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协同发展:地方大学的特色办学思想与实践探索——以荆楚理工学院“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创新实践为例[摘要]文章认为地方大学应紧紧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中心,坚持与基层社会经济协同发展,探索中国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色发展范式,形成地方大学特色办学的特异能力和核心价值,走出一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产学研一体化特色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基本特征,介绍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框架下荆楚理工学院的特色实践,以期引发深入探讨。[关键词]地方大学;基层型大学;协同发展;办学特色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协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建设新型大学的重大命题。这种新型大学不是以同构大学金字塔为目的,不是远离社会去建构学术“象牙塔”,而是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协同创新”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中心,积极发挥在“人才培养、研究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把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地整合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聚焦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上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社会化和实践化发展。正是在这种战略思维引导下,我们提出学校总体办学定位与使命: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坚持与基层社会经济“协同创新、协同服务、协同发展”,创建具有中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高水平基层型大学。一、地方大学特色办学定位的战略思考特色定位是导向大学科学发展的首要前提。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曾多次指出,“每所高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都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和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在各自的层次和类型中争创一流。”[1]潘懋元.分类、定位、特色、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1-4.1]对此,我们在2010年3月接受《科学中国人》杂志专访时,第一次提出“基层大学”的定位:“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定位我校的话,我愿意选用‘基层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学校面向基层合作服务。”[2]王军.思考教育之道,探索育人之路——记荆楚理工学院吴麟章校长[J].科学中国人,2010[1]潘懋元.分类、定位、特色、质量——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2):1-4.[2]王军.思考教育之道,探索育人之路——记荆楚理工学院吴麟章校长[J].科学中国人,2010,(3).从根本上讲,权衡大学定位是否合理,不应局限于纯学术分类,还应从社会发展的独特视角,来考量适于自身而又切合社会需要的特色发展模式,其衡量标志应是社会对大学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这种认识将大学特色定位的独特性,放在更具有“本质规定性”的“社会纬度”,以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作为衡量大学定位的重要标准,引领大学的正确发展方向。这种“社会导向”的新型大学定位观,与大学常规分类理论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联系的一面,是强调大学本质上是具有学术属性的人才培养机构,必须恪守大学的学术秉性,遵循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与内在规律;区别的一面,是强调大学教育从根本上来讲,应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潘懋元.关于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4):1-10.强调大学不能外在于社会而独立存在,而应同时遵循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外部规律,彰显依存于社会的特色发展价值。这是因为,现代大学已“变成沟通生活各界、身兼多种功能的超级复合社会组织”,[4][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大学已不仅仅是学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组织者,是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集成化发展的新型领域。地方大学更应跳出纯学术理性的办学思维定势,确立“社会导向”的新型发展观,树立“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观念,融入到与社会协同发展的“[3]潘懋元.关于现代教育与教育现代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7,(4):1-10.[4][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我国已从经济建设为主的阶段,进入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世界经济强国这个新的伟大目标的实现,都迫切要求我国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基层社会经济建设。目前,基层社会经济建设领域尚是“科技、人才、教育”最为薄弱的环节,紧紧围绕我国基层社会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个中心,按照“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办学”的要求,切实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创立并大力发展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发布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等院校和高教体制尤其要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高等教育应该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它的长期发展方向。”[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R].教育发展研究,1999,(3).5]地方大学必须走出学术型主导的传统办学模式,着眼社会服务能力和特色创建的战略层面,进一步细分并确立社会化导向的基层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基层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核心价值和终极追求,以真正超越学术型办学的应用型教育模式,融入到与基层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中,探索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中国式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范式,实现大学教育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式办学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型培养模式转型。这正是大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一种[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宣言[R].