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感受文化_第1页
在复旦感受文化_第2页
在复旦感受文化_第3页
在复旦感受文化_第4页
在复旦感受文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羁在复旦感受文化唐我是87年入校的。时值80年代中期,那时候的复旦,校园文化非常活跃,气氛非常好,声誉也是相当的高,所谓“北有北大,南有复旦。”薄那时很多老先生都还在,找他们时他们总是乐于与学生谈天说地。因为那个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还不发达,每个导师的研究生不多,他们把本科生看作自己的学生,所以教师与本科生的关系非常好,常常到学生的寝室与学生聊天,而学生也喜欢到老师哪里去侃大山。说实话,真正的知识、熏陶是在与老师谈天说地的过程中获得的。我真觉得真正有所长进是在与老师私下交流中得到的,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在一壶茶、一支烟的环境下,能够讲更多东西,这是读书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童另外,同学之间在学习上互相“较劲”也是读书的另一个好方法。我读书那会儿学习的气氛比较浓厚,别人看了多少书,如果有我不知道的,就赶快跑去看。同学之间互相的“比”,从而促进自己知识的长进。我们求知欲都很强,所以那个时候同学们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的水平、知识面都非常宽,而且那个时代整个时代气氛比较“高原”,大家都在谈什么“中华文化”啊,“中华民族向何处去”啊等等,因而你不会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里面,不会局限在教材里,整天读一些哲学呀,文化呀,之后还会展开讨论。应该说,那个时候的“境界”比较高,文史哲各方面的书都看,打下的基础就比较宽,这一点不论是对今后的做学问还是个人修养都是有好处的。腿我觉得在复旦的本科四年使自己的知识面、知识素养都有了很好的铺垫,有很大的收获,使我见识更加高远。正因为这样,所以本科毕业之后,我还是留恋复旦的生活,不愿出去,觉得非常自由、自在,而且校园又是这样的亲切,老师又挺好的(我们那时候见过蒋孔阳先生、朱东润先生,但其实我们那时主要是和一些中青年教师交往得比较好。 比如陈允吉先生那时候是我们的系主任, 经常到我们寝室来谈谈解放军的军史。 那时还有一位搞古汉语、古文字的叶先生,人非常好。还有骆玉明先生,与我们打成一片,这些人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此外,我们读书的时候社团活动也很丰富,我记得复旦诗社整天在 3108开诗歌朗诵会。那个时候复旦的剧社也搞得很好。此外还有舞协等,有几份报纸挺好的,好像是《复旦人》、《复旦学生生活》上面小文章写得很好,漫画也很不错的。我至今还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复旦有几种人,一种是理想主义者,另一种是为了理想报名去西藏、新疆,还有一批人是很实在的、很实用主义的,想成为“香蕉型”的人才。文章里写到当时大部分的复旦本科毕业生“像一把老吉他暗哑在青春的沼泽中”,形容得非常生动。所以总的来说,环境让我觉得十分开心,于是选择继续在复旦深造一直到博士。芾博士毕业以后我请缨当了辅导员,一边再上上课。我们那时当辅导员是系里器重你,我甚至觉得不当辅导员就没有当过老师。带班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年轻人一起聊聊天,而且去塑造人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种想法可能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与当时的时代结合地比较紧,所以熏染那个时代的东西就比较多。总体而言,我觉得我们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是有激情的,总是希望能够做一点事情,去塑造一点东西,所以那个时候我觉得当辅导员很有劲,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做起事来就比较投入。噩我留校做了五年老师,那段时光真是十分快乐的,我自由地徜徉在自己钟爱的学术天地问,看书、授课、与学生打交道,可以说是优游自在、玄想联翩,搞学问能够让我体会到生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蜩随后从事学校的行政工作,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了,如果说作学问是纸上谈兵的话,那么从事行政工作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思路, 与整个社会结合在一起,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这两者各有自己的快乐,两种快乐不可融通。两种工作的感受绝然不同,即使是看待事物、看待一草一木的眼光也迥然。蒂我选择美学作为研究方向,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哲学问题、还有就是一个“大文化”的命题,我们的视野很开阔,绝对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里,不论什么专业的人都要谈文化。当时最“热”的就是美学,因为美学是中国新时期以来比较早的冲出原有的学科框架、 思想框架的一门学科。早期的时候哲学、思想上要突破很难,而美学是最早突破的,因为它是“艺术”,包括毛主席也承认“艺术有特殊性”,所以作为社会“最感性”的这一部分就有所突破了,美学由此走在了最前面。当时最大的思想家就是李泽厚,他就是以美学闻名于世的。他虽然写了几本思想史论,但是最有影响的就是美学。所以说,整个社会最热的就是美学。而且美学集中了各种思潮、各种思想,折射出各种问题,因此我选择了美学。我在复旦读本科的时候,人人都知道美学,都懂一点美学,不管你学什么专业,都要去看看美学,年轻人人人都知道李泽厚。芨一个社会有一种冲动,或者说是有一种欲望,社会中有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裹挟着经济、生活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形成一种冲动,这种冲动需要一个突破口来实现自己、发泄自己。一个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它的突破口是不同的,会改变。