楼兰草木衰,边塞长城柳营中,羌笛胡笳哀鸿声。这类意象的诗的情感大多是凄凉、悲伤、思乡。2、战争类意象高考题(1)模拟题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7.(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答案:(1)单调、清冷
答: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②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③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能表现将士们生活的艰苦,④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
答:①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b边塞生活的艰苦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②化用典故,虚实结合,衬托(诗中的意象特别明显,如“天山”“折柳”“玉鞍”“金鼓”“楼兰”等)模拟题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答案: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9.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3)[2004年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赏析】这是一首传诵极广的边塞诗诗中写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唐时属单于都护府由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写的是一个隶属于单于都护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连属,实际上却统一于“征人”的形象,都围绕着一个“怨”字铺开(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思乡类意象(常用)雁(信使)尺素(书信)锦书(书信)青鸟(信使)云(漂泊不定)船(漂泊不定)飞蓬(漂泊不定)沙鸥(漂泊不定)月(思乡、人)登高(思乡、人)凭栏(思乡、人)梦境(思乡、人)思乡诗中是离不开想象的,因此,此类诗的高频手法是“虚实结合”。所以我们常说,有想象的地方就有虚实结合。例如: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⑴,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⑵。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⑶。寸寸柔肠⑷,盈盈粉泪⑸,楼高莫近危阑倚⑹。平芜尽处是春山⑺,行人更在春山外。词句注释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薰,香气侵袭。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辔,缰绳。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芜,草地。【析】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下片写闺中少妇对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寸寸柔肠,盈盈粉泪。”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此词由陌上游子而及楼头思妇,由实景而及想象,虚实结合。我们这样记意象:大雁南归触相思,锦书尺素托青鸟,云船飞蓬似沙鸥,月下登高凭栏梦。附:月亮的别名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境明镜玉兔嫦娥蟾蜍2、思乡类意象高考题(1)2011重庆卷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试题】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答案】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2)2001上海卷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断人行写所见,点明社会环境;戍鼓雁声写所闻,写出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这两句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案: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这两句诗概括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2003全国卷寒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1)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的特点。
(2)“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
【答案】
(1)清、寒(冷、凉)
(2)通过“一”字写出了雁的孤单,而“雁度南楼”又是写孤雁向南方飞去,使孤身在外的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表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山水田园类意象(常用)五柳三径东篱花(禅意)山(寄情山水、醉心自然)寺庙(高僧)钟声(高僧)渔樵农家柴扉(条件苦)鸡犬(附典故拈花微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所以“花”常指心领神会。)我们这样记意象:五柳三径东篱花,幽山寺庙传钟声,农家渔樵话桑麻,柴扉鸡犬声声闻。在山水田园诗中,高频词语主要是:幽静、清幽、静谧等;山水田园类意象高考题(1)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苏轼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线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答案](1)《论语》(孔子和弟子曾皙谈理想,曾点说什么风吹舞谀,咏而归)(2)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1)本题是江西省诗歌鉴赏回归教材命题思路的延续。考查考生对先秦诸子作品的熟悉程度,同时《论语》也是名著阅读的内容。(2)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问题指向:一是题目问的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二是要结合作者的思想及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考生结合平时对苏轼的生平的积累,同时据注解“海南黎族人”和诗歌内容“天涯万里”可知,此诗是苏轼被贬于海南时所作。海南是中国的最南端,宿有“天涯海角”之称,而在唐宋时,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相比中原的富庶,这里戴罪立功的艰辛令人谈之色变,加之琼州海峡在古代时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天堑,风高浪急,流放者都是要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才能抵达的,可见被贬海南,是一种非常严酷的惩戒。但就是在这样的肉体及精神的折磨下,苏轼竟然还能与小儿嬉戏,产生舞雩之感,可见其人生态度之旷达和乐观。(2)2014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①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②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案:(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3)2014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1、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答出幽静意思的,给2分;说明营造出静遗气氛的,给2分。2、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对“过”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对“随”字简要赏析的给2分。愁绪类意象高考中常考的诗作是“愁苦多,欢愉少”。因此,此类意象也是我们记忆的重点。常见意象有:乌鸦燕子梧桐芭蕉杜鹃鹧鸪寒蝉猿落花黄叶西风雾酒水露霜我们这样记意象:乌鸦燕子系兴衰,芭蕉梧桐寂中悲,杜鹃鹧鸪寒蝉猿,落花黄叶西风吹。酒解苦闷水喻愁,人生苦短露与霜,烟雾弥漫惹人愁。高考题(1)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答案: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2分)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2分)
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2分)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2分)(2)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答案:21.答案:猿声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3)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注】
[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1)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2、【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
