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民间传说_第1页
通海民间传说_第2页
通海民间传说_第3页
通海民间传说_第4页
通海民间传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海民间传说研究高5012届11班

资瑞阳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积淀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智慧,而民间传说正是这些智慧的突出表现。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有义务了解这些璀璨的民间传说。而了解这些就要从自己的身边开始,所以我选择“通海民间传说”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为了了解通海民间传说,首先,我走访了一些主要的名胜,如:秀山、三圣宫、聚奎阁等拥有丰富故事的地方。之后,我向一些老人了解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最后,我又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最后进行整理,得到了我最终的研究结果。通海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大理国时期通海因为秀山是大理国王的“鹿苑”而成为滇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到了宋末,蒙古族开始进攻中原地区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就率军队从南面北上,此时的通海就成为了元军的一个重要的驻扎地。到了元末,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的残余势力几经辗转,最后也是躲到了云南避难而通海再一次成为了元朝的中心城市,直到现在在通海的兴蒙乡还生活着蒙古族的后裔。而且关于元军的入滇还有一传说,传说蒙古王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帅10万兵马入滇,乘革囊渡过金沙江后,来到河西曲陀关。在险峻的半山腰上,军困马乏,饥渴难耐。正在无计可施之时,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扬蹄嘶鸣,不断在地上翻刨,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不一会儿,刨出一个小塘,泉水滚滚而出,清凉可口,解除人马饥渴。忽必烈继续挥兵南下,日夺三关,夜占八寨,取得节节胜利。后来,人们在小塘边砌以石头,取名“马刨井”。说起通海不得不说的几个地方,养育通海人民的杞麓湖,通海的中心聚奎阁,云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秀山。传说,曾经有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秀儿和麓儿,他们的家里很穷,但他们不离不弃。可是一个财主看上了美丽的秀儿,要秀儿嫁给自己,秀儿不从,心里只有麓儿,财主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秀儿都不答应。最后财主以为,只要麓儿死了,秀儿就会顺从。就以欠债为由逼迫麓儿,最终使他跳湖死去。秀儿得知麓儿死去,赶到湖边,终日以泪洗面。时间一天天过去,秀儿变成了一座碧山。因为此山是秀儿所变,所以后来人们把它称为“秀山”,而湖也改名为“杞麓湖”。此后正午时分,人们还可以见到秀山倒影在杞麓湖里,就像一对相拥的恋人。相传很久以前,当今通海所处的地方是一片汪洋,通海人民这能在山顶耕种贫瘠的土地,由此当时的通海民不聊生,就算想逃荒四周是水也没有出路。就在此时,从现在的红塔区来了一位名叫李畔富的高僧。畔富就在湖东岸石笋丛立处,以禅杖戳通石穴,水即汹涌下泄。但恐湖水泄干,影响栽插,遂向石穴撒黑豆一把,霎时,黑豆变成石头,阻挡水势,湖水只能从石缝之中缓缓下泄。从此,杞麓湖四周现出良田万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这个洞也就被人们叫做“落水洞”。