教育发展研究,1999,(3).二、“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办学思想与基本特征(一)“基层型大学”之“中国特色”的基本内涵基层型大学的“中国特色”强调大学的政治使命和办学方向:始终围绕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这一根本目的,致力于探索一条与社会协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基层型大学的“中国特色”强调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特色发展为内涵,以全方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重要职责,以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走“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之路。基层型大学的“中国特色”强调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科学发展为第一要义,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中国模式、基层特色”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范式。基层型大学的“中国特色”强调坚持和谐发展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具有和而不同、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需要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兼容的大学文化,更加注重与基层社会协调发展,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机制与模式。(二)“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基本特征从“立足基层,融入社会,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出发,“基层型大学”重在回答“培养什么人”、“谁能培养这类人”、“如何培养这类人”这三个基本问题,突显四大特征及核心价值观:1.基层型大学根本特征是培养“社会人”素质基础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坚持“社会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基层型大学只有首先注重人才的“社会人”属性,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合格的人才。从人才分类来看,培养学术精英并非地方大学的主要使命,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要成为“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更需要的是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融入社会的综合素养。合格“社会人”的人才特性是什么?他们应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锤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6]具备用“和谐思维认识社会、阳光心态适应社会,有为之心融入社会”的社会素养,具有“善思考、善学习、善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阳光成人、立志成才、敬业成事”;其成才的重要标志是立足基层社会建功立业,志在高远追求卓越人生,[6]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2.基层型大学关键特征是队伍建设“社会化”,坚持“社会化师资”队伍建设观合格的“社会人”必须基于合格的“社会化”的师资队伍;优秀的“社会人”和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师资队伍要回归并融入“社会”,发挥“社会化师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构建“社会大课堂”人才培养体系与运行机制,一体化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支适合“社会人”培养需要、专业化教育能力和社会化实践能力兼备的“双能型/双师型”教师队伍,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团队。3.基层型大学典型特征是学科建设“领域化”,坚持领域性学科建设观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但基层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不能盲目趋同学科知识形态而缺失社会应用功能,不能脱离行业需求、社会需要,偏离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本末倒置地竞相追逐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建设目标,陷入与学术型大学同质化发展误区。基层型大学的学科建设必须融入到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之中,从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性领域中,寻找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致力于“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基层型大学在学科建设方向上表现出较强的领域指向性,以侧重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为导向,以领域性学科群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以专业学位点建设为重点,以应用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志。4.基层型大学核心特征是“一体化”育人,确立并坚持“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观。“一体化”育人即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文化、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等各方面工作,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一体化地落实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使命上来。“一体化”育人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大学“社会化”,树立“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观念,和“大学是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拓者、组织者”的治校观念;“一体化”育人的主要任务与目标是不断提升“四个能力”——引导学生提升“理性思考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教师提升“教学/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支持团队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能力。“一体化”育人是“社会化”办学思想的具象化,是“社会人”培养理念的实践化,是“产学研”结合模式的完善化;没有“一体化”就没有协同发展的凝聚力,更没有基层型大学的特色发展和科学发展。三、“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框架下荆楚理工学院的创新实践(一)以领域性学科为总支撑,对接产业兴专业,走协同发展之路领域性学科建设观认为,学科不仅仅是学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术活动社会化的组织平台,是学术资源和社会资源集成化的新型领域。同定向于学术领域、强化学术属性的学术性学科不同的是,领域性学科定向社会发展领域,强化社会导向,相关学科在特定行业领域,交叉聚合,形成开放融合的网状效应。其发展定位是为基层社会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走出一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水平领域性学科发展之路;其学科专业定位是始终面向基层社会行业领域,办成行业背景深厚的集约型领域性学科,形成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学科发展路径和核心能力,在“一体化”强化特色学科、特色平台、特色团队、特色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方面,显示较强的学科建设的引领示范功能。