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9《教师职业道德》道德是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其目的是按照一个“善”的原则去创造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道德起源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劳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德的内涵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关于善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以及依靠社会舆论与内心信念来实现和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内涵取决于:1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4调节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道德能够通过道德判断、道德标准和道德理想等特殊形式,反映个人与其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使人们在其与现实世界的价值关系中,明确行为方向,掌握进行道德选择的知识2教育功能,道德在社会教化方面起到的作用3调节功能,道德通过判断、评价等方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在职业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法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岗位上所要执行的特定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特征:1稳定性2具体性3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道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关系时多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1鲜明的继承性2强烈的责任性3独特的示范性4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需要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和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包括:道德理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忠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范畴的关系:1教师道德事业规法和范畴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派生出来的2教师道德事业规法和范畴是由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确立依据:1必须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2必须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必须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1指导作用2统帅作用3裁决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要求:1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3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技能,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4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调整教育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道德标准。它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展开和具体化,比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更直接、更具体地指导和评价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构成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得基本因素。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以下基本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廉洁从教,注重礼仪,遵守公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依法执教就是要做到模范遵守宪法及其他各项法律、法规,包括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活动。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是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是国家和社会对教师提出的道德要求。它是判断教师行为是非善的最根本的道德标准,使教师职业道德的政治方向,只有坚持了这一点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所培养人才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教的必要性:依法执教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不可或缺。我国的依法执教不足具体表现在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不到位,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内容、方法脱离实际等方面。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及其它各项法律、法规;教师要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思想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再次,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廉洁从教的意义:廉洁从教是指导教师要坚持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绝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廉洁是教师的立身立教的根本,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情操方面的要求,是调整教师与物欲诱惑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保证;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证;是维护良好育人环境的保证;是学校各项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教、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教师的快乐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快乐来自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其次,教师快乐来自于师生间美好的情谊。最后,教师的快乐来自于学生长大成才。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证执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费正当的利益的诱惑。公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是衡量一个社会道德风尚好坏、一个阶段兴衰的重要标志。教师礼仪的主要内容:教师的个人礼仪,主要是指教师要注重个人的仪容、举止、表情、服装和配饰;教师的学校礼仪;教师的交往礼仪;教师的公共礼仪教师礼仪的特点:(1)率先性(2)示范性(3)整体性(4)影响的深远性教师注重礼仪的作用: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示范、表率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注重礼仪的要求:努力学习礼仪知识的理论;正确理解和坚持社会主义的礼仪原则;科学认识和掌握礼仪规律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人与人的相处的公德,人与社会相处的公德,人与自然相处的公德。教师应做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加强个人道的修养,增强主体自律意识;加强宣传舆论,深化社会公德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立足从我做起尊重家长团结协作:有利于调动家长教育的潜能,形成教育共识;有利于促进家长素质的提高,形成教育的优势;有利于化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形成教育的合力尊重家长的现实基础要求:社会地位相互平等;教育目标共同一致尊重家长的道德要求: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教育学生尊重家长团队合作是指建立在目标、利益一致基础上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统一以及感情上的和谐。教师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有利于增进学校整体的教育智慧;有利于营造优良的育人氛围;有利于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教师团队协作的基本要求:同行相尊,取长补短;主动交往,相互勉励;友好合作,公平竞争公平竞争与团队协作是对立统一的,公平竞争中有团队协作,团队协作中有公平竞争,这种关系体现了教师之间根本利益一致以及平等的关系。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两项基本内容,是教师爱岗敬业的具体体现,也是评判教师行为价值和整个教育价值的基本标准。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也是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试金石。热爱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底线。教师热爱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师生情感深化的具体表现,又是实现教师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力量。教师热爱学生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师热爱学生的意义:热爱学生有利于促进絮为生奋发向上;热爱学生为教师的施教提高了感情基础;热爱学生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创造了契机;热爱学生有利于教师教学制两的提高;热爱学生有利于激励教师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也是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了解学生是教师公平地评价学生的要求;要充分尊重学生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对学生一种善意的行动倾向,它不仅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存在的价值、上进愿望的肯定,而且他还包含着对学生意愿、要求的充分关注。所以,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始终信任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特征: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严而有方、严而有情;要平等对待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育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在:(1)教书育人是教师必须坚守的职责(2)教书育人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3)教书育人士教师职业道德的最终体现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1)明确教书的内容(2)把握育人的方向(3)教书育人要结合学科、融入感情。严谨治学的重要意义:(1)严谨治学是教师必备的素质(2)严谨治学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3)严谨治学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严谨治学的基本要求:(1)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2)要有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3)要有谦虚谨慎的泰度(4)要有锐意创新的品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所必备的道德品质: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健全的人格,作到身体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求教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学生、公正无私、追求真理的道德境界以及正直城市、和蔼善良、勤奋坚毅的道德素质和宽容谦虚、克己自制、乐于合作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教师的健全人格表现在:(1)教师要有健康的人格身体(2)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心理(3)教师要有对高层次人格的追求。