在这里海域通海八景之一的海门夕照:日夕时余辉遥映,白浪腾空。而畔富高僧治理了水患之后,就在秀山上久居下来。可是有一天,畔富高僧突然不见了,人们很是惋惜。在他不见后,人们在月明之夜常常能在他之前居住地前的林间听见笛箫的声音和山林野兽嘻戏的声音,人们都说这是畔富高僧不愿离去依旧在山中隐居保护着通海。后来笛箫声不见了,人们去寻找的时候,在林间发现了一块石头,如真人大小,手持锡杖,脚踏神龙。人人都说,这是畔富高僧修炼成仙乘龙而去了,于是人们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一座“畔富公影堂”来纪念他带给通海人民的幸福和安康。而在发现石头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畔富墓,因为这是畔富凡身死去的地方。而历史上的确有过神僧畔富,畔富,俗姓李,新兴州人,家巨富,喜参禅。他抛弃荣华富贵,到天常寺削发为僧。后来云游通海,爱这里山清水秀,住持秀山普光寺。后来,畔富在秀山拂衲而逝,县人不忘他的功德,在秀山为他建祠,塑像,以示敬仰。昔人有诗云:“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与杞麓湖有关的还有一个忠贞烈女的传说,古时东卿的妻子卢氏貌美如花,在东卿死后,誓死守节。有一个土豪念卢氏的美貌想娶其为妻,就用武力逼迫卢氏,卢氏誓死不从,土豪便派人追赶卢氏,追逐中卢氏投湖自尽。凛凛正气,数百载不灭。于风定之时,湖水拖蓝一带长数十丈,宽数尺。这也就成了“通海八景”之一的“湖水拖蓝”。在畔富治理了水患之后,于明代皇宫出现了一次水灾,这一次通海人效仿畔富给皇宫解了难。明代,永乐年间,皇宫中有怪龙为患,连日淫雨霏霏。皇帝诏天下僧道设坛祈禳,淫雨仍然不止。有人向皇帝举荐说:“河西赵云峰,信奉阿吒哩教,人称他阿吒哩,有降龙之术,陛下何不召他入宫一试。”皇帝即派钦差来到河西,请阿吒哩入宫降龙。赵云峰到了皇宫,略施法术,将怪龙收入瓶中,淫雨果然停止。永乐皇帝大喜,赐赵黄金千两,赵拒不收受,带着瓶中的怪龙回到河西,安放在南山乡茶山下的堰塘中。因为这一怪龙有九个头,所以塘名就叫“九龙池”。怪龙在九龙池安家后,爱这里山清水秀,也就不再作怪,日日夜夜吐出清泉,灌溉着龙池四周的田园。赵云峰把怪龙安置之后,又将瓶中的几十条小龙带到他的家乡北乡坝,放在坝子四周山脚水塘里。这些小龙各显其能,也吐出泉水,北乡坝再不愁没水栽田,年年五谷丰登。阿吒哩死后,河西很多村子都为他立庙、塑像。从杞湖边向南走,不远就能见到“聚奎阁”。相传,曾经有两个人一起结伴读书想要考取功名。两人都是很聪慧的,才华出众,都有希望考取极好的功名。此时文曲星托了一个梦给两人,对两人说:“我有两件宝物,欲赠给你们两个。”说着便掏出两支笔和一个官印,又说:“有了这两支笔,将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教出极其优秀的学生;有了这个官印,就能高中状元。”说罢,二人醒了过来,枕边放的便是文曲星梦中拿出的东西。后来一人取了一样宝物,分头回家。得到笔的那个人将笔插到了秀山上,这两支笔变成了两座石塔,这便是“双文壁”,此后通海的文风大盛,文人代出。实际上双文壁位于秀山苗圃大门前左右两旁,塔为双塔,共七层同为方形砖石砌筑,高4.6米,底层边各长1.2米。双文壁建于明代,为地方人士为陪修文风而设计的塔,双塔虽然小巧,但由于设计细腻,《中华古塔》一书特将其收编。而得到官印的那个人从此后不再学习,整天把玩手中的官印,最后名落孙山。在回家路上,他羞愧难当,将官印丢下自己云游去了,这个官印就变成了现在的“聚奎阁”。关于聚奎阁还有另一个传说,在聚奎阁下面有一口井,井中有一条恶龙,聚奎阁的样子之所以像官印就是为了震住恶龙,如果聚奎阁一倒恶龙便会出来再次危害人间。实际上聚奎阁位于通海县城中央,阁为攒尖顶式四方单体三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清·康熙时一次大火被毁,继而恢复。至清·光绪二年,因民屋起火,阁又被焚毁,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重建而成并保存至今。占地226平方米。因为建聚奎阁时所需木料都采用了南方铁栗树,并且是中国营造法式的榫铆结构。建阁至今135年间,通海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公元1915年、1970年),城中大部份民居都垮塌,而聚奎阁却安然矗立城中,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科学性,当然也包括用料的珍贵。