为此,我们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办学方向,与地方支柱行业、产业、企业联姻,面向基层社会事业或重大战略领域,聚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领域性学科建设,不断汇聚各学科优势,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打造特色学科梯队,培育交叉学科优势,构筑新兴学科高地,建设新农村科技学院、老龄事业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科学学院、循环经济工程学院(简称“一农一老一少一循环”)、城乡建设学院等特色学院。新农村科技学院是我们积极服务荆门新农村建设,助推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在升本之初就创建的特色学院。我们主动对接“中国农谷”建设省级重大战略,培养懂技术、能经营、会创业的新农村建设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带头人,构建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我们进一步围绕“三化同步”的建设目标(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立足服务前位,谋划发展高位,成立“中国农谷研究院”和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校企共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为“中国农谷”的规划构想及其建设,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平台和智力支持,并选择与“中国农谷”建设耦合度较强的农业生态产业、农产品加工和包装、城乡规划与建设、农耕文化开发与生态休闲旅游等领域性学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助力“中国农谷”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的响亮品牌,努力为“中国农谷”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成果转化推广的“孵化器”,新农村建设的“服务站”。(二)以一体化办学为总要求,立足基层育人才,走转型发展之路基层型大学要实现转型发展,就必须突破大学办学的“孤岛效应”,突破人才培养的“经院模式”,从“校园小学校”传统封闭的思路中跳出来,将大学的“社会属性”“化”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上来,“化”入“社会大课堂”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汇聚到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中来,彰显大学“社会属性”与“社会人”人才培养质量观,实现大学教育由学校本位向社会本位、由封闭式办学模式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转型。其重要使命是以立足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找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的结合点与着力点,“一体化”地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一体化”地打造特色学院和产学研平台,“一体化”地增强服务地方的核心能力,“一体化”地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社会化和实践化发展,努力把经济社会基层融合为广大师生成长成才的姊妹大学、开创事业的人生舞台和志在高远的人生起点,实现与地方基层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的建设目标。为此,我们围绕“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系一体化改革”示范区建设,构建“校园小学校、社会大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广泛建立“校企、校区、校村”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政校企合作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中小学与学前教师“国培计划”,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开展农村劳动力分层定向型培训、对口型培训、专业型培训和三产服务型培训等;同时,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百人联千户带万家科技促增收”、“农业科技成果进田入户”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和联络员制度,选派骨干教师和干部到县市区、龙头企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挂职锻炼,通过人员“移位嫁接”,实现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如我校专业老师挂职湖北金龙泉啤酒集团,完成“米糠蛋白饮品”项目小试与中试研究,获得国家及省重大科技专项资金900余万元;与沙洋天一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牛磺酸结晶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改造”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以“基地+公司+农户”为纽带,集成生物、物理、计算机控制等现代科技,开发植物非试管智能繁育、植物水生诱变、工厂化育苗液流培植、管道式蔬菜智能栽培技术、芽苗菜培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对光、温、水、气、热、营养等植物生长环境的智能控制,为植物高效栽培和优良品种繁育创造良好条件,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谷”经济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以集成化发展为总路径,融入社会创特色,走卓越发展之路成功从无定式,卓越贵在创新。基层型大学的“卓越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基层,研究基层,服务基层”的正确方向,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走“产学研一体化”集成发展之路。随着大学开放性程度的增强,不断提升大学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的“整合”水平,成为大学特色发展的关键问题。如何提升系统“整合”水平呢?关键在于破解“学科壁垒效应”,放大集成发展效应,优化资源整合路径与机制,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下的平台运行模式,建立与基层社会及行业紧密对接的“平台+项目”运行架构,推进大学组织结构向更具开放性的“矩阵-平台型”结构模式转型,以提高资源重组和要素集成的结构效益,实现开放式办学、集成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务业房产买卖合同样板
- 铁塔检修爬架租赁协议
- 环卫设计瓦工施工合同范本
- 物业装修监管补充协议
- 绿色建筑水电路施工合同
- 音响工程合伙合同
- 医疗传媒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合同
- 水泥生产承销协议书范本
- 智能酒店安全防护安装协议
- 员工出行管理规则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附答案)
- 绿色施工技术在道路工程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2024年中考作文十二大高频热点主题1-至爱亲情(素材)
- 奥的斯GECS配有 MESD 的 GCS扶梯控制软件扶梯服务器调试手册2015
- clsim100-32药敏试验标准2023中文版
- 厂务动力系统培训课件
- 30题解决方案工程师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浙江2024年01月高考:《政治》科目考试真题与参考答案
- (2024年)临床检验医学课件
- 英才计划面试常见问题及解答
- 2024年度《蝉》(完美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