教师必须是身体力行的践履者:(1)教师要仪表大方(2)教师要语言文明(3)教师要严于律已,表里如一严于律已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前提,也是身体理性的基本要求。创新是时代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创新是受教育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创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要求。实践教育创新的师德规范:教师在实践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保证。具体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具备独立获取、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敢想敢做、不断探索;学校要为教师的教育创新提供条件。网络社会的特点:网络社会具有虚拟性;网络社会具有交互性;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网络社会中真假难辨;网络社会善恶难辨;网络社会美丑难辨。教师网络道德修养:教师要正确享用网络的服务功能;教师要正确地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教师要及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进步和完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与自然协调发展;合理利用物资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教师环境道德修养:教师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问题);教师要明确环境道德教育的责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扩大环保教育内容)。道德范畴是反映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概念,它包括义务、良心、公正、荣誉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反映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成为教师内心信念而对教师行为发生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教师职业道德范畴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其二,它必须体现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对教师的根本道德要求,显示教师认识与掌握职业道德现象的一定阶段;其三,它必须最为一种信念存在于教师的内心,并能时时指挥和影响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范畴的特点:受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的制约;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教师义务的内容:教师扮演着传道者、授业者、管理者、示范者以及父母与朋友等职业角色。教师扮演的这些角色,决定了教师职业应尽义务的崇高性与内容的广泛性。概括有如下几个方面: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教师义务的作用:在教师职业劳动中,教师义务能起到自己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师认真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推进;其次,教师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有利于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要求;最后,教师积极履行教师义务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心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无评价能力,是各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首先,良心是人们意识中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次,良心是人们意识中进行自我评价的能力。最后,良心是多种道德心理因素在个人意识中的有机结合。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教师良心的作用:指导作用;自我监督作用;评价作用。公正,即公道、正义,它代表人的品德,指为人处事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准则和公平合理的原则。教师公正即教师的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公平地对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标志。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首先,教师是真理的传播者;其次,教师是真理的坚持者;最后,教师是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秉公办事;奖罚分明。教师荣誉即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价值所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教师对自己行为的价值的自我意识。教师荣誉的内容:光荣的角色称号;无私的职业特性;崇高的人格形象。教师荣誉的作用:教师荣誉是推动教师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教师的职业活动中,正确的荣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教师荣誉是教师道德行为的调节起,对教师道德行为、品质的去向具有导向和制约作用。其次,教师荣誉是激励和推动教师积极进取,更好履行教师义务,争取个人道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助推器。最后,教师荣誉食促进教师自身道德发展合完善,形成良好师德风尚的重要精神条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并付诸行动的活动,是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有利于做好教育工作,有利于教师道德品质的完善,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风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任务:1、提高教师道德认识,2、陶冶教师道德情感(教师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正义感、自豪感、荣誉感、幸福感)3、磨练教师道德意志,4、培养教师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2、积极参加实践,坚持知行相结合。3、勇于自我反思,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概念: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在系统广泛的搜集各方面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在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评价特征:影响的深刻性,空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价值:是对教师行为的价值判断和仲裁,通过对教师教育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善恶判断,激发教师个人强烈的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功能:指挥定向功能,教育发展功能,分等鉴定功能,督促激励功能,问题诊断功能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善恶标准。实践中,区分教师行为的是非善恶,一是要看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要求。当前,凡是教师有利于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行为,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培合格人才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为恶,二看教师的行为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凡是教师有利于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行为,有利于教书育人行为为善,反之为恶。具体标准:政治上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业务上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知识和科学育人方法,道德行为上要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法,学生评价法,社会评价法,加减评分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教育法规》第一章
教育法规导论法律(广义的)是指由国家指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法规:泛指宪法律和国家机关制定的一切行为规范的的总和,即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的总称。教育法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则、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教育法规的特点:1、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其内容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教育法规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即调整教育法律关系;有其独立的调整原则,即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人才,坚持民主办学等原则;教育法规所调整的教育社会关系主题的地位不是单一的,既有处于平等地位的,也有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教育法规的地位:三种主张:1、是属于行政法下的一个小分支。日本圣心女子大学校长相良惟一2、应将教育法规与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性质相近的几类法规(科技法、文化法、新闻出版法等)合并以其构成一项综合性的法律部门,称为“文教科技法”。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吴士英;3、应将教育法规视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并逐步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秩序将教育法规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法律体系。日本东京都大学教授兼子仁教育法规的作用:1、具有指引作用。(指引人们按照国家的目的和要求开展教育活动)2、具有评价作用(具有判断、衡量人们的教育行为的作用,即评价作用)3、具有教育作用;4、具有保障作用(保障各种教育主体的教育权利得到实现,义务得到履行等)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只有通过一定形式变为教育法规,才具有教育行政管理的法律效力:注意防止法律虚无主义和万能主义两种倾向;做好原有教育法规的整理工作;加强教育法学的研究工作;群策群力搞好教育立法工作;加强教育立法成果的宣传工作教育法规的渊源的含义:即由不同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教育法规的形式渊源:宪法;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人大)1995.3.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教育单项法,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条例、规定、办法);教育行政规章(教育部,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政府教育规章);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人大,人大常委会《河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义务教育法最早德国,1986.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1993.10.31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法定条件(条件)、行为准则(核心部分)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要素: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