上世纪199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从聚奎阁继续向南走,就来到了通海的文庙,虽然通海的文庙不如建水的出名,但是因为通海有过阚祯兆这样的“艺术骑士”上香祈福的人也是颇多。在文庙的北面照壁上有四块青石板,石板上写有“礼乐名邦”四个大字。朱阳,福建人,翰林,清乾隆二十六年,任通海知县。衙门冷冷清清,告状的人寥寥无几。一日,朱阳微服漫步县城街头,行至阁楼下,只见那里有四条大青石,上面端坐着八位乡老吸着旱烟,正在为两个乡人排解纠纷。不多时排解完毕,乡人言归于好,笑着离去。朱阳恍然大悟:哦!原来这里就是断案的地方。朱阳回衙门后,将退回讼案不多,以及所见到的县内讲文学、习礼仪等民情一一上禀,故上峰赠予通海“礼乐名邦”称号。朱阳为了考察通海有无真才实学之士,又将“礼乐名邦”四字手书一式三份,每个字按其上下左右结构分别拆开,要通海士子重新组合起来。有一士子,经过观察,略加思考,竟按原来笔势组成了“礼乐名邦”四字。朱阳大喜,遂刻石嵌于南门月城内照壁之上,今移嵌于文庙大照壁。继续南上就到了通海最出名,也最具有故事的秀山。秀山在众多山峰之间只能算是小巧玲珑的,而且风景也不算是出众,但是她也和“金马”“碧鸡”“点苍”并称为“云南四大名山”这些都只因为山上的故事。秀山上有匾联150多块,而且多是名人所书,所以秀山有着“匾山联海”的美称。而且秀山除了“匾山联海”的称谓还有一个就是“碑林”,山上有古碑近100块,而被誉为“秀山碑林之首”的“普光山智照兰若碑”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当年立碑时是宣光七年,又为明洪武十年。当时朱元璋起兵一举击溃元朝大军,统一了中原,改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元朝的皇帝被迫逃到辽宁,不久便死去了。而他的子孙仍以元朝的名义活动,改年号宣光,并且统治着云南,这就是历史上的北元。在这期间云南由梁王率一隅军队把守,也就近千人。当洪武十四年明朝大局已定,朱元璋派沐英率十万大军出伐云南,梁王因人数之差惨败于明。这时元朝才真正灭亡,云南也才纳入明朝的版图。因此导致了元朝统治中原88年,而统治云南128年,相差正好40年。而且碑中记录了普光寺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记叙了当年都元帅所管辖的范围以及当年忽必烈入侵云南时的驻军情况。碑文记载当年都元帅统治着通海、文山、建水和越南的一大部分地域。当时都元帅到曲陀关驻扎了十五个隅,共一万余人。当占据云南后都元帅和他的军队过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平静生活。而且宣光时期的碑世界上仅仅有六块,而“普光山智照兰若碑”就位列其中。而关于这块碑的底座也有一个传说。太上老君炼仙丹,当时一共建了两座炼丹炉,一座建在天宫,一座建在地上。地上的那座就建在现沁阳境内的神农山紫金顶上。为了炼好仙丹,玉帝还派了一只赑屃、两只白仙鹤给老君当助手。白仙鹤飞遍太行山,寻找灵芝瑶草,赑屃品尝炼出来的丹丸药性。每每金丹出炉,经赑屃品尝定了药性,再由白仙鹤飞送天宫。到了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每天吃着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戴着金银玉器,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所以他最怕死。他说人只要一死,再多再好的东西也就都归别人了。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秦始皇派出了许多人马,上华山,下瀛州,入东海,到处寻仙访道,可这些人马到头来不是扫兴而归,就是渺无音讯。后来听说太上老君在太行山紫金顶炼丹,就亲自带领人马,日夜兼程,浩浩荡荡,朝河内郡赶来。太上老君当然知道秦始皇的作为,心想:要是秦始皇这样凶残暴虐、杀人不眨眼的昏君得了仙丹,长生不老,那还会有老百姓的活路吗?所以不等秦始皇到来,他便一脚蹬翻了炼丹炉,背起丹葫芦跨上青牛,驾起祥云返回天宫了。赑屃、仙鹤在外还没回来,老君走得太急,竟把这两个神物留在了凡间。秦始皇带领大队人马爬上紫金顶,见山上炉倒火灭,丹净药绝,空无一人,顿时恼羞成怒,下令把山上的一切全部毁净灭绝。