八十年代的时候是美学,后来美学带动了别的学科,别的学科逐渐取代了美学这一“窗口”,冲动转移成为哲学,现在是社会学,当然,以后还会向别的方向转移,虽然突破口转移了,但是本质是不变的,都是社会整体生活的一种冲动的展示与发泄,所以不论是搞美学的也好、还是社会学的也好、或者是别的专业的也好,只要你能够把握这一点的话,你永远也不会过时。当你所研究的学科热门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为什么热,当它“冷”的时候你又能找到与社会的结合点。肄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选择美学,并不是因为美学,而是受到社会的一种基本冲动的召唤,因为追逐它而选择了美学。一个年轻人在一个时代中成长,对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有所体会。我读书那个时代的气氛让我对时代精神更能够容易地把握,同时,时代精神的展现也相当的明晰。可以说,正是因为对时代精神的追求使我选择了一门更贴近时代精神的学科——美学去思考去研究。因而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也始终以时代精神为追求的目标去研究、去追逐一些新的东西,而不仅仅局限在美学学科本身。芃今天想来,在复旦求学期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读书,读书那时候学习的主要是理论。本科的时候主要的一种热情和兴趣,硕士时候主要是对专业的摸索,但是没有头绪,因为理论的学科和古典文学以及你们语言的学科都不一样,古典文学以及你们语言学科都是传统学科,有很强的一个基础、一个程序,就是老师知道怎么教,有一个套路,一步步往上读,你就算没有悟性,你只要认真学都能学到东西,但是理论在中国的学术背景下不太有学科性、没有基础,很多东西要靠你悟的。因为学习理论是一个自己读书与自己思考的互动过程,一方面通过读书你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路,以及对世界的一个框架,你对世界的理解如果有一点把握不到,那么你的框架就形成不起来。而这个体系的形成是要靠读书慢慢一步步来的。但是反过来呢,你如果没有形成这一个体系,那么读书再多也没有用。我读硕士阶段就是这样,读书再多也没有印象,没有感觉。理论的东西必须凝聚在你的思想里。到读到博士以后,有一段时间就突然“通了”,突然体会到对整个世界的把握,所有的东西都把握住了,任何问题你都能想通,都能够理解。我那个时候读海德格尔,开始时很苦很苦,读不懂,以前积压的很多问题都冒出来了,包括对世界的各个部分的理解,包括有的时候对某些理论、概念的理解,因此有一段时间非常苦恼,整天在思考问题。可是之后突然就通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是非常快乐,觉得自己就像是上帝一样,什么都明白了,那种快乐我觉得是印象最深的。那种快乐体会到了以后你永远也忘不了它,你永远也抛却不了那种快乐,真是人生至乐!这种快乐你一旦体会到了以后,你永远丢不掉你所研究的学术、思想了。所以你问我在复旦最难忘的,我觉得就是这种读书一旦读懂了,读通了的那一瞬间、那种感觉会左右你一辈子!在复旦求学期间,还有影响很深的是我们军训时的事。那时我们军训在无锡,一个月,回来以后受谢希德校长、以及当时的林克书记检阅。我当时觉得两位的风度真好啊!其实复旦有很多新鲜的、让人仰慕的东西,我们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觉得非常骄傲。包括我们刚刚进复旦门一样的,就觉得那些同学、学长们一个个都非常潇洒、彬彬有礼,气质都非常好,使你很仰慕他们。我读书的时候84级还在,他们非常有思想,男的很帅、女的又很漂亮,他们真是我们仰慕的对象,所以那时侯我们很崇拜高年级的同学。我们当时觉得校园很美,无论是建筑还是复旦学生都令人仰慕。有的时候走在路上一看,那个不是杨振宁吗?那个时候给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孩提时代最敬慕的科学家一下子从你旁边擦肩而过,让我有一种被净化、被提炼的感觉。唐所以如果要我概括“复旦精神”,我觉得复旦精神可以概括为“自由”和“优雅”。复旦以前就是以一个最美国的学校著称的。复旦应该可以说是“最开风气”的学校,非常自由。复旦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所谓“玩在复旦”。整个学校荡漾着一种优雅的气氛。华师大虽然漂亮,但是它有野气,整个校园有个野逸之气,不够优雅;北大古老中有一种“古雅”,但不是优雅;所以复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自由和优雅和一种聪明、活跃。你能感觉到复旦人很聪明, 这是我很深的体会。我觉得复旦毕业的学生有很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复旦出来的。尤其是某类学生某类人最能够集中体现复旦的气质,无论是举止、 谈吐、打扮都能体现典型的复旦感觉,一种轻快而聪慧的感觉。我有一年带过一批学生去国外,刚好北大也有学生,我一看、一比发现很有意思,北大的学生一个个都很高深,不太说话,复旦的学生一个个很“浅薄”,但是聪明得一塌糊涂,那种流动的、轻快的聪明是别的学校的学生所不及的。我觉得那种体悟能力、 理解能力正是复旦非常典型的特征。北大的学生也聪明,但他们的这种聪明被沉重压住了,而复旦的学生却是很自由地把它释放出来,比起来很浅薄,然而很清澈,比起来我还是蛮喜欢复旦人的这种特点的。藏复旦以前的历史应该讲是“草根”的历史,从校史来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所真正民办创立起来的高校。说实话,这真正是代表着一种奋斗精神。 但是这样一种历史到解放以后中断了,五十年代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复旦给人的整个感觉是一个贵族感相当强烈的学校,而且复旦又身处上海这一特定历史环境,因而荡漾着一种贵族之气,一种自由中见优雅的气派。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Nurfurdenpers?nlichenfu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Pourl'e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 ddesfinspersonnell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