、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2.隶属型和平权型3.调整型和保护性主体:①权利能力②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一个人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他也就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选择)公民;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机关;利益共同体;国家客体: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种类:①、物
②、行为及其后果
③、精神产品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1.发生:主体之间形成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变更:教育法律关系构成的三个要素的变更3.消灭:主体、客体的消灭,主体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终止。第二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教育政策定义(判断):1、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2、是国家和政党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行政准则3、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作出的战略性和准则性的规定及其运行过程教育政策的特点:1、目的性与可行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权威性与实用性4、系统性与多功能性教育政策的功能(作用):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教育政策主要内容:教育体制政策、质量、经费、人事、国家学制政策、课程与教学、学历与学位、教师教育、考试与评价、招生与就业指导、学校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的制定制定程序:认定教育政策问题、确定其目标、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制定机关:党的机关、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实施中注意的几个问题:1、着力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真现象控制到最低限度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政策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统筹协调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导检查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踪研究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联系:1、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2、政策是法规的依据,法规是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3、政策决定法规的性质,法规的内容体现政策4、政策是实施法规的指导,法规是实现政策的保证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区别:1、两者制定主体不同(法规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政策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可以是国家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2、两者执行方式不同(法规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政策强制力是有限的,主要是宣传、教育、解释等手段)3、两者规范效力不同。(法规是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政策的效力比较复杂,有时候具有普遍约束力,有时候有局限性)4、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法规更稳定和长效,调整范围小)5、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政策解决不严格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法规严格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第三章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我国教育立法的现状(简答、判断):1、教育法规很不健全、很不完备,远未形成一个体系2、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属行政系统制定的单项法规,而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律却很少3、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系对教育事业内部的要求,缺乏同经济、社会联系的内容,难以起到协调教育外部关系的作用。教育立法的程序:立法程序分四个阶段:1、法律议案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的表决和通过4、法律的公布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具有向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提出法律议案的机关和人员有:各级人大代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主席团、常设机关和各种委员会;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教育立法的原则: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1)制定的教育法规必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2)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适度的灵活性(3)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教育立法也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不能超越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实实际,如果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就失去了法规的意义。);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教育法规的效力问题:是指法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有效的问题,即法规范在时间、地域、对象等方面的效力问题。1、
时间效力(1)从公布之日生效(2)预定未来某一时间生效,即先公布后生效2、
人的效力主要采取四个原则(1)属人主义原则(人的国籍)(2)属地主义原则(地域,不分国籍)(3)保护主义原则(保护本国利益)(4)折衷主义原则(补充)教育执法的原则(简答):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方教育法规的原则2、总的优先于单项3、后定优先于先定4、特别优先于一般教育执法的措施(过程条件):1、掌握教育法规的精神实质2、广泛宣传教育法规3、模范遵守教育法规4、检查指导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教育守法的概念:亦称为教育法规的遵守,是教育法规实施的一个基本形式,它是指公民、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自觉遵守教育法规的规定,按照教育法规的规范要求去行为。无论依法作为还是依法不作为都属于守法的范畴。教育违法:1.、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做了教育法规所禁止做得事情(作为)2、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不做教育法规所明确要求做得事情(不作为)教育守法的主体:1、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有企业事业组织;2、所有公民,即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教育守法的条件(简答):1、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2、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我国教育法制存在的问题:(1)法律制度不健全(2已有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的遵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教育法实施的监督: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4、社会力量的监督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学校具有法人的条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明确学校法律地位的意义(简答)1、学校作为法人或法人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有利于在根本上改变国家举办的学校处于政府等其他机构附属的地位,有利于等等2、确定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3、学校成为法人可以使学校以法人的身份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等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多选)1、办学自主性(学校不能像企业法人一样去经营、营利,不能用学校的财产进行抵押、担保)2、财产独立性(学校资产和举办者、捐赠者的财产相分离;学校不承担债权和债务方面的连带责任;学校财产的独立性受法律保护)3、机构公益性划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的标准,关键是看是否将收入用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设置:根据机构性质的不同,分为登记注册制度(幼儿园)和审批制度根据我国《教育法》的规定,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2、教师3、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学校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对于片面追求啊升学率、举办“贵族学校”,弃学经商)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得克扣、拖欠职工工资,拒绝符合入学条件入学)4、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我国学校管理体制主要有:校长负责制;(公办或民办)即校长负责、校务委员会审议、教代会民主管理与监督、党组织保证监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公办)我国高等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简答):1、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2、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1、明确与规范作用2、约束与激励作用3、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2、制度观念系统3、制度执行系统4、制度教育系统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1、整体性原则2、重点突出原则3、适量适度原则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教代会是学校党组织领导下,广大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制度,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代会的职权: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对校长等学校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校务公开的意义:1、是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2、是在学校工作中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落实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3、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化教育改革,确保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4、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客观要求教师: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总称。有三方面的要求: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普通话,身高健康等)。