搜山时,赑屃、仙鹤回来了。赑屃、仙鹤没有得到老君的指令,不敢贸然返回天宫。略一犹豫,竟被秦始皇捉住。秦始皇高兴地说:“有这两个仙物,吃了也能长生不老。”再说这赑屃、仙鹤,毕竟是天上仙物,哪能在人间受此侮辱!赑屃一急,就现了身,和紫金顶的山石紧紧连为一体,任凭千军万马也休想挪动半点。仙鹤呢?急忙把脖子一伸,两翅一展,变成了松树,根扎危崖,枝伸天际,任你武艺再好的士兵也到不了它跟前。秦始皇没法,只得灰溜溜地回去了。俗话说:“千年龟、万年鹤。”赑屃、仙鹤留在人间,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因为紫金顶上的松树是仙鹤变成的,树身一色白亮,所以叫白鹤松,也叫白皮松。后来,南蛮知道了赑屃的来历,就想偷走。当地群众知道后,就在赑屃背上立了一座七尺高的大石碑,还修了碑楼,保护起来。朝山的善男信女登临紫金顶,都要专门到赑屃身上摸一摸,以消灾祛病。在老君殿后边,至今还有一大堆灰白色的软石头,据说就是老君蹬倒炼丹炉流出的东西,虽无长生不老之神效,却能治疗多种疾病,人们称做老君石、丹炉遗石,又因它质地松软,手能抠动,又叫“抠石”。从秀山脚拾级而上,一路上都是文化的积淀,传说充盈在其中。向上便来到了,畦町王庙,里面供奉的不是神而是云南本地的英雄,畦町王和毋波、段思平。而段思平正是大理国的开国皇帝,而他的成功据说和秀山是分不开的段思平在联合东爨乌蒙三十七蛮部征讨大义宁国杨干贞之前,曾经“祷于秀山神祠”。这也反映了他对秀山神灵的敬仰和信任。他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后,改通海郡为秀山郡,改秀山为玉隐山。第三件是他举事成功后到秀山还愿,在秀山上修建了田勾町王庙、慈云寺、普光寺等庙宇,并铸铜像一百余尊。旁边就是三元宫,三元宫中曾经有过一株茶花,月夜盛开,在皎洁的月光下,花瓣款款起舞,姿研冠绝。花残落地,风骨仍存,片片仰而不俯,称为“宝花玩月”。此茶花旧在三元宫前,弘治初年贡入御苑,其花不开,仍发回本观,花复开。落时瓣皆仰而不俯,月夜姿妍,为土酋所伐,至今花信不复传矣。向上来到了登瀛桥,据说原来的通海少女个个貌美如花,可是美中不足的在于,通海女人的风骚也是远近闻名的。当地有一个贤人就对乡邻说:“你们看登瀛桥那不就是秀山的下体吗?”大伙一看果真如他所说。贤人就接着说:“秀山的下体正对着通海城所以才这样,只要立一面照壁一挡就好了。”大伙照做后,果然通海的风气有了很大的改善,周边的人也都知道通海女人的贤德。再向上,到了普光寺,这里就是“普光山智照兰若碑”的所在地,而在这块碑的对面有着另一个大看点。一座有着典型的元朝建筑风格的观音寺。这座寺庙最吸引人的是,玉米杆杆做大梁,竹篾做窗子,糯米粑粑做围墙。而且在里面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身上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在一个绿树环绕的小村庄,这就是救苦救难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三皇姑妙善的出生地瓦固村。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姓妙名庄严的人在瓦固一带建立了兴林国,号称妙庄王。妙庄王迎娶本地郄庄村郄武燕为妻,相继生下妙音、妙颜、妙善三个女儿。妙音、妙颜长大后招了驸马,过起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三女儿妙善饱读经书,聪颖贤惠,常怀忧国忧民之心,久而久之,便有了出家修炼以解脱世俗凡间痛苦的念头,也因此与父亲发生了激烈冲突。妙庄王要为三皇姑挑选驸马时,三皇姑向父亲提出了三个不可能实现的条件:一是要选天上降龙伏虎之将;二是要天边星星月亮做嫁妆;三是要王母娘娘亲自来保媒。妙庄王一气之下,也提出要三皇姑办成三件事:一是要三皇姑一夜之间,一个人磨出皇宫御宴三天所用的白面;二是要三皇姑一夜之间,捡开三石掺杂在一起的谷子和芝麻;三是要三皇姑在寒冬腊月一夜之间在御花园里种出百花。妙庄王本想吓退女儿,谁知女儿的诚心感动了神灵,结果一夜之间,判官小鬼帮其磨完了三天的面;蚂蚁和家雀帮其捡开了三石谷子和芝麻;百花仙子帮其种出了百花。妙庄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三皇姑到白雀庵出家,但下旨要其带发修行。白雀庵地处县城东北的白佛村。当时的白雀庵尼姑众多,而距此不远,还有一座白佛寺。