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资料_第1页
马原复习资料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大马原20大条提纲下的61小条的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角度回答:(1)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

阶级基础: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1836~1848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爆发了纺织工人起义。在三大工人运动中,无产阶级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显示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以实践为基础)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㈢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㈣实现财富的极大丰富、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起指导作用,不能代替具体科学,更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6.哲学基本问题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精神)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7.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哲学有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即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依次经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即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包括两种类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8.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9.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起源:意识同人一样,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一,意识的产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由一切物质都有的反应特性(以改变自身或转化为他物来表现,如盒子一捏即扁,纸烧成灰)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以自身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来表现:植物的枝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伸展;向日葵向太阳;根部向有水份的的地层伸展);②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猪一听人走动,以为就是要给它喂食);③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第二,劳动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①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器官;②劳动产生了语言;③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语言的发展。(2)意识的本质:①从它的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②从它的内容看,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但人脑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就内容来说,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3)意识的能动作用:l意识的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l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需求。理论意义: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①由于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由于整个物质世界时运动发展的,决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由于物质世界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决定了要按客观规律办事;④由于物质具有时间、空间性,决定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11.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本质:实践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构成社会实践的基本框架①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以探索未知为目的的社会实践1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13.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和多样性第一,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这是坚持联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第二,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包括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②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唇亡齿寒;沙尘暴)“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战士绝;战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第三,联系的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14.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即矛盾的斗争性;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的双方,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以另一方为前提;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此消彼张,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双方的斗争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促使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1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①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是共性,到了农村就成了个性。)②矛盾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如水果存在于苹果、梨等等中);同时,个性中包含着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如:白马非马是错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19.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不是不讲斗争。和谐并非否认矛盾,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20.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清香扑鼻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质变。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都是这样。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①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者局部性部分质变。②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也包含着量变。21.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A,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①一是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②二是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否定其中过时的,保留其中合理的,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是就发展而言,保留是就联系而言。)克服其消极因素,保留其积极因素。B,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①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复古主义。②对待外来文化,既要大胆吸收,又要抵制腐朽,既要反对闭关自守,又要反对全盘西化。2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错误的实践指导实践,就会使实践失败,无法实现预期的目的。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使相对的。24.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②其次,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2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容的;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都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7.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第一,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一回事。第二,唯心主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主观真理论。其表现是实用主义,即所谓“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这样谬误也会成为真理。2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1)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存领域;(2)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①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变迁。29.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全部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和社会心理(情绪、感情、风俗、习惯等)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②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30.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二者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人们就会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①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3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二者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表现在:(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①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2)其次,社会进步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①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它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关系就会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变革生产关系的任务就提出来了;而随着生产关系或者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变化。)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还是社会改革,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33.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的历史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科学判断。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首先,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34.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由原来的简单三要素到两大系统)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智能机器代替了部分人脑,生产自动化。)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大力发展)(2)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交通、通讯;过去人们去看戏,现在在家看电视)(3)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开阔了人们视野;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35.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给人类带来消极影响。如果科学技术应用不当,就会给人类带来消极后果。一种情况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的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造成的,如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等等;(其实我们现在是在重复别人的老路,使用的别人已经丢掉的发展思路和模式,也与制度有关系。只顾赚钱,不管环境等等)另一种情况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系。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用来制造原子单的,那么造成对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糟踏。(爱因斯坦曾经写过一篇《为什么要需要社会主义?》)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②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③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人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区别,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②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③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④人的本质是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38.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与党的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9.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因为自然经济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是以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经济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而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它的产生有两个条件:①社会分工的出现;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0.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矛盾统一的关系。4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贯穿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42.商品价值量的确定,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决定商品价值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43.价值规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意义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积累大量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可能亏损甚至破产;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44.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成为资本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与决定性条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支配的自由人;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力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一旦货币所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变成了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4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包括3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4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47.资本的本质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48.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被以不同方式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不变资本。(厂房、设备是逐步地转移的;原料、燃料等等是一次性地转移的。)(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了其自身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了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这是一个可变的量,称为可变资本。(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意义: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为考察资本家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9.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追求价值的增殖,为了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他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因为这种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50.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也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一种方式);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5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越发展,科技以至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的。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实质和根源(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若干年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其次是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53.垄断与垄断资本主义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作和控制。原因: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在生产和资本加速集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征: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第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第五,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进入垄断阶段以后,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体系的肮脏交易。54.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和实质所谓的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函、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55.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之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纳空间。56.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效应;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③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④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⑤以马克思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HYPERLINK"/profile.do?id=2547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