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教学辅助人员不是教师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4、获取报酬权5、民主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教师的基本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修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社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学业务水平。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2续聘3辞聘4解聘。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责任: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教师违反教育法规的法律责任: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应负法律责任;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应负法律责任;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应负法律责任。第六章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人。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但不一定就是学生。学生的基本权利: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3、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家庭保护:1、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2、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3、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强迫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制定婚约。4、要正确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预防和禁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学校保护:1、学校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2、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向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尊严的行为3、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4、工读学校作为教育挽救有违法或者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的学校,应当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为首要任务,不得歧视学生。社会保护:1、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2、创作出版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和出版物3、保护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安全4、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5、保护未成年人的发展权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包括几个方面:减轻或免于刑事处罚;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设立专门的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对审前羁押及服刑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别关押、看管;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不披露有关资料。
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法律援助实质上是为弱势群体实施的一种专业性法律帮助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者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制度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础2、以受损为前提3、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渠道2、行政渠道3、其他渠道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征:1、是一项法定申诉制度2、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3、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的特征:1、法定性2、行政性3、准司法性4、准独立性5非诉性教育行政复议:是指个人或者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他教育法规所规定的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机关对该行为进行审查,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受理申请的机关依法定程序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法律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2、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3、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4、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5、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教育行政诉讼特点:1、主管恒定,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2、诉讼专属,只能由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3、被告取证4、不得调解教育行政赔偿特征: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教育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国家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由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和因果关系四个部分组成。《心理学》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4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5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6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7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8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多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和现实性。气质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映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9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人格10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11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12意识指能为人体多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14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15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3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简答):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2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景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学生)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角色,也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2教师的角色(简答):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3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4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5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6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1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2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简答):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4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5教学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6教学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7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以后,教学监控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简答)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敏感性逐渐增,迁移性逐渐提高9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10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简答):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11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善于因势利导,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对症下药,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12教师威信与师爱(1)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2)教师的威信和威严不同,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则使人敬而远之(3)教师威信的形成(简答):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4)师爱的特征;职业对象性,原则性,广博性(5)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功能,感化功能,调节功能,榜样功能(6)师爱的表现形式(简答):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学习心理概述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层次6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把学习分为三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7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简答)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时间知识,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法上的特点: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1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侧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3接受学习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动机具有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3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4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5学校情景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6