白佛寺的和尚在村中胡作非为,对尼姑多有不敬,这事传到兴林国,却被说成尼姑和和尚淫乱。妙庄王听到后怒不可遏,觉得丧失了皇家体统和佛门尊严,一气之下,命三千御林军火烧白雀庵和白佛寺,结果数百僧尼葬身火海。危难之时,下界的火光和哭声惊动了天上的值日官韦陀,将三皇姑从墙里推到墙外,保全了三皇姑的性命。三皇姑遭此大难,不敢停留,于是就沿着大路一直西行,暂避于邢台双楼的三台山,后来闻听苍岩山是修行的好地方,便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井陉。苍岩山悬崖林立,峰峦叠嶂,苍鹰难飞,猿猴难渡。正当三皇姑为人间无路、上天无门而恸哭的时候,被天界巡视官太白金星发现。太白金星派出一只斑斓猛虎,驮着三皇姑上了苍岩山。三皇姑面壁修行九年,终于修成正果。再说火烧白雀庵之后,妙庄王身上长出了如婴儿小脸般的人面疮,御医都束手无策。一游僧告诉他,要想除掉病根,须用亲生儿女的手和眼做药引。妙庄王派人去问大女儿,大女儿不情愿,问二女儿,二女儿也是百般推脱,无奈之下,只得派出大臣上苍岩山寻找三女儿。三皇姑毅然挖下一只眼,剁下一只手,交给大臣带回。妙庄王病好之后,亲到苍岩山敕封三皇姑,要还女儿“全手全眼”,可谁知传令官却误传成了“千手千眼”。这就是以后各地寺庙中供奉的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音菩萨。以后由于连年战乱,妙庄王的两位驸马相继被杀,两位皇姑效法三皇姑遁入空门,潜心修炼,也终于得道成仙,先后成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分别在山西的五台山和四川的峨眉山修炼。再后来,兴林国江山败落,妙庄王夫妇二人看破红尘,也舍弃皇位皈依佛门。皇后郄娘娘被如来佛祖封为万善菩萨,妙庄王凡心未灭,被封了个“讨饭菩萨”。隐身在普陀山的凉亭和路边的小佛龛里。在秀山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小亭,名叫“凤仪”,相传汉时,秀山上绿草如茵,山花烂漫。一日,细雨蒙蒙,阳光灿烂,有朱凤翔宇于秀山之半,引来百鸟翩翩起舞。后人在此建“凤仪亭”,题“凤亭花雨”,以志凤凰来仪之盛事。明,“靖康之役”,建文皇帝逃出京城,来到云南武定狮子山出家,称应文大师。为躲避明成祖追捕,经常云游四方。而有一段时间建文帝就居住在秀山上的慈仁寺里。而且关于建文帝在通海还有很多传说。一日,建文皇帝云游滇南,来到通海的西山。又饥又渴,看见地里种着的萝卜又大又白,就拔了一个,削去外皮生吃解渴。忽然见到一个庄稼汉远远走来,他非常尴尬,不小心,刀削手指,鲜血染红了手中的萝卜。庄稼汉见有人偷吃萝卜,气愤地责问:“为什么偷吃我的萝卜?”建文皇帝灵机一动,反问:“你种的萝卜是红的还是白的?”回答说:“是白的。”建文皇帝将手中的萝卜一举说:“我吃的是红的。”话音刚落,他手中的萝卜整个都变成紫红色。庄稼人十分惊讶,跑到地里一连拔起几个查看,个个都是紫红色的。从此,西山山这贫瘠的红壤地里种出的萝卜都是紫红色的。通海特产紫萝卜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另一个传说是说,建文帝曾避难于杞麓湖畔的海潮寺内,盛夏之夜,蚊子、青蛙的鸣叫声扰得他难以入眠,他便喝叱了一声:免朝。后来海潮寺内便再没有蚊子,寺外一公里外也再没有蛙鸣。秀山上最有名气的寺庙当属“涌金寺”,相传铁牛和尚一日做梦,梦见在秀山顶上“地涌金莲”。醒后和自己的小徒弟说了,徒弟说自己也有如此一个梦,他心里暗想着一定是一个佛家宝地,于是就四处化缘建了“涌金寺”。在建造涌金寺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修建古柏阁的柱子因为工匠的疏忽坏了一根,因为这整个工程都停了下来。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鲁班正好在通海,于是人们就像鲁班请教,鲁班听后用施工留下的锯末重新做了一根和原来的一模一样的柱子,这根柱子就被叫做“锯末柱”。另一个意外则是,在建造是山上的和尚也参与进来。一日,一个小沙弥从山下抬一根柱子上山,到了半山小沙弥靠着树想休息一会就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柱子不见了,四处寻找后才发现柱子被树包起来了,这就是山上的一景“树包柱”。至今仍存,而且柱子上的榫眼清晰可见。在通海不仅仅名胜中有传说,通海人的身上也蕴含着丰富的传说。