(2)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送别类意象在古代诗词作品中,离别,总是被当作反复歌咏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是唐玄宗的凄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三变的缠绵;“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是朱淑真的幽怨;“怕人寻问,咽泪装欢”,是唐婉的酸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古代的离别诗词,往往涉及一些特定的风物,如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或者吹笳弹琴,吟诗高歌。总体说来,这些有关离别的意象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离别的时间。(1)春天,春天是个特殊的季节,万物复苏,本来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但离人却要就此远去,带走了一年的希望。(2)秋,离别诗更多的场景摹写是在秋季。如“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3)从小的时间范围来讲,许多诗人更喜欢把离别与落日、夕阳、暮色联系在一起,用以表达浓浓的别情。第二,离别地点。对于离别地点,诗人也有讲究。古代的作品,常常写到灞桥,写到劳劳亭、长亭、南浦等第三,离别的景物。古人常常描写柳枝、春草、月亮,由于长期大量使用,这些诗歌意象如今已成了离别的代称。常见意象:春秋落日夕阳日暮晚风南浦长亭古道灞桥劳劳亭谢亭西楼杨柳杨花柳絮浮云春草寒蝉残笛斑马酒水泪歌我们这样记意象:春秋日暮夕阳风,南浦长亭古道边,灞桥劳亭西楼别,杨花浮云折杨柳,寒蝉残笛斑马鸣,以水喻愁酒歌泪。踏歌谢亭基友散,离恨恰如春草生。1、送别诗(意象)归纳:(1)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例句:EQ\o\ac(○,1)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EQ\o\ac(○,2)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王维《送别》)EQ\o\ac(○,3)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EQ\o\ac(○,4)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冯延巳)EQ\o\ac(○,5)别浦高楼曾漫倚。对江南千里,楼下分流水声中,有当日凭高泪。(晏几道)(2)灞陵: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用“灞陵”这个意象时,常常会出现“借代”修辞。例句:EQ\o\ac(○,1)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EQ\o\ac(○,2)不比灞陵多送远。残丝乱絮东西岸(张先《蝶恋花·移得绿杨栽後院》)EQ\o\ac(○,3)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箫声咽》)EQ\o\ac(○,4)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著》)EQ\o\ac(○,5)三月灞陵桥,心翦东风乱。(吴文英《生查子》)(3)流水:古人分别多在水边,因流水之多、之长、之柔、EQ\o\ac(○,1)流水一去不返,故古人常用“水”来表示离别。EQ\o\ac(○,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EQ\o\ac(○,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EQ\o\ac(○,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EQ\o\ac(○,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EQ\o\ac(○,6)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EQ\o\ac(○,7)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泾川送族弟醇》EQ\o\ac(○,8)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邕之武昌》EQ\o\ac(○,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落日:离别的伤感与落日的苍茫正相协调,悲凉的环境正好可以烘托凄凉的离别之情。EQ\o\ac(○,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EQ\o\ac(○,2)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EQ\o\ac(○,3)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EQ\o\ac(○,4)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EQ\o\ac(○,5)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鸿雁类:EQ\o\ac(○,1)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EQ\o\ac(○,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EQ\o\ac(○,3)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EQ\o\ac(○,4)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河边有雁声。(李颀《送刘昱》)EQ\o\ac(○,5)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严维《丹阳送韦参军》)孤蓬类:EQ\o\ac(○,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EQ\o\ac(○,2)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月:月亮本是自然界一客观存在的事物,但它不会因人的消亡而消亡,它是永恒的。很自然的,它就成为文人骚客们寄托感情的物象,也就是所谓的意象。我国古代诗歌有很多句子与月亮有关,他们对月寄予了很多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怨恨等等。EQ\o\ac(○,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EQ\o\ac(○,2)此去与师谁与共,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EQ\o\ac(○,3)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EQ\o\ac(○,4)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EQ\o\ac(○,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卿》)EQ\o\ac(○,6)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王昌龄《卢溪主人》2、送别诗(感情)归纳:依依惜别之情:EQ\o\ac(○,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EQ\o\ac(○,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EQ\o\ac(○,3)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王实甫《西厢记》盼游子早归:EQ\o\ac(○,1)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无名氏EQ\o\ac(○,2)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相送》劝勉安慰:EQ\o\ac(○,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EQ\o\ac(○,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EQ\o\ac(○,3)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别薛华》EQ\o\ac(○,4)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陈子良《送别》EQ\o\ac(○,5)知君命不偶,同病亦同忧孟浩然《送席大》EQ\o\ac(○,6)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崔曙《送薛据之宋州》3、送别类意象高考题1、(07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题提供参考。“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2、(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案】(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单独回答“别情”给1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分)情感不匹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答案】由眼前情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啤酒产品线上线下融合营销合同4篇
- 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2-2023
- 2025年度企业间短期周转资金借款合同模板
- 2025版牧民草场承包权流转及收益分成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个人合法厂房出租及配套设施使用管理合同
- 《犬猫疾病专题》课件
- 2025年度苗圃农业废弃物处理合作合同4篇
- 2025年度商业综合体店铺装修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度草莓种植与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合同3篇
- 课题申报参考:南岭走廊瑶族传统建筑壁画图像叙事及活化研究
- 2025年度车辆抵押借款合同模板(专业二手车交易平台)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煤矿反三违培训课件
- 向流程设计要效率
- 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要点
- 2024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当代中外公司治理典型案例剖析(中科院研究生课件)
- 动力管道设计手册-第2版
- 2022年重庆市中考物理试卷A卷(附答案)
- Python绘图库Turtle详解(含丰富示例)
- 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