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力逐渐减弱,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7学习期望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要素8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9学习动机的种类:高尚的、正确的动机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10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简答):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1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1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73页的图,考虑学习方法的影响作用)1强化动机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个体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3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1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2学习动机的激发(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a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b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c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d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e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迁移及其促进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分类:a根据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b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c按照迁移的先后,分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d按照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与普通迁移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1.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简答):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定势的作用2.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第四节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1.
根据你的体会,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论述):合理确立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认知发展与知识的领会(一)、感知与观察①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识形式。②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的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它包含有理解、思考的成分,是有意知觉的高级形式。(三)、思维与思维品质:
①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②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四)、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言语前思维阶段,直觉行动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阶段,辨证逻辑思维阶段(五)、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一、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的类型与特点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一)、实物直观:
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二)、模像直观: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三)、言语直观
二、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讨论)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第三节教材概括与知识的理解
一、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三)、抽象与概括
二、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三)、科学的进行比较(四)、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记忆发展与知识的巩固一、记忆的实质:记忆是通过①识记、②保持、③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与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类型:(一)、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语义记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简答)(一)、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二)、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三)、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一、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论述)(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四)、组块化编码(五)、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一、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一)、空间组织(二)、系列组织(三)、联想组织(四)、网络组织(五)、更替组织二、知识遗忘的过程与特点遗忘及其进程: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分为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三、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一)、衰退说(二)、干扰说(三)、同化说(四)、动机说四、合理复兴,防止遗忘(论述)(一)、复兴时机要得当(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三)、复习次数要适宜认知策略与心理技能的形成一、知识、认知策略与心智技能的涵义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主要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程序性知识只是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至于会不会做、做的熟练不熟练,则必须由心智技能来解决。认知策略要届定为受意识明显控制的、用来调节自身内部学习、记忆与思维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可届定为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用来解决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认知活动。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两个亚类:智慧技能(主要是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认知策略(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加工活动)二、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一)、认知策略的实质
认知策略是学习着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则内部组织起开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着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二)、元认知与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元认知控制包括①计划②监视③调节。元认知策略包括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三、心智技能的实质与特点: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1认知策略及其教学2心智技能及其培养一、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一)、原型定向(二)、原型操作(三)、原型内化二、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论述)(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培养一、问题和问题解决:
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二、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有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二)、苛勒的顿悟模型:该模型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景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三)、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①失调②诊断③假设④推断⑤验证(四)、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四个阶段:准备期、孕育期、明朗期、验证期一、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1.发现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二、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5.原型启发6.情绪与动机状态。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色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原型是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创造性的实质: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征。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与类创造都是一种产生了某种独创性成品的活动,但对真创造而言,它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上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真创造和类创造的区别在于,成品的衡量是依据人类文化的传统或凭借个体的发展,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或认知能力在本质是相同的。