明代天顺年间,广西全州举人蒋良带着夫人郭氏赴任河西知县。到任后不久,郭氏生一子名升。夫人不幸病卒,因无人抚养幼子,又娶通海陈氏为继室,陈氏生一子名冕。两个孩子都聪明过人,县人以两凤生二龙赞之。不几年,陈夫人也去世。蒋良任期届满,因为官清廉,余俸不多,只好以一马负二竹篮,把两个孩子各置竹篮之中,载归家园。后来,蒋升仕至户部尚书,蒋冕仕至礼部尚书,县人称之曰“一马驮双相。”蒋冕为官后,曾有诗寄外祖家云:“通海城西我母家,少年骑竹绕庭花。依稀记得曾游处,芳草垂柳路不差。”葛中选,明代河西城内人,官至苑马寺卿,故县人皆称他为葛苑马。他生性聪慧,自幼能识鸟音。一天,中选随母亲到河边洗衣服,听乌鸦连叫数声。他对母亲说:“乌鸦说,姑妈死了。”母亲大怒,责备他为何出此不祥之言。正当此时,报丧人已找寻到河边。过了半年,中选与父亲同去扫墓,老乌鸦飞来乱叫不止,他又对父亲说:“刚才老鸦讲,要你去买棺材。”父亲信疑参半,回到家中,果然有人来报,岳母去世,要姑爷去买寿材。后葛中选考中举人,出任湖北嘉鱼县令。微服私访中,听到童生金声读书之声,惊其慧,因而将金声引入署中教养,并指导其学业。后来,金声一举成名,大魁天下,官至吏部尚书,题赠葛中选“绝学名儒”匾额一块。一日,皇帝问金声,谁为天下奇才。金声奏曰:“云南省临安府河西县吾师葛中选,精通泰律,能识鸟音,为天下奇才也。”皇帝即召葛中选进京当面试之。命宦官以食盐、辣椒面各拌一箩饭粒,分别撒于殿堂东西两厢屋顶,引来群鸟觅食鸣叫,要葛中选辨别群鸟所言何事。葛中选从容奏道:“陛下,臣仔细听来,东厢鸟鹊说:‘咸些!咸些!’西厢鸟鹊说:‘辣些!辣些!’”满朝文武官员无不叹服。皇帝大喜,称赞葛中选不愧为当世之“绝学名儒”。清代通海城沈育柏,年轻时不愿做官,立志行医济世,创设“拨云堂”药店。一日,沈育柏出街,见一乞丐,身染重病,躺在街头。沈育柏救人心切,将这乞丐抬回家中,精心调治。不几日,乞丐康复,随手在花坛内抓起一把土,搓搓捏捏,竟成一钵,对沈育柏道:“沈先生,你可用此泥钵研制眼药,包你家的锭子眼药,药到病除,名扬四海。”沈育柏接过泥钵,忽然间,乞丐杳无踪影。从此,沈氏用乞丐给的泥钵制作的“拨云锭”眼药,神妙非常,凡患眼疾者用之,无不立见奇效。师某,清代河西县石山嘴人,父亲早故,家境贫穷。母亲死后,无力买棺装殓,趁夜深人静之时,把母亲的尸体扛到后山,用稿荐裹好,放在一堵高大的崖石之下。次日清晨,他来到后山,见昨晚安放的母亲尸体已被泥沙掩埋,无奈,就把母亲葬在此地。师某年轻时风流俊俏,放荡不羁。母亲死后,生计日艰。为了生活,便离开家乡,到外地做铁匠活计糊口。后来,流浪到班洪葫芦王领地,寄居在当地人家里,仍以做铁匠为生。一日,看见主人愁容满面,流泪长叹。他再三询问,才知道葫芦王去世,王妃独揽大权,不时挑选英俊健美的男子进宫,供其役使,稍不中意,就惨遭杀害。主人说:“今天,要召我的独生子进宫,怎不叫人忧虑。”他同情主人的不幸遭遇,于是,毅然愿意代替主人之子入宫。师某入宫后,为王妃揺凉打扇,深得王妃的欢心,就招赘他为夫,继承葫芦王之位。他在位期间,革故鼎新,颇受当地人的称颂。其实这些民间传说不仅仅是故事曲折动人,在一定意义上这些传说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一、是启蒙儿童的重要方式。我们知道当一个孩子在学习说话、行走和思考的时候,他们的好坏观、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在形成。毫无疑问,这是孩子一生中最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期,因此人的早期教育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对于其他的文学样式,我认为,民间故事是一种较为喜闻乐见地,易于接受的方式,民间故事不仅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养成符合所处社会的道德感与价值观,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二、再现当地人们的思想观念。民间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契合了当地人的某种思想和信念,民间文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文学宝库,其内涵也将随着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