二、创造性与智力和人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富特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①内容②操作③产品。发散思维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者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它有三个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述)(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教育一、自我意识的涵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我”可以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自我中心期(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一、全面认识自我(一)、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三、努力完善自我(一)、确立正确理想自我(二)、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及其培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二)、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不是个体先天的禀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活动获得的,其实质是把外在于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的道德行为观念,并进而通过个体的道德价值取向,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道德规范行为的过程。品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研究6岁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柯尔伯格的研究: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1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遵从,认同,内化2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群众心理与人际交往的调适1.群体也称团队,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2.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3.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5.群体背景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取决于工作任务性质的复杂程度6.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7.在以下几种情景下,人们倾向于较少出现社会惰化作用: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密切,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号召性或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卷入水平,以群体整体成功为目标的奖励引导,群体有鼓励个人投入的团队精神,个人相信群体成员也像自己一样努力a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任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b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c服从主要是指对命令、群体规范或者是权威意志的服从,可能自愿,可能被迫d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一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对个人,模仿是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对社会,模仿可以起到促进社会整合与发展的作用。e模仿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1.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简答):a集体凝聚力b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1.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品交换,从静态的角度说,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已形成起来的关系,即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深度的标志,就是交往双方自我暴露的水平3自我暴露水平越高,人际交往的水平越深4人际关系分为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稳定交往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论述):a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b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心理健康教育1.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内容2.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a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b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c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d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e合理的行为f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2.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论述):a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b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4大学生择业与求智的心理健康教育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⑵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a帮助学生了解自我b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c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e求职技巧指导测验的效能指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征的程度。测验的信度指测量的一致性程度。高信度是使测量有效的一个必要条件。12.根据你的体会,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论述)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13.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识。14.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讨论)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与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1强度律2.差异律3.组合律
4.活动律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15.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自觉进行概括16.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17.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论述)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18.合理复兴,防止遗忘(论述)1复兴时机要得当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1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论述)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20.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1.有关的知识经验2.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与动机状态21.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述)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象。1.知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4.再造想象基础上的创造想象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4注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5.重视创造性动机的激法:好奇心和求知欲22.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论述)一、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3..集体凝聚力的培养(简答)1.集体凝聚力2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24.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论述)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⑵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2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26.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27.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论述)⑴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简答)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有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⑵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28..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29.大学生择业与求智的心理健康教育⑴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与职业辅导⑵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巧指导教育学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2.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3.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活动形式新变化:①高等教育的层次出现了多样化②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4.1998.8.29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5.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2.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简答)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①政治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我国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教育服务与这两个方面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持文化的功能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的发展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1.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在我国高等学校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840年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建立新式高等学校: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后改为北洋学堂,现为天津大学;1897年建立的南洋大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双面胶版印刷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环境政策对微观主体的影响研究》
- 《微型流化床中菱铁矿磁化焙烧反应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 全谷物加工技术与全程控制考核试卷
- 《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生行为识别研究》
- 塑料制品在废弃物处理上的应用考核试卷
- 玻璃制造中的激光和光学通信玻璃考核试卷
- 2024-2030年中国梯级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活动车库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模式研究报告
- 2024年长沙市事业单位招聘计算机岗位专业知识试题
- 咨询咨询合同三篇
- 师范大学学术规范测试
- 福建师范大学《数字摄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3阿里云ACA大数据复习题题库及答案
- 基于PLC的物料分拣系统设计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手工木工(技师)技能认定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
- 2024-2030年国内水产饲料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3年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护理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